书城童书影响孩子一生的55位近代伟人
10938500000007

第7章 埃尔米特

埃尔米特,19世纪最伟大的代数几何学家。

埃尔米特是19世纪最伟大的代数几何学家,但是他大学入学考试重考了五次,每次失败的原因都是数学考不好。他的大学读到几乎毕不了业,每次考不好都是为了数学那一科。他大学毕业后考不上任何研究所,因为考不好的科目还是数学。数学是他一生的至爱,但是数学考试是他一生的噩梦。不过这无法改变他的伟大,课本上的“共轭矩阵”是他先提出来的。人类一千多年来解不出“五次方程式的通解”,是他先解出来的。自然对数的“超越数性质”,全世界他是第一个证明出来的人。

1871年德国的铁血雄兵蹂躏法国后,要求法国割让土地的就是洛林。经过百年来战争的洗礼,洛林留下来的是一批苦干、达观的法国人,足能面对环境的苦难。埃尔米特的父祖辈都参与了法国大革命,祖父被大革命后的极端政治团体巴黎公社逮捕,后来死于狱中;有些亲人死在断头台上;他的父亲是杰出的冶矿工程师,因为被公社通缉,逃到法国边界的洛林小村庄,在一家铁矿场中隐姓埋名做矿工。

铁矿场的主人叫雷利曼,一个标准强悍的洛林人,有一个比他更强悍的女儿玛德琳。在那个保守的时代,玛德琳就以“敢在户外穿长裤不穿裙子”而著名,她凶悍地管理矿工。但是一遇到这位巴黎来的工程师,她就软化了,明知对方是死刑通缉犯还是嫁给他,而且为他生了7个孩子。埃尔米特在7个孩子中排名第5,生下来右脚就残障,需扶拐杖行走。他身上一半流着父亲优秀聪明、理想奋斗的血液,一半流着母亲敢作敢为、敢爱敢恨的洛林强悍血统。

埃尔米特的表现让父母忧心,父母只要求他能把书念好,再多的钱也愿意付出,于是就把他送到巴黎的路易大帝中学。因着超卓的数学天分,他无法把自己塞入数学教育的窠臼,但是为了顺父母的意,又必须每天面对那些细微繁琐的计算,以致痛苦得不得了。这位孝顺的天才,似乎注定终生的自我折磨。巴黎综合工科技术学院入学考试每年举行两次,他从18岁开始参加,考到第5次才以吊车尾的成绩通过。其间他几乎要放弃时,遇到一位数学老师李察。李察老师对埃尔米特说:“我相信你是自拉格朗日以来的第二位数学天才。”拉格朗日被称为“数学界的贝多芬”,他所作的求根近似解被誉为“数学之诗”。但是埃尔米特光有天分是不够的,李察老师说:“你需要有上帝的恩典与完成学业的坚持,才不会被你认为垃圾的传统教育牺牲掉。”因此他一次次地落榜,却仍继续坚持应试。

埃尔米特进技术学院念了一年以后,法国教育当局忽然下了一道命令:肢障者不得进入工科学系,埃尔米特只好转到文学系。文学系里的数学已经容易很多了,结果他的数学还是不及格。有趣的是,他同时在法国的数学研究期刊《纯数学与应用数学杂志》发表《五次方方程式解的思索》,震惊了数学界。

由于不会应付考试,无法继续升学,他只好找所学校做个批改学生作业的助教。这份助教工作,做了25年,尽管这25年中他发表了代数连分数理论、函数论、方程论……已经名满天下,数学程度远超过当时所有大学的教授,但是不会考试,没有高等学位的埃尔米特,只能继续批改学生作业。社会现实对他就是这么残忍。

不会考试给他带来许多麻烦:工作不顺利、多次重考、他人的轻视、自卑……但是也给他带来许多幸福:认识妻子、好友、信仰,与整个生命的成熟。后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数学系的教授贝尔,在他对历史上数学伟人的回顾上,用一段话描述埃尔米特:在历史上的数学家愈是天才,愈是好讥诮,讲话愈多嘲讽。只有一个人例外,就是埃尔米特,他有真正完美的人格。埃尔米特死于1901年1月4日。他在晚年写道:“三角几何是永恒、是不朽的。自然界里没有任何一个东西是绝对的三角形,但是在人的脑中却存在着完美、绝对的三角形,去衡量外面的形状。没有人知道为什么三角的总和是180°,没有人知道为什么三角的最长斜边对应最大角。这些三角几何的基本特性,不是人去发明出来或想象出来的,而是人在懵懂无知的时候,这些三角特性就存在,并且无论时空如何改变,这些特性也不会改变。我只不过是一个无意中发现这些特性的人。三角几何的存在,证明了一个永久不变的世界存在。”

不会考试的数学家埃尔米特却在数学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们哑然失笑。我们茫然于当时的教育制度,我们更钦佩埃尔米特执著于数学的伟大精神。

其实在我们的历史与生活中,像这样的人还真不少,他们都在艰难困苦中坚持自己的理想,不到成功,不言放弃。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时候,曾经实验过上千种灯丝材料,最后才找到了钨丝而成功。试想要经历这成百上千的失败,又要多么坚韧执著的精神意志啊。

成功本身并不难,难的是成功之前面对失败的精神品质。人生是一场搏斗。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再搏一下,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风。

敢于搏斗的人,才可能是命运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