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浙江杭州人。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03年10月16日,我国进行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成为世界上继俄美之后第三个有能力将航天员送上太空的国家。中华民族探索太空的千年梦想实现了。所有参与过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人都清楚:中国人的“太空之梦”是和钱学森的名字紧紧连在一起的。
1911年12月11日,辛亥革命爆发两个月后,钱学森在上海出生,是家里的独生子。为了挽救处于水深火热里的国家,中学毕业后的钱学森和当时许多有志青年一样,选择工科作为人生奋斗的方向。1929年,钱学森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后远渡重洋,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航空专业硕士学位。
钱学森在麻省理工学院从第一学期开始,便表现出令人吃惊的才华。他不仅学习航空知识,而且选修物理、化学和数学等广泛的基础理论课程。他学习勤奋,成绩优异,在课堂上和学术研讨会上总能机敏地提出一些深刻而复杂的问题。他的老师,当时世界最著名的冯·卡门教授后来回忆说:我记得物理系的大理论家保罗·S·爱泼斯坦教授有一次对我说:你的学生钱学森在我的一个班上听量子力学、相对论等选修课,很出色,您觉得他是不是有犹太血统?显然,在爱泼斯坦的心目中,只有犹太学生才是最勤奋、最聪明的。而事实证明,钱学森是中国人,是一个真真正正一心报国的炎黄子孙。
一次,一位美国学生在班上公然嘲笑中国人只会抽鸦片、裹小脚,愚昧无知,钱学森热血奔涌,他噌地站了起来,对正在哈哈大笑的美国同学说:“中国作为一个国家,是比美国落后;但作为个人,你们谁敢和我比,到学期末看谁的成绩好?”
美国学生顿时噤声,他们很清楚,在学习方面,他们所有的人都不是钱学森的对手。他们谁也不会忘记,当没有一个人能解答一道复杂的动力学题时,正是这个钱学森轻而易举就给出了答案;当全班同学都在抱怨试题太难,大部分人考不及格,准备找教授说理时,在教授的办公室门口,他们看到的,正是这位中国学生工整清洁、没有任何错误、圈改和涂抹痕迹的试卷。
带着一股为国争光的冲劲,钱学森只用一年时间就拿下了硕士学位。1936年,钱学森转学加州理工学院,3年后获得航空、数学博士学位。1947年,36岁的钱学森成为麻省理工学院年轻的正教授,拥有了许多人一辈子梦寐以求的地位、名誉和舒适的生活。
然而安逸的生活并不能让钱学森忘记万里之外自己那仍然贫穷落后的祖国,他很清楚,美利坚再富有也是别人的土地,只有遥远的中国才是自己永远的家。报效祖国,是钱学森一生的夙愿。
在美国,钱学森被公认为是力学界和应用数学界的权威学者之一。他先后发表了火箭及其他喷气推进的理论、弹性力学、可压缩气体的动力学、稀薄气体的动力学,以及燃烧问题和一般的自动控制理论等重要学术论文。美国人早就意识到了钱学森的重要,主管钱学森研究工作的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说:“钱学森无论放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1950年8月23日午夜,就在钱学森打算举家离开洛杉矶的前两天,钱学森一家突然收到移民局的通知——不准全家离开美国。与此同时,美国海关扣留了钱学森的全部科学书籍和研究笔记。9月初,美国移民局以钱学森是“共产党”、企图偷运机密的科学文件回国的罪名将其拘留。然而坐牢、软禁、恐吓、跟踪,并没有让钱学森屈服,反而激起了他无畏的斗志。面对检察官的无理指责,钱学森掷地有声地回答:“知识是我个人的财产,我有权给谁就给谁。”“我是中国人,当然忠于中国人民!”
后来,在老师冯·卡门教授以及一些美国友好人士的帮助下,钱学森被保释出来,但被指令不得离开洛杉矶,还经常受到特务的监视和骚扰,这种状况持续了整整五年。1955年9月17日,在中国政府的严正交涉和周恩来总理的巧妙安排下,带着丰厚的学识和一腔热血,钱学森登上了归国的航船。
祖国向钱学森敞开温暖的怀抱。回国后的钱学森将满腔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夜以继日的忘我工作,仿佛有用不完的精力、使不完的劲头。人们常常看到这位刚刚回国的科学家早出晚归,忙忙碌碌,不是开会、找人商量问题、筹建实验室,就是闭门苦读、奋笔疾书。
1956年春节后不久,钱学森作了一场关于核聚变的精彩报告。同年10月,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钱学森出任院长。新中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由此开始了艰难的征程。简短的成立仪式后,钱学森向新分配来的156名大学毕业生讲授了“导弹概论”。当初首批聆听了钱学森讲课的156位大学毕业生,后来几乎全部成了中国导弹、火箭、航天科技方面的骨干力量。钱学森的课之所以能够折服他们,不仅仅因为钱学森新锐、深邃的科学思想,更因为刚从美国归来的这位科学家和常见的“留洋派”不同,整个讲课过程中没有夹杂一个英文单词,全是流利的中文。在美国生活了整整20年,钱学森的中文其实远不如英文。为了用中文讲课,钱学森着实下了一番苦功,他的爱国之情可见一斑。
作为一代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的目光总是具有前瞻性。1965年1月,钱学森向中央提出报告,建议早日制订我国人造卫星的研究计划并列入国家任务。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工程代号由此被定为“651工程”,钱学森担负“星—箭—地面系统”总的技术协调和组织实施工作。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遨游太空,向世界宣告新中国迎来了航天时代的黎明。
钱学森在中国的成就,不仅得到国人的首肯,连美国人都佩服得五体投地。1979年钱学森的母校加州理工学院授予他“杰出校友”称号;1989年国际技术与技术交流大会授予钱学森“小罗克韦尔奖章”。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更是授予了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和“中国杰出科学家”等最高荣誉称号。
从年轻时研究应用力学、创立工程控制论,到提出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从参与研制“两弹一星”,到晚年积极建议发展沙产业、草产业、林产业,钱学森广泛的科学研究始终贯穿着一条醒目的红线——把自己的科研与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紧密相连,为祖国的需要而攻关,为人民的未来而思索。
“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我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钱学森用他的行动,实践着这个平凡而伟大的诺言,用他高度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奋发图强、开拓进取的精神,为一代代年轻人树起了一座人生的丰碑。
钱学森是国人的骄傲,他用自己的一生给国家交了一份圆满的答卷。
智慧的哲人教导我们在追寻遥远的人生目标时,不要忘记欣赏旅途上的风景。只要你心中有目标,并能为之行动,你定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