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第周,世界知名的科学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20世纪50年代,他在生物遗传学细胞核和细胞质相互关系的研究中,创造了世界一流的成果。
1902年,童第周出生在浙江省鄞县的一个偏僻山村里。因为家境不算富裕,童第周小时候就跟着家人在田里干活。识一些字的父亲,边教儿子农活,边教他读书。从《三字经》开始,到唐诗宋词,几年中,童第周的肚子里装了不少东西。直到17岁,童第周才第一次走进校门,比一般孩子的入学晚了整整10年。第二年,他进了一所教会中学,这是一所严格的学校,每天的课程很紧,作业也不少。因为童第周没有经过正规上学,基础太差,许多课程都跟不上,特别是自然科学课程,更是吃力,第一学期总平均才考了40多分。这是一个没有阳光的日子,第二天就要放假了,校长把童第周叫去,说:“下学期你不要来上课了。”校长又说:“你连小学都没上过,中学怎么读得下来呢。还是回去种田吧。”童第周看着校长说:“先生,我能读下来的。”校长说:“就留一级。”“不,我可以跟上去的,让我在原班级再试读一学期。”倔强的童第周坚持着自己的想法,他相信自己能赶上去。“那就先试试吧,但只能试一个学期。”校长答应了童第周的要求。
这可是关键性的一个学期。每天天不亮,童第周就起床了,走到外面的路灯下面,开始读外语,记单词。一天听课下来,抓紧时间复习,当日功课当日弄懂。晚上熄灯了,他又回到了路灯下。就这样,几个月下来,童第周慢慢地赶了上来。第二学期结束时,总平均达到了70多分。别小看这70多分,几个月的时间,童第周学了别人要学几年的知识。校长看到这个成绩后高兴地说:“我们差一点放走了一个好学生。也许再过几年,童第周能成为我们学校最好的学生。”校长开始有些喜欢这个学生了。事实也果真如此,在中学快毕业时,童第周成了这个学校最优秀的学生。
许多年后,童第周说:“在几何得了100分以后我知道了一个道理:我并不比别人笨。人家能办到的事情,我也能办到。世界上没有什么天才,天才来自劳动。”就凭着这点精神,童第周进入了大学,并以优异成绩毕业。28岁时,他来到比利时学习生物学。在比利时,童第周的学业有了更大的进步。尤其在实验胚胎学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童第周的老师布拉赛教授是国际上有名的生物学家。他多次竖起大拇指说:“童,真行。”最让同行佩服的是童第周完成了一种剥除青蛙卵膜的手术。这种现在看来很简单的操作在当时可是件了不起的事情。手术时得先将青蛙的卵子取出来,在手术镜下面小心翼翼剥除青蛙卵子外层的薄膜。手术很难做,童第周的老师布拉赛教授做了几年都没有做成,但童第周却做成了。布拉赛教授高兴地说:“童,认真、仔细,是一流的科学家。”这件事的成功给了童第周很大的鼓舞,他说:“这使我相信:中国人不比外国人笨。外国人认为很难办到的事情,中国人照样能办到。”获得博士学位后,童第周回到了祖国。
这时的中国,国难当头,烽火连天,民不聊生,荒灾四起,没人重视科学技术,也无人来支持科学实验。就在这种极为困难的条件下,童第周继续进行着他的生物科学研究。抗日战争爆发后,童第周随学校到处搬迁,最后来到了四川的一个小镇上。战争年代,在一个物质条件非常差的乡村小镇上,要想开展一些科学研究,其艰难是今天坐在课堂里的学生无法想象的。小镇上的人从来就不知道电是什么东西。没有电,自然也没有灯,屋子里漆黑一团,怎么开展科学实验呢?童第周对他的同事和学生说:“没有电灯,我们可到室外院子里去工作,借助自然光仍然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和实验。”就在这样的条件和环境中,科学家们开始了他们的研究。此时,童第周的主要工作是在显微镜下切割和剥除卵子,这大多在冬季和早春进行。寒风飕飕,在室外做这么精细的操作,又没有太大的活动量,常常会冻得手指僵直,全身发抖。实在吃不消了,停下来,跺跺脚,转个圈,或者去屋子里暖暖身子后,再做实验。到了阴雨天,不能在室外工作了,只好回到屋里,室内暗得无法工作,就点上煤油汽灯。童第周教授和他的学生围着灯,继续实验。屋子小,人又多,挤在一起,强光刺眼,高温烤人。在室外,这些科学家快冻成了“冰人”,到了室内,一个个又差一点烤成了“火人”。没有电,没有灯,房子小,凑合着干。实验仪器和材料缺乏,想办法找替代物;没有培养胚胎需要的玻璃器皿,用粗陶瓷酒杯替代;自己做一根拉得极细的玻璃丝,就是显微解剖器;实验蛙全部采自小镇周围的乡村田野。教课和实验的空余之时,童第周和他的同事、学生常常拎着瓶子,到野外收集生物标本。这是大家最轻松的时候,小路弯弯,溪水淙淙,绿树婆娑。蓝天上的白云,温柔如絮,悠悠远去。此时此刻,坐在小河边石板上的童第周不由地想起在布拉赛教授手下工作的日子:欧洲古老的红砖校舍,无边的茵茵绿草,资料丰富的图书馆,一尘不染的研究室,明亮的灯光,洁净的器皿,多么使人神往的工作环境呵。感慨之余,童第周说:“既然义无反顾地回到了祖国,回到了这个战火纷飞、满目疮痍的祖国,我就要坚持研究,坚持实验,不管条件有多艰苦,困难有多大,我一定要做出点什么来。”
这几年中,就是在这种信念支持下,虽然条件极端困难,童第周和他的同事们完成了金鱼卵子发育能力、蛙胚纤毛运动机理分析等一系列研究。就在祖国解放的隆隆炮声中,童第周又一次回到了祖国。这时候的童第周虽然已年近半百了,但新中国的建立使他焕发了青春。
从50年代开始,童第周全力投入了对文昌鱼卵的发育规律研究,依据实验结果童第周对文昌鱼的发育能力提出了新的修正意见。由于文昌鱼卵的发育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占重要的地位,因此童第周的观点又一次引起国际同行的重视。生物学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问,大千世界中,最多姿多彩的现象就是生命体的各种活动。认识生命体的活动奥秘,寻找生命体的活动规律,是生物学家孜孜以求的。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对生物基因的进一步认识,生命体活动的奥秘渐渐呈现在世人面前。实际上,科学家对生命体奥秘的了解只是个基础,他们更想利用它、改造它、控制它,甚至神话般地创造它。到了晚年的童第周并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又开始了对生命体研究的最后冲刺。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童第周与同事在鱼类中开展了细胞核移植工作,以探讨细胞核和细胞质的关系。他们将细胞核和细胞质进行杂交,试图用此方法培养出鱼类的新品种。创造出新的鱼类品种,就是创造了新的生命体,这可是极其诱人的题目啊。经过一系列的科学实验,童第周和同事把鲤鱼胚胎的细胞核移植到鲫鱼的去核卵内,得到了核质杂种鱼。通过鱼类的核质杂交试验,他们证明,在细胞核异种的细胞质内,经过多次分裂和复制后,生命体在生理和性质上有发生变化的可能。这种变化不完全受细胞核控制,也受到了细胞质的影响。此后,童第周与美国坦普恩大学牛满江先生合作,做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从鲫鱼的卵细胞质内,提取了一种核酸,这种核酸是一种传递生命信息的重要物质。以后,他们将这种核酸注射到金鱼的受精卵中,培育出了一种既有鲫鱼性状又有金鱼性状的奇怪鱼种,最为有意思的是,这种金鱼的尾巴由单尾变成了双尾。有些科学家把这种双尾金鱼称为“童——牛二氏鱼”。这个实验的成功,使童第周的胚胎实验学研究又一次走到了世界前列。童第周担任了许多行政领导工作,又有不少社会活动,但无论多忙,他都坚持亲自动手做科学实验。
到了70年代,70多高龄的童第周患了眼疾,工作起来有很大的困难,大家劝他:“年岁大了,看东西也不方便,坐在一旁说说,指点我们就可以了,不用再亲自动手了。”童第周谢谢大家的关心,却不愿做“闲人”。他说:“科研成果是干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我不能光说话,我要干事。”要干事,更要抓紧时间干事,童第周比以前更忙了。工作,学习,写作,讲学,他不顾年老体弱多病,四处奔波,拼命冲刺。1979年3月,他在为浙江省科学大会作报告时,不幸脑血管破裂,倒在了讲台上。
尽管童第周离我们远去了,但是,作为优秀的科学遗产,童第周的研究成果已经进入人类的知识宝库;作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他的科学精神将永远留在后人的记忆之中。
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我们即使遇到不可逾越的坎坷和挫折,也应该保持耐心,不放弃最后的努力。只要有一丝希望,我们就应当去试试。在困难的时候咬紧牙关再坚持一下,或许前面就是柳暗花明的精彩世界。
在别人都已停止前进时,你仍然坚持;在别人都已失望放弃时,你仍不停地努力,这是需要相当勇气的。使你得到比别人更大成功的,正是这种坚持、忍耐的能力——不以喜怒爱好和失败经验改变行动的能力。
受到刺激就不能忍耐的人,不会有很大的成就。定下一个目标,然后集中全部的精力去实现它。这种能力,会获得他人的钦佩与尊敬。你一旦树立了有毅力、有决心、能忍耐的名誉,就不用怕世界上没有你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