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影响孩子一生的55位近代伟人
10938500000017

第17章 高尔基

高尔基,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俄罗斯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高尔基是个伟大的文学家,他从小就酷爱读书。1868年3月28日,高尔基出生在俄国伏尔加河畔的一个木工家庭里,3岁就失去了父亲,他不得不跟着母亲到外祖父家生活。童年的高尔基,曾经上过两年小学,由于外祖父的染坊破产,年仅10岁的高尔基就永远地离开了学校,踏上了“人间”的征途。高尔基起初在一艘轮船上当小洗碗工,在这里,他的顶头上司——轮船上的厨子斯穆雷成了他的“第一个老师”。斯穆雷经常叫高尔基大声朗读他自己收藏的书籍,他对书的酷爱使年幼的高尔基也对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他“相信了书的重大意义并爱上了它”。同斯穆雷的结识对高尔基的一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此高尔基就与书籍结下了不解之缘。

高尔基的童年生活是单调的,为了解除精神上的苦闷,高尔基拼命地阅读借来或租来的书籍,企图从中找到生活的出路。在当时,读书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十一二岁的高尔基白天要干繁重的劳动,夜晚才能偷偷地读书,他曾描绘过在绘图师家当学徒时读书的情形:“……我没钱买蜡,便偷偷地把烛盘上的蜡油收集起来,装到一只沙丁鱼罐头盒里,用棉线做灯芯。大一点儿的书,当书页一翻动,那昏红的火苗就摇晃不定。有时,油烟熏了我的眼睛……”这一切,都因读书的喜悦而消失了,书籍在高尔基面前展示了一个奇妙的新世界,给他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和教益。为了生活,高尔基在鞋店和绘图师家里当过学徒,还当过面包坊和杂货店的伙计,他到处流浪,但是不管日子如何艰辛,他总是抓住每一分钟空闲的时间读书,书籍不仅使他厌弃了小市民庸俗的生活,而且向他揭示了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使他产生了献身于庄严而伟大事业的愿望:“要有益于人类,要诚心诚意为人类出力。”

为了读书,高尔基有时不得不付出高昂的代价。他在绘图师家当学徒时,主人严禁他读书,看书要受到惩罚,书也要被没收毁掉。但高尔基已经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一到晚上,他就偷偷地爬下床,从炉子底下掏出藏书,就着月光津津有味地读起来。有时看不清楚,高尔基就从橱架上拿一只铜锅,用它的反光读书。一次,高尔基爬到神龛底下,借着长明灯的光读书,不料看得倦了竟趴在凳子上睡着了,后来被主人发现挨了一顿毒打。为了读书,高尔基不知挨了多少次打。有一个星期天,高尔基趁着烧茶的空隙读书,读得入了神,滚开的茶水冲坏了茶炊。主人用一把松木柴,把高尔基的背打得肿得像枕头一样高,还深深地扎进皮肤42根木刺。主人很害怕高尔基去控告他,高尔基答应不控告他,但只有一个要求:许可他借书看。主人吃惊地叹息道:“真是个鬼孩子!”从此,高尔基可以用自制的烛台读书了。

高尔基喜欢读书,而且爱书如命。高尔基曾这样谈起他初次阅读普希金诗集后的深刻印象:“我一口气就把它读完了,心里充满着如饥似渴的感觉,就像一个人无意间来到一个以前没有见过的、美丽的地方……这使得我心里幸福,使得我生活轻松愉快。这些诗像新生活的钟声那样鸣响。”

1888年8月,高尔基和一个革命者去喀山附近乡村里进行革命宣传,受到地方豪绅的极端仇视。他们偷偷放火点燃了高尔基居住的店铺,红红的火苗在翻滚,高尔基拼命爬上了放书的小阁楼,烟熏得他眼睛睁不开,喉咙也喘不上气来,头发好像也噼啪噼啪地爆炸起来,他把书从窗口扔了下去,为了救书,自己差一点被烧死!

高尔基曾说过:“假如有人向我建议,‘你去学习吧!不过,为了你去学习,每到星期天,我们要在尼古拉耶夫广场用棍棒打你一顿!’就是这种条件,我也一定会接受的。”高尔基从小以艰巨的劳动,顽强地克服了重重困难,孜孜不倦地追求着知识,这也帮助他后来成为一个见多识广的、对俄国史和世界文化具有渊博知识的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一个举世闻名的革命文豪。他24岁时,就以高尔基为笔名在《高加索报》上发表了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33岁时,创作了表达时代精神、歌颂革命理想、洋溢革命激情的战斗诗篇《海燕》,对俄国和世界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起到巨大的宣传鼓动作用。高尔基35岁以前,就创作了50多篇短篇小说、长篇小说以及剧本。只上过两年小学的高尔基之所以能取得这些成就,与他从小坚持自学、刻苦读书是分不开的。

人在一生当中精力旺盛的时间是有限的,但是在追求目标的时候,多数人是不考虑时间的,只是在一味地追求新的目标,不管它是否适合自己,只要看到新的东西、新的目标就要追求,于是就非常盲目地把自己很多宝贵的时间都浪费了。有目标,有希望和梦想,内心的力量才会找到方向。茫无目标的漂荡,终归会迷路,而你心中那一座无价的金矿,也因不开采而与平凡的尘土无异。

我们在新的目标出现的时候,选择最适当的目标,把不重要的目标丢弃,然后全力以赴,直到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