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历史名人的养生之道
10938000000028

第28章 四时养生:顺应时气,保养身心

中国传统医学关于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是极其丰富的,四时养生,或者说顺时养生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内经灵枢·本神篇》里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长生久视即延长生命,不易衰老的意思。为何能延长生命呢?是因为“僻邪不至”,邪指不正之气,僻邪不至是说病邪不能侵袭,而病邪不能侵袭的关键又在于“顺四时而适寒暑”,这是中国传统医学养生学里的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也可以说是长寿的法宝。在孙思邈的养生体系中,顺应四时以养生也是颇受重视的。

孙思邈在唐太宗即位后应召入京,当时他已经50多岁,而容貌气色、身形步态皆如同少年一般,唐太宗见后十分惊奇,感叹道:“有道之人真是值得人尊敬呀!像广成子这样的神仙人物原来世上竟是有的,怎么会是虚言呢?”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李世民已经把孙思邈视为神仙一样的人物了。

“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对孙思邈也十分尊敬,拜他为师。卢照邻对孙思邈的养生和救人之道都很好奇,有一次他问老师:“您能把身体保养得这么健康,又治愈那么多疑难杂症,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孙思邈的回答十分精彩,他说:“对天道变化了如指掌的人,必然可以参政于人事;对人体疾病了解透彻的人也必须根源于天道变化的规律。天候有四季,这是天道的规律,人也应该顺应四时的变化,这是养生、治病的关键。”

在这里孙思邈表达了他顺应四时以养生的观点。根据四季气候的不同,采用相应的养生方法,应该说是一种科学的养生观。

《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里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里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这些都说明人体要依靠天地之气提供的物质条件而获得生存,同时还要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才能发育成长。孙思邈在《急备千金要方》中说:“衣食寝初皆适,能顺时气者,始尽养生之道。”到了明代,著名的大医学家张景岳对四时与人体五脏的关系也有具体的论述:“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养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说明人体五脏的生理活动,必须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才能与外界环境保持协调平衡。不同的季节会对人体产生不同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那么,顺应四时养生具体该注意哪些方面呢?

春季养生。春天,大自然生机勃发,“天地俱生”,养生应顺应春天阳气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

精神调养方面,要着眼于一个“生”字,即在春天要让自己的意志生发,而不要使情绪抑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愉快。思想上要开朗、豁达,使情志生发出来,只能赏心怡情,绝不可抑制摧残。

饮食方面,要遵守《黄帝内经》里提出的“春夏养阳”的原则,适当多吃些能温补阳气的食物。李时珍主张“以葱、蒜、韭、蓼、蒿、芥等辛嫩之菜,杂和而食”,除了蓼、蒿等野菜现已较少食用外,葱、蒜、韭菜仍是养阳的佳蔬良药。

衣着方面,由于春天气候变化较大,多出现乍暖乍寒的情况,正如宋词中说的“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这时人体的皮肤腠理已经开始变得疏松,穿着一方面要宽松舒展,另一方面又要柔软保暖,衣服切不可顿减,《寿亲养老新书》里明确指出:“春季天气渐暖,衣服宜渐减,不可顿减,使人受寒。”

运动方面,春天是运动的好季节,可以结伴出游,多接触大自然,但也要注意天气的变化,预防感冒。

夏季养生。夏季是一年里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气繁荣,人体的新陈代谢在这个季节最为旺盛。人体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相应活跃。夏天的特点是燥热,故以清凉克之,因此,夏季养生的关键在于一个“清”字。

夏天思想宜清净,盛夏酷暑蒸灼,人容易闷热不安和困倦烦躁,所以要使自己的思想平静下来、神清气和,忌火暴易怒,因燥生热,要防止心火内生。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夏天宜清净养神。

饮食宜清淡,炎夏的饮食应以清淡质软、易消化为主,少吃高脂厚味及辛辣上火之物。清淡的饮食能清热、防暑、敛汗、补液,还能增进食欲。多吃新鲜的蔬菜瓜果,既可满足所需营养,又可预防中暑。主食以稀为宜,如绿豆粥、莲子粥、荷叶粥等。还可适当饮些清凉饮料,如酸梅汤、菊花茶等。冷饮要适度,不可偏嗜寒凉之品,否则会伤阳而损身。另外,夏天多吃醋,既能生津开胃,又能抑制杀灭病菌,预防胃肠道疾病。

居室宜清凉,早晚室内气温低,应将门窗打开,通风换气。中午室外气温高于室内,宜将门窗紧闭,拉好窗帘,阴凉的环境使人心静神安。

运动在夏天不宜太剧烈,夏天是到海边、山城消夏避暑的好时节,游泳也是不错的选择。老年人可以散步、玩健身球、钓鱼等。在繁茂的树荫下垂钓,享受着清风吹拂,看水中绿波荡漾,心情自然和悦宁静,正如陈君礼在《钓鱼乐》中所说:

垂钓湖畔心悠然,嫩柳丝丝挂我肩;

鸟语声声悦我耳,春风微微拂我脸;

湖光水影收眼底,愁情杂念抛天边;

鱼竿拉成弯弓形,上钩鲫鱼活鲜鲜;

村人笑笑问我言:为啥一钓就半天?

钓来锦绣不老春,钓来幸福益寿年!

值得一提的是,空调在夏天已经成了人们的生活必需品,酷暑要谨防冷气病的发生。方法是:室内外的温差不宜太大,以不超过5℃为宜,室内温度不低于25℃;入睡时,最好关上冷气机;开冷气的房间不要长期关闭,注意与外界空气的流通;在室内感觉有凉意时,一定要站起来适当活动四肢和躯体,以加速血液循环;患有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慢性病的人,老年人和关节痛患者,都不要长期待在冷气环境里。

秋季养生。秋天草枯叶落、花木凋零,自然界的秋风、秋雨常令人出现“秋愁”,故有“秋风秋雨愁煞人”之说。尤其是老年人,秋天的景象常易在他们心中引起萧条、凄凉、垂暮之感,勾起忧郁的心绪,真是“已觉秋窗愁不尽,那堪秋雨助凄凉”。

在精神上,宋代大养生家陈直说:“秋时凄风惨雨,老人多动伤感,若颜色不乐,便须多方诱说,使役其心神,则忘其秋思。”也就是当情绪不好时,及时地转移注意力,可以去参加体育锻炼、聊天、散步、听音乐,欣赏戏剧,看一场幽默的相声等,这样,苦闷的情绪也随之消失了。

在饮食调养方面,按照《黄帝内经》提出的“秋冬养阴”的原则,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饮食,以防秋燥伤阴,如银耳、甘蔗、梨、芝麻、藕、菠菜、乌骨鸡、猪肺、豆浆、鸭蛋、蜂蜜等;秋季饮食还要“少辛增酸”,即少吃一些辛辣的食物,以防肺气太盛,多吃些酸味的食物,以增加肝脏的功能,抵御过盛肺气之侵入。所以在秋天要少吃葱、姜、蒜、韭、椒等,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和蔬菜,如苹果、石榴、葡萄、芒果、阳桃、柚子、柠檬、山楂等。

在衣着上,民间有“秋冻”一说,就是“秋不忙添衣”,有意识地让身体“冻一冻”。这样,就避免了多穿衣服产生的身热汗出,汗液蒸发、阴津伤耗。当然“秋冻”还要因人、因天气变化而异,老人、小孩和抵抗力弱的人,在秋天时就要注意保暖。有时天气变化无常,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有“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应多预备几件秋装,如夹衣、绒衣、薄毛衣等。

护肤保健方面,每到秋季,随着天气的变冷,人的肌肤一下子适应不了这种变化,血液循环变慢,皮肤干燥,容易出现细碎的皱纹,尤其是在眼睛周围。所以,秋季更要注意对皮肤的护理。

冬季养生。冬天气候寒冷,草枯虫伏,是自然界万物闭藏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要潜藏于内。因此,冬季养生的基本原则是要顺应体内阳气的潜藏,以敛阴护阳为根本,由于阳气的闭藏,人体新陈代谢水平相应较低,要依靠生命的原动力“肾”来发挥作用,以保证生命活动适应自然界变化。

精神上要做到“神藏于内”,加强道德修养,少私寡欲,及时调摄不良情绪,保持心理平衡。

饮食上应以保阴潜阳为原则,主张进热食,多吃些温补阳气的膳食,如羊肉、狗肉、虾、韭菜、木耳等,宜食用菠菜、豆芽等新鲜蔬菜,忌生冷食物。冬季活动减少,人体新陈代谢减慢,因此,老年人饮食不宜过饱,食后可摩腹、缓行以助消化。

冬季衣着应以温暖舒适、利于气血通畅为原则,因为适体的衣服有如养生之妙药。

冬季运动应根据不同地区气候和体质情况而定。气候异常时,清晨可在室内活动,风和日暖之日,清晨可在室外活动,以适应冬季气候,增强人体的抗寒能力。

由于春、夏、秋、冬的气候条件不同,我们的生活方式也不尽相同,养生方法也要与时俱进,就像孙思邈说的:“故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养生不能墨守成规,也要因时、因人而异,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养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