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家居骗局离你有多远:人手一册的防骗秘笈
10934200000088

第88章 三年经营一个惊天大骗局

2007年1月,春寒料峭的南国雁城衡阳市,积雪还未完全消融。大街小巷忙忙碌碌的人群里,隐约可见一些衣着朴素的居民,他们仨俩结队,怀着欣喜的心情往桃源路附近的铁路住宅小区走去。其中有大老远赶来的郭老太太一家,他们今天带来了32万元现金。

郭老太太走进一栋老式楼房内,她发现不大的空间里早已坐满了人。沙发上坐着一位40岁上下、风韵犹存的干练女士,她正在饶有兴致地向大家讲解:“我叫邱薇姿,是深圳益富康营养保健食品有限公司的销售总监。我们公司是国家级重点扶植的高科技企业,被列入国家星火计划,公司生产的益富康胶囊、益富康养生酒采用纳米技术精制而成,具有防疾病、抗衰老的奇异功效,效益十分可观。因为公司刚刚起步,规模宏大的高新科技需要大量的研发经费,因此经过有关部门批准,决定面向社会进行融资。作为回报,我们对受益人按融资额的不同,许以不同比例的高利息、高回扣、高提成……”

接下来,邱薇姿女士又详细地介绍了投资利率的百分比:“我们公司对投资者分别以2个月、3个月、4个月、6个月时间为一期,每期利率又按投资数额分为30%、20%、16%、10%几个不同的档次。以月息10%、3个月一期为例,第1个月付投资额的10%利息,第2个月也是付投资额的10%利息,第3个月还本付息……为了拓展业务,公司还将发展少数业绩突出的人为操盘手,代理全省的此项业务。”

郭老太太的一个老邻居刘老先生前年就借了两万元钱给邱薇姿,去年年底连本带息,领回家三万多元。当时郭老太太特别谨慎,怕这是个骗局。现在看来,这里利息真的是很高,而且对于附近借款的人家,全部准时兑现了承诺。益富康公司每年年关都会给借款户送来精美的礼品盒年货,有几个借款大户,还被总公司邀请,专门去香港旅游了一趟。因此,看到邱薇姿在此发展贷款业务,郭老太太带着子女赶紧赶过来了。

有一些来客准备试探虚实,这时,一个40岁左右的中年人站起来说:“听她的没错,我上个月在他们公司投了10万元,现在连本带息全回来了,今天我是特意前来准备投更多的钱。”

现场几位大嫂喜滋滋地从邱薇姿的财会手中取回了还本付息的投资利润。“短短两个月,挣了五千多,我把本钱和利息再全部贷给你们吧!”一位取回本息的大嫂出门后,打个主意又回来了。

人群中有前来投资的人看得心中发热,一些拿不定主意的人在高额利息的诱惑下,终于坚定了投资信念。有一个前来投资的人问道:“这么做国家允许吗?不违法吗?”那个中年人回答说:“违啥法啊?我们这是自愿的,国家不能不让我们老百姓赚钱,是吧?”又有几个中年人从衣袋里掏出3万、5万不等的现金,争先恐后地交到邱薇姿的财务人员手中。

郭老太太的子女们起先还不相信,但是看了邱薇姿拿出的一堆盖有各个部门公章的批文,其中有深圳益富康营养保健食品有限公司的法人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有关部门准许面向社会融资的批文,益富康养生酒功能介绍以及邱薇姿的销售总监委托书,倒是彻底地信服了,何况还有那么多老邻居和现场乡亲的实例,这么大一个公司,哪里就会骗我们那个几十万呢?于是马上跟财务人员办理了借贷手续。

郭老太太活了一辈子,还头一次看到这么高的利息回报,况且还有着那么好的信誉,正好借此机会大赚一把。

骗局揭秘

事件结果:

到领取利息的日子,贷款者四处找不到邱薇姿,而那些贷款介绍人,也不明就里,有人赶到深圳总公司一看,才确信“益富康”早已卷款潜逃。邱薇姿人等主要采取熟人找熟人的方式,以人际传播为主,首先发展一批忠实贷款者,让他们尝到甜头,作为活生生的广告。为了“拓展业务”,“益富康”还花钱雇用所谓的“托儿”,借以蒙骗不明真相的人投资。“雍容福贵”的邱薇姿也经常将集资者召集到某个“托儿”家中,具体讲解集资事宜,现场结算本息,以骗取更多的贷款。据公安部门调查得知,“益富康”卷走的民间集资超过1亿元。

骗局辐射场所:

各个城镇的村民居所。

骗局辐射人群:

自己少有投资门路的中老年人,存款较多的谨慎投资者,喜欢跟随大众投资趋势进行投资的人。

骗局诱饵:

高于银行存款数倍的利息,知名的高科技产业,拥有良好的信誉。

骗局进程:

1.到大城市投资所谓的“高科技”公司;

2.以公司发展缺乏启动资金为名,到各居民区搜寻目标人物;

3.树立良好信誉,实施各种小恩小惠;

4.给予前期投资者高额回报;

5.找“托儿”扩大业务;

6.循环反复,“钱球”越滚越大;

7.携款潜逃。

骗局预防:

看来老话讲的“众人的眼睛是雪亮的”也不是绝对的呀!这么多人上当,骗子就是看中了大家贪图利益、跟随大流的心理。骗子不仅利用了一些人爱占便宜的心理——小恩小惠的礼物;也利用了人们愚昧的从众心理——邻居赚了,咱跟上。如今很多骗子行骗前都做足了准备,贪图高额利益的人们一定要看清楚了,切莫贪小便宜吃大亏,还是老老实实走正道来得可靠。

小结:

有一句话颇为流行:钱借到手前,借钱的人是孙子,被借贷人是爷;借到钱后,借钱的人成了爷,被借的人成了孙子。很多农村的老人辛勤简省了一辈子,一直将钱存在银行里,一旦听说了有比存银行利息高得多、礼品美得多、信誉一样好的项目,哪里按耐得住内心的狂热。就像郭老太太,一生没有见过那么高的利息,奋力再挣一笔,足够养老之用,却不料,掉进骗子精心设计的惊天大骗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