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家居骗局离你有多远:人手一册的防骗秘笈
10934200000074

第74章 谁是谁的“幸运星”

杨燕算得上是个天生怪才了,从小就爱调皮捣蛋,看电视特别喜欢熬通宵,放寒暑假的时候,总是在拿到假期作业的头三天,加班加点把老师布置的所有作业全部做完,然后安安心心玩闹一整个假期。

虽然如此淘气,杨燕的学习成绩却出奇的好,在家乡的小学校那是无人能敌的,即便因为粗心出了点差错,下一次考试,一鼓作气,马上追回来,所以很多老师都特别喜欢这个古灵精怪的小女孩。

一眨眼,调皮捣蛋的小姑娘也要参加高考了,亲人和老师都对她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但是,对于他人的憧憬,杨燕毫不放在心上,只想着早日考入远方的大学,逃脱父母的监管,潇潇洒洒玩个够。

参加高考那几天,杨燕的父母干脆放下手中的生意,轮流陪伴杨燕的一日三餐。这几天,杨燕还当真挺老实的,认认真真做题,老老实实听话,也不出去逛了,也不闹着要看电视了。

高考分数很快就出来了,620分,杨燕还真是没有让大家失望啊!理科考到这个分数,重点是绝对没有问题的。杨燕一心向往大上海的繁华,而且那里离家里也够远,于是第一志愿就填报了上海交大。从来就是自信心膨胀的杨燕还在爸爸妈妈的唠叨中夸下海口,我不上交大,那是交大的损失。

填报志愿后,杨燕就在家开始胡吃海喝,因为她想大学里的伙食肯定没有家里好,到时想家的话,就太没有面子啦。然而,就在杨燕一家欢天喜地的时候,一个电话的到来,彻彻底底打破了这份静谧。上海交大招生处的肖老师打来电话:“杨燕同学虽然上了我们学校的分数线,但是因为报考人数过多,分数上调了,如果当真,想入校就读,还需要缴纳五万元建校费……”

肖老师还告诉杨燕的爸爸,他是专门负责上海交大湖南籍的招生,如果有什么事情或者新的决定,可以直接联系他的手机。肖老师还遗憾地表示,从杨燕的个人材料看来,确实是个可造之才,实在是招生名额有限,有心帮忙,但是打通关系的费用必须于今日马上汇至其账上,错过了招生的最后期限,等录取信息正式公布了,以后多少钱都于事无补。

杨燕的爸爸妈妈着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眼看着到手的鱼儿要溜走了,他们如何能够安心!五万元钱真的能够解决问题吗?肖老师马上给了他们肯定的回答:完全可以,因为本来杨燕就上了我们学校的投档线啊!肖老师还跟杨燕的爸爸解释了学校的“招生选择权”,譬如,招生工作中有按120%比例投档的规定,比如某校某专业在某地有10个招生指标,当地高招部门就按填报该校该专业志愿考生的考分从高到低排出前12名投档,该校因为多出20%的选择权,既可以只挑前10名,也可以挑后2名。在这种情况下,就得靠关系了。而能够依靠关系的人,千万注意保密,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杨燕爸爸听肖老师这么一说,当即就准备把钱打到肖老师的卡上。肖老师还承诺,这个忙一定帮到底,即便不能帮忙,也一定通过个人关系将杨燕推荐到上海的其他知名高校,因为他在招生系统中的路子特别多。

杨燕爸爸总算安心了,宝贝女儿的一起一落,全仰仗这位好心的肖老师呀,以后到了交大,一定要去拜访拜访。

骗局揭秘

事件结果:

杨燕的爸爸将钱打过去的第二天,上海交大的录取信息就公布了,肖老师还真是不负重托,杨燕如愿被录取,久悬的心终于安稳下来。杨燕爸爸根据网上公布的招生办电话马上打电话过去找肖老师,哪知对方的接线员告知,这里根本没有杨燕爸爸所谓的肖老师。杨燕爸爸拨打了肖老师的手机,一直是忙音。百思不得其解的杨燕爸爸随即又打电话询问招生办,才得知,杨燕根本就不是“活动”进交大的,她的各项条件都达到了招生的要求,交大根本没有肖老师所说的招生选择权。最后,对方还提醒杨燕爸爸,那个所谓的“肖老师”肯定就是一个比杨燕家先得到消息的骗子。

骗局辐射场所:

录取信息查询网站,考生聚集地点,考生家庭。

骗局辐射人群:

患得患失的考生家庭,深信全国各个高校招生都具有“钱规则”的家长。

骗局诱饵:

落榜危机,招生办的老师出钱消灾。

骗局进程:

1.大量搜集考生信息,瞄准目标人物;

2.在得知具体信息的时候,打电话制造危机;

3.以各种名目骗取信任;

4.要求对方交纳“活动经费”;

5.得到款项后,嘱咐考生家长不要声张,然后迅速消失。

骗局预防:

预防此类搜索录取信息的欺局,考生和家长首先要注意保护好个人的重要信息,不要轻易告知他人自己的考号、分数以及志愿等;其次,要做好录取信息的查询,尽快查询最新录取情况。招生办的人员是不可以、也不会随便打电话给考生的,即便有招生办的人打电话给你,也不要轻易拨打其手机联系,可以拨打该学校网站公布的招生办电话进行详情咨询,不要被骗子的所谓“机密消息”所迷惑。

小结:

每年普通高校招生期间,一些人会住在招生现场附近的宾馆,利用家长和考生提供的报名号或准考证,冒充考生家长或亲戚,在招生录取现场咨询点查询考生投档情况,钻家长和考生信息不灵的空子。本属于正常投档和录取,他们却向考生家长报功:是由于他找了朋友,花钱疏通关系,考生才被投档或录取,并借机向家长收取钱财。 这样的骗局常常被熟悉考生情况的不法者利用,大家一定要小心甄别,要自信,也要相信我们的招生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