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
古老疾病
这个已经影响人类超过5万年的古老疾病,最早见于史册,就是公元前2700年前的夏朝,中国人叫它“瘴气”。外国人称疟疾为“malaria”,是源自中古世纪的意大利文“mala-ria”,是“坏空气”的意思。
在人类的历史中著名的古老疾病都随着医学的进步式微,曾经毁灭南美古文明的天花病毒,已经在1980年根绝;曾经破坏拜占庭帝国、复兴罗马荣耀、促成中古黑暗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和宣布大航海时代降临的黑死病,也已沉寂。但是疟疾至今仍然是猖狂于南北回归线间的古老疾病,至少在收纳印加玛雅文明的中南美洲,充满原始风貌的亚马孙流域,天然大型动物园的非洲、中东等。
认识疟疾
以美国疾管局1985~2002年间,美国人因出国旅游得到疟疾的统计资料来说,59%发生在非洲,19%在亚洲,14%在加勒比海和中南美洲。其中最容易致命的恶性疟在非洲来说较常见,占该区美国游客发生疟疾总数的73%。至于其他地方如亚洲和中南美洲,则是以较温和的卵圆疟为主。
已知的疟疾分为4种,恶性疟、卵圆疟、间日疟和三日疟,其中以恶性疟发病进展最快,最容易影响到中枢系统产生抽搐或是意识改变,易致命。至于卵圆疟和间日疟因为可能潜藏在肝脏中变成长期带原,回国的3年内都要留意,最长有带原50年之后才发病的案例。但是除了恶性疟,其他3种疟疾的病程较缓慢,症状也较温和。
疟疾传播
疟疾的传播是靠母的矮小疟蚊,正因为如此,在野外的防蚊变得很重要,尤其在黄昏到黎明间是疟蚊主要的活动时间。在流行地区最好待在有纱窗及冷气的地方,或是架起蚊帐、点蚊香避免叮咬。
症状
疟疾除了发热、感冒、流鼻水、咳嗽,或是头痛以外,最典型的发作就是突发的畏寒、发抖,就连盖着棉被都止不住发抖。然后接下来是高热,然后是大量出汗,严重的甚至会贫血、解黑尿、全身黄疸、意识昏迷及死亡。对于首次感染的人来说,症状通常是十分明显的,只有反复不停感染的当地人,才可能只是轻微感冒或是拉肚子而已。发生的地区通常是乡村或丛林,在海拔高于2000米以上的山区比较罕见。
短期预防用药
氯奎宁
使用时机:对氯奎宁无抗药性的地区,在疫区停留时间少于3个月。
剂量:每周2颗(300毫克),餐后服用(可减少肠胃不适)。
服用期间:出发前2周持续至回国后4周。
不良反应:肠胃不适、头痛、头晕、视力模糊、失眠、全身痒。
不应服用:曾对氯奎宁过敏、有癫痫及干癣病史者。
药物取得:疾管局及各地卫生所。
美尔奎宁
使用时机:对氯奎宁有抗药性的地区,于疫区停留时间少于3个月。
剂量:每周1颗(250毫克),餐后服用(可减少肠胃不适)。
服用期间:出发前2周持续至回国后4周。
注意事项:若服用期间产生严重的情绪问题应即早就诊,调整药物。
不良反应:肠胃不适、头痛、失眠、做怪梦、视力模糊、沮丧、焦虑、头晕,长期服用可能导致精神疾患或癫痫。
不应服用:曾对奎宁或美尔奎宁过敏、癫痫、怀孕前3个月、有情绪精神性疾病病史、心脏传导异常者。
多喜霉素
使用时机:对氯奎宁和美尔奎宁有抗药性之地区。
剂量:每天1颗(100毫克),餐后服用(可减少肠胃不适)。
服用期间:出发前2天持续至回国后4周。
注意事项:容易产生光敏感,要做好防晒,避免晚上睡前服用(最好在日间)。若在24小时内有口服伤寒疫苗,应于次日再开始服用。
不良反应:肠胃不适、呕吐、光敏感。
不应服用:曾对多喜霉素或四环霉素类药物过敏者、怀孕或哺乳妇女、小于8岁儿童。
药物取得:各医疗院所挂号(需付挂号费)。
提早于出国前服用药物的目的,除了要让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在到达疫区前,产生足够保护效力外。还要观察有无不适的不良反应,如果严重产生不良反应即停药,经医师诊疗后换药。要治疗可能反复发作的卵圆疟和间日疟,应使用伯氨喹,相关治疗及评估请于医院进行。
对于孕妇的建议
因为孕妇对于疟疾感染症状通常较严重,且可能影响胎儿,原则上均不建议孕妇前往疟疾疫区。若仍需前往,预防投药在没有氯奎宁抗药性的地方使用氯奎宁;至于有抗药性的地方仍可使用美尔奎宁(怀孕3个月内不应使用,3个月之后则证实可以使用)。这两种药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对胎儿明显有害的报告,至于多喜霉素则要避免服用,可能会影响胎儿骨骼发育,服用多喜霉素的妈妈也暂时不应哺喂母乳。
注意事项
从疟疾盛行国家返回后的注意事项,当发生体温大于等于38℃,出现恶寒打颤→高热→出汗的征兆时,尽速寻找医师,并主动告知旅游史,3年内不应从事捐血活动。
旅游不可不知
1.容易致命的恶性疟在非洲较常见,亚洲和中南美洲则是以较温和的卵圆疟为主。
2.典型的发作是突发的畏寒、发抖→高热→大量出汗。对首次感染的人,症状通常比较明显。
3.发生的地区通常是乡村或丛林,在海拔高于2000米以上的山区较罕见。
不可爱的动物家族
对于动物咬伤,若在5年内没有施打过破伤风疫苗,就医时都建议施打。当然最好在出国前已经施打过,这样就不用担心感染到破伤风了。
狂犬病
如果在国外发现别人的狗不乖,你最好默默地走开,甚至依照对方追逐的疯狂程度拔腿就跑。许多的欧洲国家(主要以东欧为主)和整个非洲大陆,流着口水看起来心情不佳的狗狗,最好都表示尊重并且敬而远之,因为这些国家都发生过狂犬病案例。事实上,不只是狗而已,包括黄鼠狼(尤其是非洲)、猫、蝙蝠、鼬鼠都可能感染狂犬病。
症状
狂犬病其实是一种因病毒产生的脑膜发炎,致死率很高,将近100%最典型的症状就是,在被感染的动物咬伤的后几天,产生麻痹、吞咽困难,以及最著名的“恐水症”(一看到水,喉咙就剧烈痉挛)。若延迟就医,可能在1周内呼吸麻痹而死亡。
基本处理
立刻用肥皂及大量清水彻底冲洗伤口,然后以酒精或优碘消毒。因为伤口脏污严重,除非伤口过大,应避免立即将伤口缝合(需经过一段时间观察,确认伤口感染情况已经控制,才考虑缝合)。在疫情流行地区应及早就医,施打破伤风(如果10年内没有接种)及视情况接种狂犬病疫苗或施打免疫球蛋白。
蛇咬伤
世人对于蛇咬伤的处理存在很多误解,像用火消毒刀片切开伤口、吸毒、冰敷减缓毒血攻心、用止血带或绳索缠紧被咬伤的肢端、立刻用酒精消毒……正确的处理方式如下:
尝试在安全距离下辨识蛇的特征,并立刻将被咬伤者移到安全的地方,安静休息。
立即选择一条宽而平(手指宽度)的止血带,绑在与咬伤处相对离身体近端的地方,绑紧以达到减少局部的毒性扩散和淋巴回流。但不可绑扎过紧,至少要保留两根手指可以勉强通过的松紧(太紧会让远端的组织缺血坏死)。绑上后到注射毒蛇血清前,不要轻易拆开。
避免移动被咬伤的患肢,保持被咬伤处低于心脏的高度。
用肥皂和清水冲洗伤口,避免感染(在澳洲地区不建议即刻清洗,而应尽速送医后,经“辨识装置”采样残留在皮肤表面的毒液后再行清洗,有助于蛇毒种类的快速辨识)。
急速送往有抗毒血清的医院治疗,若确定为毒蛇,施打正确种类的毒蛇血清。
被蜘蛛咬伤
蜘蛛界著名的四大恶人:在世界分布广泛的黑寡妇(widow,属名Latro dectus)、北美(美国东部、墨西哥东北部)的隐遁蜘蛛(recluse,属名Loxos celes)、局限于澳洲的烟囱结网蜘蛛(funnel-webs piders,属名Atrax)和巴西的武装蜘蛛(Brazi lianar medspider,属名Phoneu tria)。被这4种蜘蛛的咬伤都不是闹着玩的,可能造成局部或全身的严重反应,甚至死亡的案例(绝大多数都是儿童)。
黑寡妇
黑寡妇亮丽的黑色配上背部显眼的橘红色沙漏标志(1/5的黑寡妇可以看到该特征),分布于美国(南部各州为主)、非洲、中东、澳大利亚、新西兰、南北美洲、美国夏威夷等地。
黑寡妇释放的毒素主要是神经毒,一开始在局部的伤口产生抽痛、发红肿胀。通常在1小时内就会产生全身性的症状,包括腹痛、呕吐、肌肉抽筋、发抖、呼吸肌麻痹。虽然马上联想到电影里被黑寡妇无声无息啃一口就暴毙的悲惨画面,但是除了造成呼吸和心脏麻痹的案例外,一般而言造成死亡的大约只有5%。
隐遁蜘蛛
分布在北美东部的隐遁蜘蛛,又是另外一种情况。喜欢躲在暗处的隐遁蜘蛛,咬伤后不太疼痛,造成的毒性通常在局部,被咬到的即刻到数小时内,咬伤的地方会因为淤血、红肿、起水泡而十分明显。经过数天到几周的时间,会呈现一个如同标靶的同心圆特征→中心点(被咬伤处的溃疡和红肿)→中间一圈显得较白→最外圈红紫色的淤血。造成危险的主因是毒素破坏凝血功能,产生出血和休克。
烟囱结网蜘蛛
至于局限在澳大利亚的烟囱结网蜘蛛,主要分布在澳洲东岸,咬伤处十分疼痛。在接下来的30分钟到两小时间,嘴巴和舌头会产生些微麻痛、脸部肌肉抽动、呕吐、喘和呼吸困难的症状,从被咬伤到死亡的时间曾有15分钟的记录。
武装蜘蛛
巴西独有的武装蜘蛛,有个别名叫“漫步蜘蛛”。因为它不乖乖地在树上结网,常在亚马孙雨林里闲逛,增加旅人与它狭路相逢的危险性。虽然比较最终致死率,武装蜘蛛不一定是最高的,但是研究室分析各种蜘蛛对老鼠的毒性,单就毒液分析,它是“世界上最毒的蜘蛛”。
第一线处理
咬伤处使用氨水中和毒性并冰敷,使用优碘或抗生素药膏消毒被咬伤处,病人保持安静。降低患肢,低于心脏的水平高度。在安全许可的情况下,抓住蜘蛛,带去医疗院所给医师参考。尽速送医,施打破伤风(若未曾接种),依蜘蛛种类考虑施打抗毒血清。
被蜜蜂、跳蚤、蚊虫或蜈蚣咬伤
最常见的咬伤仍是蜜蜂,除了使用肥皂碱化及清洗咬伤之外,重要的不是担心蜜蜂的毒性,而是因为个人体质产生的急性过敏反应,严重者甚至休克昏迷。因此在被咬伤的30分钟内,是观察期的重点。如果过了这段时间,就会大大降低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的机会。接下来除了用优碘,每天固定换药外,可用冰敷及照本书“旅行百宝箱”的剂量指示,服用抗组织胺和止痛药3天以度过急性期。
被人咬伤
人的嘴巴是很脏的咬伤,发生细菌的感染机会很高。除了施打破伤风疫苗外,还要每天固定多换药、保持伤口干净、服用安灭菌(Augmentin),每次2颗,一天3次,服用5日。
旅游不可不知
1.狂犬病:即刻以肥皂及大量清水彻底洗涤伤口,然后以酒精或优碘消毒。应避免立即缝合,在疫情流行地区及早就医、施打破伤风,视情况接种狂犬病疫苗或施打免疫球蛋白。
2.蛇咬伤:尝试在安全距离下辨识蛇的特征,立刻将伤者移到安全的地方,安静休息。选择一条宽而平的止血带,绑在身体近端处,不可过紧。绑上后到注射毒蛇血清前不要轻易拆开,保持被咬伤的地方低于心脏的高度。用肥皂和清水冲洗伤口,避免感染(澳洲地区除外)。急速送往有抗毒血清的医院治疗,若确定为毒蛇,施打正确种类的毒蛇血清。
3.蜘蛛咬伤:咬伤处使用氨水中和毒性并冰敷,使用优碘或抗生素药膏消毒被咬伤处。降低患肢,低于心脏的水平高度。尽速送医,施打破伤风(若未曾接种),依蜘蛛种类考虑施打抗毒血清。
4.蜜蜂、跳蚤、蚊虫或蜈蚣咬伤:最严重的是因个人体质产生的过敏休克,被咬伤的30分钟内是观察期。用优碘清洁伤口,每天换药外,48小时内冰敷,以及服用抗组织胺和止痛药。
5.人咬伤:细菌感染机会很高,每天多换药,保持伤口干净,服用安灭菌。
利什曼病
这次要谈的东西,又是该死的蚊子表亲“白蛉”。去过澳大利亚、新西兰,亲近大自然的人可能都有一个印象,就是这种咬人于无形的小小蚊子。刚开始还不以为意,看起来比蚊子还小,弯腰驼背的,最差的是飞行能力。昆虫学家称之为“跳跃式飞行”,也就是飞不远,飞飞停停的非常窘。但是它恐怖的能力要在几天后才显现,一开始是几颗红豆冰,后来才知道奇痒无比,抓到皮开肉绽还开花结痂。
传播疾病
白蛉在传播疾病的严重性不亚于蚊子,最重要的疾病就是利什曼病,英文是Leish mania。利什曼病的产生是因为被白蛉叮咬后,一种叫“利什曼原虫”的寄生虫,跑到皮肤组织或是血液里造成的疾病。
要传染这个疾病,第一是要有这种“利什曼原虫”的寄生虫,第二是要有小小蚊白蛉。当白蛉吸了带有利什曼原虫的人或动物的血液,再叮咬下一个人就可能造成感染。在澳洲、新西兰等地,虽然白蛉叮人凶狠,但是幸运的,当地没有利什曼原虫,所以除了局部让人瘙痒难耐的生不如死外,不会感染到利什曼病。
散布地区
利什曼病散布在至少88个热带国家湿热的郊区,估计至少有1200百万人患病。
以下为散布地区
中东: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沙乌地阿拉伯、叙利亚。非洲东北部。
亚洲:印度、孟加拉国、尼泊尔、苏丹、中国。
中南美洲:哥伦比亚、秘鲁、巴西(乌拉圭及智利则非疫区)和墨西哥。
中国台湾地区有没有白蛉?答案是肯定的。那台湾有没有利什曼病?答案也是肯定的。除了文献中的个位数零星案例,在2007年4月一位住在桃园拉拉山的妇人,因为鼻头和手指溃疡,历久不愈,于是到林口长庚求诊,经切片确认为皮肤型利什曼病外,在台湾发生的机会实在是少之又少。
症状和表现
黏膜皮肤型的利什曼病
患者可能记得或根本没印象受到蚊虫叮咬,之后产生鼻孔、口腔黏膜,或是在衣着外露的脸、手脚处的皮肤,有历久不愈的瘙痒溃疡。如果在旅行后发现这种情况,建议就诊并将患处切片检查。
90%的表浅型利什曼病出现在中东、西亚和南美洲(以沙特阿拉伯、伊朗、阿富汗、秘鲁、巴西为大宗),其次是西南欧、北非和西非。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在厄瓜多尔和秘鲁出土的前印加陶器中,就有以感染利什曼病造成脸部溃烂的面相,作为装饰人偶的例子,直接证明利什曼病历史的悠久。
内脏型的利什曼病
症状为发热、体重下降、腹部胀痛、贫血,通常在被叮咬后的数周到数月后发生,症状明显且死亡率高。如果在旅游后发生前述的症状就应就医。90%分布在南亚(孟加拉国、印度、尼泊尔)、中南美洲(主要在巴西)和非洲(苏丹)。
预防
由于小白蛉的活动时间通常是黄昏到翌日黎明,因此在盛行的国家入夜后使用蚊帐、蚊香,住在有纱窗和冷气的室内;外出时穿着长袖长裤,使用防蚊液都有帮助。
旅游不可不知
1.主要流行的国家是中东(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沙乌地阿拉伯、叙利亚)、非洲东北部、亚洲(印度、孟加拉国、尼泊尔、苏丹、中国、中南美洲(哥伦比亚、秘鲁、巴西)和墨西哥。
2.黏膜皮肤型利什曼病在鼻孔、口腔黏膜,或是在衣着外露的脸、手脚处的皮肤产生历久不愈的瘙痒溃疡。内脏型的利什曼病有发热、体重下降、腹部胀痛、贫血等症状。
3.预防方法是避免在白蛉出没的时间(黄昏到黎明)进行户外活动。入夜后使用蚊帐、蚊香,住在有纱窗和冷气的室内;外出时穿着长袖长裤、使用防蚊液。
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经蚊虫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以高热、皮疹、肌肉及骨关节剧烈酸痛,颜面及眼结膜充血、颈及上胸皮肤潮红、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减少等症状为主要特征。该病好发夏秋雨季,男女老幼均可得病。广东某地方曾发生局部流行,必须引起警惕,做好预防工作。目前,尚没有治疗登革热的特效药物,所以,预防是防治登革热的关健措施。
登革热是怎样传播的
登革热的传播媒介是伊蚊,主要为白纹伊蚊(花脚蚊、暗刺蚊),通过吸食人血进行传播。登革热的传播途径:伊蚊→叮带登革热病毒者→病毒在蚊体内复制繁殖→叮健康人→病毒随唾液进入健康人体→发病。雄性伊蚊只吸植物的汁液即可存活,雌性伊蚊在生长、孕育和繁殖过程中,都要吸食人和动物的血。雌蚊一边吸血,一边吐唾液。假如蚊子叮的是登革热病人,它吸血的时候,能把病人血液里的病毒、疟原虫、丝虫等病原体吸到胃里,再叮健康人时,又把这些病原体吐到健康人的血液里,使之受到感染。
症状表现
登革热通常在受到蚊子叮咬后的1周出现症状,包括发热、头痛、眼窝疼痛、皮肤红疹,及极富特征的“碎骨热”,也就是全身的肌肉关节疼痛,好像骨头都要碎掉一样,在女性身上更加常见。一般来说,重复感染后产生严重症状的机会更高。
登革热最严重的表现型是“出血性登革热”。患者身上出现用手指压不会褪色的出血小点,严重者吐血、解血便,或是身上出现大块淤紫斑,通常发生在重复感染后。如果出现这样的症状,死亡率高达20%~40%应尽速就医。
典型的登革热症状大致可分3期
初热期
患者大多数起病突然,体温可在24小时内升到40℃,伴畏寒、剧烈头痛、全身骨痛和肌肉关节痛、眼眶痛、眼球后痛、颜面、眼结膜常显著充血,颈及上胸皮肤潮红,显醉酒面容持续2~3天。
缓解期
患者症状减轻,体温降低至正常;此期1~2天。
出诊期
皮疹于发病后2~5天出现,初见于掌心、脚底、躯干及腹部,渐次延及颈及四肢,部分患者亦见于面部,多有痒感,压之褪色;皮诊持续3~4天,已退的体温在本期可再度出现,全身症状又随之加重,重症患者有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倾向,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旅游不可不知
1.登革热最主要是由白纹伊蚊所传播,这种蚊子性格黑暗,喜欢躲在室内的暗处再伺机叮咬人。
2.根据统计,登革热是蚊子传播疾病中发生率仅次于疟疾。在高度盛行的国家,如东南亚、加勒比海、南亚、中南美等地,登革热的严重性更是独占鳌头。
3.典型的症状包括发热、头痛、眼窝疼痛、皮肤红疹,以及全身严重的肌肉关节疼痛,好像骨头都要碎掉一样。最严重的表现型“出血性登革热”,重复感染发生的机会较高。
禽流感
感冒正确的医学名词为“上呼吸道感染”,是很多种病毒感染的通称,共通的表现就是流鼻水、发热、咳嗽。“流行性感冒”是专指“流行性感冒病毒”造成的病毒感染,而禽流感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其中之一。
流行性感冒病毒
早在2400年前,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Hipocc rates)就已经描述过这个疾病。1580年,从亚洲经非洲袭卷欧洲大陆的流行性感冒,在罗马造成8000人的死亡,甚至让许多西班牙城市成为死城。在1918~1919年间,西班牙又再次兴起新种的流行性感冒病毒,据估计当年的流行造成全世界总共5000万到1亿人的死亡。然后在1987年的亚洲,流感也曾有过小规模的流行,伤亡数字100万人。
2002~2003年间,另外一种威名远播的小病毒——冠状病毒,再次敲醒人类的记忆,在SARS之后,感染控制学家又再次把焦点放在数度威胁人类的流行性感冒上。
禽流感病毒
禽流感将如何发展?科学家不敢轻忽,国际卫生组织也在持续严密的进行监控中。身为参与这个大时代的旅行者,时时关切这些最新的疫情,对于旅程的安全是绝对必要的,因为流行性感冒的威胁从未解除。
预防的方法
接种疫苗(禽流感的相关疫苗,目前仍在研发当中)。
避免与禽鸟接触。
在流行的地区要注意疫情,避免食用来历不明的禽鸟。
在拥挤的地方戴口罩,以预防飞沫传染。
多洗手。
严重的警讯
因为禽流感并发肺炎的机会很高,因此像常见的感冒症状外(咳嗽、流鼻水)合并喘或呼吸困难,就必须要立即寻求医疗协助,在流行地区尤其要提高警觉。
流行的区域
亚洲:中国、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哈萨克。
中东:土耳其、伊拉克。非洲:埃及。
旅游不可不知
预防方法
1.接种疫苗(研发中)。
2.避免与禽鸟接触。
3.在拥挤的地方戴口罩,以预防飞沫传染。
4.多洗手。
血吸虫病
是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地方性寄生虫病。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主要有3种:即流行于非洲北部的埃及血吸虫;流行于拉丁美洲及非洲中部的曼氏血吸虫以及流行于亚洲的日本血吸虫。在我国因只有日本血吸虫病流行,故通常将日本血吸虫病简称为血吸虫病。
血吸虫的分布
血吸虫的生长必须有钉螺的配合,因此要在干净不受污染的地方才会发生。
日本血吸虫
主要分布在中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等地。
曼森血吸虫
主要分布在非洲、中东、巴西、苏里南、委内瑞拉、加勒比海岛屿内陆等。
埃及血吸虫
主要分布在非洲。
感染途径
血吸虫的生长必须有钉螺的配合,因此要在干净不受污染的地方才会发生。
症状表现
跑到肠道或膀胱的小虫虫,在人体里就无法再分裂了,但是它可以在肠子或是膀胱里产卵。血吸虫把幼卵释放出来,造成人体的免疫反应,常见的症状就是发热、肌肉酸痛、干咳、腹泻等等。如果先前曾经在这些流行国家的淡水游玩过,就可能要检查粪便或尿液,看看是否可以发现虫卵。
预防与治疗
预防方法:避免接触流行地区的淡水。血吸虫的治疗较简单,可以咨询当地医生。
旅游不可不知
1.依照不同血吸虫的习性,生长在肠道或膀胱,在微细血管里产卵。症状有发热、肌肉酸痛、干咳、腹泻等。
2.盛行的地区包括亚洲(中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非洲等。
3.预防方法:避免接触流行地区的淡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