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生哲理枕边书
10932700000002

第2章 做事要先学会做人

一个人的本事再大,也是十分有限的。作为年轻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还必须获得大家的支持和帮助。红花虽好,也要绿叶扶的俗语就形象地指出了只有依靠众人的力量,才能成大事的道理。

学会宽容,允许别人犯错误

做人要宽容一点,要允许别人犯错误。尤其是做领导的,如果能宽恕下属的一些小错误,下属往往会加倍努力,想做得更好,并寻找机会证明自己的潜力。

春秋时,楚庄王有一次和群臣宴饮,当时是晚上,大殿里点着灯,正当大家酒喝得酣畅之际,突然灯烛灭了。这时,庄王身边的美姬“啊”地叫了一声,庄王问:“怎么回事啊?”美姬对庄王说:“大王,刚才有人非礼我。那人趁着烛灭,牵拉我的衣襟。我扯断了他头上的系缨,现在还拿着,赶快拿火来看看这个断缨的人。”

庄王听了,说:“是我赏赐大家喝酒,酒喝多了。难免会做些出格的事,没啥大不了的。”于是命令左右的人说:“今天大家和我一起喝酒,如果不扯断系缨,说明他没有尽欢。”群臣一百多人都扯断了帽子上的系缨而热情高昂地饮酒,一直饮到尽欢而散。

过了三年,楚国与晋国打仗,有一个臣子常常冲在前边,勇猛无敌。战斗胜利后,庄王感到惊奇,忍不住问他:“我平时对你并没有特别的恩惠,你打仗时为何这样卖力呢?”他回答说:“我就是那天夜里被美姬扯断了帽子上系缨的人。”

你瞧,人家心里一直没有忘记庄王的宽容啊。

还有一个故事。春秋时秦穆公的一群良马被部下三百多个乡下人偷着宰杀吃了。秦国的官吏捕捉到他们,打算严加惩处。秦穆公说:“我不能因为一群牲畜就使三百多人受到伤害。听说吃了良马肉,如果不喝酒,对人的身体会有害的。赏他们酒喝,然后全放了吧。”

后来,秦国和晋国在韩原交战。这三百多人闻讯后都奔赴战场要帮助秦军。正巧看见穆公的战车陷入重围,形势十分险恶。这些乡下人便高举武器,争先恐后地冲上去与晋军死战,以报答穆公的食马不咎。晋军的包围被冲散,穆公终于脱险。穆公的宽容让他捡了一条命,这笔“买卖”做得值。

汉代的丙吉任丞相时,他的一个驾车小吏喜欢饮酒,有一次他随丙吉外出,竟然醉得吐在丞相的车上。丞相属下的主吏报告说,应该把这种人撵走。丙吉听到这种意见后说:“如果以喝醉酒的过失就把人撵出去,那么让这样的人到何处安身?且容忍他这一次的过失吧,毕竟只是把丞相车上的垫子弄脏了而已。”

这个驾车小吏来自边疆,对边塞在紧急情况下的报警事务比较熟悉。他有一天外出,正好遇见驿站的骑兵手持红白两色的袋子飞驰而来,知道是边郡报急的公文到了。到了城中,这个驾车小吏就尾随着驿站骑兵到公车署(汉代京都负责接待臣民上书、征召和边郡使者入朝的机构)打探详情,了解到敌人入侵云中、代郡两地,急忙回来求见丙吉,向他报告了有关情况,并且说:“恐怕敌人所入侵地区中的地方官员因年迈体弱,反应不灵,不能胜任军事行动了。建议您预先了解一下有关官吏的档案材料,以备皇上询问。”丙吉认为他讲得很有道理,就召管档案的官吏把有关材料详细报来。

不久,皇上下诏召见丞相和御史,询问敌人入侵地区的主管官员的情况。丙吉一一做了回答,而御史大夫陡然之间不知详情,无法应对,因此受到皇上的斥责。丙吉显得非常忠于职守,时时详察边地军政情形,实际上这是得力于驾车小史。

容忍他人小的过失,别人会以自己的一技之长来回报;释放与你有大仇的人,他会以自己的性命来报答。只因报恩的情意常常压在心底,一旦有机会能让其发挥长处时,他必定会报答。如果激励他,他就会竭尽所能。由此看来,那些刻意寻求他人过错、追寻仇人的人,岂不是太愚蠢了吗?

学会与别人合作

大凡明智的人都懂得联合起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历史上六国联合抗秦,都得互保,而联合一旦破裂,就都被强秦所灭。香港两大富豪李嘉诚和包玉刚的联合可谓成功经典,包玉刚帮助李嘉诚控股和记黄浦。李嘉诚帮助包玉刚登陆九龙仓。协作思考,1 1大于2,这样明显的道理,一旦被掌握和运用,就能产生巨大的推动力,让应用它的人获得成功。

汤姆逊是一位演员,刚刚在电视上崭露头角。他英俊潇洒,很有天赋,演技也很好,开始扮演小配角,后来成为主要角色演员。从职业上看,他需要有人为他包装和宣传来扩大自己的名声。因此他需要一个公共关系公司为他在各种报章杂志上刊登他的照片和有关他的文章,增加他的知名度。

不过,要建立这样的公司,汤姆逊拿不出那么多钱来。偶然一次机会,他遇上了爱莎。爱莎曾经在一家最大的公共关系公司工作了好多年,她不仅熟知业务,而且也有较好的人缘。几个月前,她自己开办了一家公关公司,希望最终能够打人公共娱乐领域。到目前为止,一些比较出名的演员、歌星、夜总会的表演者都不愿同她合作,她的生意主要还只是靠一些小买卖和零售商店。当汤姆逊把他的想法告诉爱莎后,两人一拍即合,联合干了起来。汤姆逊成为爱莎的代理人,而她则为他提供出头露面所需要的经费。他们的合作达到了最佳境界,汤姆逊是一名英俊的演员,并正在时下的电视剧中出现,爱莎便让一些较有影响的报纸和杂志把注意力盯在他身上。这样一来,她自己也变得出名了,并很快为一些有名望的人提供了社交娱乐服务,他们付给她很高的报酬。汤姆逊不仅不必为自己的知名度花大笔的钱,而且随着名声的扩大,也使自己在业务活动中处于一种更有利的地位。

通过爱莎和汤姆逊的相互协作,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格局:汤姆逊需要求助于爱莎,获得为自己做宣传的开支;爱莎为了在她的业务中吸引名人,需要汤姆逊做自己的代理人。你看,他们彼此合作,弥补了个人能力的缺陷,完成了一个人无法完成的事业。

做事最重要的三项因素是:专心、合作、协调。成功单凭个人之力是很难达到的,从无数成功者的经验和失败者的教训中,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合作才能成功。什么是合作?合作是所有组合式努力的开始。一群人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的目标,而把他们自己联合在一起。众人拾柴火焰高,是合作的基础。

孤军奋战、单枪瓜马闯天下的英雄时代随着时间的远去而烟消云散,社会正处在提速时代,决定生存的关键离不开相互合作。在成功的征途上。与其专注于个人的问题与挑战,不如与个人协作、合作共事,发挥集体智慧。毕竟,聚到一起是个开始,在一起相处是个进步,在一起合作则是成功。

面对人生不如意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有时甚至要遭受苦难和不幸。热爱生命的人,会把困难看做是一种磨练,在与苦难抗争的同时,人性的光彩愈加鲜明。如果你抱着下坡的想法爬山,便无从爬上山去。如果你的世界沉闷而无望,那是因为你自己沉闷而无望。改变你的世界,必先改变你自己的心态。

一个屡屡失意的年轻人千里迢迢来到普济寺,慕名寻到老僧释同,沮丧地对他说:“人生总不如意,活着也是苟且,有什么意思呢?”

释圆静静听着年轻人的叹息和絮叨,末了才吩咐小和尚说:“施主远道而来,烧一壶温水送过来。”

不一会儿,小和尚送来了一壶温水,释圆抓了茶叶放进杯子,然后用温水沏了,放在茶几上,微笑着请年轻人喝茶。杯子冒出微微的水汽,茶叶静静浮着。年轻人不解地询问:“宝刹怎么喝温茶?”

释圆笑而不语。年轻人喝一口细品,不由摇摇头:“一点茶香都没有呢。”释圆说:“这可是闽地名茶铁观音啊。”

年轻人又端起杯子品尝,然后肯定地说:“真的没有一丝茶香。”

释圆又吩咐小和尚:“再去烧一壶沸水送过来。”

又过了一会儿。小和尚便提着一壶冒着浓浓白气的沸水进来。释圆起身,又取过一个杯子,放茶叶,倒沸水,再放在茶几上。年轻人俯首看去,茶叶在杯子里上下沉浮,丝丝清香不绝如缕,望而生津。

年轻人欲去端杯,释圆作势挡开,又提起水壶注入一线沸水。茶叶翻腾得更厉害了,一缕更醇厚更醉人的茶香袅袅升腾,在禅房弥漫开来。释圆这样注了五次水,杯子终于满了,那绿绿的一杯茶水,端在手上清香扑鼻,入口沁人心脾。

释圆笑着问:“施主可知道,同是铁观音,为什么茶味迥异吗?”年轻人思忖着说:“一杯用温水,一杯用沸水,冲沏的水不同。”

释圆点头:“用水不同,则茶叶的沉浮就不一样。温水沏茶,茶叶轻浮水上,怎会散发清香?沸水沏茶,反复几次,茶叶沉沉浮浮,释放出四季的风韵,既有春的幽静和夏的炽热,又有秋的丰盈和冬的清冽。世间芸芸众生,也和沏茶是同一个道理。也就相当于沏茶的水温度不够,想要沏出散发诱人香味的茶水不可能;你自己的能力不足,要想处处得力、事事顺心自然很难。要想摆脱失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苦练内功,提高自己的能力。”

年轻人茅塞顿开,回去后刻苦学习,虚心向人求教,不久就引起了单位领导的重视。

正面的思想带来积极的效果,负面的思想带来消极的效果。很多事情,站在不同的角度,便会有不同的看法,选择哪一种就要看自己了。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若你的想法是积极乐观的,纵使面对危险的情况,亦能逢凶化吉。快乐和幸福不会不请自来,它们需要你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发现,去寻找。你的心态,可以决定你的快乐或悲哀。只要你希望自己快乐,你就能得到快乐。

学会退让艺术

我们应该学会退让,而且必须学会退让。退让不是一种懦弱,而是一种生存技能,特别是一个人处于弱势的时候。人生很多时候,不是败在努力不够上,而是败在对生活、对他人、对事业的态度上。

清河人胡常和汝南人翟方进在一起研究经书。胡常先做了官,但名誉不如翟方进好,在心里总是嫉妒翟方进的才能,和别人议论时,总是不说翟方进的好话。翟方进听说了这事,就想出了一个应付的办法。

胡常时常召集门生,讲解经书。一到这个时候,翟方进就派自己的门生到他那里去请教疑难问题,并一心一意、认认真真地做笔记。一来二去,时间长了,胡常明白了,这是翟方进在有意地推崇自己,于是心中十分不安。后来,在官僚中间,他再也不去贬低而是赞扬翟方进了。

明朝正德年间,朱宸潦起兵反抗朝廷。王阳明率兵征讨,一举擒获朱宸濠,建了大功。当时受到正德皇帝宠信的江彬十分嫉妒王阳明的功绩,以为他夺走了自己大显身手的机会,于是,散布流言说:“最初王阳明和朱宸濠是同党。后来听说朝廷派兵征讨,才抓住朱宸濠以自我解脱。”从而想嫁祸并抓住了王阳明,作为自己的功劳。

在这种情况下,王阳明和监军张永商议道:“如果退让一步,把擒拿朱宸濠的功劳让出去,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假如坚持下去,不做妥协,那江彬等人就要狗急跳墙,做出伤天害理的勾当。”为此,他将朱宸潦交给张永,使之重新报告皇帝:朱宸濠捉住了,是总督军门的功劳。这样,江彬等人便没有话说了。

王阳明称病休养到净慈寺。张永回到朝廷,大力称颂王阳明的忠诚和让功避祸的高尚事迹。皇帝明白了事情的始末,免除了对王阳明的处罚。王阳明以退让之术,避免了飞来的横祸。如果说翟方进以退让之术,转化了一个敌人,那么王阳明则依此保护了自身。

就社会生活而肓,积极奋斗、努力争取、勇敢拼搏、坚持不懈的行为,其价值和意义,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应该看到,人生的路并不是一条笔直的大道,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人们不仅需要慷慨陈词,而且需要沉默不语;既需要穷追猛打,也需要退步自守;既应该争,也应该让。一句话,有为是必要的,无为也是必要的。就此而言,老子的无为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习惯性的问候

《塔木德》说:“请保持你的礼貌和热情,不管对上帝,对你的朋友,还是对你的敌人。”

1930年,西蒙·史佩拉传教士每日习惯于在乡村的田野之中漫步很长的时间。无论是准,只要经过他的身边,他就会热情地向他们打招呼问好。其中有个叫米勒的农夫是他每天打招呼的对象之一。米勒的田庄位于小镇的边缘,史佩拉每天经过时都看到他在田里勤奋地工作。然后这位传教士总会向他说:“早安,米勒先生。”当传教士第一次向米勒道早安时,这个农夫只是转过身去,像一块石头般又臭又硬。在这个小乡镇里,犹太人和当地居民处得并不太好,成为朋友的更是绝无仅有。不过这并没有妨碍或打消史佩拉传教士的勇气和决心。一天又一天过去,他持续以温暖的笑容和热情的声音向米勒打招呼。终于有一天,农夫向传教士举举帽子示意,脸上也第一次露出一丝笑容了。这样的习惯持续了好多年,每天早上,史佩拉会高声地说:“早安,米勒先生。”那位农夫也会举举帽子,高声地回答道:“早安,西蒙先生。”这样的习惯一直延续到纳粹党上台为止。史佩拉全家与村中所有的犹太人都被集合起来送往集中营。史佩拉被送往一个又一个集中营,直到他来到最后一个位于奥斯维辛的集中营。

从火车上被赶下来之后,他就等在长长的行列之中,静待发落。在行列的尾端,史佩拉远远地就看出来营区的指挥官拿着指挥棒一会儿向左指,一会儿向右指。他知道发派到左边的就是死路一条,发配到右边的则还有生还机会。

他的心脏怦怦跳动着,愈靠近那个指挥官,就跳得愈快。很快的,就要轮到他了,什么样的判决会轮到他?左边还是右边?

他离那个掌握生死的独裁者还有一段距离,但是他清楚这个指挥官有权力将他送人焚尸炉中。这个指挥官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怎么能在一天之中将千百人送人枉死城中?他的名字被叫到了,突然之间血液冲上他的脸庞,恐惧消失得无影无踪了。然后那个指挥官转过身来,两人的目光相遇了。

史佩拉静静地朝指挥官说:“早安,米勒先生。”米勒的一双眼睛看起来依然冷酷无情,但听到他的招呼突然抽动了几秒钟,然后也静静地回道:“早安,西蒙先生。”接着,他举起指挥棒指了指说:“右!”他边喊还边不自觉地点了点头。“右!”——意思就是生还者。

礼貌和热情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有时,一句习惯性的真诚问候甚至可以感化刽子手。在生活中,尽情展示你的礼貌和热情吧!

相信自己的判断

要相信自己的判断,不能轻易因为别人的言语改变你的想法和行为。

有一次。汉德听到一位年轻的飞行员问指挥官:“如果领航撞上了山崖该怎么办?”指挥官思索片刻,立即问答道:“我情愿在山崖边看到四个一字排开的洞。”

这就是原则。这件事给汉德和那个年轻飞行员上了生动的一课,指挥官的话同那一次次严格的队形训练一起,深深地刻在汉德的脑海深处。

在一次飞行中,汉德和同伴排成一字形纵队,他排在第三位。一字形纵队要求第二架飞机与领航飞机的右翼间距少于六英尺,第三架飞行左翼距第二架飞行右翼也是六英尺。

他们在暴风雪中飞回基地,尽管气流干扰很大,但他们仍以500英里的时速保持着优美的队形。正当汉德集中精力飞行时,领航瞥见了下面云层间的黑洞,开始迅速迫降。他自信将会有更恶劣的天气,因此急呼指挥中心取消原来的飞行计划。

原飞行遵循IFR规则(即飞行中心通过雷达监控指挥飞行)。取消IFR就意味着转为可视飞行,飞行中心不再进行监控。IFR一经取消,飞行就完全由飞行员自己控制。

他们的领航是一个相当自信的指挥官,对穿破云层安全着陆很有把握。

当他发现云层中的洞居然是一个“黑洞”时,他一定相当惊讶,因为这意味着有更恶劣的天气会紧随其后。在那一刻,作为飞行员,总会想起一句老话:听天由命吧!

他们尽可能保持队形飞行,然而由于没有任何指示,他们都有些晕头转向,如同置身于调酒器中。当他们冲进厚厚的云层时,汉德就看不到另外的两架飞机,视野极其有限,四周茫茫一片。然而,他们的距离始终如故,作为飞行员,要不惜一切代价保证精确飞行。

飞机在汉德的视线中忽隐忽现,接着他看到领航机和第二架飞机,其座舱盖间距大约六英尺。在这样的紧急关头,即使两架飞机不相撞。也将失去最宝贵的机会。

汉德决定打破常规。按自己的方式行事:“让规则见鬼去吧。”他将飞机拉起,点燃再燃装置的同时迅速跳伞。他已经决定,凡事都讲究时间、地点。此时此刻就该把队形抛到脑后去。

汉德没有同领航通话,但确信,他在黑洞的另一边一定很吃惊。天气是如此之恶劣。大约一个半小后,汉德在军官俱乐部看到了领航。一瓶酒已喝掉了一半,他们都躲过了一场空难。尽管他们曾经历过严格的队形训练。他们都是将三者融会贯通:天赋(技艺高超、反应敏捷的飞行员)。知识(无休止的飞行训练)和阅历(与死神打交道)。

在危急时刻,他们的天赋和求生本能使他们走出死亡线,避免成为队列飞行和数百万美元飞机的牺牲品。

任何个人,在危机来临时,都要想到打破常规。实际上,世界上的许多奇迹都是不遵守“常规”的结果。

走向新的领域

1899年爱因斯坦在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就读时,他的导师是数学家明可夫斯基。由于爱因斯坦肯动脑、爱思考,深得明可夫斯基的赏识。师徒二人经常在一起探讨科学、哲学和人生。有一次,爱因斯坦突发奇想,问明可夫斯基:“一个人,比如我吧,究竟怎样才能在科学领域、在人生道路上,留下自己的闪光足迹、做出自己的杰出贡献呢?”

一向才思敏捷的明可夫斯基却被问住了,直到三天后,他才兴冲冲地找到爱因斯坦,非常兴奋地说:“你那天提的问题,我终于有了答案!”

“什么答案?”爱因斯坦迫不及待地抱住老师的胳膊,“快告诉我呀!”

明可夫斯基手脚并用地比画了一阵,怎么也说不明白,于是,他拉起爱因斯坦就朝一处建筑工地走去,而且径直踏上了建筑工人刚刚铺平的水泥地面。在建筑工人们的呵斥声中,爱因斯坦被弄得一头雾水,非常不解地问明可夫斯基:“老师,您这不是领我误入歧途吗?”

“对、对,歧途!”明可夫斯基顾不得别人的指责,非常专注地说,“看到了吧?只有这样的‘歧途’,才能留下足迹!”然后,他又解释说:“只有新的领域、只有尚未凝固的地方,才能留下深深的脚印。那些凝固很久的老地面。那些被无数人、无数脚步涉足的地方,别想再踩出脚印来……”听到这里,爱因斯坦沉思良久,非常感激地对明可夫斯基说:“恩师,我明白您的意思了!”从此,一种非常强烈的创新和开拓意识,开始主导着爱因斯坦的思维和行动。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从来不记忆和思考词典、手册里的东西,我的脑袋只用来记忆和思考那些还没载入书本的东西。”

于是,就在爱因斯坦走出校同,初涉世事的几年里,他作为伯尔尼专利局里默默无闻的小职员,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科学研究,在物理学三个未知领域里,齐头并进,大胆而果断地挑战并突破了牛顿力学。在他刚刚26岁的时候,就提出并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纪元,为人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科学史册上留下了深深的闪光的足迹。

在人类社会和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各式各样的“尚未凝固的水泥路面”,等待着人们踩出新的脚印、踏上新的征程。

抓住机会勇于前进

不要放弃每一次成功的机会,也许你认为不可能的就会发生在你身上。凡事不要分得过分清楚,如果你认为你可以胜任,不要犹豫,立即行动。

有一个青年一直把上哈佛大学为自己的梦想,可由于那高额的学费他一直不敢报考哈佛。他在申请攻读博士时,把另外几所大学作为报考学校,后来,由于不甘心,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同时申请了哈佛大学,希望有一个意外惊喜出现。

5月份时,他接到一所大学的通知书,校方答应给他很好的待遇——不仅免除了4年的学费,还提供4年的助学金。在他为如此待遇兴奋之时,又接到了哈佛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校方只给6500美元的奖学金,这意味着他每年还要补交4000美元的学费(哈佛每年的学费是10500美元)。

到底上哪所学校?放弃哈佛吧,可心里一直放不下;去上吧,剩下的高额学费从哪儿来?他陷人了痛苦的抉择,后来,他去征求一位老师的意见。

老师听了他的话之后,说:“是啊,6500美元是少了点,但这可是哈佛呀!”

“如果每年都缴4000美元的学费,我不就惨了吗?”

“你有没有找哈佛大学学生资助中心的工作人员了解一下情况?”

青年摇了摇头。

“那你就去了解一下吧,”老师语气坚定地说,“我敢打赌,你一定会得到进一步资助的。”

“你为什么这样说呢?”

“如果你不对学校表现出充分的诚意,学校怎么会愿意进一步资助你呢?”老师两手一摊说道。

第二天一大早,这位青年来到哈佛大学学生资助中心办公室,向主任了解情况。主任耐心地听完他的陈述后,问道:“你到底有没有决定上哈佛?”

青年迟疑了一下说:“是的,我已经决定上哈佛。”

“那就好,”主任说,“等我收到你的回信后,会进一步替你想办法的。”

青年回到住处后,立即给哈佛大学写了回信,表示愿意上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后来的结果是,校方学生资助中心决定补加2500美元的奖学金。这令青年喜出望外。

他的老师听后认真地对他说:“凡事先进去,再想办法。我敢打赌,体将来缴的学费一定比你现在想象的还要少得多。”

老师的话没错。这位青年入学后,校方又通过不同途径对他进行了资助。他在哈佛的6年时间内,不仅一分钱学费没缴,还挣到了4万多美元的奖学金。

“先进去再说”,成为这位青年日后办事的重要原则。这位青年就是汇丰银行中国总裁王世。

无论做什么事,先要为自己争来机会。机会抢到手,成功的可能已有一半了。

在平淡中寻找机会

现在人们感叹最多的是“生不逢时”的机遇,然而,这个社会,这个时代,可以说机会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我们要学会在平淡中寻找机会。

20世纪40年代末,20岁出头的金庸在上海《大公报》任兼职编辑,由于《大公报》在香港设立了一套班子,金庸被调往香港。但在当时,金庸并投有把这次调派看成机会,只不过服从领导安排罢了。相反,他对远赴香港倒是犹豫不决的。他把去留的利弊做了一个对比:

玉香港工作必然要放弃学业,并有可能断送自己想成为一名职业外交官的梦想;在香港自己人生地不熟,完全是孤家寡人,前途未卜。

当然,去香港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局势动荡,自己向来不关心政治,远赴香港正好可以置身局外;年轻人应该有远大的抱负,《大公报》刚刚在香港创刊,正为自己提供了一个大展身手的舞台,“树挪死。人挪活”,换个环境也许能成就一番事业呢。

在经过内心的激烈斗争之后,金庸决定服从调派,带着复杂的心情起程去了香港。

在飞机上发生了这样一件有趣的事:飞机起飞后,金庸忽然发现自己身边没有港币,这样又怎能去大公报社报到呢?他急出一身汗,好在同行——香港《国民日报》社长潘公弼借给金庸10元港币,金庸才摆脱了困境。

俗语说“白手打天下”,对比今天金庸的成就,初到香港的金庸真的是“身无分文”。就这样,金庸开始了人生中第一次重大的转折,“例行公事”般地利用了这次机遇,从而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金庸来港后,最初的日子是平平淡淡的。但是在平淡的生活里,金庸时刻留意着社会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初,接连发生了两件引起香港市民极大兴趣的事儿,金庸意识到机遇来临了。

第一件事是1953年香港的两位武师比武。香港太极拳和白鹤派掌门人互不服气,约定在澳门以打擂的方式一比高下。其实比武过程并不精彩,几分钟就分出了胜负,但这件事本身造成的冲击渡在香港市民中持续了好长一段日子,一时间街头巷尾人人都在谈论它。

第二件事是粱羽生的一炮走红。粱羽生是金庸的好友,两人几乎同时抵港,后来又都在《新晚报》供职。由于武师比武造成的冲击,为了满足市民的“武瘾”,梁羽生在《新晚报》连载其第一部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这一举动不但使《新晚报》销量激增,而且开创了新武侠小说的先河,梁羽生本人则一时间家喻户晓,一炮走红。

许多人都注意到了这两件事,但很少有人把它看做是一次机遇,香港的小说家更是反应迟钝。而从未写过小说的金庸却从中悟到了许多:人们对于“武”的偏爱证明武侠小说存在着潜力巨大的市场;梁羽生一炮走红,而且鲜有人跟上,武侠小说必然“供不应求”,自己能不能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呢,更何况自己本身就是个武侠迷,论笔力、论才气自己都不逊于粱羽生,为什么不试一试?

正值此时。刚巧《新晚报》主编罗孚找上门来,盛邀金庸“加盟武林”。正所谓“万事俱备东风到”,金庸爽快地答应了。很快,金庸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也在《新晚报》上连载。值得指出的是,其故事的可读性超过了粱羽生的作品。由此金庸不但一炮走红,而且后来居上,锋头之健压过了粱羽生。

《书剑恩仇录》的成功,使金庸一发不可收拾,20年间写出了十几部作品,每部作品都被奉为经典,金庸作为新武侠小说“一派宗师”的地位迄今尚无人能撼动。曾有人做过统计,在古今中外的小说中,金庸的作品在其知名度方面仅次于《红楼梦》而名列第二,“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侠小说”更是成为公认的评语。由此可见金庸的成就之太。

与人相处应保持自尊

大千世界,人海茫茫。各人有各人的境遇,各人有各人的造化。有的人家财万贯、锦衣玉食,有的人仓无余粮、柜无盈币;有的人权倾一时、呼风唤雨,有的人抬轿推车、谨言慎行;有的人豪宅、宝马、小蜜,有的人丑妻、薄地、破衣;有的人退休工资高,打工还挣钱,有的人钱少,病还多;有的人儿女个个孝顺有出息,有的人子女又倔又犟又忤逆……一样的生命,不一样的生活,常常使人心生许多感慨。看看人家,比比自己,便比出了怨恨,比出了愁闷,比掉了自己拥有的一份好心情。

但是理性地分析生活,我们便会发现,其实生活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人生是一个由起点到终点,短暂而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所拥有的福禄寿禧、喜怒哀乐、爱恨情仇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我们享受、消受的方式不同而已,这种不同的方式便演绎出了万千的不同人生。于是,有的人先苦后甜。有的人先甜后苦;有的人大喜大悲、有起有落,有的人平凡清淡、有惊无险;有的人夫妻恩爱,却事业不振,有的人财源茂盛,却人气不足……

有这样一个童话:

两只老虎。一只在笼子里,一只在野地里。在笼子里的老虎三餐无忧,在野外的老虎自由自在。两只老虎经常进行亲切的交谈。

笼子里的老虎总是羡慕外面老虎的自由,在野外的老虎却羡慕笼子里老虎的安逸。一天,一只老虎对另一老虎说:“咱们换一换。”另一只老虎同意了。于是,笼子里的老虎走进了大自然,野地里的老虎走进了笼子里。从笼子里走出的老虎,高高兴兴,在旷野里拼命地奔跑;走进笼子里的老虎也十分快乐,它再也不用为食物而发愁。但不久,两只老虎都死了。

一只老虎饥饿而死,另一只则是忧郁而亡。从笼子里走出的老虎获得了自由,却没有同时获得捕食的本领;走进笼子里的老虎获得了安逸,却没有获得在狭小空间生活的心境。这个童话,含有很深的哲理。

人世间没有永远的赢家,也没有永远的输家。一如自然界,常青之树无花,艳丽之花无果,雪输梅香,梅输雪白,宫殿里有悲哀,茅屋里有笑声……只不过是生活中,无论是别人展示的,还是我们所关注的,总是人家风光的一面、得意的一面罢了。可惜的是,许多人往往把自己拥有的视为粪土,而把别人手中的东西一概视为珍宝,得不到的就是好东西。人家有什么,我也应该有。总认为人家拥有这些东西,所以比我幸福,而从不过问人家的感觉到底幸福不幸福。对自己身边的幸福则熟视无睹,而觉得别人的幸福十分耀眼。想不到,别人的幸福也许根本就不适合自己,更想不到,别人的幸福也许正是自己的坟墓。

困境中要拥有好的心态

幸福都是偶然的,却又是无处不在的,它需要我们自己随时随地去感受、去捕获。诸事顺遂时,学会珍惜,学会感恩幸福;身陷困境时不抱怨、不气馁,努力去“得那可得到的瞬间快乐”,这样,我们的整个人生都会有幸福相伴了。

英国大散文家查尔斯·兰姆一生坎坷。“兰姆受到丁作的召唤,他一直独身,却使自己同他姐姐的悲惨命运结了婚。”他的传记作家这样说。兰姆15岁就离开学校去做事持家,21岁时因精神失常而在疯人院过了6个礼拜。出院不久,年长他10岁的姐姐又突然发疯,误杀了自己的母亲,被关进了疯人院。兰姆不忍心把一年里只有几天会神经错乱的姐姐永久关在疯人院里,决定把姐姐由疯人院接出,并决心终身不娶,保证由自己来照顾姐姐一生。这对一个21岁就有了这么多凄惨经历的年轻人来说,是一个多么沉重的负担。兰姆每天忙完工作还要回家陪伴姐姐,时而写点儿文章,得些钱,以勉强维持家用。他的所有著作都是这样忙里偷闲写出来的。

这样悲惨的际遇,换做常人早已被击倒了。可是兰姆呢,我们从他厚厚的《伊利亚随笔》里看到的是他轻松的俏皮话、双关语,是对普通生活经验的玩味和爱好,而没有一丝一毫对生活的抱怨和厌弃。

在他母亲死后不久,他写信给好友柯尔律治:我练成了一种习惯,不把外界事物看重——对这盲目的现在不满意,我努力去得一种宽大的胸怀:这种胸怀支持我的精神。他姐姐的疯病好了,他写信给柯尔律治:我决定在我塞满了烦恼的剧里。尽量得那可得到的瞬间快乐。他又说:我的箴言是“只要一些,就须满足;心中却希望能得到更多”。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兰姆快乐的精神,正如佩特在兰姆评传里说的:快乐,是面对事物的最佳态度。兰姆的作品里始终流露出一种人生和谐的精神。

生活始终是种艺术,是每个人都要学而谁也不能教的艺术。我们都能在顺境中感受幸福和生活的欢欣,在遭遇挫折、身陷困境的时候却只会愁眉苦脸,抱怨自己的不幸。而有的人却能在看待任何事情时都取一种特别的观察点,学会苦中作乐,用飘逸的想头、轻松的调侃,把沉重的苦痛拨开去。

幸福都是偶然的,却又是无处不在的,它需要我们自己随时随地去感受、去捕获。诸事顺遂时,学会珍惜,学会感恩幸福;身陷困境时不抱怨、不气馁,努力去“得那可得到的瞬间快乐”,这样,我们的整个人生都会有幸福相伴了。

为平凡喝彩

孔子说过,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知晓而不芬。在寂无声息中创造出非凡业绩者,不因为没有人喝彩、鼓励而自弃,这是一种健康的人格精神。其实,这样的人,并非注定要默默地生活,也许是因为某种时运关系,一直工作在这样的岗位上。

北宋时,宰相王旦有个马夫,为他赶了五年马车,服役期满向王旦告辞,王旦竟不认识他了。等马夫转身走时,王旦却马上叫出了他的名字,并念他赶车勤劳,给了他丰厚的赏赐。原来,这个马夫平日只知赶车,正脸都难露一个,王旦只熟悉他的背影,很快唤起了他的回忆。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一大批默默诚实劳动、不求闻达的人。他们无声无息地忙碌在生活的某个角落里,勤劳地工作着。人们看不到他们的正面,看到的永远是他们忙碌的身影。他们也从未抛头露面,博得场面上的喝彩。

不知道你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没有?山野中的一颗美丽的小玉石很羡慕被运到城市里做了珠宝的翡翠玛瑙。后来它被运到城里,却和普通小石子一起被铺成了路。有一天。一位贵夫人的一枚小宝石落在它身边,小玉石羡慕地说:“你有多幸福呀,每天光彩照人!”小宝石说:“我有什么好呀,被打磨得失去了天性,整天被人玩弄,我倒羡慕你呢!”话音刚落,小宝石就被人捡走了。小玉石若有所悟,从此以后生活得很快乐、很开心。

实际生活中,时运也许安排你在一个不满意的位置上,尽管远离喝彩,请记住——那同样是一个光荣的位置。淡看众人的关注,习惯过普通的生活,脚踏实地,用简朴的方式维护自己纯净的空间,让那些尘嚣、那些与自己无关的杂碎,不再困扰自己,是一种安静的快乐。往往能承受寂寞,耐得住无人理睬和喝彩的人,才经得起生活的磕绊。

当然,人活在世上,都有享受喝彩的权利,都可以幻想喝彩。但每个人都不要忘记——当人面对太多喝彩时,被人捧的名利思想也就越强,越来越难接近平凡。过度追求喝彩,在追求平等的现代社会,这种自我优越感往往会害了自己。

有些人平时也认为应该把喝彩、利益看得淡一些,可是一旦到了评优、嘉奖、调职、调级、立功、入学、入党的关键时候,往往是“看得破、忍不过”。时下找领导个别谈话的,相当多的是反映个人“实际问题”的,生怕自己做出的成绩,因领导看不到而辱没自己。

多一点心平气和,才会有普通人的快乐与内心宁静。有时,不妨甘于做一个台下的人,淡漠一些喝彩。这样,你也许会突然发现,生命最宝贵的时光不属于取得成功、受到无数赞赏的时候,而是属于真正淡漠喝彩、享受平凡的日子。

怀表的故事

符合人们需要的才华,才是备受欢迎的关键;违背人们需要的才华,则是阳春之曲和者寡的原因。

从前,德国有一位很有才华的年轻诗人,写了许多吟风咏月,写景抒情的诗篇。可是他却很苦恼。因为,人们都不喜欢读他的诗。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难道是自己的诗写得不好吗?不,这不可能!年轻的诗人向来不怀疑自己在这方面的才能。于是,他去向父亲的朋友——一位老钟表匠请教。老钟表匠听后一句话也没说,把他领到一间小屋里,里面陈列着各色各样的名贵钟表。这些钟表,诗人从来没有见过。有的外形像飞禽走兽,有的会发出鸟叫声,有的能奏出美妙的音乐……

老人从柜子里拿出一个小盒,把它打开,取出了一只式样特别精美的金壳怀表。这只怀表不仅式样精美,更奇异的是:它能清楚地显示出星象的运行、大海的潮汛,还能准确地标明月份和日期。这简直是一只“魔表”,世上到哪儿去找呀!诗人爱不释手。他很想买下这个“宝贝”,就开口问表的价钱。老人微笑了一下,只要求用这“宝贝”,换下青年手上的那只普普通通的表。

诗人对这块表真是珍爱之极,吃饭、走路、睡觉都戴着它。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渐渐对这块表不满意起来。最后,竟跑到老钟表匠那儿要求换回自己原来的那块普通的手表。老钟表匠故作惊奇,问他对这样珍异的怀表还有什么感到不满意。

青年诗人遗憾地说:“它不会指示时间,可表本来就是用来指示时间的。我戴着它不知道时间,要它还有什么用处呢?有谁会来问我大海的潮汛和星象的运行呢?这表对我实在没有什么实际用处。”

老钟表匠还是微微一笑,把表往桌上一放,拿起了这位青年诗人的诗集,意味深长地说:“年轻的朋友,让我们努力于好各自的事业吧。你应该记住怎样才能给人们带来用处。”

诗人这时恍然大悟,似乎从心底里明白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需要是培育才华的沃土,需要是展示才华的舞台,需要是提升才华的阶梯。符合人们需要的才华,才是备受欢迎的关键;违背人们需要的才华,则是阳春之曲和者寡的原因。

大事小做,大事也会变成小事;小事大做,则小事也会变成大事。为实现非凡而付出的平凡,就成为组成非凡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