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黄帝内经一学就会
10931300000013

第13章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篇解

举,列举。痛,诸痛。本篇列举寒邪伤及脏腑经脉所引起的多种疼痛,并对诊法在临床的具体运用做了详细介绍。另外本篇还对怒、喜、悲、忧、恐、惊、寒、热、劳等九种发病因素引起正气失调的机理进行了论述。因为本篇论述了各种疼痛,所以以“痛”论名篇。

原文507

余知百病生于气也1,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岐伯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2,故气上3矣。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4矣。悲则心系急5,肺布叶举6,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7矣。恐则精却8,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9矣。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10矣。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11.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12,故气乱矣。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13,故气耗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14矣。

注释

1.百病生于气也:气,此指气机失调。张介宾注:“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至,故百病皆生于气。”

2.飧泄:《针灸甲乙经》《太素》均作“食而气逆”,义得。

3.气上:肝在志为怒,其脏位于膈下,大怒则扰动肝气,肝气从下向上冲逆,是谓气上。其症状是呕血,气逼血升之故;飧泄:肝气乘脾之故。

4.气缓:喜乐而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是气机和缓的正常生理状态,但暴喜则可使心气过缓,以至涣散不收而为病。

5.心系急:指以心为中心及其与其他脏腑组织相联系的脉络。

6.肺布叶举:谓肺叶胀大。

7.气消:悲生于心使心系拘急,心肺同居上焦,心系急则肺叶上举,阻遏上焦营卫之气的宣发,气郁生热,热消心肺精气,故云气消。

8.恐则精却:肾精不能上承而下陷的病理过程。却:退也。

9.气不行:《新校正》作“气下行”。

10.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谓寒邪收引,使腠理闭塞,营卫气收敛而不畅。

11.气泄:谓热则腠理开而汗大泄,气随汗泄。

12.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大惊则心气动荡不宁,心神不能内守,而思虑无所安定。

13.外内皆越:马莳注:“夫喘则内气越,汗则外气越,故气以之而耗散也。”

14.气结:气机郁结。

释义

黄帝说:好。我已知道许多疾病的发生,都是由气机失调引起的,如暴怒则气上逆,喜则气舒缓,悲哀则气消沉,恐惧则气下却,遇寒则气收敛,受热则气外泄,受惊则气紊乱,过劳则气耗散,思虑则气郁结。这九种气的变化各不相同,会发生怎样的疾病呢?岐伯说:大怒则使肝气上逆,血随气逆,甚则呕血,或肝气乘脾发生飧泄,所以说是气上。喜则气和顺,而志意畅达,荣卫之气通利,所以说是气缓。悲哀太过则心系急迫,但悲为肺志,悲伤肺,则肺叶张举,上焦随之闭塞不通,营卫之气得不到布散,热气郁闭于中焦而耗损肺气,所以说是气消。恐惧则使精气下陷,精气下陷则气机不能正常升降,故上焦闭塞,上焦闭塞则气还归于下,气郁于下则下焦胀满,所以说“恐则气下”。寒冷之气侵袭人体,则使腠理闭密,荣卫之气不得畅行而收敛于内,所以说是气收。火热之气能使人腠理开放,荣卫通畅,汗液大量外出,致使气随津泄,所以说是气泄。受惊则心悸动无所依附,神志无所归宿,心中疑虑不定,所以说是气乱。劳役过度则气动喘息,汗出过多,喘则内气越,汗出过多则气外越,内外之气皆泄越,所以说是气耗。思则精力集中,心有所存,神归一处,以致正气留结而不运行,所以说是气结。

按语

本段提出了“百病生于气”的著名观点。气,又称精气,这里的气是指气的升降出入失调而言。即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劳伤等九种致病因素导致的人体气机失常、脏腑功能紊乱。

人体是通过“神”的调节而适应着情志的刺激和四时气候的变化,但人的这一调节适应是有限度的,若超越了这一限度,就会发生气机失调,导致疾病。并指出各种致病因素只有在造成气的失调情况下才会发生疾病。文中论述了外感邪气所致疾病的病变机理,如“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寒性收引,阻遏阳气,在表使腠理闭塞,表现为寒热无汗;在里使阳气收敛,气机不畅,表现为腹痛等证;“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暑热之邪伤人,阳气亢盛,致使腠理开,汗大泄,气随汗泄,故称气泄。篇中仅以寒、热为例,其他六淫邪气致病同样会造成人体气的失调,如风邪致病,可使营卫失调;湿邪伤人,可阻遏气机,损伤阳气等。

在情志所伤病机中有如下阐述:暴怒伤肝,肝气上逆,血随气涌,发生呕血;肝气横逆,乘袭脾土,发生飧泄,即“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概括为“怒则气上”;暴喜伤心,致使心气涣散不收,精神不能集中,出现笑不休,甚则狂,即“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概括为“喜则气缓”;悲哀太过而致心系拘急,肺叶胀大而不宣降,营卫之气壅遏于上焦,气郁化热,热邪耗伤胸中气血,可致肺痿、痿等证。即“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概括为“悲则气消”;卒恐伤肾,导致肾精不能随阳气上奉而下陷,久则上焦之气不通而郁闭,气不得上升则还降于下焦,致气郁于下则下焦胀满,出现遗尿、遗精、腹泻等证,即“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概括为“恐则气下”;过度的惊吓导致精神不能内守而动荡不安,出现痴癫、僵仆等证,即“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概括为“惊则气乱”,思虑过度,则志凝神聚,气留不散,久则伤脾,运化无力,出现嗜卧、胸闷、纳呆等症,即“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概括为“思则气结”。

另有过度劳伤可使肾精耗于内,阳气驰张于外,外内之气皆散越,引起正气耗散,出现喘息汗出等证,即“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概括为“劳则气耗”。在以上九种致病因素中,突出了重视情志致病的思想。这对后世乃至目前研究人体气机理论提供了重要依据,在临床治疗上颇具指导意义。

现今意义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为九气致病的机理所在。通过经文中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在所论述的九种导致的气的运动失常的病因中有六种属于情志的因素,可见情志因素致病重要的一面。

情志活动是五脏生理功能的表达方式之一,当人体精神受到打击之后,在心神的主宰和支配作用下,内脏的精气进行重新调整和分配,会产生相应的情感活动。也就是五脏所属情志活动发生的机理。情志的发生会影响脏腑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状态。不同的情志活动对气机活动的影响效果是不同的,但是不是所有的情志活动都是致病因素呢?只是在情感剧烈波动,或者持续的情感刺激,或者个体心理调节能力低下等原因之下,其情感变化才可能成为致病的因素。

情志活动对病情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良性的情志活动,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如“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素问·举痛论》)即是其例,指出喜悦的心情可以使紧张的心理状态得以缓和,使心血地运行舒缓通达,有利于病情的好转。另一方面是不良的情志活动则可能加重病情,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提示给我们应当适度控制自己的情绪,仅就“怒”这一情志活动对人体的影响而言,经常发怒的人,必然影响肝脾的气机失调,易患肝炎、肝癌;还有调查研究表明爱发怒的人患心脏病和死亡的概率,比少发怒的人要高五倍。清代医家林佩琴所撰《类证治裁》指出因怒气伤肝而发生的疾病有三十多种。人在震怒之时,大脑神经高度紧张,肝气横逆,气促胸闷,即平日所谓“义愤填膺”。暴怒还可导致吐血、腹泻、昏厥、突然失明或耳聋。因此,必须学会制怒。当要动怒时,可赶快离开现场,到别处走走;或转移视线,不看使你生气的对方;想想生气于事无补,对身体不利,犯不着;或张口长长地呼出胸口之气,使自己平静下来。清代著名理财家阎敬铭写了一道《不气歌》:“他人气我我不气,我本无心他来气。倘若生病中他计,气下病来无人替。请来医生将病治,反说气病治非易。气之为害大可惧,诚恐因病将命废。我今尝过气中味,不气不气真不气。”反映了其无比宽广的胸怀和豁达的心境,今人多把这首诗写成条幅以警示自己,另外经常爱发怒的人,除要加强修养外,还要适当吃点清肝火的药物,可以多吃点小麦粉、玉米面、豆制品、白萝卜、油菜、芹菜、海带、牛奶等食物来舒缓压力,少吃助肝火的食品,如辛辣油炸之品,应远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