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给老师的健康枕边书
10927200000046

第46章 心理卫生

教师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应当怎样注意心理卫生,增进心理健康呢?

(1)正确理解身心关系,注重心理健康

人首先是一个生物有机体,和动物有机体一样,受自然的生物学规律的制约。但是人又不是一个单纯的生物机体,而是一个有语言、思想、情感,从事创造性劳动的社会成员。在人身上既进行着生理、生化过程的物质活动,又有在物质基础上产生的非物质的精神活动。而这两种活动都是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二者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的一切活动,一般说来,既受生物学规律的支配,又受心理学和社会学规律的制约。

影响人体健康和疾病过程的不仅仅有躯体的因素,而且也有精神的、社会的因素。同时,躯体和精神,或者说生理和心理是互相影响的。身心是统一的整体,二者是互相联系、交互影响的。一位现代颇有名望的医学专家说:从现代心身医学的观点看,没有一种病是纯粹身体方面的,也没有一种病是纯粹心理方面的,当一个人生病时,就是他整个的入病了。应当说,这位医学专家的话是很有见地的。我们教师,应该十分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在实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既要注意增加营养,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健康;同时又要注意发展自己聪慧的智力,培养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个性,不断增强心理健康,那种不讲心理卫生,不注意心理健康的做法,是应该赶快换弃了。

(2)合理作息,科学用脑

人们历来重视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节律的调配。没有一定的生活规律,破坏了正常的生活节律,就必然要生病。其实,生物体内有一种近似时钟的机构——“生物钟”,人体内也有一个十分精确的生物钟。它的功能就是控制人体的生理活动。教师如果不能妥善地安排工作学习和生活节律,破坏了生物钟,轻则产生疲劳,工作效率下降,重则得患心身疾病。

按照生物钟或生活节律来工作、学习和生活,总的说来就是要求教师对于教学组织、生活安排、工作方法与工作环境等予以高度的重视,合理调配,妥善处置,同时工作、生活中心情要舒畅、宁静,不急不躁,按照预定的计划,循序渐进。这样,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又能避免过度疲劳和慢性疲劳,从而防止神经系统可能发生的某些机能障碍。

有人说教师是用脑和神经工作的。这话鲜明地指出了教师脑力劳动的特点。教师究竟怎样合理作息,注意用脑卫生呢?这是大家时常关心的问题。

切忌用脑适度,避免疲劳。有的教师,尤其是刚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工作任务繁重时,往往不分白天黑夜,饭前饭后地伏案备课,批改作业,常常弄得精疲力尽。这种刻苦精神确实令人钦佩,然而这种方法却实在不可取。因为这是一种不科学、不经济的工作、学习方法。大家知道,大脑是人体内最精细微妙的组织。人在从事艰苦而繁难的学习活动时,大脑皮层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如果持续时间太长,过度用脑,就会使脑的血容量剧增,脑细胞负担过重,而且脑的用氧量也大大增加。脑的生理学研究告诉我们:脑是身体代谢最活泼的器官,脑的用氧量约占全身用氧量的四分之一,居全身之首。一个成年人在静止状态下,脑内血流量相当于心脏总排血量的五分之一,脑对缺氧的反应比身体其他任何部位都敏感。因此,用脑过度,不仅工作效率下降,还会损伤大脑细胞及其机能,导致头疼、健忘、失眠等神经衰弱症。

为避免因大脑过度疲劳而降低学习、工作效率,应当采取适当的方式使大脑得到必要的休息。休息的方式概括地讲,主要有动、静两种。静的休息,主要指睡眠、打盹等。睡眠不仅能使大脑放松,减少脑细胞由于长期兴奋引起的疲劳与负担,而且能启发智慧。

温馨提示

一天中多进行几次短暂的休息,做做深呼吸,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可以使你放松大脑,防止压力情绪的形成。千万不要放任压力情绪的发展,不能使这种情绪在一天工作结束时升级成能压倒你的工作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