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未刻本叶氏医案》释按
10923900000068

第68章 口齿痛

“原文”

阴火上亢,龈腐牙痛。(583)

大补阴丸

阴亏阳升,牙痛时发。(709)

生地 天冬 条芩 阿胶 石决 白芍

肝阳上冒,齿痛腮肿。(245)

生地 丹皮 人中白 川斛 黄柏 赤茯苓

阳明不降,寐则火升齿痛。(369)

金斛 广皮 半曲 茯苓 木瓜 米仁

肝阴内耗,厥阳易升,是以烦劳则瞀闷齿痛,法宜潜阳熄风。(443)

熟地 茯神 虎胫骨 当归 苁蓉 天冬 左牡蛎 牛膝 龟版 青盐 白芍药 黄柏

火郁发热齿痛。(490)

薄荷 花粉 黑栀 生草 赤芍

火郁上焦,龈痛目赤。(632)

竹叶心 连翘 黑栀皮 飞滑石 赤芍 绿豆皮

阳升牙宣,宜摄少阴。(296)

大补阴汤加人中白

阴弱失守,阳升牙宣。(636)

大补阴汤

阴弱阳浮,火升牙宣。(1111)

六味去萸加二至、海参、湘莲、麦冬、川斛阴亏阳亢,失牙血宣。(240)

熟地 龟版 淡菜 女贞子 天冬 川斛 茯神 旱莲草

疟热逼络牙宣。(1139)

生地 石膏 知母 麦冬 竹叶

脉弦长,木火偏亢,嗜酒更助其胆热矣,是以口糜味甜,法宜苦辛泄之。(456)

金斛 黑山栀 白茯苓 桑叶 广皮白 半夏曲

“按语”

本节共收集牙痛、牙宣、口糜三病。

本节所收集的叶氏治疗齿痛的7个方子,无一方为牙痛的正治之方。齿痛有虚实两端。实者多责之风、火、虫。火又有胃火与肝阳之分;虚者多责之于肾,因阴虚阳亢者居多。实者常伴有口臭、龈肿、便秘。治疗多清之、泻之,常以黄连、石膏为主组方,便秘者加大黄可愈;虚者多兼牙龈萎缩、牙齿动摇,老年患者多见。治疗以地黄为主,配少量细辛以止痛,或加黄柏、升麻、青盐(明·易思兰《易氏医案》滋肾饮)以滋肾中真水,泄肾中火邪,效果较好。至于龋齿疼痛,一般认为用中药难以根治,应请牙科医生或填补或拔除方可痊愈。

牙宣以阴虚火炎为主,故滋阴降火为不易之法。

口糜多责之火。虚火者泻火滋阴,大补阴丸、知柏地黄汤、玉女煎等化裁后可用;实火者直折其火热,或清胃,或泻心,或兼泻肝胆,清胃散、导赤散、龙胆泻肝汤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