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未刻本叶氏医案》释按
10923900000047

第47章 眩晕

“原文”

脉象平和,热退头晕,宜调肝胃。(843)

青蒿梗 丹皮 知母 半夏曲 桔红 茯苓

午后背凛头晕,余邪未尽。(866)

钩藤 金石斛 茯苓 桑叶 广皮白 半曲

脉弦,头旋恶心。(345)

人参 厚枳实 川黄连 桔红 茯苓 半夏 吴茱

萸 石决明 竹沥姜汁法丸

此木火挟痰上冒,清阳被其蒙昧,头旋呕恶,莫作虚阳治。(317)

竹茹 半夏 桔红 枳实 茯苓 川连

肝火挟痰上冒,头旋腿麻。(800)

钩藤 茯苓 金石斛 桑叶 桔红 半夏曲

木火上炎,头旋不耐烦劳。(965)

细生地 丹皮 胡黄连 石决明 黑栀 牛膝炭

肝火上冲,头旋目赤。(1006)

石决明 生地 桑叶 川石斛 丹皮 茯神

阴弱气怯,头晕肢冷,食下少运,甘温益之。(236)

菟丝饼 茯苓 甘草 谷芽 半夏曲 当归 广皮 煨姜

下焦空虚,阳浮化风,头旋耳鸣,法宜收摄。(97)

熟地 牡蛎 川斛 磁石 萸肉 牛膝 茯神 青盐

头旋心悸,带多。(809)

熟地 紫石英 牡蛎 茯神 萸肉炭 川斛

阳升烦热,自汗头旋。(1063)

熟地 天冬 人参 茯神 牡蛎 龙骨

阴亏阳亢,头旋咽干。(427)

熟地 川斛 鸡子黄 天冬 龟版 白茯神

左脉弦,不时神烦,头旋腰酸,食下少运,此少阴空虚,阳浮不潜使然,药饵弗宜偏于温热。(392)

熟地 牛膝 左牡蛎 茯神 白芍 柏子仁

虚阳不潜,头晕时作。(473)

熟地 茯苓 杞子 浙江黄菊 萸肉 牡蛎 牛膝 细川石斛

下焦阴虚,阳浮不纳,耳鸣头顷欲晕。(592)

灵磁石 川石斛 萸肉 熟地 牛膝炭 女贞子 牡蛎 茯苓

腿软头眩,脉细(350)

大熟地 制附子 肉苁蓉 巴戟天 枸杞子 白茯苓 白牛膝 川石斛

此火虚阴邪上干,神志冒昧,头旋形寒。(36)

八味丸

下虚不纳,头旋,食下少运。(509)

桂七味丸

“按语”

在这十四个医案中,叶氏用药较多的是滋阴药、健脾药、燥湿化痰药、补肝肾药。按出现的次数多少排列为:熟地(生地)、石斛、茯苓(茯神)、半夏(半夏曲)、牛膝、山萸肉等。从以上用药来看,符合眩晕的病机。

叶氏治疗眩晕有以下特点:

1 从肝论治,用养阴之品

眩晕一证,叶氏主要归属肝风,以“阳化内风”立论,强调“头为六阳之首,耳目口鼻皆系清空之窍。所谓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风阳上冒耳,甚则有昏厥跌仆之虞”,“此症之原,本之肝风,当与肝风、中风、头风门合而参之”。肝为风木之脏,内寄相火,故肝阴易虚,阴虚不能育阳,故肝阳、内风、相火易于动扰上窜,治宜滋补、育养、涵濡扶其阴不足,非柔润则不能调和,在医案中用了养肝阴的生地、白芍、萸肉、枸杞子、石斛。

2 虽属肝风,与肾、心、脾胃有关

眩晕是风阳上亢引起的,虽属肝风,与肾、心、脾胃有关。肾属水而藏精,肝木赖肾水之涵濡而得以生发条达;若精髓劳损,肾气虚耗,肝失濡养,也使肝阳亢扰,虚风内动,致阴液下亏,不能上承,阳夹内风,侮蒙清窍,即所谓“下虚上实”证,治宜“以介类沉潜真阳,咸酸之味为宜”,多用熟地、牛膝、萸肉等补真阴。

3 阳虚型及其它型眩晕亦不可忽之

第36条、第509条均系肾阳不足型眩晕,此型虽少见,亦不可不知,除头眩外当间四肢清冷,小便清长,脉沉细尺弱等证。又有“无痰不作眩”之论,痰饮引起的眩晕亦非常常见的,本节案例较少,没见此型,苓桂术甘汤、半夏白术天麻汤为此型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