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未刻本叶氏医案》释按
10923900000043

第43章 鼻衄

“原文”

嗽减鼻衄,左脉弦。(615)

细生地 生牡蛎 天冬 川石斛 白茯神 藕汁

头胀鼻衄。(659)

犀角地黄汤加白茅花、侧柏叶

脉长鼻衄,阳升使然。(322)

大补阴汤加人中白

两尺空大,鼻衄时发,脏阴亏矣,阳失其守,议仿虎潜意。(454)

熟地 北五味 虎胫骨 黄柏 茯神 龟版 肉苁蓉 川石斛 牛膝 青盐

左脉数,按之无序,阴亏阳动之象,日久恐有失血之累,但鼻血咳呛,项核,先宜清理上焦。(355)

桑叶 南沙参 夏枯草 川贝 白花粉 生甘草

“按语”

叶氏治疗鼻衄只有5个医案,用药主要涉及到补阴药、清热药、补肝肾药,少用止血药。叶氏不用止血药而血自止,以治本为要,大有孙子之谋略。对“左脉数,按之无序,阴亏阳动之象”,指出“日久恐有失血之累”,因“先宜清理上焦”。

叶氏治疗鼻衄有以下特点:

1 治本为要 勿见血止血

从医案的用药和用方中可以看出,叶氏注重从病因病机来论治,认为鼻衄多因火热损伤血络。如因肾阴亏虚,阴虚则火旺,虚火伤络所致,如“左脉弦”(第615条)、“阳升使然”(第322条)、“脏阴亏矣,阳失其守”(第454条)、“阴亏阳动之象”(第355条)。属实热者,宜清热凉血止血或清肺润燥;属虚热者,宜滋阴降火。

2 以脉测证 言天知人

叶氏脉学,与王叔和、李濒湖脉学,似有不同,但更切近《内经》意,并合乎临床。“两尺空大”(第454条),揭示为肝肾亏于下,阴火上扰清空所致。证见于上,而病本在下,从用药来看,天士仿虎潜丸意,滋之、补之、敛之、降之、引之。方中熟地、川石斛滋之,龟板、肉苁蓉、虎胫骨补之,北五味敛之,黄柏、牛膝降之,青盐引之。滋肾降火,水足、火降而血止,此为真“潜”。虎潜丸原是治疗肝肾阴虚痿证的名方,自古以来少闻有人用治鼻衄。天士仿虎潜治肝肾阴亏的衄血,亦为又一发明。又亡血而尺脉空大,已有阴损及阳,渐入损途之虞,故在熟地、龟板等滋阴药中加入虎骨、苁蓉兼顾肾阳,得阳生阴长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