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九型人格的独特优势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成功密码
1.探寻人生路的成功密码
著名的遗传学家阿蒙兰·辛费物曾经这样说过:“在世界的全部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人和你没有一点不同,在遥远的将来也绝不会再有一个你。”
你是一个人,一个非常特殊的人,为了捍卫自己生存的权利,在出生之前就已经进行了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殊死争斗,也就是一场角逐,只为那唯一的目标:一个含有细微核子的宝贵精子的竞争。争夺的目标比针尖还细、还小,精子本身也得在几千倍的显微镜下才能看到。你一生中最早的、而且是最具有决定性的战役就在如此极其精微、极其细小的程度下开始了。
精子的染色体,含有由父亲及他的祖先遗传下来的意向;卵子的染色体,含有由母亲及她的祖先所提供并可遗传的特性。
你的父亲母亲,则代表了20亿年人类生存竞争的顶点。于是,那个最健康、最快乐、最具活力的精子得到了胜利,与那个正在等待它的卵子结合,形成一个微小的活细胞,一个生命便孕育了。这个时候,对于你来说已经胜利了。这样,你来到人世间,面对一切目标,你都能达到,因为你已从过去人类的巨大储藏库中,继承、提取了你克服困难的一切能量与原料。你生下来就是个胜利者,这之后的一切困难,任何挫折,与诞生之始所克服的困难比较起来,都是微不足道的,因为:对于活着的人,他的胜利是潜在的。
如果你有这样一个坚定的信念,那么你将热情无限、无往不胜。
成功不需要什么特别的理由,成功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是很容易的事情。重要的是你是不是一定要成功?成功的方法有很多,而且不尽相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成功密码。所以,有史以来,千千万万成功的人之中,没有任何一条绝对相同的成功之路,就是因为心灵的微小差别,引起实际上的千差万别。任何人要成功,别人是教不会的,只能通过自我引导自我走向成功的彼岸。可以这么理解,我们之所以没有成功,就是缺乏了自我的引导,或者说没有悟到成功之道,没有找到开发自己这一座宝藏的密码。
很多时候,我们会被疑惑深深地压垮了,不明白的事情很多:为什么我们会恐惧?为什么我们会不快乐?为什么我们没有自信?为什么我们没有成功?为什么我们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为什么我们会得不到解脱?四周有很多亲人朋友都有各种各样的恐惧与疑惑。而且我们自己常常因为得不到解脱而失眠,而弄得家庭不和谐,身心不健康,没有心情工作,把疑惑迁怒给身边的人。
从此我们开始了崎岖不平的人生道路,因为我们一直想找个明白的答案。人性是善的,但在某种情况下却是变成恶的,就算是最亲的人也一样。但在你学会驾驭成功之车后,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自从得到解脱后,我们真的很想拥有一个既能帮助自己成功、又能帮助别人成功的理想工作,在不断地释疑解惑和不断地寻找中,又发现了人生的下一个目标或港口。
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有他自己的成功秘密,也许有些人不会说出来,因为说出来也许会造成某种不利于自己发展的问题出现,但是努力去发现并找到自己的成功心灵密码,开始走自己的成功之路,就必须回首去探究自己的成长经历。
你的成功之路别人是很难给你找到的,除非你自己去寻找。比如说要下定决心做某件事情,是不是要别人帮助你下定决心呢?亲人朋友只能提醒你,在此同时,他们也需要你的帮助,所以说提醒是件很重要的事情。提醒也是挖掘宝藏的其中一个组成密码,自己的内省与别人的提醒反复运用,也许有一天你就会走进成功的殿堂。
尽管有人提醒你释疑解惑,实际上还是要靠你自己引导自己,书的作用只是将你领到一桌丰盛的宴席旁边,告诉你这个菜如何好吃,如何有营养,但吃还是不吃,最终还得靠你自己、你本人的意愿。
作为一名提醒你的人,一个主要的特点是他人在局外。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而且成功者有成功的经验,他走的路比你多,他的历练比你丰富,他对你的指点有时恰到好处。有了他的指点,你应该会很快地反省到自己失败的原因。但是首先要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走的是什么样的道路?那样才不会迷惑,才不会误入歧途。
别人成功的路我们可以借鉴,但自己的路却要自己寻找,自己去走一遍。因为你是个与众不同的人。名人传记我们可以借来阅读,他们的行为、思想,我们可以仿效,可是有什么用呢?到最后我们才发现原来自己在走别人已经走过的路,他们的路上的果实早已被人摘光,并且设置了关卡,你只能在别人与自己之间彷徨、徘徊。别人成功的方法、技巧我们可以学习,但在学习之前我们要培养自己的态度,独立思考的能力。
形成一种独立的思想、真我的个性,挖掘真我,扩展真我,再挖掘真我,然后走向成功。在循环运用这个过程中,你才会发现,不知不觉之间,你已经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人生道路。
2.善于总结,挖掘自我优势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要找到自己的优点,并加以发挥放大,就可以从这些特长中挖掘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
人最大的弱点是不能认识自己。有的人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有的人看不到自己的优点。看不到自己缺点的人大多不能进步,而看不到自己优点的人有着潜在的发展空间,这样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优点,甚至由绝望变为希望,他很可能成就了自己的优点。
大仲马当年中学辍学之后,来到了巴黎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他让父亲的同学帮他找一份吃饭的工作。父亲的同学问大仲马:“你有学历吗?”他说没有。父亲的同学问:“你有什么技术?”他回答没有。父亲的同学又问:“你能干装卸工作吗?”大仲马说体力不行。父亲的同学说:“那你填个求职登记表吧。”大仲马就认真地填写了一份求职登记表。父亲的同学一看说:“你的字写得很好,这就是优点啊!”“这也是优点?”大仲马认识了自己的优点,努力发扬光大,后来成就了一个伟大的大仲马。
我们都知道著名作家史铁生,却不知道他背后感人的故事。当他得知自己患了瘫痪疾病后,回到家中的他对人生感到十分绝望。他对来看望自己的老师表示自己已成为废人的沮丧。老师却鼓励他说:你的作文当年不是很好吗?在家学着写作啊!史铁生看到了自己的优点,试着投稿,后来成为了著名的作家。这个世界没有十全十美,不过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行行都能出状元。
上帝为你关上门的时候,同时也会给你打开一扇窗子。
一个人来到世间都有一定的优点,你会画画,他会编织;你有体力,他有智力;你眼力很好,他听觉过人;你有文凭,他有水平;你精明,他肯干;你能从政,他能经商;你能科研,他能制造;你是“千里马”,他是“老黄牛”;等等。老虎靠凶猛,猫咪靠温柔,长颈鹿隔墙摘果,猴子会上树饱腹,雁能飞翔,鱼能下海。这就是各有各的优点。怕就怕自己把自己的优点放弃了而自暴自弃。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或长处,也有自己的劣势和不足。在工作和社交活动中,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就可以扬长避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那么,应该怎样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呢?
首先要常常进行自我总结。一个人首先要了解自己,才谈得上了解别人。我们可以从过去的经历中总结:怎样发挥自己的优势,什么时候收获了怎样的成功,制胜的因素在哪里,那么我们的优势可能就在那里;我们在什么时候又遭遇到了怎样的失败,失败的原因又在哪里,那么也许这就是我们的劣势所在。
这样的自我总结往往可以让我们很容易地发现自己的优势长处和劣势不足。不断地总结,不断地积累经验,不断地吸取教训,只要做到这三点,我们不说一定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起码我们能充满自信心地认真地做好自己能够做好的事。
在自我总结时,既要看到自己的优越,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避免沾沾自喜和悲观失意,从而扬长避短、取长补短,根据自己的能力去调整自己的目标。一般来讲,目标应定在比自己的能力稍高的地方,这样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充实和愉快。体验此时此刻的情感生活中不能回避目前的情感体验,因为我们不能停留在过去,也不能跨越到未来,而是生活在此时此刻。积极体验此时此刻的情感,是自我实现的显著特征之一。只有产生了好或不好的情感体验,才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去调节它。不要逃避自己的成长,人类天性中有一种寻求发展和实现自我的倾向。
在成长过程中,逃避知识和逃避责任就会阻碍自我实现。应当善于发现自己的天赋,承担责任,并发挥自己的潜能。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3.肯定自我价值,接受自我
每个人都必须有一个健康的“自我”,才能有效地培养出全面和良好的自我价值。这里涉及两个方面:首先肯定“自我”的存在,然后要接受这个“自我”。
没有自我的人,会有以下的表现:
(1)因为某人称赞了他两句,整个上午都活泼开心,而在下午碰上别人批评了他两句,便变了另外一个人,愁眉不展、茶饭不思。
(2)会不懂得拒绝别人过分的要求,常常使自己陷入困境。
(3)会到处询问别人自己该怎样做,要别人代他决定事情。没有自我的人,会总是模仿别人。
(4)会不思改变,而只要求世界改变。
(5)会到处奉承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和权利。
没有自我的人说:“我很想提升。”没有了“我”,提升什么?他说:“我很想改变。”没有了“我”,改变什么?所以,首先要肯定这个“自我”的存在。
要接受“自我”,接受就是先不要否定。否定自己的人,会容易忌妒别人,对别人的成就看不顺眼,否定别人。否定自己的人,会总是否定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不容许自己有错,或者事事要求完美。否定自己的人,总有非常大的一份无力感,因为这个人的大部分力量,就是在那个被否定的“自己”里面。想象一下:你是一个连体婴儿,左边的一个名字叫“我”,右边的一个名字叫“自己”。两边有些时候很和谐一致,做什么事都做得很好;但是,也有些时候两个在吵架,“我”自以为是老大,不接受“自己”,而事实上“我”的双手没有长得好,要靠“自己”才能走路、做事。所以现在“我”不接受“自己”,便什么事都做不出来了。
“我”不接受“自己”,而力量总是在“自己”里面。何以见得?“我”就是认为“该怎么样”的一个,而“自己”就是“不应该那样”的一个。前者是乖孩子,后者是坏孩子。坏孩子总比乖孩子有力量,顶嘴的孩子总比乖顺的孩子的破坏力量更大。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去做坏孩子的事,而是把坏孩子的力量用在更有效的事情上。
“我”不够好,这是事实,但是不管怎样的不好也还是拥有很多能力、知识、经验和潜质。更重要的是:没有了这个“我”,便什么都没有了。这个“我”就是基础平台,在上面,盖什么高楼大厦都有可能;而不接受这个平台的话,则无法把任何东西建筑起来。不接受自我的最典型的一种说法就是:“我不满意今天达到的成就,才可以在明天有更大的成就。”这是一种莫名其妙的逻辑,为什么不是“充分满意今天达到的成就,才足以在明天有更大的成就”?把到今天为止所做到的去掉,你明天就必须从头来过!对自己到今天为止所做到的充分地接受和感到满意,带着那份满意、满足、感恩、喜悦和成就感的心情,明天便有更大的动力和自信去发展得更好更多。这才是正确的态度。
“我”够好,但是明天可以更好。人生本来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每天都做到比昨天更好、每天有学习、每天都有提升、每天都更成功快乐。否定了自我,每天的成功快乐自然很少。
承认自己的平凡,但绝不可甘于平庸
1.调整心态,做自己的伯乐
也许都听过这样的故事:一只猫向老虎学艺,它认为老虎是森林之王,擅长奔跑、捕食。老虎不屑地看着猫,说:“就凭你这个矮小的、一无是处的东西也来向我学艺?你除了会捉耗子还会什么?走开!”就在这时,猎人拉下了原本“潜伏”在树上的网。猫见势立刻跳上一旁的树枝,而虎却因来不及逃走,被猎人抓住了。“原来我的本领也挺大的,至少可以逃生。”那只猫得意地想。
在世界上生存的所有生物都有自己的优势,与其花费时间去效仿别人,不如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真正的优点是什么,不要“庄生晓梦迷蝴蝶”,忘却自己存在的价值。
在我们现实的生活有个真实的故事。一个男孩被父母认为一无是处,只有力气大,喜欢招惹邻里家的小孩,经常惹是生非,难找到任何值得称赞的优点。父母对他已经灰心了。突然发现他迷上了电视上的拳击场景,于是父母抱着试试看的心理,让他去学拳击。可这一学,让父母意料之外的是,他不仅改掉了以前的蛮横、暴力,而且还成为举世闻名的拳王,他就是阿里。所以优点还是缺点,在于你怎么去看,还得怎样引导与发挥。
我们总是说: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很多人也为自己得不到伯乐的发现而总是怀才不遇,自暴自弃,致使成功在身边悄悄溜走。为什么我们不能做一次自己的伯乐,来给自己一个机会呢?
很多人都会抱怨:年终奖为什么他比我多?为什么加薪总轮不到我?为什么老板总是赏识他而不重视我?为什么……是啊,为什么总有那么多为什么呢?为什么你总是抱怨而不是欣慰和喜悦呢?
其实不是说自己笨,或者能力不如他人,也许因为你的消沉,导致工作没有动力,整天怨天尤人,那么在旁人看来就会更加忽视你的存在,谁也不想看到一张面无表情的脸。也许,只是因为多了一点自信和推荐自己的勇气,就可以为你赢得一个机遇,为你走向成功提供一条道路。
(1)认清自己。
你一定看到过很多人,没有什么成绩却总是一副“怀才不遇”的样子,好像别人的成功都是建立在他的痛苦之上。或许这种人不是没有能力,只是才能没有被展示和发现。你要认清自己,到底有什么能力,如何得以真正地展示,如何让别人发现和认可,以及如何更好地去完善自己。
如果你的才能处于一种蓄势待发的阶段,会有两种结果,厚积不发和厚积薄发。如果你是厚积不发的这类人,“伯乐”根本无从谈起,因为你的能力不在“千里马”的层次上。
(2)抓住机遇。
我们都知道“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句话,如果你是匹千里马,早晚都能遇到你的伯乐。或许你现在还没有遇到那只是因为时机未到。
做一次自己的伯乐,是在你的才能没有完全被发现或者厚积薄发的前期阶段,给自己一个被发现的机会和薄发的平台,让你的能力提早被认可,或者提前被发现。
不管在什么事情上,我们都要表现出一种对工作的热情和对生活的向往,在适当的时候表现自己、推销自己,包括行为和想法,才能让别人知道你的存在,直到你的价值被发现。如果一个人整天处在一种消极的态度中,内心充满了不满、抱怨,甚至愤怒,他还会怎么表现得完美?
所以做自己的伯乐首先要调整好心态,如何把自己心态调整到一个最平和的最佳状态对我们的成功与否十分重要。
其实,没有真正的怀才不遇。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和所处的地位,一个人会在什么位置上,也有它自身的因素,正如小业务员和经理,两人职位不同,显然能力也不同,我们在追寻发现的同时更应该努力突破,因为人的潜力是无限的,保持乐观、积极的心境,不为自己的怀才不遇去怨天尤人;而是学会坚持和等待,更好地完善自己,这样,会让你在机遇到来的时候更有做自己的伯乐和避免“怀才不遇”。
2.“三步骤”助你提升自我优势
天才在这个世界上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人都只是平凡的人,那么为什么有些人会表现得特别优秀,能够出类拔萃,超乎众人之上,取得众人瞩目的成就?答案很简单,因为他们善于运用自己的优势。我们说几乎每个人都是平凡人,但每个人都有他独具的优势,当一个人找到自己的优势,并且在生活中最大限度地运用它时,就可以取得不平凡的成就。我们的优势就是我们超越平凡的基础和武器,发现、运用并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优势,你就可以成为一个优秀卓越的人。
每个人之所以可以把握和展现优势,最主要的动力就是不满足于平庸的现状,希望可以突破自己的极限,取得更大的发展。我们承认自己的平凡,但绝不可甘于平庸,而是要在平凡的基础上去寻找自己的优势到底在哪里,将之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创造更优秀的人生。成长和成功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平凡是我们前进的基石。从平凡的基础上开始,为自己确立正确的方向和正确的步骤,再脚踏实地地向这个方向逐步迈进,并让自己全心全意做到最好。这样做了之后,你将会发现,你的生活正在一点点向你希望的状态变化。
现在我们用上面所说的方法讨论该如何利用我们所掌握的优势,这个过程包括三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要将周围的所有代表平庸的事物都移走。
让身边的人都是会对我们有所要求的人,是能够帮助我们提升的人。他们可以是我们的教练,或者是父母、老师。此外还应重视那些批评我们甚至打击我们的人,因为正是从他们那里,我们可以最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缺点或获得最大的前进动力。
让我们陷于平庸的原因往往就是我们的自以为是和惰性,当周围不断地有人提醒我们、刺激我们、鼓励我们时,不管这些意见是来自于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只要我们能够正确对待,都会成为改变现在的平庸状态的助力。
第二个步骤:排除对身边比我们具有更大优势的人的怨恨。
许多人面对比自己优秀的人时常常会产生忌妒心理,认为在这样的人身边无法出人头地,这是非常错误的想法。在忌妒的操纵下,人会无法保持心灵的清明,往往做出一些损人不利己的蠢事。实际上,别人的优势不会成为你前进的障碍,除非你自己先这样认定了。当身边有比我们更优秀的人时,我们应该感到庆幸,因为有机会可以学习他们的优点和方法。以这样的心态面对,别人的优势将最大化地为你所用,而你的优势将不断得到扩充。某一天你可能会惊奇地发现,你已经超越了那些你曾认为远比自己优秀的人,原因就在于你首先超越了自我的平庸。
第三个步骤:要保持开放的态度,并且不断地扩充我们的经验的总值。
开放的态度要求我们不要受原有的想法和观念的束缚,以谦虚的、敞开的心去面对外在的世界,充分吸收外界的营养来充实自己。同时我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物,不但可以学习到新的东西,还有助于我们发现和消除一些旧的错误。在不断地学习、不断进行尝试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汇集我们的经验,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经验,都将成为我们拥有的宝贵财富,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在以后作出更正确的决策,减少或避免犯错误的机会,从而对我们未来的成功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要随时不断地改正自己,而非自我嫌弃,每一个人都有可能犯错,所以要坦然地接受自我,在此基础上再加以改进,提升自我的优势。经过了这样的过程,每个人都会在最后的结果中获得超越平凡的成绩,甚至超越我们自己的极限。
我们都知道创造了疯狂英语的李阳先生,他原来的英语水平很平常,甚至可以说很差,但有一天他决定要改变这种状况,要突破自己的极限,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于是他就从大声地喊出英文开始,设立目标并且对别人宣布,让身边的每一个人都知道他希望自己的英文变得更好,让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来帮助他,甚至来刺激他。在教英文之前,有很多的人比他优秀,比他有名,但是他从来没有灰心,没有让自己的热情被熄灭,而是从其他人身上学到了很多的方法,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不断地作出修正,让自己变得更好。他提出了热爱丢脸、欢迎挫折、追求成功,保持最高的热情、大声地喊英文在三个小时以上等方法,这些都是别人没有用过的方法,不同凡响而且非常有效。同时他还用录制电视节目、制作教学录音带等方式向无数在英语学习上遇到困难的人传授学习方法,帮助了更多的人。经过这一连串的过程,他最后成为中国英语界的奇迹,不仅让自己的英文能力超越了平凡的极限,而且还创造了全新的英语教学方法。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也没有一无是处的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具的优势,所以,你必须学会当自己的“伯乐”,勇于发现自己,寻找自己,勇于挖掘属于自己的那份矿藏。只要我们发掘出自己的优势并认真加以培养,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作出修正,让自己一直朝向更好的方向迈进,那么就可以将自己的优势最大化,成为我们所处身的领域里真正的大师。
3.千里马如何日行千里
怎样才能真正做一匹成功的千里马,把自己独特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呢?这就要依据一定的行事准则。下面的行事准则会给你指明一条明路。
(1)唯一的方程式。
对于想提升自我价值,拥有自信、自爱、自尊的人,有效而且简单唯一的方法,就是创造多些机会,让自己多做、多努力、多付出而得到肯定。这个方法,用在自己或其他人身上都可以,无论什么年龄、性别都有效。所创造的机会,不一定是工作或者事业上的,也可以是生活上的,如运动、艺术创作、写文章写书,甚至是休闲文娱的活动。最好是每次的要求都比自己的能力稍高一点,让自己有挑战需突破的感觉,因而需要思考、勤奋、努力、坚毅、找新方法或者改变。可以设法争取别人的肯定,也可以把焦点放在自我肯定上。
事实上,这只不过是我们一直强调的“尝试→经验→能力→肯定→自信”过程而已。例如:每个星期天去远足或者爬山,每次选择的都比上一次的更远一些,或更高一些,同时,每次完成了都在归途中做点奖赏自己的事,比如吃一杯冰淇淋。又比如:对学生来说,可以拟订学习的目标,如用多少时间去理解、记忆一篇课文,每次温习过后能够写出来多少内容等,做得不如上次好便没有奖品(自己预先决定是什么奖品)。这样的做法,除了提升能力和增加自信之外,同时能培养自己定出标准和坚持标准的心理状态。
“多做、多做到”这点上有一个重要的突破关键,就是尝试不同的做法。很多人有这种经历,那就是在上学的环境里学习到追求“标准答案”或者“最佳答案”。如果一个问题可以有数个方式解答,学生会举手问:“老师,哪个答案最正确?”这些学生发展出来的思维方式叫做“单线思考”,就是只沿着一条路走下去。这条线断了,他们就只能停下来。
他们不知道人生里所有的事都没有标准答案,就算这次这样做成功了,下一次可能用另一个方法会得到更好效果,因为一方面环境的众多因素不断改变中;而另一方面,科学和知识的进步使得解决的方式和工具也在不断地提升之中。更有效的态度是“灵活”:追求效果而不坚持形式。准备自己有不止一个的选择,当一个方法不能产生效果时,口袋里尚有两三个方法供你挑选。很多时候,我们误以为只要练到坚持用“正确、最好”的方法,做某件事就是最理想。这样下去我们就容易总是重复犯同样的错,或者做相同破坏的事,因为我们只学到坚持同一种方法,当这个方法没有带给我们所需的肯定时,我们就只有“再重复这个方法”这一招。我们之所以会去重复是因为我们希望能通过此方法能够再次得到肯定。
所以,必须学习到同时拥有“坚持”和“灵活”两种能力,而选择用哪一种的决定因素是“效果”:有效果便要坚持;没有效果便灵活地改变用另一个方法,然后不断地重复这个方法。人生其实就是这样的一回事,做什么事都用这个态度,事情自然顺利,自信也自然增加。
(2)效果必以“三赢”为基础。
所做的事情怎样才算真正的有效果?很多人做了很多事,以为自己成功了,但是,发现自己并不快乐,甚至往往有很多后遗症出现。做这些事,就算当时觉得有力量,也感到有一点自信,也只是短暂的。很快,好效果不能维持,当后遗症出现,那份自信便消失了,甚至会比以前更少自信。
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什么事做了自己的自信会有真正的提升?在芸芸众多的选择中,我们该怎样作决定?怎样做才是对?所有这些问题,只需要一个答案,亦只有一个答案:在符合“三赢”的基础上,更能带给自己成功快乐的事,便是应该做的事。
“三赢”原则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这个“大家”,包括了有关事情里所有拉上关系的人,可以是一群人、一个家庭、公司部门、企业、社会、国家甚至世界。
很多人听过“双赢”这个词,并且很推崇它。所有的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私相授受、黑金政治、出卖国家、贩卖假药、买官卖官等行为,都是双赢。只要两方得利,不管顾客、家人、人民、社会、国家受了损害,这怎么可以呢?所以,不要“双赢”要“三赢”!
做任何事,如果没有以“三赢”为基础,不会有效果;就算有效果,也不会是好的效果;就算觉得效果够好,也不会长久;就算有长久的好效果,也必然有后遗症。我们以社会上或者生活上任何一件事为例子,只要细心看一看、想一想,我们就会发现完全符合。
第二节 跳出局限,挖掘深层次的自我
1号:完美主义者
1.完美主义者名人名言版
我们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价值,不要羡慕那些不属于自己的光环。
——爱默生
隐藏的关键词:
(1)完美主义者行事原则性强,目标要求清晰,态度执著严肃。
(2)完美主义者是一个富有正义感并且勤勉肯干的人。
(3)完美主义者会隐藏愤怒,宁愿让自己承担痛苦。
(4)完美主义者善于控制情绪,立志于追求完美。
(5)完美主义者有绝对的价值观,严于律己,但无法宽容待人。
2.完美主义者的诠释
著名的1号性格者:爱默生、萧伯纳、狄更斯、马丁·路德。
1号完美主义者懂得要行为得当,要承担责任。在他们眼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争取他人的肯定。他们会深刻地记得因为做错事而被批评的痛苦,因此他们学会了严格监督自己,避免因为错误而引起众人瞩目。
他们笃信,所有人都和他们一样,渴望不断提高自我,实现完美人生。可是,一旦他们发现,世界并不像他们想象得那么完美,人们缺乏道德良知,社会不公平现象屡屡出现,当他们发觉这些现象的时候,他们内心就会充满了失望。
完美主义者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优秀特质,实际上就是清教徒祖先们所倡导的生活方式。他们勤劳工作、有正义感、完全独立,并且坚信朴素的思想和善良,这些特质集中起来的力量必将战胜人性的阴暗面。他们相信生活是艰难的,要想获得安逸的生活就必须用汗水换取,要加强自身修行才能获得德行的提升,要想获得快乐只有在其他事情都完成后才能享有。
完美主义者通常在忙碌中忽略了他们自己的快乐。他们只关注于他们“应该”做和“必须”做的事情。他们很少会问自己,真正想要从生活中得到什么。他们自身的期望从小就被封闭起来,他们只知道去做正确的事情,却忽略了自己真正期望的是什么。
在完美主义者看来,到处都是提高和改进的空间,一些严重强迫型的完美主义者会把大量休息时间花在自我提高上面。比如:坐公共汽车对他们来说,意味着练习正确的坐姿;用午餐对他们来说,必须一口咀嚼10下。他们一直让自己处于忙碌的状态中去,因为他们坚信他们还可以做得更好!
这就是完美主义者营造的世界。
3.完美主义者的乌托邦式的追求
属于这一类型人格的人,对自己和他人都有极高的要求,相信总有一种正确的方法。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认为自己比他人强。因为害怕犯错而犹豫不决,推延行动。经常使用的词是“应该”和“必须”。此种类型的人在进入高层心境后,可以成为非常睿智的精神偶像。
完美主义者是一个很积极进取的人,他们寻求内心的稳定,追求极大的平静,把平静带到需要的地方。不断地推动自己与他人求长进,有能力看到别人的优点,会刺激别人往好的方向努力。毋庸置疑,这样的完美主义者是一个有原则、有理想、不自私的人。他们有崇高的理想、思想;不喜好勉强别人,而且他们有很好的判断力、敏感,能帮助别人看到事物的关键、问题所在及整体的情况,很自然地把现实和理想结合起来。他们为人处世很踏实,思虑清楚。崇尚完美的他们重视真实、公正,为人直爽客观,而且具有很强的包容力,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是道德的导师。
然而,完美——这样一个乌托邦式的假想,却是促使古往今来世界上许多人追求进步的源源动力。完美固然能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一种圣洁,但一个总是追求完美的完美主义者,便会对很多事物感到不满,会认为他们或多或少都有瑕疵,全有非得改变的理由。
完美主义者追求完美的至高追求,是建立在认为事事都不满意、不完美的基础之上的,因而他们就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要知道世上本就无十全十美的东西,完美主义者却具有一股与生俱有的冲动,他们将这股精力投注到那些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上面,努力去改善它们,尽量使其完美,乐此不疲,但是,往往半途而废——虽然他们都是自动自发的。
也许开始工作时有一股永不罢休的劲头,但后来都会衰减,原因就在于在工作过程中,不完美此起彼伏,他们根本顾及不了那么多,最后那股稳做不辍的冲动只有认输。由于完美主义者对不完美的事物不能置之不理而作壁上观,所以他们往往轻率地订下计划,并且义无反顾地去执行。但是,隔不了多久,或者他们的计划就要完成时,他们又产生了疲倦和事不关己的感觉,因为手中有太多太多的计划要实施。这种感觉日积月累,使他们整天生活在挫折、失败、碌碌无为和愤怒的心情之中而无法自拔。
由于这种求好心态,所以完美主义者对所制订的计划以及要执行的事情都有早日完成的愿望,而这种愿望在现实的严酷中往往不能如期兑现,完美主义者就容易发怒和激动。这也是一种不完美的面貌表情,他们会害怕旁人因这种怒形于色的表情而讨厌他们,于是,他们要极力压制这种感情;改变这种感情,愤怒就会郁集在他们心中。抱怨他人是他们不大愿意做的,就转而怨恨自己把标准定得不够高,或者任人不贤,或者择友不善。对自己的怨恨很容易使他们陷入深深的自卑和沮丧之中。有时他们也察觉到自己定的标准过高了,但是他们与自己过不去,不愿意考虑修正自己的过高要求,而自欺欺人地说此标准是最标准的。
但是,待到他们成长、蜕变之时,完美主义者就会转而很注意培养自己,很多优秀的特质就会显现出来。比如:他们有很强的事业心;富有创造力,并有创新和改革的勇气,比较激进,他们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工作当中去。他们非常健谈,待人亲切和善,天生具有优秀的领导气质。他们的和善和亲切会辐射到别人身上,并且感染别人,其他人会因为他们的自信而也信心倍增。在对事物的评价中,他们持有的价值体系是较好的,因为他们强调处事公正,而且对别人和自己要求坦率、诚实。正因为坚持这些原则,他们的行事能力日渐加强。
就是在比较艰难的环境和条件下,他们也有很强的适应力和应对能力,能够承受多种压力;而且他们会尽其所能地去帮助他人,因此他们也会收获到人生的一大财富——天长地久的友谊。而且,他们惯常对别人大公无私,对自己要求严格,能够清楚地洞悉现实,这些天生的洞察力和旺盛的生命力赋予在这些优秀的完美主义者身上,使他们大多数人成为某个领域的创新先锋,甚至是时代的巨人。
2号:给予者
1.给予者名人名言版
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雷锋
隐藏的关键词:
(1)给予者处事圆滑多变,容易与各种人打交道。
(2)给予者乐于助人,有良好的口碑,拥有最好的人际关系网。
(3)给予者甘愿为大众服务,尽力满足他人回馈的愿望。
(4)给予者有自我奉献、牺牲自己需求的精神。
(5)给予者能够以情感动人,给人至深的印象。
2.给予者的诠释
著名的2号性格者:麦当娜、猫王、伊丽莎白·泰勒等。
给予者喜欢与人相处。对于他们而言,是否受欢迎是至关重要的。他们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同情才能肯定自我。
他们渴望被爱,被保护,并成为他人生命中的重要部分,从中获得被爱和被欣赏的感觉;愿意满足他人的需要。他们具有很强的控制能力和多样的自我——能够在不同的朋友面前展示不同的自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引人注目。
2号给予者在童年时代通过满足他人的愿望来获得爱和安全感。为了寻求他人的认可,他们建立了一套灵敏的雷达系统,能够迅速探测到他人的情绪和喜好。
给予者认为,如果他们调整自己的感情去适应他人的需要,而且通过这种调整,他们能够确保自己更受欢迎了。甚至,他们会强迫自己改变一些习惯,甘愿放弃自己的需要而把别人的喜好放在首位,通过这种方式来换来他人的关爱。
给予者从小的生活环境就让他们确信:要想生存下去,首先就必须获得他人的认可。而如欲获得认可,他们就必须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他们把努力营建人际关系视作维持生存的最重要条件。这样的观念让2号给予者总是不自觉地改变自己,迎合他人。
擅长交际的他们知道该如何表现自己,怎样才能获得欢迎。但是这种迎合有时也会成为他们的负担,因为他们的内心并不情愿牺牲自己的真实需要,结果为了解放自己而不得不伪装真实自我。给予者是舞台上的演员,他们所展示的只是他人想看的,而并非真正的自己。正因为如此,给予者也会时常感到自己是在愚弄他人而内疚。
2号给予者相信,他人需要他们的理解,家人和朋友需要他们的帮助。如果他们付出的努力没有被发现或认可,他们会感到遭受了打击。他们的价值似乎完全取决于别人的看法,他们需要的仅是别人对他们的付出的理解。只要有人轻轻拍一下他们的肩膀,对他们点点头,他们立刻就会觉得自己很重要:“他们没我可不行。”可是,一旦某个重要人物对他们投去轻蔑的一瞥,他们立刻就会觉得地位不保:“怎么办?我得让那人重视我呀。”
如果反映在两性关系的相处初期,给予者会为了讨好对方而按照他或她的方式去改变自己。但是到了关系发展的后期,他们就会感到自己被对方的意愿所控制,就会产生一种强烈愿望,想要从中解脱出来,重获自由。所以当关系发展成熟后,他们经常会歇斯底里地突然发怒,因为在求爱阶段被遗忘的自我又开始浮现出来。
这就是给予者在遗忘自我尔后自我浮现的一个反复过程。
3.给予者的“助人情结”
属于这一类型人格的人,总是无条件地爱,能自由地给别人,不要求酬劳,是所有人格型中最体贴最有爱心的。他们学会倾听自己的韵律,并能尊重自己的需要,特别是别人的需求。真诚地关心别人,真正爱人,为别人做,对人负责,给人实质的帮助。
给予者很容易去接纳别人,对周围的气氛十分敏感,站在别人角度去看、去想、去听,有理解他人的能力。他们对世界的人是付出爱、关心、赞美,具备了和受苦的人一起受苦痛的能力。在社交上很能自主。他们善于表达感恩,满足别人的帮助,而且帮助人不要求他人回馈,帮助别人及爱护别人是此一型人之特性。
助人,本来是整个社会都认可并提倡的公德,但却有一小部分人,在他们助人的行为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心理动因。比如,弥补自己未曾满足的需求,确立自己的价值感,以便把自己放在较高的、较优越的位置上……
只是所有这些,在助人成为“情结”之后,都容易被当事人忽略。所以,他们就这样一直透支着自己,浸润着他人。见过不少停不下来的助人者,只讲付出,不求回报。好像患了“助人者综合征”,为了维持自己因助人带来的优越感、权力感,有时甚至到了伤及自身生活的地步。这种行为在让人感慨之外,总还有些不是滋味儿的地方。
人坚持去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透支了自己的财力、物力或精力、体力,甚至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却仍然停不下来,这简直就成了“助人情结”!
这种情结的形成和保留,多半有些背后的原因吧。
(1)以助人弥补自己未曾满足的需求。
有时,人会以助人的方式来弥补自己未曾满足的需求,但问题是,方式毕竟只是方式,不见得能真正弥补什么。若从人的内心需求看,可以说许多过度行为的背后,都有着内心的匮乏和缺失——人可能在内心迫切需要的驱动下,无意中重复做了许多事情,试图满足内心的需要。但由于不了解心里真正的需要是什么,采用的方式不合适,结果做的事情就成了无用功,仍然不能真正照顾到内心的需求。
这类停不下来的给予者,若能了解到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或许能找出建设性满足需求的方式,而不必在无法持续发展的路上迁延太久。过度的言行很难直接减少,很多情况下也不必强行减少,只要了解真正的需求所在,便有希望找到更好的做事方式。
(2)在帮助他人中确立自己的价值感。
也有些时候,人不自觉地以帮助他人、对他人有用、被人需要来确立自己的价值感。举手之劳,既帮助了别人,自己也心情愉快,岂不两全其美?
希望被人需要,喜欢帮助别人,这本来都无可非议。需要小心的是,有人把助人当成使自己心情愉快的一种手段,自己“爱上”做英雄、做拯救者、被人需要的感觉。
(3)拯救通常源于无法面对的内心无力。
事实上,爱做拯救者,常常是因为不能面对自己内心深处的弱小无力感,于是要把自己放在拯救者的位置,看着别人弱小、不能独立自主、无力自救、需要被人拯救。这容易让拯救者太累,让愿意依赖他人的受助者学不会独立,让不太自信的受助者放慢自我的成长。拯救者连自己的内心需求都还没有照顾好,能够一直分清楚别人真正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吗?
(4)可持续发展远比美好心愿重要得多。
只有助人的热心是不够的。助人的效果如何,不以热心人的美好愿望为转移,也不以助人者牺牲和付出的多少为准绳。春秋时期,孔子的一个学生在赎回流落异国为奴的鲁国人后,没有向鲁国政府领取相应的酬劳(当时鲁国付酬鼓励人们赎救异邦的国人),孔子不但没有称赞这个学生品格高、不贪财,反而大骂这个学生:你好心办了坏事!你这样做,使得别人也会不好意思去领应得的报酬,而人们不可能一直自己出钱去赎人,这样在外的国人被赎回的机会就少了!
(5)可持续发展,远比个人的美好心愿重要得多。
激发和促进他人的自尊与自立,令其有动力、有能力去发展自己,其助人效果,常常强过施予金钱财物,强过给予者不明所以的自我牺牲。
弱势群体可能需要额外的关注,但为他们争取较好环境、争取较公平机会的努力,效果很可能远远好过给予者自己背负重担去不断劳累地付出。
只是,所有这些,在助人成为情结之后,都容易被当事人忽略。忽略的原因,主要是看不清自己内心的需求,沉迷于救助他人的良好感觉而暂时满足。同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习惯了匆匆忙忙,很少停下来审视自己和自己的生活方式。反复做一件事时,有多少人能清醒地觉察到,自己实际上在做什么、究竟为何而做呢?
3号:实干者
1.实干者名人名言版
我并没有说要成为世界第一,我只是想超越在我前面的盖茨而已。
——拉里·埃里森(美国甲骨文软件公司CEO)
隐藏的关键词:
(1)实干者的工作效率是满分,为了追求成功必定全力以赴。
(2)实干者有很强的自我暗示,一直激励自己:我可以做得更好!
(3)实干者是个野心很大的人,他们外向表现很强势。
(4)实干者精力旺盛,但是要注意低潮时的不良反应。
2.实干者的诠释
著名的3号性格者:沃纳·埃哈德、里根、迪斯尼。
实干者从小成绩名列前茅,在他们的屋里贴满了奖状。放学回家后,父母只会问他们在学校表现得有多好,而不会问他们今天感觉如何。
自我认知度很高的他们不需要拉拢他人或者融入他人的生活,来赢得认可和奖赏。他们总是靠自己的能力得到一切。他们是众人的宠儿,因为他们总是表现出色。
3号实干者就是这样成长的。他们从小就忘记了自己的情感,一心要用出色的表现来获得他们需要的爱。他们努力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认可,成为佼佼者,在竞争中获胜。失败是他们极力避免的,因为只有胜利者才值得拥有他人的爱。
3号性格者的形象总是非常现代,他们可以轻松扮演着社会上不同领域的成功人士,总之他们总能以及积极有为的形象示人。他们年轻有为、精力充沛、积极向上。与此同时,他们还具备了变色龙的性质,能够把自己装扮成任何社会阶层的典型形象并把不同的特质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们可以是西装革履的管理者,也可以是勤劳贤惠的超级妈妈,还可以是头发长到脚后跟的嬉皮士。只要他们觉得自己属于哪个阶层,他们就能够用行动把自己打造成这个阶层的杰出人士。而且他们相信,为了让那些他们尊敬的人认可他们,他们可以扮演任何形象。
在一般人眼里,他们看起来总是乐观向上、幸福安康的。他们好像从来不会遭受痛苦,或经历磨难。其实,他们甚至一辈子都不会知道,自己实际上与内心生活失去了联系,忘却了自己内心的真正渴求是什么。
在亲密的两性关系中,实干者也会扮演“亲密爱人”的角色。但是他们的甜言蜜语、柔情蜜意,并非他们真实情感的反映。他们有意把自己打造成善解人意的“亲密爱人”,当他们在与对方亲热的时候,脑海里很可能却在盘算着别的事情,比如:第二天上午9点的会晤安排,或者与某位权威人士的午餐计划。
哪怕是表达爱意,实干者选择的方法也是行动。他们对家庭表现爱的方式也是通过活动来体现的,比如:一起旅行,一起打网球,一起讨论孩子的问题。但是,实干者只关注活动和安排,而不会细细体会和家人在一起的悠闲时光。对于实干者来说,他们要让两性关系有效地运转,他们的婚姻必须“有用”。所以,工作和收入永远都是重要的。
随着时间的增长,3号实干者能够发展出适应工作角色的能力,能够让自己的形象特质符合职业要求。这种变色龙的本领让他们总是能保持成功者的形象,也让其他人更加信赖他们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也可能导致严重的自我欺骗,因为他们用成功人士的感觉取代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当实干者开始把自己打造成“杰出领导人”或者“完美爱人”时,这种自我欺骗的程度也就更深了。
这就是实干者不断进取而伴随着不断淹没自我的提升过程。
3.实干者的领导才能
属于实干者这一类型的人,习惯用行动来表达他的思想和情感,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和成就来获得他人的爱。他们乐于竞争,热衷于追求成就感,总是把自己想象成胜利者并拥有相当的社会地位。注重外表形象,精于打扮,会把追求真正的自我与工作角色混为一谈,他们收拾得一丝不苟的外表看上去往往比实际更出色。经过进化后的3号实干者能够成为有效的领导者、优秀的组织者、能干的推销者和胜利团队的领军人物。
3号实干者对于手头的工作和未来的目标总是充满激情。他们吃苦耐劳、尽心尽力的精神,还有他们的不懈努力能够感染和鼓舞其他人去表现得更加出色。活到老学到老,他们总能在工作生活中给自己找到乐趣。不论是对于自己,还是对于工作,实干者都希望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正面形象。他们愿意支持那些社会公益活动或者帮助他人来提升自己,而且通过自身努力获得物质上的富裕。
一般的人都很喜欢他,欣赏他做的事。他们有很强的社交能力,知道如何跟人相处,做事能令人信服,是值得学习和相处的榜样;他们一般是社团的创造者,能推动事情、有组织能力,能够与不同的人合作并充分利用他们的才能,是个称职的团体领导人。仿佛他们有用不完的精力做需要做的事,能很快掌握事情的实际情况及细节,是个实用主义者。他们对事情的理解分析也很有逻辑,辩证客观地看待事物,而且待人方面也很慷慨,随时都愿意为人服务。
4号:浪漫主义者
1.浪漫主义者名人名言版
忧郁的人是最富有才气的。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及数学家)
隐藏的关键词:
(1)浪漫主义者的情感世界丰富多彩。
(2)浪漫主义者向往着与众不同。
(3)浪漫主义者有怀旧情结,脸上是略带失落的无奈。
(4)浪漫主义者憧憬着未来,坚信生活在远方。
2.浪漫主义者的诠释
著名的4号性格者:济慈、雪莱、玛莎·格雷厄姆。
浪漫主义者总是记得小时候被别人抛弃的样子,因此而容易感到若有所失。他们的眼神闪烁着忧郁,他们感伤失去的美好。然而,他们过着戏剧性的生活,他们的目标总是遥不可及。
他们的内心世界就和文学作品中的悲情浪漫者一样,这种人尽管获得了社会的承认和物质上的成功,也依然无法开怀。4号浪漫主义者总是有意无意地把注意力放在遗失的美好上。眼前的一切似乎对他们毫无吸引力。他们一直沉浸在“已经失去”的落寞情绪里,渴望得到的是失去的爱、遥远的爱、未来的爱,他们认为只有这些爱才能带来幸福,只有失去的东西才有一种无法比拟的美丽。
抑郁是一种常见的情绪。这种情绪能够让生活停止,让人整天躺在床上,不停地想着过去犯下的一些无法改变的错误。“如果我能再有一次机会,那就好了。”浪漫主义者的脑袋里只有一个词:“如果,如果……”。他们的注意力被封闭了,就好像一台老式留声机的唱针被卡在了唱片的某个地方。
其实,浪漫主义者都了解这种抑郁情绪。有些人把这看做一种宿命,愿意长时间地独处;还有些人让自己处于不停地忙碌之中,希望通过极度的活跃状态来摆脱这种抑郁。另一些人利用这种情绪对人类经验的黑暗面进行艺术探索。
大多数4号性格者都知道这种情绪,但是他们还有另外一种情绪,叫“忧郁”。他们被这种情绪所吸引,就如同在迷失和痛苦的土地上,发现了一座扭曲情感的庇护所。忧郁能带来甜蜜的遗憾。和抑郁一样,它们都产生于缺失感,但是在忧郁的情绪中,悲伤是美好的,如同一片荒凉海岸上的迷雾。浪漫主义者就在这情感的变化中感到强烈活力。在他们看来,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因为他们的情绪说变就变。
他们心中渴望得到爱,特别渴望激情四射、能够带来满足感的两性关系。可是,如果他们必须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琐事,比如收拾伴侣的袜子,或者容忍他人的某种特性,他们就会变得非常愤怒和失望。他们想象的爱情是完美无缺的,但是这个完美画面被现实生活中许多琐碎和繁杂的事物给破坏了。而且,他们敏感的心思还会把这些小问题放大,伴侣身上的任何小毛病都会让他们无法容忍。但是一旦双方的关系恢复了距离,浪漫主义者又会开始思念这种亲密感觉。他们的爱情经常是分分合合:拥有的时候推开,得不到的时候又拉回来。一切都仿佛是“远看一朵花,近看一个疤”。
对于浪漫主义者来说,追求快乐可能让他们与内心世界阻隔。更糟糕的是,他们担心自己会变得和他人毫无区别,过着平庸的生活。
这就是浪漫主义者在失去与拥有之间的徘徊不定。
3.浪漫主义者的感受极其细腻
属于这一类型人格的人,容易被不切实际的幻想所吸引。他们一直认为理想状态永远不是此时此地,向往着更加美好的时刻的来临。恰恰是他们那内向的性格、忧伤敏感的心灵,使他们有着艺术气质和细腻的情怀。会因为失去一个朋友而伤心不已,也会痴心于一个不存在的恋人。他们在生活中富有创造力,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他们热衷于美的事物和充满激情的生活。
他们深刻地体会别人的感受,对他人的悲哀、痛苦很容易感受到,有同情心及责任感。而且,对超然的事有敏锐的感觉,有美的创造能力,具有一种神奇的能力能够把消极的变成积极的及宇宙化。他们把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所做的事情当中,他们坚信只有完全投入,才能不断地发现美和创作更多的美好。他们那气派、不凡的高品位,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对美的敏感,将他们的个人魅力不断地放大,再放大。
5号:观察者
1.观察者名人名言版
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
隐藏的关键词:
(1)观察者对事物的观察入微,冷静思考。
(2)观察者习惯在孤独求索知识,对情感世界的涉足很谨慎。
(3)观察者对“知识”的获取情有独钟,但是对“人事”却不尽如人意。
(4)观察者喜欢透过“思考”来理解人生,靠近哲学家的思维模式。
2.观察者的诠释
著名的5号性格者:让·保罗·格蒂、艾米丽·迪金森、弗朗兹·卡夫卡。
观察者是非常私密的人,通常情况下他们喜欢待在家里,把电话线拔掉。他们喜欢与世隔绝,不喜欢受到情感问题的困扰。但是,当他人积极投入时,他们却像旁观者一样,无动于衷。
观察者的内心就如同一座壁垒森严的城堡,只在顶部开了几扇很小的窗户。他们很少离开安全的内心领域,总是躲在壁垒森严的高墙后面,偷偷审视那些前来敲门的人。当他们觉得自己受到了侵犯的时候,他们就会谨慎保护自己的秘密。他们的防御策略是撤退,尽量减少接触,把自己的需要最简化,尽量保护自己的私人空间。
观察者在自己与他人之间维持一个安全的距离,因为一旦他人靠得太近,他们就会丧失自己最主要的防护能力。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危险和侵犯性,他们不愿到外面去,宁愿待在自己的安全的城堡里,哪怕一无所获。
观察者过着隐士般的生活,把自己关在一间狭小的屋子里,除了图书馆和海边,哪儿也不去。他们当然也可以和社会打交道,但往往是站在远处或间接地去接触社会。比如,他们让别人去完成与社会的正面接触获取他们需要的信息和情报知识,然后通过电话向他们汇报。倘若观察者亲自出现在公共场所时,他们很可能会把真正的自己隐藏起来,让自己的感情最小化。
他们总是避免与社会产生联系,不喜欢干涉、参与其中。金融交易在他们看来是危险的。强加的责任对他们而言是非常痛苦的,而情感关系对他们而言则是一种拖累。他们还会因为他人的积极期待而感到压力。对他们来说,安全距离就意味着“不被包括在内”。除非他们获得的亲密关系能够保证他们的独立,否则他们就会想办法逃避,或者把这种亲密接触从生活中隔离出来。
一点儿没错,他们确实就是这样的人。他们非常独立,能够一个人幸福生活。正因为他们的需求很少,他们很容易从自己的精神生活中找到巨大乐趣,不会为琐事浪费时间和精力。他们之所以如此独立,是因为他们能够把自己的注意力从情感和本能中抽离出来,并强迫自己生活在自己的思想里。
当观察者变得孤立、无法接触时,他们喜欢的私密生活状态变成了孤独。当内心对接触的渴望被唤醒后,紧接着他们会发现自己很难和他人接近,他们常常会站在那里,看着自己的生命一点点流逝。他们生活在不足的状态中,因为他们认为“独立”比满意更重要。他们总是提醒自己,自身的欲望可能会促使他们与社会发生接触。此时,他们依赖于自己已经拥有的事物——填补空间的纪念品和一些填补心灵的珍贵想法。脱离了情感又渴望获得联系的观察者会花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希望与他们的本性建立起精神联系。
他们会通过特殊知识来寻找这种联系。观察者对那些深奥的科学,尤其是能够解释人类行为的系统知识特别感兴趣。通过掌握一门系统的学问,比如数学、心理分析学,或者“九型人格”,他们就能从思想上理解事物的相互作用,就能在系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他们很少去关心财富和物质享受。在他们看来,金钱的唯一的好处就是能够让自己不受干扰,能够购买私密生活,能够让自己有更多时间去学习和追求他们感兴趣的事物。
观察者有很多不同类型的朋友,他们和这些朋友因分享某种特别的兴趣或感觉而建立关系。尽管观察者会珍惜这种双方之间的特殊信任,但是这些朋友可能永远也不会被他们介绍给别人,对方也不会知道观察者生活中其他方面的事情。
他们不需要言语,就能感觉到与他人的紧密联系。在两性关系中,他们仅需要很少的接触,就能把关系维持下去。观察者十分重视朋友之间的礼仪,如果是聪明的朋友,他们就不应该期待观察者当着他们的面流露真情,或者在双方关系中表现得主动,他们应该把观察者当做身边的建议者来对待。
这就是观察者脱离情感又期望联系的隐居状态。
3.观察者崇尚思考
属于这一类型的人,是崇尚思考的。他们总是在情感上与其他人保持一定距离。很注重保护个人隐私,不愿被牵扯进别人的生活中。他们宁愿脱离喧嚷的群体,也不愿与参与其中,怕乱了自己客观分析事物的心态和视角。他们会对自己的义务和他人的需要感到疲惫,喜欢把责任和义务分清楚,不愿意过多地接触其他不相关的人和事,也不愿意去体验感情。经过进化后的5号观察者很有潜力成为优秀的决策制定者、象牙塔里的学者,以及自我约束的修道士。
大多数的观察者有见解、有洞察能力,广泛地了解现象并深入剖析它,绝对是有创造性的思考者,对新事物有吸收的能力,有深度、有智能。但记住,任何思想家都离不开现实关系。他们对事物多有一种好奇心,而且思虑敏捷,几乎没有事能逃过善于思考的观察者的注意,他们缜密的思维能穿越事情表面看到事情的重心、原理、架构及问题的重点,进而联系到现实的关系中理智地综合整个事情,能深入勘察到每件事的动态。博学多闻的观察者拥有许多的知识,倘若能运用所拥有的知识于执行企划中,他们绝对是不错的策划执行人员。
6号:怀疑论者
1.怀疑论者名人名言版
最佳的防守,就是进攻。
——贝利(前世界球王)
隐藏的关键词:
(1)怀疑论者比较安于现状,恪守岗位,一般不容易转换新环境。
(2)怀疑论者做事小心谨慎,用怀疑的态度来看待事情的发展变化。
(3)怀疑论者不信任权威,事事求真。
(4)怀疑论者以“公正”来衡量权威的正当性。
(5)怀疑论者做事过度谨慎,这会导致缺乏行动力。
(6)怀疑论者态度严谨,推崇先苦后乐,永远做最坏的打算。
2.怀疑论者的诠释
著名的6号性格者:伍迪·艾伦、戈登·利迪、福尔摩斯、希特勒、哈姆雷特。
怀疑论者从小就失去了对权威的信任,他们印象中那些掌握权力的人非常可怕,记忆中自己在强权的压迫下违背了自己真实的愿望。长大后,这些记忆依然伴随着他们,让他们对他人的动机感到怀疑。
为了消除这种不安全的感觉,怀疑论者可能会选择一个强有力的保护者,也可能站在怀疑论者的立场上,对权威提出批判。一方面,他们希望能够找到一个领导者,把自己的忠诚奉献给一个能够保护他们的组织,比如教堂、公司或者学校;另一方面,他们又对权威的等级层次相当不信任。对权威的怀疑,让他们既表现出顺从的姿态,同时又带有怀疑的眼光。
因为怀疑论者害怕代表他们自己去行动,他们做事情总是很难善始善终。开始可能是一个很好的想法,但是在付诸行动的过程中,他们的思想就会慢慢取代行动,因为注意力从开始的好想法转移到了对这个想法的质疑上。他们会担心有些人不同意这个想法,并站在反对者的角度来提出质疑。
怀疑导致推延行动。因为他们在思想上对于自己的想法总是抱着一种“是的,但是……”的态度,他们迈向成功的步伐也总是断断续续的。他们往往会经历很多工作变更,在他们身后总是会留下一些没有完成的项目。
当既定目标被物化时,他们天生的焦虑也随之增加。也就是说,当怀疑论者走向光明和成功时,他们心中的自我疑惑和犹豫感也在加强。他们犹豫不决,并不是因为他们对于自己的工作有任何困惑,而是因为他们对自己产生了怀疑,包括自己的能力、运气,他们会从各方面来质疑自己,这让他们苦恼不堪;而且相信他们的成功会让那些充满敌意的权威注意到他们,从而设法阻止他们的努力。
这种反对权威的立场让怀疑论者逐渐表现出受压迫者的反抗特征。当他们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冲在最前面;当他们的朋友需要帮助时,他们会英勇地牺牲自己的利益。他们对于那种“我们反对他们”的立场特别忠诚,因为一旦坚定了立场,权威的意图就会变得相当明显,他们就可以采取清楚的行动。
怀疑论者相信他们能够看穿那些华而不实或者虚伪错误的表象。害怕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他们,总是保持着谨慎的态度,防止自己被他人的花言巧语和阿谀奉承所欺骗。他们曾经在放松警惕的时候受过伤害,所以“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即便得到的是关爱,他们也会提高警惕。
他们的注意力就像一台红外线的扫描仪,总是在环境的各个角落里仔细勘察是否存在对他们产生危害的迹象,总是想检查他人的内心,看看他们的真实想法到底是什么,在和善的背后隐藏了什么样的事实,微笑面孔的背后又有什么样的企图。怀疑论者总是想弄清楚这些问题。他们总是有办法在争论中击中他人的弱点,发现隐藏在背后的力量。
当怀疑论者接到警报,或者觉察到受到威胁的时候,他们对外界的关注反而会变得更加强烈。内心越是痛苦,他们就越是喜欢察看和猜测,结果常常让他们找错了让他们感到警惕的原因。总有些事情让他们感到害怕,而怀疑论者总认为让他们不舒服的原因正是他人的恶意。带着这种先入为主的偏见,他们往往会觉得别人是“话里有话”,不管人家怎么说,或者靠近他们,他们都会觉得对方不怀好意。怀疑论者往往对一些微小的信息特别敏感,通过一些微不足道的表现来支持自己的神经关注点。
这就是怀疑论者不断在怀疑与忠诚中寻找平衡的过程。
3.怀疑论者对人的忠诚
怀疑论者作为一个忠诚型的人,通常情况下与人的关系上很平衡,容易与人亲近,能够与人互相支持、相爱,能够独自工作也能与他人平等工作,有充分的合作精神。他们能够感受到真正的安全感,来源于别人对他们的信任。他们身上有许多动人的特质如美丽、友善、可爱、娇憨,很有吸引力。他们会保护他们亲近、认同的人,和忠诚的怀疑论者在一起让人产生一家人的感觉。他们不仅忠实,值得让人依靠,努力完成他托给他的事,而且尊敬人特别是那些有权威的人,也可能是权威的挑战者。因为他们要求权威的人是真正有权威的人,领导的人是真正有能力领导众人的人。
由于这一类型的人习惯用怀疑的目光看待一切,因为怀疑而害怕,使自己疲惫不堪。用思考代替行动,在采取行动的时候犹豫不决,害怕受到攻击。他们对失败的原因非常敏感,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反对独裁,愿意自我牺牲,而且表现得非常忠诚。经过进化后的6号能够成为团队中的好成员、忠实的战士和朋友。当别人在为自身利益工作时,他们会为了某种理想而努力工作。
除此之外,怀疑论者还是个有礼貌的主人,很能照顾别人、招待人、关心人,有忠实温暖的情怀,这类型的人若为人父母,绝对称职,他们不溺爱且会引导小孩成长。
7号:享乐主义者
1.享乐主义者名人名言版
这个世界之所以美好,是因为我们可以选择快乐。
——和路·迪斯尼(美国迪斯尼乐园创办人)
隐藏的关键词:
(1)享乐主义者是活力充沛的乐天派。
(2)享乐主义者极度乐观自信,但要避免自恋自满。
(3)享乐主义者懂得如何取悦自己,但容易忽略他人感受。
(4)享乐主义者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不断追求新刺激,但只有三分钟热度。
2.享乐主义者的诠释
著名的7号性格者:彼得潘(小飞侠)、库尔特·冯内古特、梭罗、汤姆·罗宾斯。
享乐主义者像小飞侠彼得·潘一样无忧无虑,在阳光的海滩上享受生活,他们积极乐观,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对未来充满憧憬。可以形象地说,他们的血管中流淌的不是血液,而是香槟酒。
享乐主义者努力吸引对方,通过快乐来消除紧张。在他们的童年生活中也曾感到害怕,但是他们能够运用自己的想象来溶解害怕,让自己忘记害怕的心理。通常他们不会表现出焦虑。他们看上去一点都不害怕。他们给人的感觉很放松、很阳光,喜欢计划并把计划付诸实行。他们把自己的思想集中在对成功未来的规划上,多疑症状并不会在他们身上出现。
每个人都需要一点点健康的自恋,每个人都需要发现自己独特的价值和特质。但是如果我们过于沉迷于自身的独特性中,而对于那些反映客观真相的建议视而不见,那么问题就产生了。享乐主义者就是这样的人,他们坚信自己是与众不同的,他们只寻找那些支持他们观点的环境和人,回避给他们负面影响的环境和人。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拥有细腻敏感的品味,能轻易地享受生活中最美好的一切。他们喜欢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喜欢冒险,并对结果充满期望,似乎有一种神秘的魔法让他们不断挑战极限。
享乐主义者的世界观在20世纪60年代的反文化运动(20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人当中形成的一种以反战和反主流文化为特征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中相当流行。他们脱离世俗、自由奔放,回归简单的生活,把社会最大限度地理想化。但是,随着这场运动的继续发展,7号享乐主义者世界观中的阴暗面也开始浮现。他们坚持理想中的现实,但是又无法让这种理想状态在现实中实现。他们的态度则会变得极度主观,个人身上的任何特点都被高度强调,最后演变为过于自恋。这时,自我欺骗开始起作用了:“哼,我就高兴我是我!”这种内心的毒药取代了改变外在的要求,心理上的自言自语和漂亮的逃避取代了真正的努力和付出。
享乐主义者相信生命是没有止境的,漫漫人生路总是有令他们感兴趣的事情等着他们。如果生命不去冒险,又有什么意义呢?为什么不主动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呢?
他们喜欢给自己丰富多彩的人生备选多种选择,并且为自己安排后备计划。可是,他们往往准备了过多的计划,结果无法让自己完全投入到某件事情中。他们心里考虑的是“哪个计划是目前最合适的”。如果A计划被取消了,就去执行B计划。如果B计划无法进展,他们还有C计划。如果A计划失败了,而C计划又太无聊,他们至少可以选择B,而B计划可能会引出D计划。
从防御策略上看,根据一系列连续的选择来计划未来,能够增强生活中的愉悦感,消除枯燥和痛苦。比如,一个在蛋糕店里工作的怀疑论者,可能会把街对面那家和自己老板争夺市场的竞争对手当做另一个后备选择。他们可能会想象自己在对面那家店里做同样的工作。这样的计划对于7号来说很自然,他所关注的是两份工作的相似性,却不会意识到这两家蛋糕店是多么敌对的竞争对手。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这种注意力集中的方式能够带来具有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能够在看似冲突的观点中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享乐主义者几乎拥有了世界上最乐观的世界观,正因为如此,他们对未来雄心勃勃,幻想最好的机会和最满意的生活。
这就是享乐主义者追逐的快乐的人生路。
3.享乐主义者的欢乐
属于这一类型人格的人是欢乐愉悦的。他们有着像孩子一样天真的心,有着朝气蓬勃的青春气息,渴望永远年轻。他们对任何事都是一知半解,做事不能坚持到底,不断更换恋人,感情肤浅,爱好冒险,喜欢美食与美酒。他们从来不愿意作出承诺,总是希望拥有多种选择,总是希望处在情绪的高潮中。
享乐主义者也是九型中最喜悦的一型,他们能充分享受生命,醉心于愉悦的生活,是永久的乐观者。无论人生多么令人失望,他们都会找到令自己振奋愉悦的事,他们身上散发着轻松愉快的活力,在人群中闪闪发光,直接使别人快乐,很幽默,是好司仪。他们对故事的领悟能力很强,懂得欣赏人,赞美大自然及周围的世界,能够在每件事上找到美好的一面。他们认为每件事都是上天的恩宠,要学会感恩,懂得去接受任何东西,要求不多不贪心,即使面临不幸的困境都能从最确切的角度看并能自其中得到快乐,生活在现实现地,对生命抱着庆贺心情。他们会用实际行动来表明,而不是用想去解决问题;是一个资源很丰富的人,通常都是多才多艺,很容易有永生的喜乐。经过进化后的享乐主义者可以成为优秀的综合管理者、理论家,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
8号:保护者
1.保护者名人名言版
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
——李小龙
隐藏的关键词:
(1)保护者扮演着一个意志力坚定的领导者。
(2)保护者善恶分明,致力掌握全局,能瞻仰全局去行事。
(3)保护者是一个正义的使者,却忽略了自己内心的呐喊。
2.保护者的诠释
著名的8号性格者:亨利八世、葛吉夫、毕加索、尼采。
保护者的童年充满了斗争,强者受到尊敬,弱者被人欺负。因此学会了保护自己,让自己变成强者。有时他们表现得像愤怒的公牛,却愿意为弱小者提供安全的保护伞。他们可以不择手段地追逐权力和地位,目的却是让自己成为正义的执行者。小时候害怕受人欺负的这段经历,让保护者学会了保护自己,他们对于别人的侵犯和恶意变得特别敏感。
而且,他们为朋友和那些弱小的人提供庇护伞,让他们躲在自己的保护伞下,自己则挺身而出去和那些不公正的恶势力进行斗争。他们不会在冲突中退缩。相反,他们认为自己是正义的执行者,他们为自己能够保护弱小者而感到骄傲。他们表达爱意的方式也往往是强有力的保护而不是温柔的情感流露,有时候很容易让人误解。在保护者看来,对爱的承诺就意味着让伴侣安全地依偎在自己的保护伞下。
保护者非常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控制。谁掌握权力?他是否公平?他们喜欢占据领导者的位置,希望能够用自己的能力来控制局势,希望控制其他强劲的竞争者。他们需要验证权威的能力和公平性。如果保护者处于下属的位置,他们会尽量忽视要被人领导的事实。如果缺乏清楚的惩罚措施,他们会有意挑战规则。如果他们处于领导者的位置,保护者会希望拥有一个安全的个人王国。他们的策略往往是迅速控制全局,而不是通过协商或谈判的方式来寻找合作者。通常,8号保护者测试他人权力的方法是攻击他人的弱点,看对方有什么反应。
比如,别人会不会采取报复的手段;别人是否因此屈服并变得软弱,还是不惜一切代价地坚持原则;当对方遇到强大的压力时,是不是会改变自己的故事,还是会说谎、造假,还是说出真相……
保护者会通过类似激化的正面冲突,来考验对方的真实动机。他们与朋友打架实际上是为了争取更亲密的接触,因为保护者认为,真相往往来自正面的对抗。但是一般人恐怕难以理解,只会把保护者公开的怒火看做一种威胁,而不会当做亲密接触的表现。一般人觉得亲密和愤怒可以紧密相连的事实在非常不可思议。
事实上,保护者强硬的外表实际上是为了保护自己,保护那颗从小就处于危险环境中、渴望找到依靠的心。许多保护者在遭受严重的伤害后失去了童年的天真,他们会把自己的温柔埋葬在了心底。在他们长大后,再也没有流露出温情。
他们一生都习惯关注外界,习惯去寻找那些该受到惩罚的人。这种习惯导致的不幸结果是,当他们最终把注意力投向内心,发现我们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错误承担一部分责任时,他们很可能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甚至产生自杀的力量。
不论他们怎样责备他人,他们都不会对自己进行惩罚。谴责和惩罚错误是他们的天性。只要找到一个值得谴责的明确对象,保护者就通过合法渠道获得了控制权,把自己塑造成了正义的执行者、无辜者的保护者。外在的威胁会点燃保护者心中的怒火,怒火能让他们产生一种强有力的感觉。他们也有害怕的时候,比如害怕自己在对手面前变得脆弱,或者害怕信任的人背叛自己,但是这种害怕只是潜藏在内心,而内心的怒火总是能取代这种潜在的畏惧。
弱肉强食,优胜劣汰,这就是保护者的世界观。因此,他们总是在用怀疑的眼光审视世界。对他们来说,安全意味着知道你要反对谁,同时知道谁会在你背后支持你。当他们面对压力时,他们的注意力会集中在双方力量的比较上,会去研究对方的弱点。保护者很少会质疑他们自己的观点,研究自己的心理动机只会摧毁他们原本坚定的个人立场。
保护者希望能够自主掌控自己的生活,但是一旦失去了保护者的身份,他们就会感到厌烦和枯燥。一旦行为规则被抛弃,保护者往往会去破坏他们曾经坚持的原则。如果他们感到厌倦,或者有过剩的能量需要发泄,他们将通过制造麻烦来排解。最常见的表现就是与他人打架,干扰朋友的生活,或者小题大做。还有另一种发泄多余能量的方法——没有节制,这也是保护者打发无聊的常用办法。只要是让他们感觉良好的事情,他们就会没有节制地做下去。比如,彻夜狂欢,疯狂工作,直到疲劳过度,或者喜欢的食物就会没有顾虑地一口气吃下好几个人的分量。一旦注意力锁定快乐,就很难再被转移到其他地方。他们喜欢好事接踵而至的感觉。如果参加狂欢,他们一定是那些曲终人散后,依然不愿离去的客人。
和“九型人格”中的其他性格者一样,成熟以后的保护者会意识到自身思想的局限性。每一种性格的人,都可以通过自己性格的主要特征去重新发现本体的价值。对于保护者而言,他们需要发现的是童年的天真,这种天真无邪的状态在他们为了生存而与外界斗争的过程中遗失了。
这就是保护者寻求领导权和丢失自我的过程。
3.保护者是强有力的后盾
属于这一类型人格的人具有很强的保护能力。他们积极好斗,乐于接受挑战,愿意主动去保护自己和朋友。可是强势的他们无法控制自己,通过公开地发泄怒火来展示自己力量的强大,但是对于那些愿意站出来接受他们挑战的对手充满敬意。
在重要时刻,保护者能控制住自己的行为情绪,冷静发现问题的现实性,探查错误的根源,进入问题的中心,帮人们看到他们看不到的地方。在工作方面,他们也是很有建设性,工作效率高,在同事、下属面前具有威严。他们勤恳踏实,喜欢挑战,在困难时期最能施展发挥他们的领导才能。除此之外,8号保护者其实有许多活力,天真可爱,能把怒火放开,勇往直前,是个很值得人信任的人。但有一点一定要记住:欺骗是他不能忍受的。
经过进化后的8号保护者可以成为出色的领导者,尤其善于扮演那种孤胆英雄的角色。他们也可以成为他人强有力的支持者,愿意为朋友扫除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障碍。而且他们能把恰当的压力放在他人身上帮助其成长,他们无愧是天生的领袖,不仅用积极的情绪去影响别人,而且他们对生命那种乐观积极、宽怀大度的精神,不禁让人感动。因此8号保护者常常被视为英雄人物,让人尊敬。
9号:调停者
1.调停者名人名言版
无为而治。
——老子
隐藏的关键词:
(1)调停者虽然不善表达自我,却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2)调停者处理事情避重就轻,避免矛盾激化。
(3)调停者常常以别人的意见为主,处处谦让别人。
(4)调停者尽量避免纠葛,处事显得优柔寡断。
2.调停者的诠释
著名的9号性格者:茱莉亚·蔡尔德、帕瓦罗蒂、希区柯克、林戈·斯塔尔(披头士乐队鼓手)。
调停者是从小就被忽视的孩子。他们学会忘记自己,学会知足常乐,学会寻找爱的替代品。他们向往着和平,生怕矛盾激化而充当一个调解者。他们总是站在中间倾听各方意见,却不知道自己的观点是什么。因为童年时候,他们的观点很少被大人听见,别人的需要总是比他们的需要更重要。最终,调停者就会启动内心的催眠系统,他们的注意力从真实的愿望上转移出来。他们已经意识到他们自己的特权得不到重视,他们只能麻醉自己,分散自己的精力,让大脑把自己忘记。
当他们心中产生了某种个人的需要时,这种需要可以很容易就被他们抛到一边。此时,其他琐事变成了头等重要的事情,当他们发觉个人需要越来越强烈的时候,他们越容易去注意那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借此分散注意力。
尽管他们的时间越充足,可是他们做的事情反而越少,因为他们很难分清楚哪些是重要的事情,哪些是不重要的事情。一位大学毕业生在参加了“九型人格”的学习后,发现自己属于9号性格。据她描述,有一次她准备花一天时间完成一篇期中考试的论文,因为交论文的期限马上就要到了。结果,她却把一上午的宝贵时间花在了厨房里,就为了给自己的储物罐找一个合适的瓶盖。
9号调停者说,他们总是无法知道自己的需要,因为他们过度投入到他人的愿望中,他们把精力分散在那些不太重要的事情上。他们看太多的电视,但是他们的生活乏味无趣;而且,他们还很容易沾上暴饮暴食这种恶习。9号调停者倾向于依照他人的日程安排来生活。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地位无足轻重,但他们又希望与他人保持联系。所以他们学会了迎合他人,把他人的爱好当做自己的爱好。在感情的初期或者一项新任务的初始阶段,调停者总觉得是别人的兴奋感染了他们而促使他们投入的,而不是他们自己决定要投入进来的。当他们向别人作出承诺后,他们会在履行承诺的中途突然清醒,觉得自己被他人的愿望拖累,不知道自己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但是又很难摆脱这种状况。
对于调停者来说,说“不”是相当困难的事情。在调停者看来,对他人说“不”就如同自己遭到拒绝一样难受。他们更愿意对他人点头,同意他人的观点,而不是公开表达自己的怒火,因为他们害怕发怒会导致分离。但是,千万不要把调停者表面上的迎合错误地看成他们发自内心的承诺。
在需要表达看法的时候,9号性格者看起来没有意见,十分乐意服从,但是在他们平静的外表下面,他们的内心却在翻江倒海:同意还是不同意;加入还是离开;还是再观察一段时间再说……困扰一个接一个,没完没了,他们的注意力就在问题的两个极端来回摇摆。他们宁愿这样左思右想,也不愿果断作出决定。他们害怕自己的努力不被认可,害怕必须为了维护自己的观点而反对他人,这些风险是他们不愿承担的。
调停者获得安全感的方式与众不同,他们逃避自己的需要,他们不维护自己的立场,他们不愿作出决定和承诺。但是令人矛盾的是,9号调停者实际上是“九型人格”系统中最顽固的类型。因为调停者虽然会被某个问题所困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被驱使来快速解决这个问题。那些尝试帮助调停者作出决定的人,还有那些给调停者施加压力让他们表明立场的人,往往会发现调停者已经把自己的双腿都埋在了沼泽中,想让他们在短时间内作出改变很难。
别看调停者表面上很顺从,其实他们内心还是会有所保留,他们不会把保留态度看做拒绝的回答。他们之所以有所保留,是因为他们还没有下定决心,所以不愿急于作出不成熟的表态。他们通过延迟决策来压抑内心因为被忽视而产生的愤怒。实际上,他们因为要迎合他人而感到愤怒,因为自己不被重视而感到愤怒。此时,调停者的决定就是不作决定,保持生气状态,但是这种生气仅限于内心。
一旦确定了一个立场,调停者就会一改优柔寡断的姿态,始终坚持这个立场的顽固态度,就像当初他们不愿选择立场一样。就算我们都明白他们心中最自然的选择就是中立,对两边都作出承诺,但是这些都不确定。因为他们天生的矛盾心理让他们能够同意冲突双方的观点,但是又不会完全成为某一方的支持者。
调停者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最终作出决策,因为心中装满了以前那些尚未解决的问题。一周前发生的某件事情能够让他们想起好几年前的另一件事,并让他们觉得有必要把所有事情重新考虑一遍。决定对他们来说,就是要作出一些了结、一些放弃、一些改变、一些发展,这些都会让他们产生分离的担忧。他们喜欢拥有的东西越多越好,尽可能地减少失去,这让他们心里感到踏实;他们习惯在熟悉的领域内活动,而不愿去冒险尝试突然的改变。
当调停者突然下定决心或者公然表达愤怒时,他们试图寻找个人立场来面对这些问题,那是因为他们忘记了他们自己,而把他人视为自己生命的主宰者。不过他们这种“应该同意他人,还是不应该同意他人”的困惑,既可以是他们沉重的包袱,也可以成为有用的工具。说是包袱,因为调停者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因此感到痛苦;说是工具,因为失去个人立场的9号,常常能与他人的内心产生直觉感应。如果你觉得“九型人格”中的每一种性格都与你有共同点,那么你很可能就是9号性格者。
这就是调停者在顺从和顽固之间不断寻求平衡的妥协过程。
3.调停者是“平凡中的盐”
属于这一类型人格的人是和平的爱好者和拥护者。他们自身充满矛盾,不仅考虑各方观点,甚至愿意放弃自己的观点来接受他人的想法。他们会放弃真实的目的去做一些没必要的琐事,而且极易沉迷于食品、电视和酒精。尽管对于他人的需求十分敏感,往往比他人更了解他们自己,但对于自己却不确定,甚至不清楚自己的真正立场,不知道自己是否应该出现在某个地方或某个团队中。
调停者最认同存在,需要肯定自己的中心在哪里,寻找一种“有根”的感觉(即:真的和自己内在统一了),他们不会轻易冲动,让愤怒控制了理智。而且很有和谐感,知道事物的真相,好相处,给别人平衡的感觉,成为人们情绪稳定的中枢。调停者绝对是可以信赖的人,他们善于看到人和事的两面,有力量把人与事的交往达到平衡,善于和难以相处的人打交道,让人感觉轻松自由。他们是一个值得称赞的倾听者,为别人解答问题,在危急时刻还会应变。没脾气的他们,不仅令人放松下紧张的神经,还能带给人喜悦,可谓是和平的制造者,不愧为“平凡中的盐”。
他们与人坦诚相见,这实在是难能可贵。不矫揉造作的他们,其实有一颗天真的心。经过进化后的9号能够成为优秀的调解员、顾问、谈判者,只要不偏离方向,就能取得好成绩。
显微镜:无论你认为自己再好,自己不管有多优秀,但要时时反思自己,敢于在自己身上找出毛病,敢于对自己说不,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