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生要找到踏实的感觉
10915900000017

第17章 以包容心对待万事万物

在罗阅祗城有一个婆罗门,他看见有父子二人正在田中耕地、播种。忽然,一条毒蛇爬到儿子的跟前将他咬死了,然而那个父亲不但不管儿子,反而接着干活,连头也不抬。这个婆罗门大觉惊奇,便上前询问原因。

耕种者反问道:“你从何方来,来此为何目的?”

这个婆罗门回答说:“我从罗阅祗城来,听说你们国家多孝养父母、信奉三宝,所以打算来求学修道。”接着,婆罗门又问道,“你儿子被毒蛇咬死,你为什么不但不难过,反倒接着耕地播种?”

耕种者说:“人之生老病死皆为自然规律,忧愁啼哭能有什么用呢?如果伤心得饭也不吃,觉也不睡,什么也不干,那不跟死人一样,活着的意义就不大了!你要进城,路过我家时,请替我捎话给我家人,说我儿子已死,不必准备他的饭菜了。”

婆罗门进入舍卫城,来到耕种者的家,见到那人的妻子,便说道:“你的儿子死了,他的父亲让我捎话说,准备他一个人的饭就行了。”

那妇人听后,说:“人生即如住店,随缘而来,随缘而去,我这儿子也是一样啊!生是赤条条来,去是赤条条去,任何人都不能违反这一规律。”

凡人看来,故事中的父母似乎有些不近人情,儿子死了都不在乎。然而,细细品味他们的话语,确实有一番道理。佛法的最终目的,就是教人了生脱死,用包容之心去看待世间一切。不过,佛陀除了教我们如何了生脱死以外,更是教我们如何去包容人,不生计较。

表面上看来,明智和愚蠢,博大和浅薄,纯粹和芜杂,这些无疑都是截然相反而又相互对立的东西,但是,对于这些截然相反的东西却不可以用截然相反的心态去对待。若不然,在现实社会中,不管是与人交往还是与人共事,都会陷入一种尴尬而且是负面影响的境地。聪明的人要做到宽容愚笨的人,博学的人要做到宽容浅薄的人,能做到精纯的人要宽容杂驳的人。让我们看看蔡元培的做法。

蔡元培到北京大学当校长的时候,北大师生列队欢迎,老师们都会向新来的校长鞠躬敬礼,在他们看来是很平常的事,也是对校长的一种尊敬,但是,让人怎么也想不到的是,蔡元培也立即给大家鞠躬敬礼。蔡元培作为校长,对北大所有师生都一视同仁,从无贵贱尊卑之分。

当然,蔡元培真正对北大作的贡献就是他提倡“兼容并包”的为人和治学思想,这一思想源于蔡元培为人处世的包容性,他对北大当时的教师们,没有太大的要求,不管是辜鸿铭那样扎着辫子的老学究,还是西装革履留洋回来的有各种新思想、新认识的胡适,都一概聘用,对于当时来讲是不容易的。

正是因为蔡元培自身的包容性,才创建了北大新的学术思想,他对北大的贡献是巨大的。无独有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李山教授在悼念恩师启功先生的文章《启功先生的佛缘与境界》里讲了启功先生的二三事。

启功先生不打假。启先生到卖假字的地方去看,据说有位卖字的老太太说:“这老头儿好,不捣乱!”笔者曾就“不打假”的事问过先生,先生说:“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鄙事。像我年轻的时候,学写字、学画画儿,不过是想有点儿挣钱的本事,养活我的老母亲。这些人弄几张假字,卖几个钱,也是谋生。何苦跟他们过不去啊!”

启功手写的书稿让人借走了,那位朋友又转手卖人,多年后又流回内地。启先生不但不生气,把它买下来,还打趣地题了诗。说到这件事,启先生淡然地说:“他那时需要钱。”

启先生一笔给人写字的酬劳钱,被一位朋友“中饱”了去。事发了,他说是给先生买书了,可书一本也未到先生手。别人很生气,先生只是呵呵一笑:“嗨!他这人没出息你又不是不知道。”与这位朋友,以后该怎样还怎样。

这才是慈悲,才是博爱和宽宏大度。以恬淡和包容的心对待万事万物,这是一种境界。

心灵钥匙

包容天下事,就是要看得开、放得下,凡事都随缘,不生计较。你包容别人,别人包容你;你帮助别人,别人帮助你,这是永远不变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