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魔鬼成语
10914800000020

第20章 韬光养晦:不仅仅是一种生存策略

韬光是隐藏自己的光芒,养晦是处在一个相对不显眼的位置。它和低调的意思基本相同,这是一种优秀的策略。韬光养晦还包括谦卑图为,就是甘愿让对方处在重要的位置,让自己处在次要的位置,积极等待图谋发展。

易经谦卦说:谦卑是指人因为虚心所以能进入对方的心,被别人接纳。而在沟通时彼此接纳是很重要的,因此谦卑作为一种品格也非常重要。如果你不谦卑,就不能够被别人接纳。不被别人接纳你就无法与别人沟通,无法与别人沟通你就什么事也别想做!如果人与人之间能够相互谦卑、互相尊重,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很好,大家团结一致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因此,韬光养晦不只是一种生存策略,也是一种美德。一个甘愿处于次要位置的人,一个谦卑的人,最后会赢得大家的尊重和爱戴。而一个骄傲的人,一个锋芒毕露的人,常常因为无法接纳他人的意见,从而失去他人的支持,最终常常被降到卑贱的地步。所以说,谦卑对一个人很重要。

人类社会的发展一直都处在一种竞争状态,为了维续生存,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存本领。在自然界中,当相对弱小的动物受到强大对手的攻击时它往往会以假死来蒙骗敌人、保护自己。同样,韬光养晦实际上也是一种类似假死的行为,人类社会和动物界一样处在竞争的状态,由于人比动物更聪明,这种竞争也更加复杂和残酷!

在人类社会的生存竞争中,几乎所有的人都往高处爬,这过程要牺牲许许多多弱小或者不幸的人!每当这种生存竞争经历过一次较大的动荡之后,社会会走向有序化和规范化,社会或者国家的组织秩序、尊卑贵贱也都已经确立下来,按理说至此天下就该太平无事了,可是问题的复杂性在于这种生存竞争的延续性和永恒性,高高在上的统治者虽然大权在握,但是因为担心周围的人侵犯到自己、把自己拉下马,故时时充满恐惧、没有安全感!他们警惕四周的人,看哪些人可能对自己构成威胁!如果他发现目标,就会展开清洗,这种流血事件在历史上举不胜举。

曹操就是一个极其多疑而没有安全感的人,为了防止别人暗杀自己,他连给他盖被的侍卫也杀了,且说:“吾梦中好杀人!”可见在古代和帝王权贵相处的危险性,难怪古书上有伴君如伴虎之说,真的一点都不为过。由于帝王权贵缺乏安全感,生性好疑,常好杀人!在其身边相对弱小的群体为了保护自己,韬光养晦这种生存艺术就诞生了。

实现韬光养晦的要旨在于:实施对象没有安全感、怕人谋害,就向他表示最大的忠诚和善意;实施对象怕有人威胁到他的位置,就向他表示自己淡泊名利的态度;实施对象害怕失去权威,就向他表达最大的敬畏与尊崇!当你成功地让实施对象相信你的这种意图,你就是一个成功地掌握韬光养晦这种艺术的人。

如果说弱势群体为了保护自己有向强势群体示弱的必要,强势群体何必韬光养晦呢?这里面也有很多奥妙。一般来说,强势群体大权在握,处在比较显眼的位置。这样,他受人关注的就必然多,所要应付的事情也必然多。这样,会让他把许多的精力分散在与人周旋、应付上。一个人如果没有安静思考的时间,长期处在显眼的位置指挥、领导、周旋、应付。久而久之,精力、健康、知识、智慧,都会受到亏损!这就要求处在领导位置的人,避开众人的焦点,避开不必要的繁杂事物,回到比较隐蔽的位置。

这样的位置有助于人修身养心、恢复精力;有助于人们不断反思、不断调整,拓展自己心灵的空间,强大自己灵魂的力量。这样,当人再一次投入到工作中,就会获得足够的智慧和精力去面对。所以,强势群体也常常会运用“韬光养晦”这种生存策略。只不过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运用韬光养晦的手段和目的不一样。

历史上勾践、刘备可谓是成功地运用“韬光养晦”策略的的典范。春秋末年,越国被吴国打败,降为吴的属国。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取得吴王信任,始得归国。归国后,为谋复仇,表面上仍然称臣纳贡,唯吴王之命是从;暗地里却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奋发图强。“韬光养晦”十余年,越国终于强大起来,灭了吴国。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刘备虽有消灭曹操,匡复汉室之心,怎奈当时势单力薄,不能如愿,曾一度栖身曹营。《三国演义》21回说:“玄德也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一日,曹操请刘备饮酒,席间,曹操请刘备指言当世英雄。刘备推辞不过,便历数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璋等人,曹操都予一一否定。

刘备便问:“谁能当之?”曹操以手指刘备,然后自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闻言,大吃一惊,手中拿的筷子,不觉落于地下。当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刘备于是从容低头拾起筷子说:“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曹操笑着说:“大丈夫也怕打雷吗?”刘备说:“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这样,刘备便把自己因听曹操言,惊得跌落筷子的事,轻轻地掩饰过去了。曹操于是也不再怀疑刘备有野心了。

后来刘备对关羽、张飞说:“吾之学圃,正欲使操知我无大志;不意操竟指我为英雄,我故失惊落箸。又恐操生疑,故借惧雷以掩饰之耳。”后人有诗赞曰:“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刘备的“韬光养晦”,虽未使他最终消灭曹操,却也赢得了一段休养生息的时间。

与“韬光养晦”同义、近似的还有“韬光隐晦”、“韬光用晦”,解释也比较简单: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旧唐书?宣宗记》:“历太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后人多解释为:如果某人想成就一番事业,也有点基础,还不够雄厚,而竞争激烈,强手如林,如果轻举妄动,被人察觉威胁到其利益,就容易被对手吃掉,为隐蔽真实意图,可以先采取韬光养晦的策略。

韬光养晦不仅仅是在人性丛林中图谋发展之道,同时也是修身养性的好方法。如果把二者结合起来,在积蓄自己能量的同时,又锤炼了自己的品性,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