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睡眠障碍一本通
10911700000067

第67章 中医治疗失眠的不二之法

在治疗失眠的各种药物中,一些西药是针对失眠、抑郁等表面症状进行控制,短时间内能够达到舒缓的效果,感觉睡得踏实了,心情也好了,但这往往只是暂时的,整个身体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调解。而中医是通过对全身的调理来进行治疗,对整个身体的好转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从而达到好的睡眠。

中医如何治疗失眠

中医认为失眠主要是内在因素所致。如体弱、忧虑、抑郁等,也与饮食有关。失眠涉及心、肝、脾、肾等多个脏腑,但主要病变在心,心神的安定与否和失眠有直接关系。心藏神,心神安定,则能正常睡眠,如心神不安,则不能入睡。无论是心经自病,或者脾病、肾病、肝病及胃病影响于心,均可导致失眠。

其中由于思虑不解,劳倦过度,损伤心脾而发病的较多。心脏受损,则心血不足,心神失养,不得安宁,因而不能成寐;而心血不足,与脾气受伤密不可分,脾伤则气血生化不足,不能上奉于心,心失所养,因而心神不安。这种由心血虚引起的失眠,还可见于虚弱之人,或者产后失血,生育过多的产妇,以及老年人形体日衰等,其关键在于心血不足,病变涉及心脾两脏。中医认为睡眠乃系心神所主,是阴阳之气自然而有规律的转化结果,这种规律一旦被破坏,就可导致不寐,都需要分项调理。中医治疗失眠一般从4个方面入手:

(1)调和气血,平衡阴阳

中医将失眠分为实证和虚证,实证见肝郁化火,可用龙胆泻肝汤加味;痰热内扰,用温胆汤加味。虚证若阴虚火旺,用黄连阿胶汤合朱砂安神丸加味,心脾两虚者用归脾汤;心胆气虚者,用安神定志丸;心肾不交、虚阳上扰者用交泰丸。对顽固性不寐从瘀论治,用血府逐瘀汤。

(2)养血补阴,安神镇静

中医强调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适当予以安神镇静的药物来治疗失眠。临床上常用养血安神、清心安神、补阴安神、益气安神、镇肝安神及安神定志等方法,可随症选用。常用的中草药为珍珠母、百合、酸枣仁、夜交藤、煅龙牡等,常用的中成药有安神定志丸、刺五加片、参松养心胶囊、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等。

(3)精神调治,舒畅情志

临床诊治中还应随症采用精神调治的方法,以消除患者的顾虑及紧张情绪,保持精神舒畅。对因情志不抒或紧张而造成的失眠,精神治疗更有其特殊的功效。

(4)按摩疗法,宁心安神

中医治疗失眠所选穴位包括:内关、神门、四神聪、三阴交、安眠、足三里、后溪等。四神聪具有镇静安神,不寐病位在心,取心经原穴神门可宁心安神;三阴交健脾益气,柔肝益阴,可使脾气和,开气疏泄,心肾交通,心气安而不寐除;心脾亏损配心俞、脾俞;心肾不交配心俞、肾俞、太溪;脾胃不和配足三里;痰热内扰配内关、丰隆。

中医治疗失眠重调养

中医认为,失眠多与精神活动有关。人的思维与意识均受精神的支配,产生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不同的情绪变化,这本属人体的正常生理反应,不会使人致病。但有很多病人因为工作、学习压力太大,思虑过重,导致阴阳失调、气血失和、经络阻塞、脏腑功能紊乱等,所谓:“卫气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

预防失眠,中医讲究“先睡心,后睡目”。要想安然入睡,上床后要先把“心”安下来,静下来,摒弃思想上的纷纭思绪,把工作放下;还要消除对失眠的紧张情绪。有时越怕睡不着越真睡不着。如果实在睡不着,不如起床看书、散步,待心情放松了以后再睡。

其次,心情舒畅、思虑减少,生活规律、不随便熬夜,是预防失眠的有效方法。平时工作、生活中要“畅情志、慎起居、调饮食”。有的人经常和朋友聚餐到深夜,鱼、肉吃多了,结果睡眠时“胃不和则卧不安”。容易失眠的人可以用红枣、莲子、薏米、桂圆、山药、茯苓共同煮粥,每晚吃一次,长期服用。这些食物药食同源,既不凉又不燥,补肾、养心、安神,但吃无妨。

中医治疗失眠四原则

(1)调整脏腑气血阴阳为基础。治疗时遵循“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的原则,注重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以使气血调畅,阴平阳秘,脏腑功能恢复正常。

(2)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施以安神镇静。即强调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适当予以安神镇静的治疗。临床上常用养血安神、清心安神,育阴安神、益气安神、镇肝安神,以及安神定志等治疗方法,可随症选用。

(3)注重精神治疗的作用。治疗中应随症采用精神调治的方法以消除患者的顾虑及紧张情绪,保持精神舒畅。对因情志不舒或紧张而造成的失眠,精神治疗更有其特殊的作用。

(4)多种方法综合应用以提高疗效。发挥中医特色,可根据病情,选择内服、外用等多种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