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寒冰走苏东
10910200000040

第40章 红色不再的“红色景点”

红色旅游景点不只是中国的专利,在中东欧国家也有不少。它们大多与原来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有关,如故居、别墅、墓地等等。不过,经过二十多年前的那场社会剧变,这些领导人都从神坛走下来了,到了民间甚至下了地狱。所以,相关的景点虽然仍然存在,但本质上说已经不再是红色的了。褪色的它们成了社会变迁的一个旁证,展示着人间的冷暖和岁月的无情。

铁托故居

由于南联邦在剧变中四分五裂,与铁托有关的“红色景点”如今属于不同的国家,故居在克罗地亚,去世之处在斯洛文尼亚,而墓地却在塞尔维亚。在参观了位于贝尔格莱德的铁托墓一年之后,我又在克罗地亚访问了铁托的故居。

在距萨格勒布西北大约70公里地方的扎戈尔耶区,有一个叫库姆罗韦茨小山村。1892年5月,铁托就出生在这个小山村的一个农户家中。这儿离斯洛文尼亚不远,铁托童年的大部分时光在在斯洛文尼亚的外公家度过的,直到上小学时才回到库姆罗韦茨。库罗姆韦茨很小,各种用途的农舍都算上也不超过50座。村口立着一块标牌,上面写着“克罗地亚扎戈尔耶‘民俗’博物馆 库姆罗韦茨”。铁托故居正对着村口,由一座红瓦白墙的房屋、一座两层的木屋和一尊铁托的雕像组成。面朝大街的正房就是铁托出生的房子,院门口的小标牌上面写有“约瑟普。布罗兹。铁托的出生地”的字样。现在这座房屋分为三部分,进门左手是铁托的生平事业展览,展品主要是铁托不同时期的照片和少数实物,如他的党证、使用过的物品等等。中间是厨房,门框上有一块刻有“1860”的木牌,可能说明此房建造的年代,里面的格局、灶具等都表示的那个时代普通农家的生活方式。右手的几个房间是起居室,摆设着的桌椅板凳和床等都是木制的,上面盖着白色的装饰布帘,色彩对比明快,古朴简单。在一个房间的角落里,摆放的用花围起的基督受难的十字架,它表明房屋的主人是天主教徒。约三米高的铁托的塑像矗立在房屋之外的小院里,背手踱步深思大概是最能表现铁托的特点,贝尔格莱德的铁托墓里也有一尊。雕像的后面是一座二层的木结构房屋,上面是粮食或食物的诸藏室,下面放农具和烧柴的地方。如果没有表明铁托身份的那些照片、资料和雕像等,这个故居就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

离铁托故居不远的地方,有两个纪念品的小商店,其中小的那个由一对老夫妻经营。里面卖的东西,除了反映当地民俗的小工艺品和圣像之类的宗教用品之外,其余的商品都与铁托有关,如印着铁托头像的T 恤,秋衣,杯子,日历,画像,明信片,圆珠笔等等。依我的观察,人们来此参观主要是奔着铁托来的。从行为举止上看,游客们并没没有对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领袖的崇拜之情,一切都是那么随意。这与人们在俄罗斯参观与列宁有关的景点非常相像。

建筑造型独特的中央党校

除了铁托故居之外,在库姆罗韦茨附近还有另一个红色景点,它就是原南共联盟中央党校。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共产党是唯一的执政党,党和国实际上是不分的。为了培养党的领导干部,各国共产党都仿效苏联共产党设立了不同级别的党校。其中,中央党校的规格最高,培养或培训的是中高级领导干部。能到中央学校学习,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上升的征兆。中央党校的选址也很讲究,通常要跟着党中央,或在首都,或在革命圣地。库姆罗韦茨的中央党校大约属于后者。

库姆罗韦茨中央党校位于村庄几公里之外的一座小山上。站在这里向四周望,连绵起伏的欧洲东南部狄那里克山脉尽收眼底,树木葱葱,绿草茵茵,远离喧嚣,倒是一个修心养性、学习深造的好地方。不过,这个党校最奇特之处还不仅仅在于它的地理位置,而是它的建筑造型。沿着盘山的柏油路,车可以直接开山顶。党校是这里唯一的建筑,形状之复杂难以言表。正面离远看,只能见到两组红砖红瓦的大房项,低矮、厚重而又没有规则,说不清它到是什么形状。顺中间的路到建筑中央,不大的花坛的同边是几幢或左右相接或上下相通的建筑。所有建筑虽然高矮不同、几和形状各异,但都在大房顶,厚厚的墙,门小,窗户小。呆板与活泼,神圣与压抑,厚重与昏暗,都凝在了一起。参观时,克罗地亚朋友一直试图找到管理人员,想带我进到建筑里面看看。可是,这里几乎就没有管理人员,最后好不容易看到了一个打扫卫生的中年妇人。她告诉我们,这些建筑早就卖给私人作旅馆用了,但来客甚少,如今里面正在改建和装修。在我看来,实际上它就是关张了。

由于门庭冷落,在党校这儿也就不可能买到任何纪念品了,更无任何文字资料,我只能从陪同前往的克罗地亚朋友听到只言片语的介绍,无从得知这座党校的内在详情。但从写游记角度说,有了实地的观察至少就可以写了。这个党校十分特殊的位置,几乎都是单一的红色和大顶厚墙黑窗户,这与南共联盟是唯一执政党的社会主义国家、铁托是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这些基本特征相称的,既显示着曾经有过的高贵和神圣,又有令人敬畏的威严。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党校恐怕都是如此。另一方面,这个党校建筑风格与众不同,似乎又与前南斯拉夫是一个由六个共和国组成的联邦制国家,在苏东社会主义阵营独树一帜地搞自治和不结盟相对称,带有明显的多样性的不拘一格的特点。

克罗地亚最大的露天博物馆

说库罗姆韦茨是红色不再,还在于铁托的故居被民俗的外衣所包裹。在这个被称为克罗地亚最大的露天博物馆里,铁托故居不过是若干个景点之一,而南共联盟中央党校并不包括在内。

世界各国的许多地方都有反映当地风土人情的民俗村。有的就是原来的村落,稍加改造而成,里面的居民是主要的经营者。有的则将全国各地的民间传统房屋、各种工具、生活用品等等集中在一起,是旅游之用的人造村庄。我在罗马尼亚的布加勒斯特、乌克兰的基辅和俄罗斯的伊尔库茨克等地也都参观过这类民俗村。库罗姆韦茨则属于前一类,是克罗地亚人世代生息的普通小山村,若不是铁托,将永远无名。但是,当铁托成了党和国家的领袖时,库罗姆韦茨也变为红色的圣地,而不是绿色的民俗村。因此,各地的人们来到此处,不是为了旅游,而是要朝拜。当南共联盟失去执政地位之后,铁托也走下了神坛回到了民间。当统一的南联邦解体之后,新诞生的国家为了宣传自己的民族特点和历史的悠久,民俗则成为一种轻松的载体。从南斯拉夫的圣地到克罗地亚的民俗村,库罗姆韦茨非常鲜活地展示了近二十年并不轻松的社会发展。

于是,在库罗姆韦茨,每一幢房子都是一个景点,铁托故居不过是其中之一。这里有许多过去的学习和工作场所,如小学校,铁匠铺,大车店,纺麻和织布、制作木头玩具和风车、葡萄酒酿造的小作坊等等。有少数当地的老年人从事着展示性的劳作,编织或打造小的工艺品并向游人兜售。这里有用实物或蜡人展示着当地人的生活场情,如传统的婚礼,新婚夫妇的房屋,姜饼和蜡烛市场,普通家庭的室内陈设。这里还有传统的农具和早些时个机械,如各种家具,四轮马车,马雪撬、马拉的消防车等等。但是,库罗姆韦茨民俗博物馆虽然以原有的村庄为基础,可人工雕琢刻的痕迹也很强。比如,房屋的排列和功能布局,显然都是为了便于游人参观而精心设计的。说句实在的话,所有这些,与我在罗马尼亚、基辅等地参观过的没有太大的区别。

尽管如此,对现在的克罗地亚来说,库罗姆韦茨露天博物馆还是非常有意义的。从社会发展上看,它展示的是克罗地亚传统的民族传统和民俗风情,可想要强化却是一个独立国家的根基。克罗地亚人是南部斯拉夫的一支,9~10世纪曾建立过一个王国,但没能存在下来,11世纪起先被并入匈牙利,后长期处在哈布斯堡王朝和奥匈帝国统治之下。在第一世界大战之后出现的南斯拉夫王国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出现的南联邦中,它都与其他南斯拉夫人合在一起维系着共同的国家。直到1991年6月,克罗地亚才成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国家。与长期生活在一起同胞兄弟的分离不易,可对内对外确立和强化对独立国家的认同感更难,因此需要用民族传统、民俗风情之类的“软”性东西来巩固它。从政治发展上看,铁托是社会主义的南联邦的领袖,但又是克罗地亚人。完全转向西方的克罗地亚可以否定前者,但很难完全否定后者。库罗姆韦茨博物馆最主要功能之一大概就是淡化铁托身上承载的社会主义和南联邦,强调铁托为克罗地亚的一个伟大历史人物,也就是“去意识形态化”或“去政治化”处理。

当然,以上只是我个人的观察和在观察过程中产生的联想。事实上,在克罗地亚,在库罗姆韦茨,既听不到当地人这样讲,也没有任何为证的文字。但是,仔细观察一下克罗地亚乃至整个中东欧国家近二十年的社会发展,这种联想是完全可以得到印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