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寒冰走苏东
10910200000026

第26章 怀念往日辉煌的塞尔维亚

毫无疑问,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原苏东地区绝大多数国家在许多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其中,波罗的海三国,波匈捷和斯洛伐克等中欧四国和巴尔干半岛西北部的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两国已步入发达的或中等发达的国家行列。但是,也有个别国家在许多方面似乎“今不如夕”,作为南联邦和南联盟的主要继承国的塞尔维就是其中之一。在塞尔维亚,我先后到了首都贝尔格莱德和伏伊伏丁那自治省首府的诺维萨德,不仅耳闻目睹了物资层面的破败,还感受到了民众那种有些失落的心情。

塞尔维亚人今天的生活水平远不如原南斯拉夫时期

我是从意大利首都罗马乘飞机前往塞尔维亚的。到贝尔格莱德机场之后,贝尔格莱德大学历史系的D教授开车接我。返城途中,我发现他的车子非常旧,于是,就冒昧地问了一句“您这部车是什么时候买的?”他告诉我,车子是25年前买的。原苏东地区的许多国家不像中国,汽车好像没有报废一说,只有它能动,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开它上路。然而,仔细想一想,贝尔格莱德大学的教授25年前就有小汽车了,中国的大学教授那时恐怕连想都不敢想,那时连买辆诸如飞鸽、永久、凤凰之类的名牌自行车都不是件容易的事,要么缺票证,要么差金钱,普遍拥有自己的小汽车不过近十来年的事。显而易见,25年前南斯拉夫的教授和中国的教授之间的差别有多大,那时的D教授一定是牛气冲天。可不幸的是,这辆该响的地方不响不该响的到处都响的破车今天他还开着,而许多中国大学教授开的已是比较豪华的车了。在后来的交谈中,我们论及了各自的经济状况。D教授告诉我,上个世纪80年代,南斯拉夫居民的生活水平甚至比意大利的居民还高。当时,他每月的工资已达1500美元,可以到任何国家旅行。然而,自打南斯拉夫解体以来,塞尔维亚的通货膨胀十分厉害,D教授每月工资一度只相当于两欧元。近些年来,情况虽然有了很大的好转,但是,他每月的工资也只是在1000美元左右。可是,现在的美元不知比25年前的美元贬值了多少,现在的物价不知比25年前物价上涨了多少。2009年,贝尔格莱德的一张公交车票合5元人民币,一杯可乐在呵啡馆喝14~15元人民币。对塞尔维亚的普通民众来说,这可不是便宜的价格。塞尔维亚留给我最深的印象之一,就是银行多、ATM机多和外汇兑换点多。这些并不表明塞尔维亚的金融业发达,因为银行多是西欧国家的,而是由于民众对本国货币第纳尔的稳定性缺乏信心,有一点钱赶紧换成美元或欧元存进银行,盯着汇率随用随取随换。

缺少更新的基础设施

在塞尔维亚,我还切身感受到了它的基础设施之陈旧。与中东欧的波匈捷斯(斯洛伐克)、波罗的海三国以及巴尔干半岛西北部的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等国的相比,塞尔维亚的基础设施实在是太破旧了。对此,可有许多例子来说明。比如,贝尔格莱德新建的或在建的高楼不多,城中心1999年被北约空袭毁坏的建筑依旧在原地矗立着,绝大多数既没有被拆除也被没有修复。开始时,我以为塞尔维亚是故意留下来作“爱国主义教育”之用,警示后人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有多么蛮横。但是,D教授告诉我,这些弹痕累累、残缺不全的建筑之所以还原封不动,其最主要原因就是政府没有钱拆除重建。又如,像公共汽车、无轨电车等市内交通工具,也都很破旧。贝尔格莱德市里的地下人行通道很发达,许多都带上下电梯,但没有地铁将它们连结起来,同样也是因为政府无钱。我住的是一个三星级饭店,可是它的基本条件若是在北京恐怕还一星都挨不上。分体拉绳式的马桶中国早就淘汰了,风扇是台式的,一台破旧的电视还放在笨重的电视柜里,席梦思床只剩长短不一的弹簧,房屋之间彼此一点也不隔音。就这样条件的一个小房间,每天我要付70欧元的房费!再如,我从贝尔格莱德去索非亚时乘坐的是塞尔维亚的“国际列车”,买的是一等座。可是,到了车站才发现,它总共只有两节车龄至少有20年的车厢,似乎根本就没有一等座的车厢。但是,这两节车厢的豪华风韵犹存,如果是新的,跑在西欧也不算落后,只可惜它们已非常破旧了。铁路也很糟糕,450公里的路程足足行驶了11个小时就完全说明问题了。在列车行驶的时候,我没有看到一座有生气的工厂,废弃的厂房到是时常闪过。

今天的塞尔维亚无法与原南斯拉夫比强大

当然,上面说的这些只是一些表象,可它们确确实实映射了今天的塞尔维亚无法与原南斯拉夫比强大的现实。从国家的地位角度说,塞尔维亚远远不如社会主义时期的南斯拉夫。铁托领导的南斯拉夫不仅是巴尔干半岛上的大国之一,而且在社会主义阵营中还独树一帜,敢于同任何大国抗争,是不结盟运动的领导者。可是,在剧变以后的近20年中,南斯拉夫不断地分裂,加上还没有完全被承认但事实上已经分离出去的科索沃,前南地区现在事实上已经分成了七个国家。作为南联邦的主要继承者的塞尔维亚,领土只有南联邦的1/3,不到九万平方千米。人口只是南联邦的40%,不到一千万,在当今的国际舞台上几乎没有任何地位和影响。米洛舍维奇主导下的南联盟在科索沃问题上曾试图与西方抗争,但也最终也无奈地面对北约的狂轰滥炸和科索沃事实上的独立。科索沃战争之后,塞尔维亚政府不得不将曾经的“民族英雄”米洛舍维奇交给海牙国际法庭,前不久又就在1992~1995年波黑战争中支持塞族在斯雷普雷尼察大屠杀向波黑政府道歉,声称愿意与科索沃政府进行接触,用这些方式向西方示好以便早日加入欧盟和北约。从过去的南联邦到现在的塞尔维亚的这种不断走弱的发展轨迹,大大地损伤了塞尔维亚人的自尊心。

在经济发展程度方面,南联邦和塞尔维亚的反差更大。南联邦1954~1980年间社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6.5%。其中,工业平均增长率为9.1%,农村人口的比重从战后初期的77%降到30%左右,70年末的时候人均收入已达1400美元。1980年代时,南联邦已发展成为一个中等发达程度的工业国家。在其他南斯拉夫民族陆续分离出去、自己单独成国之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塞尔维亚发展缓慢。2008年,塞尔维亚的GDP总量只有501亿美元,人均不到七千美元。与此同时,塞尔维亚的通货膨胀率近9%,失业率14%。2009年,塞尔维亚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虽然下降了,可GDP总量和人均GDP也相应地下降了,前者是439亿美元,后者只有6000美元。有了这个背景,本文一开头讲塞尔维亚民众生活水平今不如夕就不难理解了。当然,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是综合的、动态的。上面讲的这些也并不意味着塞尔维亚一无是处,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也不意味着永远如此。一切都不是锁死的,走了顺畅之路,塞尔维亚或许也能逐渐地发展起来。

怀念的是什么?

或许正是由于上述这些物质上的反差,今天的塞尔维亚人特别怀念铁托和铁托时代。在与塞尔维亚学者和民众交流中,他们多半都非常认同铁托,都认为铁托领导南斯拉夫的时代是一个黄金般的岁月,国家在世界舞台上有地位,民众生活有尊严,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总体上说比较和谐。在塞尔维亚的大小城市里,铁托的雕像并不多,除了在南斯拉夫历史博物馆附近有一尊铁托戎装背手思考的全身雕像之外,我在其他地方几乎没有见到过,甚至在安葬铁托的“花房”也没有铁托的像。但是,行走在塞尔维亚,你可以感到铁托好像又真地活在许多塞尔维亚人的心中。比如,贝尔格莱德市中心的大小书店特别多,几乎在每一家书店你都可以找到铁托的书和有关铁托的书。尤其是铁托的传记,几乎每年都有新出版的,而且篇幅都很大。在一家书店里,我还发现了一本有关铁托的食谱的书,描述之细令人赞叹。相比之下,塞尔维亚人不喜欢米洛舍维奇。关于其中的原因,塞尔维亚的学者告诉我,米洛舍维奇在南斯拉夫解体时向民众承诺要建立一个富裕的和强大的南斯拉夫,可结果却完全相反。塞尔维亚经济发展缓慢,民众生活每况愈下次,而且在遭受北约狂轰滥炸之后国家版图进一步缩小。总之,米洛舍维奇时代与铁托时代成了鲜明的对照。

不过,塞尔维亚人怀念铁托不等于认同原来的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怀念铁托时代也不意味着留恋当时的社会主义制度。他们怀念的是一个相对强大的时代及其这个时代的缔造者,这与今天的俄罗斯人对待列宁的态度十分相近。其实,在塞尔维亚,无论是传统意义的共产主义还是西欧化了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主义或自由主义,如果不用塞尔维亚的民族主义包装,都是难有作为的。由于天主教文明、东正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交汇于前南地区,还由于承载这些文明的大国关系在前南地区特别复杂,前南地区的不同斯拉夫民族之间彼此的认同感不强,几乎有一个民族存在一种主义,每个民族都要建立自己单独的国家。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切似乎都与民族主义情绪结合在一起。从这个角度看,铁托和铁托时代是体现塞尔维亚民族主义最好的载体,所以,塞尔维亚人才怀念他和它。怀念归怀念,对塞尔维亚和其他同处于社会转轨的国家来说,最需要总结的恐怕还是一个较大和较强的国家缘何沦为一个弱小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