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寒冰走苏东
10910200000019

第19章 凝化在石拱桥身上的故事

波黑多水,水是波黑得天独厚的资源。波黑因此多桥,桥是波黑社会曲折发展的见证。比如,内雷特瓦河上的莫斯塔尔古桥,始建于1566年,毁于1993年,2004年修复,2005年连同周边穆斯林和克罗地亚人居住的老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不过,本文要讲述的却是另一座桥。这座桥虽不如莫斯塔尔桥那样古老和那样雄伟,但承载的历史却异常沉重。这座桥虽连结了河的两岸,却阻碍了不同文明和不同民族之间的沟通。它就是萨拉热窝市米利亚兹卡河上的拉丁桥。在萨拉热窝的日子里,我每天都会驻足桥头,仔细阅读凝化它身上的故事。

一个时代的标志

东西走向的米利亚兹卡河不宽也不深,但横穿萨拉热窝市区。南北走向的拉丁桥是一座极为普通的三墩四孔石拱桥,河中的两个桥墩上还各有一个圆形泄洪孔。不算太宽的桥面由石块铺成,两边的护墙也都石板。拉丁桥位于中心城区边上,离老城区也很近,从南岸过桥向右前方走不远就是。拉丁桥建成于1799年,比莫斯塔尔桥晚232年。然而,它却是波黑的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从15世纪中期开始,波黑便处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统治之下,时间长达三百余年。占领巴尔干之后,奥斯曼帝国企图向西、向北进一步扩张。此时神圣罗马帝国中势力最强的奥地利则想向西、向东扩张。于是,两大帝国从17世纪后半叶开始在巴尔干半岛北部展开争夺,持续了近百年。1788~1790年第四次奥土战争之后,由于奥斯曼帝国被打败,包括波斯尼亚在内的巴尔干北部地区转控到奥地利手中。也就从这时起,奥地利开始按照近代西欧模式改造萨拉热窝这个土耳其人的“总督的领地”。于是,在萨拉热窝,由那些奥地利式的政府大楼、剧院、博物馆、法院和商业街构成的中心城区形成了。在诸多改造举措中,奥地利当局还在米利亚兹卡河上修建了几座桥,拉丁桥便是其中之一。文献上说,在修建拉丁桥这个地方,从15世纪中叶起就有过一座桥,先是木头的,后建成石头的,但在1791年被洪水冲毁。1798~1799年间,奥地利为了缓解交通压力,重修了这座桥。它起名拉丁桥,或许从一个独特角度标明了这个神圣罗马帝国的主要传承者向巴尔干的扩张不仅是物质层面的势力,还有精神层面的影响,那就是流行在欧洲拉丁语区的天主教。它表明,继拜占廷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统治之后,波黑又进入了奥地利(1866年后为奥匈帝国)的统治时期。

桥头的枪声及其背后

然而,拉丁桥闻名于世的是在1914年6月28日这一天。当日,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偕妻子索非娅来到萨拉热窝检阅针对塞尔维亚的军事演习。一些激进的塞尔维亚青年策划了谋杀行动。他们在斐迪南夫妇途经的地方多处设下埋伏。当斐迪南夫妇检阅完军事演习在波斯尼亚总督和萨拉热窝市市长的陪同下返回市政厅时,埋伏在路边的塞族青年查卜林诺维奇向他们乘座的汽车投了一颗炸弹,但由于投迟了一会儿,只伤了斐迪南的一个随从。不过,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当斐迪南夫妇从市政厅返回经过拉丁桥头时,另一名塞族青年普林西普飞身上前开枪击毙了他们。这就是震惊世界的萨拉热窝事件。

表面上看,这不过是一起简单的谋杀,但实际上有着极为复杂的国际政治背景。受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和19世纪上半期欧洲革命的影响,巴尔干半岛的民族复兴运动开始兴起。1878年以后获得自治公国地位的塞尔维亚成为南部斯拉夫人反抗外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核心。波黑的塞尔维亚人强烈要求摆脱奥匈帝国的统治,然而与塞尔维亚合并成为统一的南斯拉夫国家。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波黑的一些激进的塞尔维亚青年建立了秘密武装组织,专门从事以奥匈帝国为袭击对象的恐怖活动。另一方面,奥匈帝国则一心想并吞塞尔维亚,然后建立起一个奥地利—匈牙利—塞尔维亚三元制的帝国,巩固自己在巴尔干半岛上的地们。需要指出的是,19世纪与土耳其争夺巴尔干的除了奥匈帝国之外,还有东北方向的沙皇俄国。后者也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俄土战争并打着支持被压迫民族反抗土耳其人的旗号,将自己的势力扩展到巴尔干半岛的东部。随着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力量的式微,奥匈帝国和沙皇俄国成为巴尔干半岛上新的竞争对手。俄国选择的支持对象就是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同为斯拉夫人和同信东正教是这种支持的客观基础。不难看出,波黑塞族青年的秘密恐怖组织实际上是有塞尔维亚和沙皇俄国支持的背景。

正因因此,拉丁桥头枪声响后,德国公开鼓动奥匈帝国立即“彻底清算”塞尔维亚,俄国和法国则以军事总动员的方式表示支持塞尔维亚。一个月之后,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拉丁桥还是普林西普桥

刺杀了斐迪南夫妇之后,普林西普及其同伴共7人都被萨拉热窝警察当局抓获。同年10月,萨拉热窝法院对他们对审判。两人无罪获释,普林西普和另外四人被判有期徒刑。其中,普林西普虽然是谋杀的主犯,但因不满20岁只是被判刑20年。入狱后不久,普林西普患骨结核,动过手术也未能治愈,1918年4月28日死在监狱里。普林西普死了几个月之后,第一次世界大战也结束。然而,对普林西普们功过是非的不同评价及其背后的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在很大程度上通过桥名的变更而延续着。

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同时,巴尔干半岛上诞生了第一个除保加利亚人之外所有南部斯拉夫统一国家,开始时称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1929年改称南斯拉夫王国。虽然是多民族国家,但是,塞尔维亚人在这个国家却处于主导地位。正因如此,1920年,刺杀斐迪南的普林西普成了塞尔维亚的爱国主义英雄,他的尸骨也被迁入萨拉热窝的荣誉公墓。为了纪念他的壮举,拉丁桥更名为普林西普桥。不过,由于大塞尔维亚主义在这个王国中盛行,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重心是维护塞尔维亚人的利益,而社会地位最低的就是波黑穆斯林。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虽然与塞尔维亚并列,但在宗教文化上属于西方,即信奉天主教。所以,给予普林西普如此殊荣并非各民族的共识,甚至还有很大分歧。南斯拉夫王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德意法西斯肢解后,一些克罗地亚人甚至在德意的支持下屠杀塞尔维亚人。在这样的背景下,萨拉热窝一切与普林西普有关的历史痕迹都被清除了,普林西普甚至成了叛国者。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除保加利亚之外南斯拉夫民族重新统一,建立了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但是,南联邦仍存在着各民族事实上的不平等和对统一国家的认同问题。比如,塞尔维亚在很大程度上仍在主导着国家生活,穆斯林等所谓少数民族仍受着不公正的待遇。或许就是为了增强对统一国家的认同度,1977年南联邦政府决定,在这座桥的西北角上树起一个纪念碑,当年他埋伏的地方安放了一块用水泥浇筑而成的脚印印模,据说这双脚印就是他当时留下的。有的文献说,印模旁边的铭文是:“正是从这个地方,普林西普用枪声表达了人民对暴虐的反抗和多少世纪以来对自由的追求。”然而,由于民族问题的复杂性,这座被强化了“普林西普含义”的石桥依旧打不开各民族的心结。

果然,到80年末90年代初,当大多数东欧国家都以和平的方式改变社会制度的时候,南联邦却烽烟四起。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马其顿于1991年宣布独立,塞尔维亚和黑山于1992年组建了南斯拉夫共和国联盟。在这种背景下,1992年,穆族和克族主导的议会也宣布波黑独立。但是,塞族却在南联盟的支持下宣布成立塞尔维亚共和国并试图武力方式从波黑分离出去,与南联盟,波黑战争由此爆发。萨拉热窝是波黑战争的主战场之一,塞族武装居高临下包围了萨拉热窝,打死了许多穆斯林,也炸毁了不少清真寺。作为报复行为之一,穆斯林破坏了普林西普桥头的纪念物,那个印模也不知了去向。如今,它的复制品陈列在桥头马路对面的那个1878~1918年萨拉热窝博物馆中的一进门处,上面提及的那句铭文也变成了这样的解说词:“1914年6月28日,加弗利洛·普林西普在此刺杀了奥地利皇储斐迪南和王妃索非娅”。这座博物馆在一幢三层楼把角处的底层,窗上有英文博物馆的字样。说是博物馆,其实不大,只有一名工作人员。里边展示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1878~1918年波斯尼亚的社会发展及其与奥匈帝国的关系,主要是文字和图片,也有几件旗帜和服装等实物。二是七名剌杀者的照片,剌杀地点示意图和当时使用的手枪。三是斐迪南夫妇访问萨拉热窝的一些照片和与真人大小的蜡像。1995年战争结束后,根据代顿协议,波黑成为一个由穆克联邦和塞尔维亚共和国两个分治实体组成的统一国家,萨拉热窝大部分为穆克联邦控制。普林西普桥又改回拉丁桥的老名,需要注意的是,而这时的波黑与西方的关系已经非常密切了。

萨拉热窝和米利亚兹卡河上的这座桥就是一本厚厚的世界文明史,讲述它们的交汇与冲突及其原由。看过之后,你永远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