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实用心理学(Ⅱ)
10909100000010

第10章 离别时的那眸――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的定义

所谓“近因”,是指个体最近获得的信息。

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在多种刺激一同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简单地说就是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给人留下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也会存留很长时间。例如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

受近因效应的影响,有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往往改变原有看法,做出错误判断,如有的企业组织一直软弱,最近因某职工见义勇为受到媒体和上级的表扬,就被认为一贯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用近期一时一事来肯定或否定一个企业的全面工作,很容易片面、失误。

近因效应的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卢钦斯用编撰的两段文字作为实验材料研究了首因效应现象。他编撰的文字材料主要是描写一个名叫吉姆的男孩的生活片段,第一段文字将吉姆描写成热情并外向的人,另一段文字则相反,把他描写成冷淡而内向的人。例如,第一段中说吉姆与朋友一起去上学,走在撒满阳光的马路上,与店铺里的熟人说话,与新结识的女孩子打招呼等;第二段中说吉姆放学后一个人步行回家,他走在马路的背阴一侧,他没有与新近结识的女孩子打招呼等。在实验中,卢钦斯把两段文字加以组合:

第一组,描写吉姆热情外向的文字先出现,冷淡内向的文字后出现。

第二组,描写吉姆冷淡内向的文字先出现,热情外向的文字后出现。

第三组,只显示描写吉姆热情外向的文字。

第四组,只显示描写吉姆冷淡内向的文字。

卢钦斯让四组被实验者分别阅读一组文字材料,然后回答一个问题“吉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结果发现,第一组被实验者中有78%的人认为吉姆是友好的,第二组中只有18%的被实验者认为吉姆是友好的,第三组中认为吉姆是友好的被实验者有95%,第四组只有3%的被实验者认为吉姆是友好的。

这项研究结果证明,信息呈现的顺序会对社会认知产生影响,先呈现的信息比后呈现的信息有更大的影响作用。但是,卢钦斯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如果在两段文字之间插入某些其他活动,如做数学题、听故事等,则大部分被实验者会根据活动以后得到的信息对吉姆进行判断,也就是说,最近获得的信息对他们的社会知觉起到了更大的影响作用,这个现象叫做近因效应。

研究发现,近因效应一般不如首因效应明显和普遍。在印象形成过程中,当不断有足够引人注意的新信息,或者原来的印象已经淡忘时,新近获得的信息的作用就会较大,就会发生近因效应。个性特点也影响近因效应或首因效应的发生。一般来说,心理上开放、灵活的人容易受近因效应的影响;而心理上保持高度一致,具有稳定倾向的人,容易受首因效应的影响。

近因效应对交往的影响

心理学的研究还表明,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交往的初期,即在延续期还生疏阶段,首因效应的影响重要;而在交往的后期,就是在彼此已经相当熟悉时期,近因效应的影响也同样重要。

现实生活中,近因效应的心理现象相当普遍。举个例子,张三与李四是小学的同学,从那时起,两个人就是好朋友,彼此之间非常了解,可是最近一段时间李四因家中闹矛盾,心情十分不愉快,有时张三与他说话,他也会动不动就发火,而且受一个偶然事件的影响,李四卷入了一宗盗窃案。张三认为李四过去一直在欺骗自己,于是与他断绝了友谊。其实这就是近因效应在起负作用。

朋友之间的负性近因效应,大多产生于交往中遇到与愿望相违背,愿望不遂,或感到自己受屈、善意被误解时,其情绪多为激情状态。在激情状态下,人们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力,和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能力,都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容易说错话,做错事,产生不良后果。因此,凡事在先,须加忍让,防止激化。待心平气和时,彼此再理论,明辨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