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技术:艺术思维
10908300000013

第13章 技术-艺术思维生产分析

过去在悟性思维、实践思维时期或手工技术-艺术思维、机械技术-艺术思维时期,非常重视亲身实践、知识积累,现在在信息思维时期或电子技术-艺术思维时期,还要考虑新的思维模式。例如,在许多情况下,是先信息、后知识(指首先获得某个信息,然后根据情况再去求得知识性了解),先思维、后理解(指在形式上首先能够想到、想出,但常常不一定同时就能真正理解)。过去强调“求悟”“求真”,现在则是“求知”;同样一个“求知”,过去是“求得理解”,现在则是“求得知道(某信息的存在或地址以及获取方法)”。知识时代,强调知识系统;信息时代,强调信息系统。但是,什么叫“信息系统”呢?第一,具有客观意义、公共信息意义的“信息系统”,如像标签、搜索系统。第二,用户或思维者自我系统,即,主要凭自己来把握的“信息系统”。网络信息是公共的,搜索、利用,是自己的。

“天-人-机”三主体的创造,各有其不可替代性,都有其无法夺去的特质或光韵。即使夺去也没有用,夺去将会立即失去意义。真正担心的不是自己的创造被人夺去,而是担心创造不出专属于自己的特质或光韵,怕的是无人欣赏或无人能够欣赏特质或光韵。

所以,技术-艺术思维生产,其神圣使命在于,以技术-艺术为手段、为目的,利用“天-人-机”三主体的创造,贡献出具有技术-艺术特质或光韵的思维产品。

一、思维生产

1.思维生产的概念

思维生产是指想法的产生与实现的活动。其主体形式有人的大脑,包括个体、群体、组织、人类形态的思维生产。广义地,也可研究计算机思维中的思维生产。

在人的思维中,凡是能够在大脑中出现一定思维产品的现象,都叫思维生产。它是心理生产(包括感觉、感情、潜意识等)的一类内容。最难的是思维的第一次产生,然后像任何生长发育过程一样,最初的思维产品(如朦胧意向、意象、感觉等)将会经历清晰化(在意识中逐渐明晰)、形式化(表述为一定的形式)、实现化(由思维形态的产品变为物质形态和社会形态的产品)等一系列过程。

作为一种观念,思维生产重视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体会,所产生的悟想和灵感。“学贵在得悟”。即使是模仿性学习,也要强调其中的感悟,强调自己的独特体验和创造。思维生产强调大脑如何产生出东西、产生出什么东西。思维的天职或目的就是生产,而不只是认识、组织、控制有关信息。

2.思维生产的种类

(1)从思维生产的阶段特征来划分,可有:产生性思维生产-实现性思维生产。在头脑中出现某一想法的活动,是“产生性思维生产”;同一思维产品最终成为社会性、物质性产品的过程,是“实现性思维生产”。两种思维方式的内容、方式、难度不同。如,“创意”的产生,是“产生性思维生产”;创意最终实现为作品,直至成为社会接受或传播的作品的形式,是“实现性思维生产”。

(2)从思维产生的信息特征来划分,可有:形式性思维生产-内容性思维生产。像框架、体系、方向、整体、创意、理论、模式、指令等形式性信息的生产,属于“形式性思维生产”,其特点是对全部思维生产活动具有定向、暗示、引发、控制的作用;像知识、事实、细节、措施等内容性信息的生产,属于“内容性思维生产”,其特点是进一步完善、丰满形式信息的思维生产过程。“内容性思维生产”,在思维产生方面,难度不是很大。所谓“形式产生比内容产生更重要”,一个基本的方面就是产生难度问题。从理论研究考虑,可联系教育史中“形式训练-实质训练”等相关思路。

(3)从思维生产的主体形式来划分,可有:个体思维生产-群体思维生产。前者是指单个个人状态或形式的思维生产,后者是指群体状态或形式的思维生产。群体的思维生产可以是自然的,如网络群体,也可以是有组织的,如团队集体。有的人比较容易在他人或某种气氛刺激条件下处于思维的激发态,并且常常有超表现,有的人可以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而使自己处于最大程度的思维激发态;一般来说,各人都有一套自己的激发经验或方式;某一具有特定关系或结构的两个人之间或群体之内,可能具有极好的思维激发现象;天才其人、其思想、其作品,常常具有极高的思维激活或激发作用。

(4)从思维生产的方式来划分,可有:缓慢的思维生产-快速的思维生产。前者是指在没有特别任务、压力条件下的自然的、通常是比较缓慢的思维生产,强调心理、思维的自然成熟、自然产生、自然形成过程。后者则强调工程性、技术性、信息性、人为性。现代社会常常特别要求人们能够进行快速的思维生产。那种过分强调“需用几十年功夫才能得到的东西”的思维方式,虽然本身非常可贵,但是并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对于思维的要求。这里首先是一个对于思维生产及其速度的观念问题。不宜脱离具体社会情境来谈论思维生产速度问题。例如,王夫之说的“事之所由成,非直行速获而可以终”(《张子正蒙注·动物篇》)。科学研究、技术发明、艺术创作,在很多时候、很多情况下,有一个速度要求。要求短时间学懂一门陌生的、有难度的领域的知识,要求很短时间内解决一个很难的问题,要求很快做出某一似乎不可能的创造。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千上万件设计任务,都有明确的时间要求。有些意义特别重大的项目,常常要求几天之内完成,其思维生产都属于快速性质。媒体主持人在一些访谈节目中,常常要求短时间内掌握许多信息,并快速做出决定。

需要大于天。需要苛而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快速的思维生产需要本身,极大地促进着思维生产和思维者能力的提高。钱学森认为,“21世纪的全才并不否定专家,只是这位全才,大约只需要一个星期的学习和锻炼就可以从一个专业转入另一个不同的专业。这是全与专的辩证统一”(王英等。钱学森学术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见于《教育文摘周报》,2006.12.21-6)。进行快速的思维生产,对人的能力、平时准备、技术采用、工作方法和管理方法等,有很高的要求。

3.思维生产的一般分析

这里简要介绍思维生产的特征分析、产生分析和实现分析的基本思路。

(1)思维生产特征分析

思维生产的难度。思维是最容易的,同时也是最难的。难度有很大的相对性,即“难者不会,会者不难”。真正让人叫绝的想法的产生,实际上是很难的,常常是经历了许多困难的。但即使如此,也还是相对的。思维生产的难度,可有产生的难度、实现的难度;虚化因素的产生和实化因素的产生,各有其难度;依靠产生者本人的实现和通过合作或管理的实现,其难度有很大差异。等等。把握思维生产的难度规律,有助于理解、发现和实现所有关于“如何产生”的研究和实实在在的努力。

思维生产的时间。思维生产的时间长短,视具体内容和评价标准而有不同。有的可能很短,有的可能很长。某一想法,在个体思维和群体思维中的产生、形成、完善,无论是心理发育还是社会发育,常常需要一段时间和相关条件。

思维生产的速度。个体和群体对于新思想、新信息的敏感程度和思维发展速度,人们的“快速思维能力”,存在着极大差异。能力强的个体和群体,能够在极短时间内,使思维本身及其相关活动的水平,达到一个令过去经验和一般理论无法想像的速度和高度。例如,“创意产业”的概念,在一些地方,可能在几年之间,就从概念形态变为产值形态而成为国家或地区的支柱产业。而在另一些地方,同一时间内,可能还一直处于名词争辩或被别人利用其创意的状态。

思维生产的效率。有的人,投入、努力很大,但其效果、产出,并不是同比例地突出。有的人则相反。

(2)思维产生分析

某一想法如何在个体、群体、组织、人类思维中产生,是一个基本的理论问题。例如,从人类思维角度来看的艺术思维的语义学转向,这一想法是怎么产生的?就需要研究。这里主要分析个体思维产生的一些特征或因素。

遇合性。思维的第一次产生的“产生情境-产生处理方法-产生结果”三个因素是“一体三面”的关系,各有不同特性。思维的第一次产生的情境,通常不会再现。如,偶然看到某种景象,顿时产生创作冲动或创意,这个过程中的景象和相应的冲动、创意这些事实,不大可能再现;产生的处理方法,如,很快描画、记写当时的感觉、物象等信息,这类方法具有普遍性、可模仿性,其中大多数都很简单、自然,真正使用特殊的、高难度方法和技术的情形,并不多见。其中所涉及的思维者的特殊能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例如,某人对于某种信息就有特别的悟性、直觉、认知、追求与功力,尽管在别人看来多么地不可思议难以理解,但就其自己的思维操作而言,却非常自然、简单,甚至是无意识所为;一旦形成某种形式的思维结果,如画出的草图、写下来的文字、拍出来的照片等,就作为一种固化的事物,可能被许多人以及自己多次解读。这个过程具有稳定的事物意义和思维意义。如,人们可以模仿该思维产品的构图方式进行创作,而对这样的构图方式或其思维产生过程的分析和认知,不一定是第一次产生者本人所能认识到的,也不一定被他主动地重复使用。这样看来,第一,对于灵感的产生,不必感到过于神秘。第二,创造者之所以与众不同,多数情况下,仅仅是将某种看上去并不复杂的联系用到了特有的思维主题上。换言之,特定主体头脑内外各种因素的遇合(交汇相遇、结合而产生想法),是思维产生的关键因素与形式。

劳动量。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及其投入数量和程度,是思维生产活动必要的构成因素。

知能面。“工夫在诗外”作为知能结构的一种通俗表述,具有普遍意义。那些在许多方面都有突出表现,其中有些可能达到很高水平、成为个人特长的能力因素,这些素质,本质性地决定了只有他才能够达到这种水平以及具有别人不可能学去的那种特质。“知能面”有时也可以表述为“信息量”,其中包括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思维生产的情形。

高因素。全部思维结构的因素构成中,因素类型及其具体的经历时间与所取得的成就,起有重要作用。如一般人难能有机会参与的高成本实践、“在高层领域同专家一起合作共事的经历”、某种特殊的机会等。特别需要研究动态的高因素。如,设法使对方或合作者具有尽可能高的思维水平,借此刺激促进自己产生更加高得多的思维产品。概括地讲,对于思维生产中的“高因素”,要按照“利用-创造”的思路来获取。即,现有的、能认识到的高因素,要设法利用;当下情境中没有的高因素,要设法通过各种创造手段来获取。这一思路,可再一次地研究后文所引用的钱学森谈的冯·卡门的名言:“我不怕,等他赶上我这个想法,我又跑到前面老远去了”。

技术。技术在思维产生中有很大作用。弗兰西斯·培根说:“赤裸裸的手和无依无靠的理智,都是不能有多大能为的。手需要有工具和帮助,理智也是一样,有了才能做成工作”。

(引自《西方哲学原着选读〈上〉》第345页)技术不光帮助记录、实现某一想法,而且还可能帮助促进想法的产生。例如,设计和运用计算机思维导图(包括文字语言和形语)、利用搜索技术集群分析有关被自己头脑判断出来的某一结构性因素从而产生想法,利用专家系统建模(乔纳森。技术支持的思维建模(第三版)

用于概念转变的思维工具[M]。顾小清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5.)从中获得启发和帮助等,都有一定的积极效果。

在“大自然的创造-人的创造-计算机的创造”中,人的创造具有最根本的意义。就思维生产的产品形态而言,心理产生比思维产生更重要;形式产生比内容产生更重要。一种难得的欲望、冲动、兴趣、气势的产生,同具体的思维活动的“能想到”的产生相比,前者更为难得、更需训练;一种角度、思路、形式、指令的产生,同具体的内容、点子、信息的产生相比,其中前者更为难得、更需训练。往往,一个看上去似乎并不是很聪明的人,仅仅由于他无论何种原因而有的人性中的那种纯天然的、原生态的“我要、我想,”“不认命”“不服输”的冲动,而使他可能成就许多事情,包括人类级最伟大的创造;能够凭借无论何种线索将某两件事连结起来这样的一种形式产生,足以推动具体相关内容的产生,而如果没有这种联系,即使拥有再多的知识信息,也不会形成所需要的思维产品。这是最具一般规律性的思维生产原理和方法。这是最需训练但很难训练的一种心理素质和思维生产机制。一般说来,可用“虚性-实性”及其互动来表述一组同构的关系:如,在“环境-产生”中,先环境后产生(文化成就艺术,自由氛围容易产生杰作),以及先产生后环境(通过产生而改变或形成一定的环境);在“心理-思维”中,先心理后思维(首先基于个体的主动精神决定其思维创造的可能以及在组织思维中所起作用的大小),以及先思维后心理(由于实实在在地或有成效地进行了某一思维活动,而影响到更加主动的心理的产生);在“形式-内容”中,先形式后内容(思路产生想法。“先上马后备鞍”“干起来再讲分晓”“在游泳中学游泳”“佛教雄伟精致的精神构建”),以及先内容后形式(即先有具体内容的产生,然后上升为一定的形式)。由于有了环境、精神和形式,于是容易产生对后继思维内容或最终思维产品的“需求-预构”(该模式同构于“心理-思维”。即,在各种虚化过程中,包括在“实际做的过程”这种形式中,容易产生对于相关内容、理论等的需求,因而具有了心理条件;容易仅凭自己已有经验即可在头脑中首先由自己猜测并预先提出一个接近于最终结果的大致意见,因而具有了思维基础)。从小孩子到大专家,其思维生产过程都是如此。

(3)思维实现分析

“原产量-实现量”间的耗损。想得很多、很好,常常不是很难,但要最终实现,就会大打折扣。对于形式化标准要求而言,许多想法在数量和内容上,会被严苛的形式要求所否定。许多好的想法,不是因为本身不好,是因为与实现条件的契合性不够,而不能显现。因此,许多好的想法因此而似乎不存在了。这实际上是一种思维生产的浪费。在操作上,许多由于各种原因一时未能实现的想法,还需要保留并准备着尝试以其他方式实现。不过,这个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还很复杂。例如,达·芬奇一生有一万多件发明,绝大多数处于手稿形态。对这一案例,应当如何认识?

“后期成熟机制”。经过大浪淘沙,到思维生产后期,基本上都剩下了各种意义的稀缺资源。人和人之间的差异,或者说人和人之间的巨大的、无法抹平的差异,不在于先前情况,而在于最后情况,在于最后的一瞬间,在于“就那么一点点”,在于对各种意义的稀缺资源的把握。

“功亏一篑”,功于一篑,亏于一篑,得失一篑。“行百步者半九十”,而作为“后一半”的“行百步者后十步”,往往可能比前九十步的总和还会有更高的难度、需要更强的能力以及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其他像“边际效应”“二八律”“成功存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等说法,都分别说明了“最后一篑”“后十步”“边际”“20%”“再坚持一下”等等这些事物或行为由于位置、能量、难度、挑战、机会等的不同而具有的特殊作用。后期产品的数量、质量,可能超过占去时间、精力的90%以上的前期的百倍、千倍。“最后一小步,等于或超过此前一大步”。与“思维的第一次产生”一样,“思维的最后一次产生”,也有其绝对重要的价值。后期思维的内容、对象、单位,是此前相对最大的经验总体和成果总体,对具有这种特点的整体的把握,后期思维能够得到相应品质的事实、经验和概括。在思维生产的后期,由于事物成熟、心理成熟、思维成熟、能力成熟、条件成熟,各种思维结果及其关系,在总体上趋向明朗。越接近成功,各种条件越能达到最高水平,压力、期望越大,心情越迫切,容易产生更为集中、概括的和更有含量的想法(发现、感觉等),思维生产效率达到最高,各种专门针对后期的新设计(如某种形式化)有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利用性成果。像有的经验体会所描述的那样:“啊,时间,请告诉我你的奥秘:/为什么你能越是苍老,越是充满活力?日复一日,你的过去越来越短,你的未来却越加绚丽。——而你的现在,就像那盛开的杏花,永无衰败之期!”(希梅内斯

引自《金果小枝》第323页)如何充分利用后期所特有的优势性思维生产因素,是一个专门的并且极具普遍事物规律性的课题。

实现机制。思维在大脑中产生后到最终形态的实现过程,包含着多种思维类型,需要许多条件(包括非思维条件)的配合。在艺术生产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一个剧本可能在作家的心中沉淀了许久,而一旦脱稿投排,则要求作曲家在短时间内拿出曲谱。有时由于仓促上阵,来不及深思熟虑和仔细推敲,使得作品质量难免大打折扣;另外还会受到诸如乐队编制不全、排练时间短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对于表演者和乐队的体现,不易做到精雕细磨。当然,也有许多例子表明,由于难免的快速要求,确实就有人能够又快又好地完成任务,甚至还能利用这种压力,产生出一般情况下难能得到的灵感。这里的思维生产经验和实现机制,需要研究。

4.个体思维生产分析

这里简单地讨论一下个体思维生产的几个基本问题。

(1)生理性。思维生产状况与水平,同人的年龄、健康等生理特点有关,有一个“生理负荷”的问题。当人具备了思维生产所需要的好不容易才有的思维能力条件时,身体、年龄等条件却可能成为限制因素。齐白石20年代的刻意创作是一个高峰,而在50-60年代的潜意识的糊涂画,在“似与不似”之间,则又是一个高潮。在老的时候,他说,“我老了,再也忍受不了艺术上新的地震了”(据CCTV-1,2001.9.15.13:30《东方时空》:记忆·齐白石

1956年)。画家吴冠中说,即使现在(86岁),我仍然感到很压抑。我还没有打到整个国家去(实际上他已是世界级大画家了),作品还没有达到那种让人掉眼泪的程度,把我的艺术想像的力量还没有充分地表现出来。这种压抑是回不过来了。艺术是与生命同日成长的,回不了头了。艺术是生长的,是有生命的(据CCTV-10,2003.9.7.20:45,《大家》:画家吴冠中)。

(2)心理性。在艺术表演思维中,舞蹈演员想的是动作,音乐家想的是声音位置,而许多非专业人士在其表演思维中,想的是感情。可见,心理因素在思维生产中的作用具有独到的作用,是一种重要的思维生产机制。在心理因素方面,如,情绪对思维生产的影响。“我练就了这样一套功夫,一天能画一幅《五百罗汉》。可是这几天因家庭闹事而心烦,怎么也画不出来了!”(2001.8.31.CCTV-1“今日说法”,画家李宗义语)又如,兴趣、志向的作用。“我只对艺术感到兴趣,而不是想在艺术中图利;果子熟了,才能采摘。——无论如何,我将写作。……我要这样做,因为这一直是我的需要,而且正在成为我的欢乐与安慰,因为我希望完全体现我的天赋,无论它多么渺小”(罗曼·罗兰

《罗曼·罗兰文钞》(续编)第56页)。

从“生理-心理”综合的角度分析,思维生产过程是一种“生理-心理”的自然表现。思维是从躯体活动到感觉、感情,从潜意识到意识所经历的一种“生理-心理”形态的自然表现。思维产品的出现是一种自动的意识显现,自然的生理性冲动。通俗说来,就是“流淌”、“喷发”、“泉涌”。一切思维生产,最根本、最困难、最重要的机制,是头脑中各类因素的自然积累、自然生长过程。舒伯特在其短短的一生(年仅31岁)中写了大量的东西。他心里有许多东西想写,有许多东西来不及写。他的许多名作都是别人从他的废纸筒里拣出来的(据陕西卫视2002.11.24.23时《开坛》,钢琴家傅聪访谈:“文化成就艺术”)。

与对于思维生产的“生理-心理”综合角度的分析平行的,还可以有“事物-心理”综合角度的分析。如,可以使用“悟性-势性-气性”的思路来描述。“悟性”是指思维者对于事物深层奥秘、微妙之处、整体气象、难解之意的显现力,或领悟、明白的能力;“势性”是指思维者所具有的一种基于多种因素而表现出来的和实际使用的不可阻挡的整体气势、架势。如位置之势、气魄之势、驾驭之势、必得之势;“气性”,原意是指“气质、性格”(辞海。1999.1763.)。这里用来指思维者在思维运行过程中同整体结构相对应的动力特点。强调思维操作和思维生产全过程中的连贯性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性质和控制力量。如“浩然之气,至大至刚”“乘势而下”“一气呵成”“一鼓作气”“气贯长虹”“散而不乱,气脉中贯”“一以贯之”“运气”“得气”“气力”“气场”等。这些因素,对于整个思维生产过程或结构整体具有决定性的动力作用。“悟性-势性-气性”基于并表征人的渊博知识、广泛阅历、厚重积淀、良好修养和崇高境界,甚至某种特殊的机遇或条件;三者都有“事物-心理”的复合性内含,即既是事物的,又是心理的;三者都针对事物与思维的整体把握和难点突破。

(3)“思维基核”的作用。思维基核是指思维生产中最原始的、力量最强的、对全部思维的基本性质、结构、方向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如对主题的选定、基本的观点、意向和标准等,机制性地造就了思维者的全部其他展开性的思维,并构成个性特色,以及,可以“一通百通”地理解、基于思维地记忆和创造许多事物。“思维基核”与“思维(延续、展开的)时间(长短)”、“思维内容”(专业、领域)、“思维数量”、“思维质量”没有必然相关。“思维基核”与“感觉基核”“感情基核”“操作基核”等共同组成“心理基核”。

(4)主体间差异。主体间(个人与个人。也适合于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以及同一主体在不同时期、状态和条件下的思维能力差异,实际上是很大的。从某种意义讲,思维生产过程的实质是人的脑力、体力、毅力和外部条件等因素的竞争过程。

5.群体思维生产分析

影响“群体思维生产”的因素主要有:

(1)群体效应。群体本身及其成员的身份、地位,活动或对话内容的性质、层次和压力,成员间的暗示、互动、预期,拔高估计,尊重配合,主动负责,这些因素,在激活成员自己的思维和对对方、群体思维的最终影响方面,有很大的作用。

群体效应与群体素质密切相关。在智力密集、思维资源丰富、任务和思维层次较高的群体中,其个体、领导者、组织等形式的思维主体,基本素质高,思维起点高,互动效率高。例如,没有席勒,就没有贝多芬(《欢乐颂》),牛顿站在巨人笛卡尔的肩上等。

(2)内容效应。技术-艺术思维生产中,由于参与各方彼此之间在思维的内容、方式等方面通常有着极大的差异,而这种思维差异正是技术-艺术思维生产重要的思维资源。在要求并最终实现的对于具有如此差异的思维的理解和超理解的过程中,人们的思维生产能力可以得到显着的提升。例如,在艺术家的即使是全部的思维能力范围内,常常也很难发生在科学家、技术家、实业家、管理家那里轻而易举发生的某种创意。这种创意对于同一作品的最终效果来说,是绝对必要的。反过来也是如此。

内容效应有时表现为任务性质。思维生产的任务本身具有挑战性和较高价值,并且很需要组织“群体思维生产”,那么,具有这种性质的任务,会影响群体思维生产的内容和质量。

(3)思维领导者。在具体的思维生产中实际起到领导作用的带头人。其人格、能力对周围人和整个群体思维生产具有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张艺谋做导演的一个重要经验是,充分发挥演员个人的创造性。他说,他拍《三枪拍案惊奇》这类娱乐片也是第一次,办法就是让演员尽量地去表演,爱怎样演就怎么演,直到把他们榨干为止。“我总是问演员一句话,对于这个你还能怎么演?例如,‘喊叫’,还有哪几种喊法?‘摔倒’,还有哪几种摔法?然后我从中挑出满意的方案”(据CCTV-6,2009.12.14,《爱电影》)。

(4)组织管理。“有组织的科学研究活动”是一个国家综合技术力量的表现。对于思维生产来讲,也是如此。即,必要时应当进行“有组织的思维”,而对思维的组织管理及其水平,的确是一个组织的素质和实力的实质性表现。例如,怎样组织“自激发型-他激发型”等不同类型个体的思维生产活动,怎样利用技术组织一个单位的思维信息管理工作等。

(5)人员培训。人员培训具有永恒性。有组织的“群体思维生产”通常是针对新任务而开展的。事实上,任何情况下,都需要对所有参加人员进行培训。高水平的培训,尤其是设计得好的思维培训,可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成绩。

6.人类思维生活、思维生产模型

“人类思维生活”是指人类思维作为一种生命、状态、存在、延续、发展等的现象、活动、事实。以下几种模型值得研究:

(1)轮番模型。一方面,每一灵感、意向、追求的产生和延伸,是自在自为的。另方面,一旦形成这些事物和思维结果,又有思维和事物来以这些结果为对象,进行新一轮的事物和思维的发生与发展。一个事物一旦存在,就悄然无息地、势不可挡地暗含着一切,它已经成为一切可能的对象、信息与资源。

(2)顶峰模型。空前绝后的,能够独领风骚几百年、几千年的思维成就。

(3)接续模型。每一代的思维,都以前人最高水平为起点和作为比较标准。有时间性的接续,如连续几代人的努力。也有内容性的接续,如,可以历史上的某一思维内容和水平作为起点来接续。

(4)表征模型。艺术家、技术家、理论家的某一个举动,有可能代表、象征着整个人类、人群来出现、来行动。

(5)状态模型。如“沉寂-活跃”模型。人类思维有时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都可能处于沉寂状态。非常活跃的某一思维,其出现和持续时间需要一定的条件。

二、技术-艺术思维生产

1.技术-艺术思维生产的概念

(1)含义

在“技术-艺术”活动和应用过程中的思维生产。包括技术对艺术的问题解决、基于技术的艺术的各种功能的发挥或应用。换句话说,是技术-艺术作为手段在“艺术-设计-语言”等领域的应用过程中的思维生产。更进一步,是技术-艺术作为目的的或直接以其本身为内容的思维生产。

如像罗伊·阿斯科特(Roy Ascott)关于“意识重塑:艺术、智力与技术(Reframing Consciousness:art, mind and technology)”和“艺术技术意识(Art Technology Consciousness)”的一类研究。

“技术-艺术”思维生产的实质,是“人-机”结合的思维生产,是“人-机”互动联合的思维生产。这是一个最为基本的、重要的概念和思想。“对二十一世纪的艺术家而言,建构的问题比呈现的问题来得重要。我们要主动、具有建设性,而不希望只是被动反应或只求自我表达。因此,我们对网际网络、生物电子学、无线网络、智能型软件、虚拟实境、神经网络、基因工程、分子电子科技、机器人科技等等的兴趣,不仅关系到我们作品的创作与流通,也关系到艺术的新定义,关系到‘出现’美学(aesthetic of apparition),以及互动性、联结性和转变性。‘出现’美学取代了旧式的‘外形’美学(aesthetic of appearance)——后者只关心物体的外观和某些具体的绝对价值。然而新的‘出现’或‘形成’美学(of coming-into-being)则试图透过科技文化的转化、演变技术,与世界中看不见的力量形成互动”(罗伊·阿斯科特。艺术与转化的科技。慕容青译。文章来源:《CANS艺术新闻》,2008-04-13)。

“我们的事业是伟大的,我们是要把古今中外千亿人的头脑组织成一个伟大的思维体系,复杂的超巨型系统,可否称之为‘大成智慧工程’?”(钱学森,1992)(戴汝为。社会智能科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64.)我们应当把这些思维方式,认真地体现在一切技术-艺术活动及其思维生产中。

(2)“技术-艺术思维生产”相关概念群

对与“技术-艺术思维生产”相关的一些概念进行研究,有助于理解“技术-艺术思维生产”概念。至少可以提出“创意产业-艺术生产-‘技术-艺术’生产-脑力产业-思维生产”这样的概念群。

个体、群体、人类的思维在产生想法方面的活动及其组织。包括各种力量的投入和相关思维产品的出现或产出之间的关系。

顾问、参谋、咨询、智库;“稷下学宫”;“课堂思维生产”;“个体-群体-人类”“专家-新手”的思维生产;“技术-艺术思维生产”。想法的“产生-实现”活动。一是思维形态的(点子、想法、创意等)“从无到有”的过程。侧重或针对始端、产生、原创。二是“思维产品的社会实现”。

(1)“个体-群体-人类”“专家-新手”思维生产分析。

(2)思维产生分析:产生条件-产生机制-产生方式。

(3)思维生产力分析:思维资源-思维市场-思维工程。

和技术-艺术思维生产是“一般-个别”关系;研究:内容驱动-技术驱动-艺术驱动。

艺术生产

以艺术为目的和手段的创作活动及其社会价值的实现活动。是人类精神活动和精神生产的一类重要内容。

一般的艺术创作活动;各种艺术演出实体的活动;艺术(知识、修养等)推广、普及;艺术教育(即艺术人才的生产)。

既有“从无到有”的过程,又有“由一到多”(模式:无-有;一-多)的过程。侧重或针对创作过程以及艺术产品的终端、批量、效益。

艺术生产-艺术消费;创作生产-推广生产;艺术内容-艺术形式-艺术劳动-艺术资源-方法与工具-市场运作(市场需求和支持力量;经营、机制)。

“技术-艺术思维生产”是“艺术生产”的一个基本的和重要的构成因素。

创意产业

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

包括“传媒-艺术-设计-文物或交易-技术”或“文化艺术-创意设计-传媒产业-软件及计算机服务”。

把创意、技巧及才华等心理形态、思维形态变为社会形态、商品形态。侧重或针对设计、技术服务等实业、效益。

(1)文化市场:文化商品-文化服务-文化资源。

(2)文化生产者-文化经营者-文化消费者。

(3)人才-资金-科技-创新-机制-实力。

“创意产业”是“技术-艺术思维生产”的一种产业形式。

脑力产业

脑力劳动密集的产业。或,脑力劳动为主的产业。也有“脑力经济”“知识产业”“第四产业”等说。

生物技术、微电子技术,多媒体产业等;“吸引大批企业入驻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硅谷能提供大量的出色专业服务”。

强调可直接创造利润的脑力劳动。如软件开发、技术研发或所有创意型工作。侧重或针对脑力劳动形态;管理的“身体时间-脑力时间”。

技术经营机制(技术研发、流通或交易、应用、服务等);市场机制和整体环境对中国脑力产业的潜力转变为真正的实力至关重要。

“技术-艺术”生产及其思维生产是“脑力产业”的一类活动、一类因素。

技术-艺术生产

以“技术-艺术”合力为手段的“艺术-设计-语言”的生产。这里的“语言”是指生活、科学、教育、传媒、管理等领域的一般意义的形象语言及其使用活动。

在技术-艺术生产中,技术投入力量、技术成本,与艺术投入力量、艺术成本(如艺术家的创作投入)的关系;技术-艺术生产的主体形式、项目形式等的具形化表现与研究。

强调“技术-艺术”合力作为手段和思维方式的各种“艺术-设计-语言”活动。侧重或针对工具、手段、效果。如“艺术生产-艺术消费”中的技术设施、技术能力、审美能力的要求。

“技术-艺术”的“投入-产出”;“技术-艺术”的产品形式、产业项目。如,限于技术力量无法为所拥有的大量有关“艺术-设计-语言”的珍贵数据建库,并从信息学角度开展深入分析,即可作为一种课题来解决。

技术-艺术生产活动中的有关思维问题。具体表现为各类涉及复杂对象和深刻思想的有关思维性的知识和能力。

2.技术-艺术思维生产的特点

技术-艺术思维生产中,“技术思维-艺术思维”两种差异较大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内容之间的互动,以及,以“技术-艺术”作为手段和思维方式在“艺术-设计-语言”领域的应用过程中,由于受到不同对象的作用和参构,使得技术-艺术思维生产在内容和方式上,具有了更为宽广的资源、方法等基础。技术-艺术思维生产的特点可从以下三方面来研究:

(1)合力性。从机制上讲,技术-艺术思维生产是利用“技术-艺术”合力进行和完成的一种复合型的思维生产。

(2)信息性。从内容上讲,除了主要依靠作者自己的感觉经验手段获取、储存、交流信息之外,更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使得创作活动和交流、实现等活动融入巨大的信息世界,从而把思维生产与信息生产密切结合起来。如可搜索获取所需要的在数量、质量上更多更好的信息从而减少思维生产中不必要的浪费,可以经过信息发布与交流来证明自己的创意和作品的价值等等。

(3)广众性。从生产者主体角度讲,技术-艺术思维生产除了个人方式之外,更因技术而成为众多网友参与的技术-艺术创造活动,这是一幅奇特的人类思维生活和思维生产景观。

3.技术-艺术思维产生分析

(1)技术-艺术思维的产生模式,主要是“互动性产生-合力性产生”。

“互动性产生”是指在“技术思维-艺术思维”两者各自的产生之间的互动或者“内容驱动-技术驱动-艺术驱动”三者之间的互动。如,有时是先有技术方面的思考、问题、要求,引发了艺术方面的思考、问题、要求等。有时则相反。又如,“内容驱动”,要求作者对于具体的运用技术-艺术手段来表现的某一领域的内容比较熟悉,能够与领域专家有密切的合作,这种合作,能够满足为技术-艺术角度的表现所需要的有关信息,并能从中得到来自该领域具体问题所特有的启发。在各种互动中,尤其需要把握连续性互动的思维产生。

“合力性产生”是指,同时、同步从“技术-艺术合力”整体角度出发,容易产生某种灵感。2008奥运会开幕式与2009年国庆天安门广场上的光立方表演,是从“技术-艺术合力”整体角度出发,产生技术-艺术思维的典型例子。

(2)技术-艺术思维生产中有关心理因素分析。

不敢想新事情的人,不下功夫新学技术或艺术的人,技术意识、艺术表现意识薄弱的人,对新东西缺乏兴趣,没有新追求,望而生畏的人,盲目以为很难、很怪的人,缺乏对人类将科学、技术、艺术、社会等综合起来大干一场的理想、勇气、决心的人,满足于小打小闹的人,都不会主动积极地去进行技术-艺术领域的探索和创造。

从已有经验看,凡是在新艺术领域有所作为或有所尝试的人,都有一种心理品质、思想、追求、兴趣和干劲。例如,对人类思维大统一、事物与思维的关系、技术的作用、技术-艺术及其思维的重大使命等等一系列问题,在很长时间内都有关注和尝试。而麻木迟钝、动静不大、只是看和说的人,则会在长达许多年的时间里,无所作为。作为年轻人,也会因此而失去真正的个人发展的大好机遇。这是需要注意的。

未来技术和艺术的发展对于技术-艺术思维生产领域的可能作为,未可限量。包括把由人直接产生的和利用技术产生的艺术感觉、想像等信息录入机器并进行机器自己特有的操作,是一个时间早晚的问题。机器对人脑的特有能力的促进作用,会有更多形式的表现,人本身也会在有机器的时代,得到更符合人性自身规律的发展,而不是纯粹的在无机器时代所能想像和期待的发展。机器改变了人的纯自然发展的方式,包括进行艺术创造的方式。

三、技术-艺术教育生产

从生产角度来看的教育活动。用马克思的话来说,教育是人的再生产。

一个国家、地区、行业的人才需求量、大学的专业培养能力、学生就业状况。

使人发生改变、提高的过程。从“教育生产”角度考虑教育问题,会使人们的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

“教育生产力”分析模式之一:“生源-师资-文化(包括心理、设施、技术等)-管理(管理也是一种生产力)”。

“技术-艺术”人才的培养;“技术-艺术”思维教育。

“技术-艺术教育生产”是指从教育生产的角度来看的“技术-艺术教育”。着重研究“技术-艺术教育”的方法与效率或效果问题。即“教育投入-教育产出”关系问题。

“技术-艺术教育生产”和“技术-艺术思维生产”的关系是:“技术-艺术教育生产”的基本内容、方法和标准是“技术-艺术思维生产”。

大学教育的目标历来就是出人才(培养社会需要的、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人才)、出成果(包括作品、产品成果和理论成果等),技术-艺术教育生产也不例外。在思维方法上,技术-艺术教育本身要首先和特别体现“人-机”系统思维方式,把千千万万人们的优质的技术-艺术思维资源利用技术组织起来,使自己能够在大量优秀思维层面整合自己的思维,达到使自己的思维得到快速发展的目的。在教育管理机制上,技术-艺术教育要充分利用市场力量,推进技术-艺术教育生产的发展。

1.根据中国创意产业市场实际,技术-艺术教育生产应当在“市场引领-引领市场”两个方向的结合上来设计。

对技术-艺术教育生产,除了能有一个关于“教育投入-教育产出”的教育经济学的思考外,还应有一个个人的“教育利用”的思考。从受教育者个人说来,还有一个如何利用所受教育的效益问题的考虑。同样一个大学、一个专业,不同的人,“用法”不同,受益情况很不相同。应当提倡自己利用、自己发展。无论大学学什么,都把基本的思维与能力的培养作为主题,把具体专业作为平台,不能脱离真实能力基础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事实上,这一点正是许多人长时期、大代价地学习但始终转不出去的一个“人生-职业-思维”的怪圈。要使学生通过技术-艺术的创造,利用自己的技术-艺术特长,去为自己开拓一个市场,使其因学技术-艺术专业而大受其益。要主动拓宽利用技术-艺术为社会服务的领域(课题、市场等),目标明确地、有意识地用自己的一大批作品、产品来提升技术-艺术本身对市场的适应力和创造力。

例如,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和广州市动漫人才培养培训基地计划改编两部“数学动漫”作品,一部是根据中国科学院张景中院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着作《数学家的眼光》和《帮你学数学》改编的,另外一部是根据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李毓佩教授的科普着作《荒岛历险》改编的,两部原作将改编成动画片《数学王子》和《麦斯通荒岛历险》,预计一年左右完成(两部“数学动漫”投入制作。《广州日报》2009-2-10)。诸如此类的技术-艺术生产选题,就是基于对一系列问题的复杂的技术-艺术思维而做出的决策。

2.防止偏激观点对大学教育的折腾性影响。

有人说,大学期间不需要学技术。又有人说,大学应当主要学习具体技能。许多低层次的、偏激的观点,严重影响了大学形象和质量、学生的人生以及中国的社会。大学应当清醒地把握“大学性-市场性”原则。强调大学性,是为了更长久、更深入地提高个人和社会的一般素质;强调市场性,是为了能够融入市场、融入社会。两者的结合,是为了高起点、长时效地适应市场、创造市场以及服务社会。

3.坚决走出一条技术-艺术教育的创新之路。这里特别强调“思维教育-作品教育”的路子。

所谓“思维教育”,是指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整体人格特质培养为基础的全面提高人的思维素质、思维能力的教育。就技术-艺术教育而言,就是技术-艺术思维教育。所谓“作品教育”,是指以作品教学(作品理论、作品知识、作品能力等的教学)为核心,培养具有融入市场能力的人才的教育。“思维教育-作品教育”是全部技术-艺术教育内容的两个端点,思维教育是基础,作品教育是终端形式、社会接口形式。技术-艺术教育生产中的“思维教育-作品教育”,就是“技术-艺术思维教育-技术-艺术作品教育”。两者都有一个“技术-艺术思维生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