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和战略军事家。他以丰富的哲学、历史、文化、军事等科学知识积累为基础,以缜密的分析判断为手段,又以不受常规约束的创新思维为活力源泉,使他一生中在许多重大历史关头,总是高瞻远瞩,料事如神,比常人率先领悟到了事态变化的未来态势及结果。可以说,他所预见的重大事件的前景走势,常与历史车轮的前进历程神奇地相契合。吴江雄主编的《毛泽东预言》(红旗出版社,2000年版)一书,生动真实地反映了毛泽东作为扭转乾坤的天才预言家的历史事实。
毛泽东生于1893年12月26日。1910年初秋,在他离家到50里外的由“东山书院”改建的“洋学堂”读书时,临行前写下了“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壮行诗,把它夹在父亲的账簿里。这时,年仅16岁的毛泽东,面对灾难深重的旧中国,已经感悟到每个人都有救国的责任,立下了救国救民的鸿鹄之志。
毛泽东于1916年预言:20年内中日必有一战。1915年1月18日,日本向中国提出了包括日本在山东、东三省南部和东部以及内蒙古的特殊权利、中国沿海港湾概不让与或租借与他国、给日本一些铁路和矿山优先投资权等21条侵犯中国的无理要求。1916年7月25日,这时年仅23岁学有初成的毛泽东,根据他对世界形势的观察和对日本的深刻了解,出语惊人地提出:“二十年内,非一战不足以图存”的预言。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声揭开了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历史序幕,也应验了20年前毛泽东的预言。
毛泽东于1938年预言:抗日战争要打七八年。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全国展开了抗日战争。但对抗日战争的前途问题,众说不一。“亡国论”认为“战必大败”,企图向侵略者俯首称臣,做亡国奴。蒋介石等人则认为“和必大乱,战必大败;战而后和,和而后安”,这实际上是形战实和。也有人认为只要再打几个台儿庄战役,就可把日本侵略军赶出中国。1938年5月,毛泽东基于对中国和日本国情的准确分析,以及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形势的科学洞察,发表了著名的《论持久战》。1943年3月16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讲话要点》中指出:“中国抗战有打七八年的可能。我们仍要坚持两年到两年半”(《毛泽东文集》第3卷,第9页)。1945年9月2日,日本侵略者正式签字无条件投降后,证实了毛泽东预言的准确性。
毛泽东于1943年,预言只要欧洲大陆上能够迅速开辟第二战场,则在今后一年中打败德、意法西斯是毫无疑义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开辟第二战场首先是由苏联提出来的。苏德战争爆发后,至1942年底,苏联一直承受着2/3德国军队的巨大压力,处境十分艰难。如果尽早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迫使德军两面作战,腹背受敌,既能减轻苏联的压力,又可有效地打击德军,有利于世界人民共同反对德、意法西斯的斗争。为此,苏联提出开辟第二战场的要求。1942年6月,苏联与美英达成当年开辟第二战场的协议。但是美英出于保存自我实力,不肯做出重大牺牲,意在使苏德双方在战争中相互削弱,自己可在战后取得主动权的考虑,没有将自己的诺言付之行动。此时,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为抗战六周年纪念宣言》中指出:“只要欧洲大陆上能够迅速开辟第二战场,则在今后一年中打败德、意法西斯是毫无疑义的”(《毛泽东文集》第3卷,第37页)。由于同盟国方面的内部意见不一致,于1944年才正式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第二战场开辟后一年,也就是1945年5月8日,德国在投降书上正式签字。这就完全应验了毛泽东对战争进程的天才预言。
除此之外,毛泽东还有很多预言,如他于1948年3月20日预言,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大致在1949年;1949年3月预言,有些共产党人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1949年9月预言,美国可能对中国搞和平演变;1958年6月21日预言,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十年完全可能;1962年1月30日预言,中国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需要一百多年时间;1964年6月23日预言,总有一天中美两国关系会正常化的。这些预言,都被后来的事实所证明,或继续被证明。
毛泽东之所以具有如此非凡的洞察力和天才的预测能力,正如他自己在1939年2月28日一次会议上所说: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也就是说,一个人对事物发展未来前景的预测和预知,不是来自主观臆想,而是来自对事物认识的丰厚的学问。预测思维及预测能力,是创新思维能力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培养和开发人的创新思维及创造能力,同样需要以丰厚的科学知识为基础。
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然而,正是这种似是而非的习惯见解,既无视了文学艺术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想像性先导作用,也无视了科学技术对文学艺术发展的物质性推动作用。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的关系,就人的思维活动来说,实质上是右脑想像思维与左脑逻辑思维的关系。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先是想像思维,后是逻辑思维;文学艺术的创作,一般先是逻辑思维,后是想像思维。二者虽然各有自己的思维规律,但又是互补和相互促进的。所以,要启动创新思维,实现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更新,必须繁荣和发展有利于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发展的文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