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滇西抗战史论
10900200000011

第11章 敌后抗日县长张问德与《答田岛书》

摘要:论述了抗日县长张问德在腾冲开展敌后抗日斗争情况,分析了《答田岛书》所体现的民族精神。

关键词:张问德敌后抗日《答田岛书》民族精神

一、年过花甲再度出山临危受命挺进敌后

1942年4月,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甸作战失利,日军从缅北进犯中国西南边境。5月4日,龙陵失陷。5月10日,由于腾冲县县长邱天培弃城而逃,日军292人不费一枪一弹占领腾冲,怒江以西国土全部沦陷。

6月下旬,张问德被云南省政府任命为腾冲抗日县长,率领26万腾冲人民进行了两年多艰苦卓绝的敌后抗战。当时张问德已有62岁高龄,年迈体弱,亲友劝他不要出山,保住前半生清誉。张问德表示:“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见义不为无勇,死生已置之度外,行止非人所泥,其济,天也!其不济,死而后已!”7月2日,张问德在瓦甸(今界头永安村)就任腾冲抗日县长。他在《就职告父老书》誓词中说:“国家有难,心如火焚,誓死救国,埋葬敌军,抗战到底,言出行遵。”7月10日,张问德率县府在界头办公。他召集青年为抗日出力,发表演讲,号召各乡镇筹备粮秣,下定决心,“有敌无我,有我无敌”。

张问德上任腾冲县长后,以辅助部队作战,收复腾冲为第一要务。省政府主席龙云发给县府电台一部,张问德可以和省府、云贵监察使署、十一集团军保持联系。当时国民政府军委会派出预备第二师深入敌后,在腾冲梁河一带进行对日游击战争,蒋介石亲令预二师“加强游击,扰敌破坏,以牵制敌人”。张问德积极率县府开展军政合作与军民合作,很快打开了工作局面。第一,采用民选办法委派了腾冲西北各乡镇长,建立了战时基层政权。第二,及时向省政府和国民政府军委会提出了腾冲抗战的上、中、下策建议书,供当局采纳参考。第三,动员群众出粮出夫,保证抗日部队打游击的需求。第四,成立战时联合学校。县府会同预备二师师部将各地流亡至界头的学生及男女青年集中起来,开办了政工、卫训、军事及中小学教育七个班。这些经过训练的学生在1942年9月日寇腾北大扫荡后,多数参军参战,有的转赴大理十一集团军干训团,有的在反攻腾冲时献出了宝贵生命。第五,开办行政人员训练班。将腾冲西北各乡镇壮丁,组成班排连,集中进行军事训练,同时担负送情报、放哨、抬担架等任务。后来这些人员大部分补充至预备二师直接参加战斗。第六,成立物资调度委员会,抢运沦陷区的花纱、布匹、百货等物资,组织调运食盐以济民困。第七,将地痞流氓、抢劫犯逮捕归案。张问德亲自审讯后,报准将匪首车怀书就地枪决示众,对安定社会秩序,产生了深远影响。第八,恢复已停刊多时的《腾越日报》,传播抗战消息,坚定腾冲人民抗战信心。第九,发动爱国人士刺探日军情报,做到知彼知己。第十,组织各乡镇捐款,并征得在昆明的腾冲茂恒商号资助,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腾冲县认购一架飞机的任务,为国家增加了一份抗敌力量。第十一,开展救济事业。界头县政府成立后,经腾北回国华侨络绎不绝,多数人穷困潦倒或身染疾病。县府与驻军共同于固永、固东、江苴及桥头四处设立侨胞转送站,发给米盐及少量路费,帮助渡过怒江,转入内地投靠亲友。对腾冲难民,组织难民救济委员会,筹集款项、药物、衣服等,组织医疗队在腾北巡回医疗,并于1942年底实行冬赈,鼓舞军民抗战斗志。第十二,清理全县积谷,放藏于民,以作反攻之用。动员民众在腾冲掘洞163个,分散囤积谷物150万公斤。第十三,清理腾北各乡镇户口,制发使用居民证和身份证,严防奸细破坏,使腾北地区汉奸绝迹。

二、日寇扫荡诱降皆告失败,《答田岛书》民族气节永存

腾冲沦陷后,日军加强了在腾冲的军事力量,由1942年5月的200多人增至7000余人,并在腾冲县城设立行政班本部管理腾龙地区军政,同时收编了社会上的一些残渣余孽,成立维持会和伪县政府,以汉奸钟镜秋为伪县长,企图长期占领腾冲。

日军为稳定滇西、缅北局势,消灭抗日力量,于1942年9月至10月,1943年2月至3月,1943年9月至10月,对腾北游击根据地进行了三次大规模扫荡。张问德随军转战,组织腾北人民与军队风雨同舟,粉碎了敌人的扫荡。

第一次扫荡从1942年9月14日开始,日军动用驻滇西部队约5000千人,分三路进攻腾北,先后攻陷我腾北固东、明光、古永、瑞滇、瓦甸、界头、桥头等重要根据地。我军与敌奋战一月,至10月14日,将敌驱至曲石江及碗窑河以南地区,基本上恢复了敌扫荡前的区域,粉碎了敌人的第一次扫荡。

第二次扫荡从1943年2月14日开始,规模更大,日军增至8000千人,并与龙陵、密支那之敌联合,分四路向腾北进犯,攻陷我腾北各战略要地。在飞机大炮掩护下,敌一部数次强渡怒江,均被我三十六师歼于水面。另一部在马面关与我预二师激战数日,后我突破重围,于明光与我预二师另一部会合,击败日军,转向姊妹山。12月25日,缅北日军为消灭腾南梁河、盈江、莲山的抗日武装,向昔马发动攻势,遭到内外夹击,日军遂将进犯腾北部队南调解危,日军第二次大扫荡无果而终,我预二师恢复扫荡前状态。

1943年10月,中国驻印军反攻缅北,在滇西的远征军准备策应,日军为确保腾冲据点安全,避免两面受敌、不惜一切代价,集中了腾龙及缅北密支那之敌一万余人,分六路扫荡缅北,妄图一举消灭接替预二师换防的我三十六师。敌人从南、北、西三面对我三十六师形成合围,我方本着“避实就虚,与敌周旋”,“保存实力,不与敌人争夺地盘”之游击战术,经数日激战突出重围,进入腾西北姊妹山区的深山密林,化整为零,突然消失。敌人以万人之众搜索10日,不见我军踪迹。后我军在地方民众帮助下,选取敌人结合部空隙地带,从敌人眼皮底下的马面关以南的严家山小路,越过高黎贡山,安抵怒江东岸,粉碎了敌人第三次大扫荡。我方补充休整7个月后再返腾北,光复腾冲。

日军扫荡失败,便对张问德百般诱降,企图挑拨我军政关系,均遭拒绝。1943年8月,日军乘我方预备二师与三十六师换防交接,防务空虚之际,派重兵开往腾北,对腾北抗日政权再次进行诱降活动。日军驻腾龙地区最高长官行政本部长田岛寿慈8月30日向张问德发出诱降书,邀请张问德“长日聚谈”,以协商“双方民生之困难问题”。谈判时决不允许有一语涉及军事问题,并保证张问德来去安全。张问德表示:我的祖宗并没有遗传给我软骨头,高黎贡山孕育的儿子,决不能有软骨病。

9月12日,张问德复函田岛,严词拒绝。他首先揭露日寇在腾冲犯下的累累罪行:“然自事态演变以来,腾冲人民死于枪刺之下、暴露尸骨于荒野者,已逾二千人,房屋毁于兵火者,已逾五万栋,骡马遗失已达五千匹,谷物损失达百万石,财产被劫掠者近五十亿。遂使人民父失其子,妻失其夫,居则无以遮蔽风雨,行则无以图谋生活,啼饥号寒,坐以待毙,甚者为阁下及其同僚之所奴役,横被鞭笞,或已被送往密支那行将充当炮灰。而尤使余不忍言者,则为妇女遭受污辱之一事。凡此均属腾冲人民之痛苦……均系阁下及其同僚所赐予,均属罪行。由于人类之尊严生命,余仅能对此种罪行予以诅咒。”张问德表明态度:“余为中国之一公民,且为腾冲地方政府之一官吏,由于余之责任与良心,对阁下所将提出之任何计划,均无考虑之必要与可能”,“余所能贡献于阁下者,仅有请阁下及其同僚全部返回东京”,“前往靖国神社,为在腾冲战死之近万日本官兵祈求冥福,并愿在上者上苍赦其罪行”,“故余拒绝阁下所要求之择地会晤,以作长谈,而将从事于人类之尊严生命更为有益之事。痛苦之腾冲人民将深切明了彼等应如何动作,以解除自身遭受之痛苦”,“将使阁下及其同僚终有一日屈服于余及我腾冲人民之前”。

短短九百余字的《答田岛书》,体现了张问德为了捍卫国家和民族尊严,维护正义的一身浩然正气,表达了他“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境”的顽强意志和必胜信念,反映了他坚决与敌人斗争到底的决心,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民战胜日寇的士气。这篇“讨日檄文”很快在《中央日报》、《大公报》、《正义报》和地方报纸上全文刊载,张问德的名字在全国家喻户晓,张问德被誉为“硬得纯正,硬得正直,硬得正气”的“三硬三正”的抗日县长,被称赞为“全国500县长抗日之楷模”和“有气节的读书人”。

三、颠沛流离焦土抗战近三载,六渡怒江八次翻越高黎贡山

张问德的抗日政府自成立之日起就是一个颠沛流离,历尽艰辛险阻的敌后抗日政府。滇西地处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江水湍急,怒江天险成为中日双方对峙的天然防线。游击战争的环境迫使张问德率县政府来回奔波于腾北游击区和战略后方保山大理之间,敌进我退,敌驻我扰,随军转战,牵制敌人。每月一大战,三天一小战的战争环境为张问德在腾冲的焦土抗战增加了几分惊险。他时而在界头,时而在桥头、大塘、小黄沟、水井坡、马面关办公,几次险象环生与敌遭遇。为此,他手拄拐杖,随军转战,六次渡过怒江天险,八次翻越高黎贡山。有一次他乘竹筏渡江险些翻船,死里逃生。还有一次他数日断炊,疾病折磨得他卧床不起。1943年10月张问德《答田岛书》刚过一个月,日军诱降不成便恼羞成怒发动了“十一四”大扫荡,我军抵抗不利,张问德率县府突围七越高黎贡山,五渡怒江抵漕涧,途中坠马,鼻口流血不止,右手脱臼被送往保山就医,终未痊愈,肘骨变形成为终身伤残。但张问德并未被困难吓倒,在带伤参加大理军事会议期间,为缓解腾北人民的痛苦,张问德仍想方设法发动下关的腾冲商号募捐百万作为腾北赈灾款项,对无家可归者及协助军队作战牺牲壮丁的家属发放救济金,赈款虽然不多,但及时发放,深得民心。

近三年的腾北抗战,张问德率县府除了随军转战,为部队提供后援保证外,根据腾冲游击区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第一,组织便衣队。便衣队人数视各乡镇在军事地位上的重要与否而定。甲种便衣队60人,乙种30人,丙种15人,主要担任搜索情报,破坏桥梁,道路袭击等任务。在安全地区内的便衣队主要担任担架运输任务。战争期间便衣队因辅助作战勤务而死亡者近两百人。

第二,设立担架运输队。腾北为游击区,无法设立收容所。担架运输队主要任务是将伤病官兵送过怒江医治。战争紧急时由乡保长负责收容,改装疏散至老百姓家中。

第三,设置递步哨。在各乡镇保公所设置递步哨,负责所有公文及情报传递工作。

第四,设置情报网。以腾冲朝阳寺、蛮东、猛柳三地为基点,各乡镇保公所为情报组,纵向联系,拒绝横向联系,主要任务是为部队传递信息,同时对付敌伪便衣队。情报得到后,用无线电与界头县府联系。

第五,组织游击队。在无国民党军队驻扎的盏西一带成立游击队,使民众游击队与正规军游击队互相照应。在蛮东战役中,五个乡镇出动民兵600余人,配合只有400余人的预备二师,粉碎了日军1300余人的扫荡。

第六,劳军及优待抗日家属。组织各乡镇筹集慰问品慰问部队,价值达国币180万元。同时对迫于困境的147名已在腾作战牺牲的抗日家属给予救济。

第七,组织军民合作站。抗战初期军民纠纷时有发生,张问德下令成立军民合作站与乡镇保公所合并办公。主要负责军队的借用物品、代购物品、货物运输、向导派遣等工作以及破坏道路,构筑工事等。合作站成立后,军民之间的情感日趋融洽,军民合作站做了许多实事,增强了军民团结,加强了抗战力量。

第八,不畏权势让汉奸就地伏法。腾冲抗战胜利后,一批汉奸四处活动,求得当权将领庇佑,企图逍遥法外。张问德不畏权势,加强调查,掌握确凿证据后,以少将军法官身份电告昆明行营主任、省主席龙云,龙云致电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将钟镜秋等一批汉奸就地枪毙,大快人心。

第九,参加筹建国殇墓园,向当局申请减免腾冲赋税。抗战胜利后,张问德协助云贵监察使李根源等人筹建了腾冲国殇墓园,以告慰抗战将士英灵,同时为减轻腾冲、龙陵人民痛苦,致电请求国民政府免除两县人民粮赋三年,兵役缓征三年,以利于腾冲人民休养生息,重建家园。

第十,撰写抗战日记和诗文,总结抗战经验,抒发抗日情怀,为后人研究腾冲抗战留下了宝贵资料。

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展开了滇西反攻,张问德率县府第六次渡过怒江,第八次越高黎贡山随军推进,动员并征用民工4.6万人为部队抬担架、修工事、作侦察,运送粮弹,传递公文,赶修飞机场和腾龙公路,竭尽全力支援抗战。同时动员腾冲人民节衣缩食,为远征军提供军粮465万公斤,马料210斤。此外,动员腾北民工28000人赶运怒江东岸保山户帕至小回街、红木树至小坝湾、黄草坝至大董三线的军粮,保证了腾冲反攻战的全面胜利。9月14日,经数月惨烈战斗,中国远征军光复腾冲县城,使沦陷858天的极边第一城重见光明,全歼敌少将指挥官藏重康美以下2000余人,生俘百余人。当天战地记者入城报道,腾冲“城内找不到几片好瓦,连青的树叶也一片不存”、“每一寸土地都是浴血奋斗得来的”。张问德组织腾冲人民支援抗战功不可没。腾冲抗战,以全国最早收复县城,全歼守敌而载入史册,谱写了一曲军民团结、军政团结、不畏强敌、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的中华民族反帝爱国的正气之歌。

张问德受命于危难之际,出山于花甲之时,以“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怀,在万分艰险的情况下,坚持游击战争两年之久,为滇西抗战作出了应有贡献。他的《答田岛书》所体现的浩然正气,是中华民族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必将为世代颂扬,万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