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转型研究:基于私营企业主兴起的视域
10900100000012

第12章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党的十七大再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任何社会都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以此来引领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形成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既言简意赅,又内涵丰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重要成果,对于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引领社会思潮、推动整个社会和谐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价值观是历史的、具体的,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是不同层次、不同地位的各种价值范畴的综合体。一般认为,价值观体系包括四层内涵:一是价值观的实质,它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的集中体现,是主体反映外部事物对自身的效用关系,是人们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确立价值取向和追求的范型和定式;二是价值观的核心,价值问题的核心是人的问题,价值观的核心应反映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关系,即该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关系的体现;三是价值观目标,它强调满足主体对外部事物的需要,是主体的价值取向或者价值诉求,一个社会核心的价值目标就是统治阶级的价值目标,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基本要求;四是价值观的基点,价值基点给出了一个社会基本的价值标准,价值标准区分了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最好的,稳定的秩序由共同的价值标准维系。

在一个社会的价值观体系中,各种价值观的地位并不相同,有些价值观处于主导地位,有些价值观处于从属地位。处于主导地位的价值观代表着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体现着价值体系的基本价值倾向,统率着其他处于从属地位的价值观念,是一种社会制度普遍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一种文化区别于另一种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念,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稳定性。当一个社会最根本的价值体系确立起来以后,它将成为人们共同遵循和维护的行为准则,由于它的社会化、大众化,又深埋在人们的思想深处,因而长期稳定。相反,如果一个民族没有共同的追求和价值支撑,一个时期的表面的经济繁荣可以出现,但不可能维持下去,因为价值危机最终要反映到现实生活中来,从而引发经济政治混乱甚至危机的出现。二是继承性。核心价值观独具民族特色和传统,虽然在内容上主要反映现实的社会存在,但会吸收和保留以往价值观的一些内容和形式,这就是“古为今用”。同时又会根据新的内容和条件加以改造、补充和发展,这就是“推陈出新”。三是建设性。一个共同遵循的价值观不是单纯依靠社会自发形成,而是要正确发现并揭示其内在发展规律,有赖于统治阶级及其代表的建设。当这个价值观真正进入人们的思想和意识层面时,必将稳定地影响着价值判断和行为,进而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走向,影响着制度设计、规则制定和外部交往,起到稳定统治秩序,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作用。

党的十七大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从诸多社会主义价值中明确核心价值,这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必须回答的重大课题。鲜明地提出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我们党对这一重大课题做出的科学回答。这个概括深入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广大人民群众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实际,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立在现实基础上;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我国各族人民的核心利益,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和历史任务来展开;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突出了我国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表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最高层次的价值准则,统摄和支配社会主义其他价值目标。

从内容上看,这个体系既全面完整又紧密联系、相互贯通。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最根本的,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和目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动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从特征上看,这个体系充分体现了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反映时代进步潮流,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人类有益文明成果,体现人民群众共同愿望,又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不同群体和阶层的多方面需求。从作用上看,这个体系把我们党倡导并着力推进的主导价值理念提升到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层面,既深刻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制度性质、目标任务和发展道路,又将更好地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构严谨、定位明确、层次清晰、完整系统,既有鲜明的导向作用,又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和形成全社会的共识。

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应当是以社会主义基本价值取向为内核和基点,在既传承传统价值观合理的方面,又借鉴西方价值观积极的元素的基础上,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有中国特色的核心价值观。

一是要把以人为本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点。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为之奋斗的最终目标,以人为本就是要在现实性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里的“人”既不是简单的个人,更不是单纯的集体,而是个人与集体的有机结合,是更高层次的“新集体主义”。那种认为市场经济时代,由于强调了经济效益和个人利益,集体主义就不再适用的观点显然是一种误解。强调以人为本的价值基点不是肯定西方的个人主义。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基点中的“人”并不是社会上的大多数人,而是少数的拥有巨大社会财富的统治阶级及其代表。我们强调的以人为本是相对于忽视个体利益的“物本主义”倾向,这里的“人”指的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而不是单纯意义的个人。换句话说,以人为本就是“以民为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应该把人民群众作为最高价值主体,把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追求,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作为最高价值理想。

二是要把共同富裕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反映一种价值观性质的不是手段而是目标,作为意识形态范畴的价值观不能脱离客观经济基础而存在。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抛开现实的经济基础,抽象地一般地讨论价值观,不仅不会建立起符合实际需要的新价值观,反而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价值目标必须体现社会主义本质,从而与封建社会的价值观和西方的价值观在本质上区别开来。邓小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用共同富裕划清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界限,同时也把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和价值追求统一起来。

三是要把公平正义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追求。公正的价值理念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价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立足于公正的理念和规则,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增强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力,提升社会的整合能力,最终实现社会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实现社会公正,是社会主义的最终价值取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强调这一价值观就是要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在加快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逐渐解决贫富差距拉大,城乡、地区、行业等发展的不平衡,确立能为社会大多数成员普遍接受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公正理念。

社会主义既是一种社会运动和社会制度,也是一种价值理想和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起一整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大力加强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在经济上,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政治上,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意识形态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而在实践中日益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还要通过改革和建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制度层面的具体体现。我们应把二者更好地统一起来,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扩大人们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信心和认同,通过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二、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作用

社会思潮是与相对稳定而特定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主体相关联,具有相对稳定而独特的价值诉求,具有一定社会公认度的代表人物,具有深远而广泛的社会影响的思想文化趋势和潮流。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是当今国际政治经济文化新变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发展所必然带来的客观现象。一方面,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事业的不断扩大,良莠不齐的各种外来文化和思想观念共时态迸发式地融入我国思想文化领域。另一方面,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各种社会思想相互渗透、价值观念相互激荡。在此背景下,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应运而生。面对多样化社会思潮,我们要稳住阵脚,沉着应对。首先,要看到其主流是社会进步和人的解放程度提高,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事业的伟大进步,展现了社会开放性的长足进展、社会创新性的充分激发、社会活力的有力增强;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社会思潮多样化给思想文化领域带来的一系列值得注意的问题,它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价值标准的失范、理想信念的缺失、思想统一的困难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我们辨别社会思潮提供了科学标准,提供了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面对当代中国现实存在的社会思潮,我们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更好地促进社会团结和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关系概括起来说,就是主导和被主导。主导就要有主心骨。在当代中国,这个主心骨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不能因为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简单地排斥社会思潮多样化,也不能因为存在社会思潮多样化的倾向而怀疑和否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作用,关键是进一步提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水平。从理论工作看,应在“主导”、“引领”、“体现”上下工夫。“主导”就是唱响主旋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始终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旗帜和灵魂;“引领”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社会思想的不同性质和变化过程,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使多样化社会思潮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体现”就是通过“主导”和“引领”,使人们在解放思想中统一认识,在尊重差异中扩大共识,在包容多样化中共铸和谐,形成社会思想领域既百花齐放又主旋律鲜明的生动局面。对此,有学者提出了多项具体举措。

第一,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辩证法,既要引领好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又要有力抵制腐朽的、错误的思潮;既要坚持意识形态强制性和规范性,又要掌握意识形态渗透和灌输的技巧;既要在和谐发展中强调包容性,又要坚决维护意识形态底线的不可触动性;既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严肃性,又要增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宣传的通俗性,做到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差异中求融合。

第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全民教育体系当中,疏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途径;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掌控文化话语权,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舆论强势,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指导思想地位。

第三,强化理论导向和文化凝聚力,形成全社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和心理认同。大力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大众化、普及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到人们的头脑当中,渗透到精神层面和心理层面,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维方式、思想认同和心理认同。在此基础上,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和自觉追求,成为社会主义新人的核心标准。

第四,创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产和再生产机制,把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生产方式当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和深化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拓展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途径、引领平台。特别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文化生产方式的各个环节当中,使文化生产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递过程,文化产品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文化消费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过程。

第五,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机制,不断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空间。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回答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高度重视文化意识形态队伍建设。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中华文化、西方优秀文化的关系,不断深化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始终保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创新的开放性。

第六,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制度保障机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制度机制建设当中,建立先进文化激励制度、思想文化领域的国家荣誉制度等,鼓励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使人民精神风貌昂扬向上的社会思潮;建立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制度,为多样化社会思潮发展提供底线范围;强化政治纪律制度,对无原则地倡导有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社会思潮进行规约。

社会的进步往往以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变革为先导。意识形态作为观念体系,其转型的形而上形态就是观念的变革。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转型,就浓缩为思想观念的逐步嬗变,见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形成过程,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回顾这些年我们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历史可以看出,长期以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健康发展的思想理论障碍,主要是关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公有制和私有制、阶级和阶层特别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许多简单、片面、似是而非的观念;而我们党在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工作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转型的思想精华就是意识形态观念变革,就是“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观念群’,防止观念的‘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