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庄子叫我们想开点
10898800000059

第59章 做一个“外愚内智”的人

愚中有智,智中有愚,用大智若愚的心态存活于当今的社会,实为一种明智之举,如此不但保住了自己,也成全了他人,何乐而不为呢?

“原文”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不廉不嗛,不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

“大意”至高无尚的真理是不必称扬的,最了不起的辩说是不必言说的,最具仁爱的人是不必向人表示仁爱的,最廉洁方正的人是不必表示谦让的,最勇敢的人是从不伤害他人的。真理完全表露于外那就不算是真理,逞言肆辩总有表达不到的地方,仁爱之心经常流露反而成就不了仁爱,廉洁到清白的极点反而不太真实,勇敢到随处伤人也就不能成为真正勇敢的人了。

庄子在这里提出了“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不廉不嗛,不勇不忮”的辩证法思想,以教导人们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去看清事物的本质。而在历史上,这样的事例也并不少,比如,三国时曹魏的谋臣荀攸,就是一个外表愚钝而内藏大智的人。

荀攸(157年—214年),字公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荀彧的从子。他是曹操的重要谋臣,因功勋卓著,曾被曹操上奏朝廷封为陵树亭侯。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出任中军师,魏国建立后出任尚书令,死后追封谥号敬侯。

荀攸出身于士族家庭,他为人善良端正,外表愚钝懦弱,内心却机智勇敢。年轻时,荀攸曾因密谋杀掉残暴的董卓而被关入狱。董卓被除掉后,他才安然出狱。

当时,天下大乱,汉朝已经名存实亡,于是荀攸便开始寻找能够安定天下的人主。后来,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许昌后,听说荀攸是个十分有才智的人,便征为汝南太守,后又拜为军师。从此,荀攸成为曹操身边不可或缺的人物。

在曹操的众多谋士中,荀攸的地位仅次于他的从叔荀彧,也是贡献最大的谋臣之一。他在辅佐曹操的过程中,共献上12次重要的计谋,而且每次都能使曹军绝处逢生或出奇制胜。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把矛头指向曾经投降他、之后又反叛、而且曾经杀死他长子曹昂的张绣。当时,荀攸看出形势对曹操极为不利,因为当时张绣和刘表互为犄角,各霸一方,松则散,逼则合,因此荀修奉劝曹操暂缓进攻。但曹操并没有听从荀攸的劝告,执意出兵对张绣作战。结果,刘表果然发兵救援张绣,曹军失利,曹操也几乎死在那里。曹操十分后悔没有听从荀攸的劝告,从此对荀攸言听计从。

曹操征伐吕布时,吕布败退后固守下邳,虽经过多次进攻,曹军仍攻不下城池,这时曹操的军队已经疲惫不堪,曹操想撤兵回宛城。这时,荀攸却对曹操说:“吕布虽然勇敢,但无计谋,如今他虽在固守,但军队已无斗志,如果我们再坚持一段时间,一定能攻破。”随后,荀攸又献上用水淹城之策。曹军很快引沂水灌进下邳城,大水冲垮城墙,吕布军队不战而垮,吕布投降后被缢死在白门楼。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著名的袁曹官渡之战拉开序幕,这是决定曹操一生命运的战役。袁绍率大军南下紧逼白马,荀攸先是为曹操献上声东击西之计,斩掉袁绍手下大将颜良,解除白马之围。在相持阶段,荀攸又为曹操献上袭击袁军粮车的奇谋,并在之后劝曹操采用许攸的计策,让曹操亲率轻骑偷袭袁绍的粮草重地——乌巢,自己则与曹洪一起坚守大本营,同时准确预料到袁军大将张合会前来投降。最后,在袁军军心涣散时,荀攸劝曹操进行全面地反击,大破袁军。可以说,在这场决定曹操命运乃至当时中国历史的大战中,荀攸的功劳是最大的。

建安八年(公元203年),曹操在先南击刘表还是北破袁氏残余势力的决策中犹豫不决。此时,荀攸认为刘表看似势力强大,但却志向不大,不足以为患,而袁氏势力在北方经营多年,深得人心,而且根深蒂固,应该趁袁氏兄弟争斗之际各个击破。曹操于是采用荀攸的策略,很快就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荀攸在随从军队征讨孙权的途中病逝。曹操知道后,为失去这样一位难得的谋士而痛哭流涕,并赞誉荀攸为谦虚的君子和完美的贤人。

其实,不论在《三国志》里,还是在《三国演义》中,荀攸留给人们的都是少言寡语、不惹人起眼的形象。然而,荀攸在木讷的形象背后,却蕴藏着超人的智慧和谋略。而且,这种智慧不仅表现在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中,也表现在安身立业、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荀攸在朝二十多年,始终能够从容自如地处理政治漩涡中的各种复杂关系,在极其残酷的官场中,始终地位稳定,立于不破之地。对此,曹操曾说:“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可以说,曹操的这一段话,正是荀攸一生的真实写照。放下“身架”,提升“身价”。

“原文”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大意”大道被小小的成功所隐蔽,言论被浮华的词藻所掩盖。

庄子认为,那些所谓的成功,往往阻碍了你继续成长之路;而那些华丽的辞藻,也往往掩盖了最朴实的真理。所以,做人还是要低调一些为好,只有放下“身架”,才能提升“身价”。

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喜欢摆“身架”的人,哪怕只是当了芝麻大小的一个官,也要把官腔打得十足,无论干什么事情都是装腔作势,表现出一副威风、了不起的样子。殊不知,他们“身架”摆的越大,在别人的心目中,他的“身价”就越低。

在我们的周围,常常会听到对他人或肯定或否定性的评价,比如“这个人实在,虽然混得好了,但还是和以前一样,没有一点架子”,或者说“这个人变了,刚刚升了职位,就在以前的同事面前摆架子”,如此等等,这些不同的评价,其实道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的“身价”与“身架”是成反比的。只有能够主动放低自己的“身架”,他的“身价”才会得到提升。

“指挥皆上将,谈笑半儒生”的徐达,出生于濠州(今安徽凤阳)一个农家,儿时曾与朱元璋一起放过牛。在其戎马一生中,有勇有谋,用兵持重,为明朝的创建立下赫赫战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谋将帅才,深得朱元璋宠爱。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人,却从不居功自傲,一直低调做人。徐达每年春天挂帅出征,暮冬之际还朝。回来后立即将帅印交还,回到家里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按理说,交情至深,且战功赫赫,甚至朱元璋还将自己的次女许配给他的儿子,徐达完全可以“享清福”。朱元璋也在私下对他说:“徐达兄建立了盖世奇功,从未好好休息过,我就把过去的旧宅邸赐给你,让你好好享几年清福吧。”可徐达就是不肯接受。万般无奈的朱元璋请徐达到自己府邸饮酒,将其灌醉,然后蒙上被子,亲自将其抬到床上睡下。徐达半夜酒醒后,问周围的人自己住的是什么地方,内传说:“这是旧内。”徐达大吃一惊,连忙跳下床,俯在地上连呼死罪。朱元璋见其如此谦恭,心里十分高兴,于是下令在此旧邸前修建一所宅第,门前立一牌场,并亲书“大功”二字。

徐达功高不骄,还体现在他好学不倦、严于律己上。放牛出身的徐达,少年时没有机会读书,但他十分好学,虚心求教,每次出征都携带大量书籍,一有时间便仔细研读,不但掌握了渊博的军事理论,而且还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身为统帅的徐达,还能放下身架,处处与士兵同甘共苦。遇到军粮不济,士兵未饱,他也不饮不食;扎营未定,他也不进帐休息;士卒有病,他亲自慰问,给药治疗;如遇上士卒牺牲,他更是亲自筹棺木葬之。将士对他无不感激和尊敬。

朱元璋赐予他一块沙洲,由于正处于农民水路必经之地,家臣以此擅谋其利,徐达知道后,立即将此地上缴官府。

1385年,徐达病逝于南京。朱元璋为之辍朝,悲恸不已,追封为中山王,并将其肖像陈列于功臣庙第一位,称之为“开国功臣第一”。

其实,“身架”与“身价”,既能给人带来荣耀,也可能会毁掉一个人的声名。昔日越王勾践若抱住身份不放,没有卧薪尝胆的低姿态,那么就没有后来“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壮举了;三国时的刘备如果没有“三顾茅庐”的求贤之举和礼贤下士的谦恭姿态,而是以“皇叔”的身份高高在上,就不会有三国争雄的故事了;孔子如果没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虚态度,而是以“圣人”的态度来对待别人,那么他就不可能成为圣人了。所以,身份和地位越高的人,越要把自己的“身架”放下,只有这样才能赢得追随者的敬重和信赖。

乔治华盛顿是美利坚合众国的第一任总统。他正是靠着平易近人的领导风格来赢得千万美国人的尊重和拥戴的。华盛顿虽然是个伟人,但他在你面前,你会觉得他普通得就和你一样,一样的诚实、一样的热情、一样的与人为善。

有一天,他穿着一件过膝的普通大衣独自一人走出营房。由于他平时比较低调,所以那些遇到他的士兵,没有一个能够认出他来。当来到一条街道旁边时,他看到一个下士正领着手下的士兵筑街垒。那位下士双手插在裤袋里,站在旁边,对抬着巨大水泥块的士兵们喊道:“一、二,加把劲!”但是,尽管下士喊破了喉咙,士兵们也经过了多次努力,但还是不能把石头放到预定的位置上。他们的力气几乎用尽,石块眼看着就要滚下来。这时,华盛顿疾步跑到跟前,用强劲的臂膀,顶住石块。这一援助很及时,石块终于放到了预定的位置上。士兵们转过身来,拥抱华盛顿,表示感谢。

华盛顿转身向那个下士问道:“你为什么光喊‘加把劲’,却不帮大家呢?”“你问我?难道你看不出我是这里的下士吗?”那位下士背着双手,霸气十足地回答道。

华盛顿笑了笑,然后不紧不慢地解开大衣纽扣,露出他的军装,说:“按衣服看,我就是上将。不过,下次在抬重东西的时候,你也可以叫上我。”那个下士一看,马上知道站在自己面前的人是谁了,顿时羞愧难当。

其实,所谓“身架”,是一种“自我之认同”,并不是缺点。但这种“自我之认同”也是一种“自我限制”,也就是说:“因为我是这种人,所以我不能去做那种事。”所以,自我认同越强的人,自我限制也就越厉害。

当今社会,如果要想在社会上走出一条路来,就要学会放下身架,也就是放下你的学历,放下你的家庭背景,放下你的身份,让自己回归到“普通人中”。同时也不要在乎别人的眼光和批评,做你认为值得做的事,走你认为值得走的路。

只有放得下你的“身架”,你的思考才会富有高度的弹性,才不会有刻板的观念,而能吸收各种资讯,形成一个庞大的信息库;只有放得下你的“身架”,你才能比别人早一步抓到好机会,也能比别人抓到更多的机会,因为你没有身架的顾虑;只有放得下你的“身架”,你才会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劈荆斩棘,让你的“身价”倍增。

泰戈尔说过:“当我们变得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接近于伟大的时候。”的确是这样的,只有谦卑的人,才能真正学到东西。而真正有才能的人,都是谦卑的。这就好比大海一样,大海之所以如此博大,是因为它把自己的姿态放得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