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庄子叫我们想开点
10898800000036

第36章 适时无为,实则有为

人生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和麻烦,尤其是那些突如其来的打击,往往会让我们不知所措。这个时候,我们不妨静下心来想一想,是不是我们走得太急了呢?是不是应该适时地退一下?其实,退一步,就是为了更好地前进;而适时无为,就是为了更好的有为。

“原文”故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莫若无为。无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

“大意”所以,君子不得已而居于统治天下的地位,那就不如一切顺其自然。顺其自然才能使天下人保有自然的本性与真情。

无为,然后能无不为;无为,然后能有作为。

有为与无为两个看似相反的作为,其实是相互贯通的。顺应客观,无为而治,并非完全听天由命,任人摆布,而是在顺应客观的同时,主动地、策略地、乐观地、自觉地去驾驭现实环境中所遇到的矛盾,并制定合理的方针、策略。所谓“无为而治”,其实是指大有为,貌似无为,实则有为,眼下无为,长远有为的一种为政策略。

“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最先是由老子提出来的,他把“无为”的思想发挥到极高的程度,从哲学高度来论证“无为”的社会意义。而庄子则进一步将这种思想发扬光大。当然,老子和庄子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到了西汉时,才被曹参真正运用到实践当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曹参(?—公元前190年),江苏沛县人,秦朝时任沛县狱吏。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跟随刘邦在沛县起兵反秦,刘邦称帝后,因曹参德高望重,刘邦派他去任齐王(刘邦的长子)的相国,辅佐齐王治理齐国。丞相萧何死后,曹参接任汉丞相之职。

曹参刚到齐国担任相国时,齐国经济一片萧条,国库空虚,可以说是百废待兴。面对这样一个烂摊子,曹参意识到摆在他面前的头等大事,就是要给老百姓休养生息的机会。于是,曹参在当地人的指引下,找到擅长于研究道家黄老“无为而治”学说、当时住在胶西的盖公,并礼贤下士,向盖公请教治世安民之道。盖公看曹参一片真心,便向曹参直言道:“只要为官者清静,不生事,不扰民,那么老百姓的生活自然就会安定,社会经济随之就能得到恢复和发展。这样,国家也就能治理好了。”

曹参听从盖公的建议,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制定各项政策,不准官员去打扰老百姓,并起用一批老成持重又爱民的官员。因此,在他任齐国相国的九年中,齐国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百姓也过上了比较安稳的太平日子。

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萧何年老病危,知道自己活不了多久,便向惠帝推荐曹参接任丞相之职。曹参任汉丞相后,依然遵照治理齐国时的清静无为的方针治国,要求丞相府的官员对萧何所制定的政策法令,全部照章执行,不得随意改动。

刚即位不久的汉惠帝看到曹丞相一天到晚都请人喝酒聊天,无所事事,根本就不用心辅佐他,于是便让曹窑(曹参的儿子)前去质问他,曹窑接受惠帝的旨意后,回家向曹参质问道:“如今高祖刚逝去不久,现在的皇上又年轻,还没有治理朝政的经验,正是需要丞相多加辅佐的时候,这样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可是您现在身为丞相,却整天与人喝酒闲聊,既不向皇上请示报告政务,又不过问朝廷大事,这样下去,您怎么能治理好国家呢?”曹参听完儿子的话后,大发脾气,并大骂曹窑,而且一边骂一边拿起板子把儿子狠狠地打一顿。曹窑遭到父亲的打骂后,垂头丧气地回到宫中,并向汉惠帝大诉委屈。惠帝听后更加感到莫明其妙,不知道曹参为什么会发那么大的火。

第二天下朝时,汉惠帝对曹参说:“你为什么要责打曹窑呢?他说的那些话是我的意思,也是我让他去规劝你的。”听完惠帝的话后,曹参向惠帝谢罪后,大胆地问道:“请陛下好好地想想,您跟先帝相比,谁更贤明英武呢?”惠帝立即回答道:“我怎么敢和先帝相提并论呢?”曹参又问:“陛下看我的德才跟萧何相国相比,谁强呢?”汉惠帝笑着说:“我看你好像是不如萧相国。”曹参接过惠帝的话说:“陛下说得非常正确。既然您的贤能不如先帝,我的德才又比不上萧相国,那么先帝与萧相国在统一天下以后,陆续制定许多明确而又完备的法令,在执行中又都是卓有成效的,难道我们还能制定出超过他们的法令和规章来吗?”接着,曹参又诚恳地对惠帝说:“现在陛下是继承守业,而不是在创业,因此,我们这些做大臣的,就更应该遵照先帝遗愿,谨慎从事,恪守职责。对已经制定并执行过的法令规章,就更不应该乱加改动,而只能是遵照执行。我现在这样照章办事不是很好吗?”汉惠帝听完曹参的解释后,才真正明白他的用心良苦。

曹参在汉朝廷任丞相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年时间,但他极力主张清静无为的治国政策,却达到“无不为”的目的,使得西汉初期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日渐提高。曹参死后,百姓们为了怀念这个真正爱民的丞相,特意编写了这样一首歌谣来称颂他:“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

从表面看来,老庄的“无为”思想似乎是一种无所作为的状态,但它真正的目的,其实是在前进的过程中,暂时避开锋芒,从而占据主动,解决实际的矛盾和问题,最终达到“无不为”的目的。而这种思想,也被美国的激励大师查理斯瓦伯发挥到极至。

1912年,享有美国“钢铁大王”之称的安德鲁卡耐基以一百万美元的年薪,聘请查理斯瓦伯出任公司第一任总裁。这件事在全美企业界引起广泛的议论,因为在那个时候,年薪百万绝对是全美国最高的,而斯瓦伯在钢铁方面的知识,却远不如卡耐基手下的一个技术工人,因此人们实在想不明白卡耐基为何用这么高的薪水聘请斯瓦伯。

然而,人们的这些疑问根本不需要卡耐基来解释,斯瓦伯在上任后不久就已经给大家交出令人十分满意的答卷。当时,斯瓦伯发现自己管辖下的一家钢铁厂的产量明显落后于其他厂家。于是,他就找来该厂的厂长了解情况。厂长很惭愧地对斯瓦伯说:“说来抱歉,我好话与丑话都说尽,甚至拿辞退来恐吓工人们,但他们仍然软硬都不吃,依然懒懒散散。”

斯瓦伯和厂长谈话的时候,正是日班工人快要下班,夜班工人要接班之时。于是斯瓦伯向厂长要来一支粉笔,来到车间问日班的领班:“你们今日炼成几吨钢呢?”领班回答道:“六吨。”斯瓦伯于是用粉笔在地上写下一个大大的“6”字,默不作声地离开。夜班的工人接班后,看到地上有一个大大的“6”字,便好奇地问日班的工人这是谁写的,是什么意思。日班工人回答说:“总裁今天过来,问我们今天炼几吨钢,领班告诉他是六吨,他便在地上写下这个‘6’字。”次日早上,斯瓦伯又来工厂视察,他看到昨天地上的“6”字已经被夜班工作的工人改写为“7”字。白班的工人知道他们输给夜班的工人,内心极其不是滋味,于是决心与夜班的工人比试一下,于是他们加倍努力,结果一天竟然炼出十吨钢。

之后,在日夜班工人不断地“竞赛”之下,这家钢铁厂的工作效率逐渐得到提高。不久之后,该厂的产量竟一跃成为公司里所有钢铁厂的冠军。直到这时,大家才知道安德鲁卡耐基并没有用错人。

面对一群懒散的员工,斯瓦伯都做了些什么呢?他只是拿一支粉笔在地上写下一个“6”字而已,但最后确能产生如此神奇的效果。其实,当我们将这个故事看完时,心里就已经明白,斯瓦伯在“无为”的背后,隐藏着一种“无所不为”的力量,而这种力量要远远超过于任何的条令和恐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