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医组方一学就会
10898700000035

第35章 各种急慢性胃肠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肝炎中医病名脾虚食滞证

症状

脾虚食滞证,又名寒热互结之痞证。主要表现为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不利,舌苔腻而微黄。本方为治疗中气虚弱、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而致肠胃不和的常用方,又是体现调和寒热、辛开苦降治法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心下痞满,呕吐泻利,苔腻微黄为辨证要点。

由于脾胃阳气不足,热邪中阻,导致气机不畅,因而胃脘部癖满不舒,但又没有痰饮、瘀血、食滞等有形之邪内结,所以按之柔软而不痛。脾胃虚弱,运化水谷功能下降,在加上热邪影响了脾胃功能,所以造成脾胃升降失常,胃气上逆则干呕或者呕吐,水谷不能正常运化下行,则肠鸣腹泻。诊断时,要注意是否有腹泻,胃脘痞满、肠鸣如大鼓等能反映寒热错杂的病理特点的特征性症状。从病邪性质来说,本症不仅寒热错杂,而且也是虚实并存,一派正虚邪实之象。

【用方】

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方剂说明

寒热平调,散结除痞。

适用于急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属中气虚弱,寒热互结者。

组成

半夏12g,黄芩、干姜、人参各9g,黄连3g,大枣4枚,炙甘草9g。

歌曰:半夏泻心草枣姜,人参芩连共为汤。

配伍说明

此方所治之痞,原系小柴胡汤证误行泻下,损伤中阳,少阳邪热乘虚内陷,以致寒热错杂,而成心下痞。痞者,痞塞不通,上下不能交泰之谓;心下即是胃脘,属脾胃病变。脾胃居中焦,为阴阳升降之枢纽,今中气虚弱,寒热错杂,遂成痞证;脾为阴脏,其气主升,胃为阳腑,其气主降,中气既伤,升降失常,故上见呕吐,下则肠鸣下利。本方证病机较为复杂,既有寒热错杂,又有虚实相兼,以致中焦失和,升降失常。治当调其寒热,益气和胃,散结除痞。方中以辛温之半夏为君,散结除痞,又善降逆止呕。臣以干姜之辛热以温中散寒;黄芩、黄连之苦寒以泄热开痞。以上四味相伍,具有寒热平调,辛开苦降之用。然寒热错杂,又缘于中虚失运,故方中又以人参、大枣甘温益气,以补脾虚,为佐药。使以甘草补脾和中而调诸药。综合全方,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顾其虚实,是为本方的配伍特点。寒去热清,升降复常,则痞满可除、呕利自愈。

本方即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而成。因无半表证,故去解表之柴胡、生姜,痞因寒热错杂而成,故加寒热平调之黄连、干姜,变和解少阳之剂,而为调和肠胃之方。后世师其法,随证加减,广泛应用于中焦寒热错杂、升降失调诸症。

根据现代药理研究结果显示,半夏泻心汤方中的半夏具有止呕、祛痰的作用,黄连有广谱抗菌和抑制病毒的作用,还可以兴奋消化道平滑肌。黄芩也有抗菌、抗过敏的作用,与黄连配合,还可以加强利胆及改善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效果。人参、甘草都有强壮作用,可见本方是通过多方面作用来调整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的方剂。

方剂制备

方中七味药以水约2000毫升,煎取1200毫升药液后去除药渣继续煎至剩余约600毫升,分1日3次温服。

使用注意

本方主治虚实互见之证,若因气滞或食积所致的心下痞满.不宜使用。

临症加减

1.水热互结痞证。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者,加生姜以和胃消痞,宣散水气。

2.胃气虚弱痞证。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者,可用甘草以和胃补中,降逆消痞。

3.胃中有热,肠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的上热下寒证者,可加桂枝寒热并用,以和胃降逆。

典型案例

李某,女性,63岁。失眠反复发作,日渐严重,竟至烦燥不食,胃脘满闷,昼夜不眠,每日只得服安眠药片,才能勉强略睡一时。脉涩而不流利,舌苔黄厚黏腻,大便数日未行,腹部并无胀痛。诊断为寒热互结之痞证,处方:半夏12g,黄芩、干姜、人参各9g,黄连3g,大枣4枚,炙甘草9g,枳实6g,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