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目所及,我们接收了似乎太多清朝的负面信息:贪污成风、腐败黑暗、丧权辱国……实际上,清王朝的文治与武功都曾取得相当高的成就。前面已经说过,清朝的皇帝可能有的碌碌无为,但无一不勤于政务,尤其在清朝前期,他们之所以能以外来者的身份站稳脚跟,跟他们一系列具有创新意义的制度、措施不无关系。而在武的方面,除了晚清时期的丢疆失土,清王朝曾经拥有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版图。这些文治与武功,都值得我们放在历史的天平上好好称量一番。
逐渐变味的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曾经创造了一统天下的奇迹,八旗制度也成为腐败没落的象征。人常说“富不过三代”,家庭如此,对于国家而言,如果只知继承,不去创新变革,自然会变得落伍、过时。八旗产生于扩张征战的历史时期,也只能是在那个时期。
八旗制度是由努尔哈赤在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创立的。它是满洲军事、社会组织形式,后来成为后金政权基础。
八旗制度起源于牛录制。出兵或打猎,按族党屯寨进行。每人出一支箭,10人为一牛录,其中有一首领,叫“牛录额真”。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努尔哈赤在牛录制的基础上建立了黄、红、白、蓝四旗,分别打黄旗、红旗、白旗、蓝旗。万历四十三年扩大为八旗。原四旗名称冠以“正”,另四旗名称以黄、红、白、蓝冠以“镶”,即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新增四旗的旗子,镶黄旗的旗子在黄色旗上镶黄边,镶白旗的旗子在白色旗上镶红边,镶红旗的旗子在红色旗上镶白边,镶蓝旗的旗子则在蓝色旗上镶白边。
每旗有7500人,含25个牛录。这时每牛录有300人。牛录的长官叫牛录额真,汉名佐领。5牛录为1甲喇,首领叫甲喇额真,5甲喇为1固山,首领叫固山额真(都统)。每固山左右设两梅勒额真(副都统)。1固山即为1旗。八旗的最高统帅叫“汗”,先是努尔哈赤,后是皇太极。固山额真由其子侄担任。努尔哈赤与各旗旗主都有精锐卫队,叫“巴牙喇”。
八旗制度是军政合一,兵民一体。牛录额真,既是生产的组织者又是战斗的指挥者。每个成员既要生产又要打仗。作为兵,有前锋、骁旗和护军之分,前锋披坚甲,持武器冲锋在前,骁旗披轻甲,从后冲击,护军是精兵,相机行事。
八旗制度还是经济制度和行政制度。说是经济制度,是指各种行政经费是按牛录为单位分摊。每个牛录派男丁10人,牛10头在空地种粮,收获归公;说是行政制度,是指各级大小官员除是生产的组织者、战斗指挥员外,还是行政官员,八旗充当了国家机构。
努尔哈赤创建了满洲八旗,皇太极又发展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一共有24旗。入关后,八旗成为军事组织,并分为京师八旗与驻防八旗,分给土地,发给兵饷。其待遇,无论是政治的还是物质上的都比绿营优越。
入关前,皇帝统管两黄旗,代善,努尔次子,统管正红旗;济尔哈朗,庄亲王舒尔哈齐之子,统管镶蓝旗;多尔衮,努尔哈赤十四子,与阿济格,努尔哈赤十三子,统领镶白旗;多铎,努尔哈赤十五子,统领正白旗;乐托,代善长子,统领镶红旗;莽古尔泰,努尔哈赤五子,掌管正蓝旗。入关后,八旗有上三旗与下五旗之分。上三旗是镶黄、正白、正黄,其他是下五旗。上三旗为皇帝自领。发展到后来旗主权力被削弱,八旗全归皇帝统领。
清代中期,八旗军事职能逐渐削弱,成为管理旗务的行政机构。
八旗官兵平时不劳动,全靠薪俸和领地内的租税过活,成为腐朽的寄生集团。
清朝灭亡,八旗制度终结。
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和管理
清王朝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和管理前所未有的强化了:有乱平乱,有叛平叛,无官设官,这让清王朝面对边疆地区的统治更加有效,也更加稳固。
清朝对少数民族所居住的边疆地区的管理十分成功,周总理曾说:“清代以前,不管是明、宋、唐、汉各朝,都没有清朝那样统一。”清朝对西南地区的管理实行改土归流,对蒙古、东北、西北边疆地区的统治和管理采取如下措施。
一、设军事行政机构管辖
清朝对这些地方的统治、管理与一般行省不同,不设督抚,都实行军府制,由将军率八旗驻防。
东北是清朝龙兴之地,而沙俄在顺治、康熙朝就曾把侵略的触角伸到黑龙江流域,清朝统治者对这里十分重视,在这里实行军府制,分设盛京将军、吉林将军和黑龙江将军,兼军政和民政两个方面。多处筑城,设立总管和副都统,驻有重兵4万,而内地各省驻防仅16000.
内外蒙古实行盟旗制度。这种制度首先在内蒙古实行,后来推行到外蒙古、新疆、青海等蒙古族居住地区。旗制有似八旗制度,是政权组织又是军事组织和社会组织。盟由数旗组成。每旗由清廷从本旗王公、台吉或塔布囊内任命旗长一人掌管旗务、再加上协理台吉2~3人协办旗务。此外还设管旗章京一人统管一旗之事,副章京一至二人分管一旗之事。内外蒙古同时也实行军府制。内蒙古设察哈尔都统、热河都统、绥远城将军,外蒙古设乌里雅苏台将军和科布多参赞大臣。绥远、张家口驻兵2万多,畿辅、热河及陵寝围场驻兵1.7万。
西北地区的新疆行政因民族杂居,故行政制度不一,乌鲁木齐、巴里冲等地实行郡县制,蒙古族住的地方实行盟旗制,天山南路实行伯克制。整个西北地区也实行军府制,设伊犁将军,西北驻防八旗兵18000.
清朝从皇太极时起就设有管理蒙古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蒙古衙门,崇德三年改名为理藩院。顺治朝后此院仍然存在,职能扩大到回部和诸藩部。“制爵禄,定朝会,正刑罚,控驭抚绥,以固邦翰。”
二、利用宗教,实行政教合一
蒙古盛行喇嘛教,统治者利用该教进行统治,实行政教合一。清朝政府本着“修其教不易其俗”的原则,顺应他们的习俗,在蒙古地区大建寺庙,免除喇嘛的赋税差役,给活佛和上层喇嘛封号、特权,封赐4大喇嘛教首领,分别主持卫藏、漠南和漠北的宗教事务。
三、设置军事哨所
东北、蒙古、新疆沿国境线内设置卡伦哨所,派遣官兵了望、戍守。分三类:“常设卡伦”,士兵长驻,“移设卡伦”和“添设卡伦”则根据季节的冷暖移动,“添设卡伦”,暖则设,冷则撤。
四、设立驿站
清政府在东北、西北和西藏地区都建立了驿站,传递文书,为尽快了解边疆情况,及时向这些地区传达上谕提供了方便。此外驿站也可以供运输军饷、武器的人员、车马休息、住宿,保证平叛的需要。
五、恩威并用
所谓恩威并用就是镇压少数民族的割据和反叛,而以恩德拉拢其上层。平定噶尔丹的叛乱,平定策妄阿拉布叛乱,平定西藏珠尔墨特叛乱等为施威;给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封爵,给予丰厚俸禄,娶蒙古贵族女儿为妃子,让他们到北京或避暑山庄觐见皇帝都是施恩笼络。
康熙三度亲征准噶尔
康熙皇帝实在是个能人,不但能文,而且能武,不仅平定了吴三桂,还要不远千里亲征准噶尔的叛乱。康熙的行为给他的后人定下了基调:这样的事情是绝对不允许发生的。
清朝时蒙古分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三个部分。除了漠南蒙古早已归属清朝外,其他两部也都臣服了清朝。准噶尔是漠西蒙古的一支,本来在伊犁一带过游牧生活。自从噶尔丹统治准噶尔部以后,他野心勃勃,先兼并了漠西蒙古的其他部落,又向东进攻漠北蒙古。漠北蒙古抵抗一阵失败了,几十万的漠北蒙古人逃到漠南,请求清朝政府保护。康熙派使者到噶尔丹那里,要求他把侵占的地方还给漠北蒙古。噶尔丹自以为有沙俄撑腰,十分骄横,不但不肯退兵,还以追击漠北蒙古为名,大举进犯漠南。
由于形势紧急,康熙召集大臣宣布亲征噶尔丹。他认为噶尔丹气势汹汹,野心不小,既然打进来,非反击不可。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康熙分兵两路:左路由抚远大将军福全率领,出古北口;右路由安北大将军常宁率领,出喜峰口,康熙亲自带兵在后面指挥。
右路清军先接触到噶尔丹军,吃了败仗。噶尔丹长驱直入,一直打到离北京只有700里的乌兰布通(今内蒙古昭乌达盟克什克腾旗)。噶尔丹得意扬扬,还派使者向清军要求交出他们的仇人。
康熙命令左军统帅福全反击。噶尔丹把几万骑兵集中在大红山下,后面有树林掩护,前面又有河流阻挡。他把上万只骆驼,缚住四脚躺在地上,驼背上加上箱子,用湿毡毯裹住,摆成长长的一个驼城。他的军队就在那箱垛中间射箭放枪,阻止清军进攻。
清军用火炮火枪对准驼城的一段集中轰击,驼城被打开了缺口。清军的步兵骑兵一起冲杀过去,福全又派兵绕到山后夹击,把叛军杀得七零八落,纷纷丢了营寨逃走。
噶尔丹一看形势不利,派了个喇嘛到清营求和。福全一面停止追击,一面派人向康熙请示。康熙下令说:“快进军追击!别中了贼人的诡计。”果然,噶尔丹求和只是缓兵之计,等清军奉命追击的时候,噶尔丹已经带了残兵逃到漠北去了。
噶尔丹回到漠北,表面向清朝政府表示屈服,暗地里重新招兵买马。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康熙约噶尔丹会见,订立盟约。噶尔丹不但不来,还暗地派人到漠南煽动叛乱。他扬言他们已经向沙俄政府借到鸟枪兵6万,将大举进攻。
公元1696年,康熙帝第二次亲征,分三路出击: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从东路进兵;大将军费扬古率陕西、甘肃的兵从西路出兵,截击噶尔丹的后路;康熙亲自带中路军从独石口出发。三路大军约定时间夹攻。
康熙的中路军到了科图,遇到了敌军前锋,但东西两路还没有到达,这时候,有人传说沙俄将要出兵帮助噶尔丹。随行的一些大臣就有点害怕起来,劝康熙班师回北京。康熙气愤地说:“朕这次出征,没有见到叛贼就退兵,怎么向天下人交代;再说,朕中路一退,叛军全力对付西路,西路不是危险了吗?”
当下,康熙决定继续进兵克鲁伦河,并且派使者去见噶尔丹,告诉他康熙亲征的消息。噶尔丹在山头一望,见到清军黄旗飘扬,军容整齐,连夜拔营撤退。
康熙一面派兵追击,一面赶快通知西路军大将费扬古,要他们在半路上截击。噶尔丹带兵奔走了5天5夜,到了昭莫多(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东南)正好遇到费扬古军。昭莫多原是一座大树林,前面有一个开阔地带,历来是漠北的战场。费扬古按照康熙的部署,在小山的树林茂密地方设下埋伏,先派先锋400人诱战,边战边退,把叛军引到预先埋伏的地方,清军先下马步战,听到号角声起,就一跃上马,占据了山顶。叛军向山顶进攻,清军从山顶放箭发枪,展开了一场激战。费扬古又派出一支人马在山下袭击叛军辎重,前后夹击。叛军死的死,降的降。最后,噶尔丹只带了几十名骑兵脱逃。
经过两次大战,噶尔丹叛乱集团土崩瓦解,康熙要噶尔丹投降,但是噶尔丹仍然继续顽抗。隔了一年,康熙又带兵渡过黄河亲征。这时候,噶尔丹原来的根据地伊犁已经被他侄儿策妄阿那布坦占领;他的左右亲信听说清军来到,也纷纷投降,愿意做清军的向导。噶尔丹走投无路,只得服毒自杀。
清政府重新控制了阿尔泰山以东的漠北蒙古,给当地蒙古贵族各种封号和官职。清政府又在乌里雅苏台设立将军,统辖漠北蒙古。
后来,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那布坦攻占西藏。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康熙又派兵远征西藏,驱逐了策妄阿那布坦,护送达赖喇嘛六世进藏。清政府又在拉萨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青海大捷
青海大捷是雍正朝的武功盛世,经此一战,稳定了整个青、藏地区,其历史意义不言而喻,倒是青海大捷中两个人的命运耐人寻味,年羹尧、岳钟琪都因青海大捷备受封赏,后来又都以国家重臣的身份遭诛受戮,可悲可叹。
雍正元年夏天,罗卜藏丹津胁迫青海诸台吉会盟察罕托罗海,自称达赖浑台吉,企图统驭诸部台吉,公开发动了武装叛乱。由于和硕特部另一位亲王察罕丹津、郡王额尔德尼额尔克托克托鼐等人坚决不从,罗卜藏丹津遂派兵大举进攻,察罕丹津等人“仓卒不能抗”,逃往甘肃河州地区,雍正皇帝诏许其部众入边,予以安置。
针对罗卜藏丹津的叛乱,雍正皇帝采取了两个措施。一方面派驻在西宁的侍郎常寿去罗卜藏丹津驻地沙拉图,宣布谕旨,令其“罢兵和睦”,“不从则惩治之”。另一方面,命川陕总督年羹尧办理平叛军务,准备用兵。
罗卜藏丹津不仅不听劝告,还假称罢兵将常寿诱至察罕托罗海,囚禁了他。十月,对西宁府周围的南川申中堡、西川镇海堡与北川新城等地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与此同时,他还勾结西宁附近塔尔寺大喇嘛察罕诺门汗等人。察罕诺门汗在青海是个“番夷信响”的宗教领袖,深得众人信任。他参与叛乱,叛军一时势力大增。接着,郭隆寺、郭莽寺等寺院也相继参加叛乱。甘肃、西藏等地的藏人也纷纷附从。罗卜藏丹津猖獗万分,遂派兵进攻西宁。
雍正皇帝接到报告后,任命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谕令四川、陕西、云南三省督抚提镇俱听候年羹尧的调动。又任命四川提督岳钟琪为奋威将军,参赞军务。
年羹尧受命后,立即率军从甘州军营进驻西宁,并对战争做了周密的布署,年羹尧派一支军队北守疏勒河,防止罗卜藏丹津内犯之路;另一路军南守里塘巴塘,阻断青海、西藏间的交通,又命巴里坤将军富宁安驻扎吐鲁番、噶斯泊,截断北来的援兵,还分派各将分攻镇南、申中、南川、西川、北川、归德等堡。年羹尧领兵出征青海的那天,忽然传令清军各营:明天进兵,军士们每人带木板一块,柴草一束备用,士兵们不知其故,议论纷纷。第二天清军进军途中遇积满淤泥的深坑,年羹尧就令军士各将柴草丢入,上铺木板,清军于是通行无阻。叛军以为有泥坑为阻,清军不能前来,没有准备。清军突然杀到,击破了叛军的巢穴。歼灭了罗卜藏丹津的党羽后,清政府将投诚清军的和硕特部察罕丹津的部属驻于兰州,罗卜藏丹津被迫放回了常寿,蒙古各贝勒、贝子、公、台吉等亦率部协助清军围歼叛军,清军声威大振。
这时,四川提督岳钟琪奉旨守松潘。当叛军进攻西宁时,雍正元年十一月他奉令率军从四川出发,一路上招抚胁从,歼灭顽敌,于十二月底攻到了西宁。附近叛军和喇嘛1万余人据守格弄寺,企图夺回西宁。岳钟琪指挥3000清军奋击叛军,一举攻下了格弄寺,焚去叛军营寨17个,击毙叛军万余名,随即乘胜夺下了西门、奇嘉、格莽等地,控制了西宁周围的形势。罗卜藏丹津此时已带叛军主力西窜至西宁千余里之外的柴达木。岳钟琪认为青海地区广阔,敌军尚不下10万,若孤军深入,敌分散诱我,击此失彼,反而会四面受敌,不如乘春草未生,以精兵5000,直捣敌巢。雍正皇帝考虑再三,认为岳钟琪的方案可行,遂诏专任岳钟琪,命他进军。
岳钟琪于雍正二年二月率5000精骑出师。当时正值初春,寒风习习,青草未生。初九晚清军进到哈喇乌苏时,叛军都已就寝,清军不顾劳累,冲进营帐,擒斩敌兵千余,其余的叛军惊慌失措,夺路而逃。岳钟琪率军紧追不舍,擒获了叛军头目、士兵200多人。随后清军又乘胜向西急进,见前面野兽群奔。岳钟琪料定是敌人派了探兵惊动野兽之故,便率军向野兽奔来方向袭去,果然歼灭了叛军的探骑百余名。从此,罗卜藏丹津的探信消息断绝。岳钟琪率军乘夜追袭,黎明时到了哈达河,与驻守在那里的叛军激战,歼灭、降服叛军2000余人,并了解到罗卜藏丹津一伙就在距此一百五六十里外的柴达木。又乘黑夜急行160里,黎明前清军精骑杀到柴达木,捕获了罗卜藏丹津的母亲、妹妹以及6个叛乱头目,但却遍搜不见罗卜藏丹津踪迹。岳钟琪留兵驻守柴达木,自己亲率骑兵沿河源往西南方向穷追300里,直至青海、西藏交界处的桑骆海,只见红柳蔽目,不能望远,无功而回。这时罗卜藏丹津走小道从噶尔逊河横越戈壁进入准噶尔,投靠了策妄阿拉布坦。岳钟琪以5000精兵,大破叛军10余万,从二月初八日出师至二十二日破敌,前后才十五天,往返只用两个月。雍正接到捷报极为高兴,诏封大将军年羹尧为一等公,奋威将军岳钟琪为三等公,并在太庙勒碑以纪其胜利。当年四月,岳钟琪又率清军进剿青海叛军的余党,陆续讨平了各处的叛军,开辟了青海东西千余里的地区。当年五月,清政府将青海游牧地区赐给当地蒙古族游牧,划分为29旗,并在大通、安西、沙州、柳沟设卫驻军,在大通、安西设总兵,增加西宁西、北两路驻军数目;设办事大臣驻于西宁,将西宁卫改名为西宁府城,青海的局势稳定了下来。
当年六月,因青海之乱平定,雍正亲自撰文,刻石立于太学,同时颁发各省以纪其功德。
平定张格尔叛乱
还好,道光皇帝没有其父祖辈喜欢亲征的嗜好,不过,一个小小的张格尔,也用不着道光帝大动干戈。不过,自此以后,清王朝在军事上战无不胜的好日子快要结束了。
张格尔是乾隆朝已被镇压的维吾尔族叛乱首领大和卓木布拉尼敦的孙子。青年时曾在阿富汗喀布尔接受英国殖民者的训练,甘心充当英国打开中国大门的马前卒。加上想为他的祖父复仇,他时刻都想进行叛乱活动。
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八月,他乘天山南路之人对参赞大臣斌静荒淫无度心怀愤怒的时机率领布鲁特族数百人偷袭喀什噶尔(今新疆喀什市),为喀什噶尔领队大臣色普征额击败。
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七月,张格尔再攻喀什噶尔。这一次他向敖罕国借安集延兵万人。他出的酬谢是攻下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和阗,割喀城给敖罕,所得子女、财帛平分。安集延兵强悍善战,有“一百个回兵不如一个安集延兵”的话。敖罕酋长率兵前来,张格尔探明喀城无援,又背弃诺言。敖罕酋长盛怒,自个儿攻城,遭到顽强抵抗。敖罕酋长宵遁,但有二三千人留下帮助张格尔。这一次,他们攻占了喀什噶尔和其他三个城,刚调来镇守喀什噶尔的伊犁将军庆祥兵败自缢。
在喀什噶尔尚未攻占之前,道光皇帝令原陕甘总督杨遇春以钦差大臣领陕甘5千兵驰赴哈密。伊犁将军长龄建议要求增派四万兵马。道光帝任长龄为扬威将军,又令山东巡抚武隆阿率吉林、黑龙江三千兵出关。武隆阿与杨遇春都做参赞。队伍尚未集中,张格尔就攻占了喀什噶尔四城,烧房子,杀军民,并向阿克苏进发。阿克苏办事大臣长清派参将王鸿仪率兵六百御敌于都齐特,全部阵亡。阿克苏守军不满千人,长清分兵拒之,得到增援,加上100多人骋沙扬尘,迷惑敌人,才保住阿克苏。十月,大军万余集于阿克苏,形势才缓和下来。
道光七年二月下旬长龄、杨遇春与武隆阿在洋阿巴特、沙布都尔、河瓦巴特、洋达马河勇猛奇袭,连续打了几个胜仗,三路于洋阿巴特进攻两万人的叛军,大胜,杀死、俘虏的叛军很多,安集延两个将帅也被打死,清军士气高涨。
二十九日,清军追到浑河北岸。张格尔十多万浑兵于河南岸列阵,准备背城一战。穴垒轰炮,鼓角震天。当晚刮大风,飞砂走石,长龄想退营十里,等风停了才进军,杨遇春不同意,说:“此天助我也。天色昏暗,敌人辨别不了我们有多少人,又不担心我们马上渡河,时不可失。况且我们远道而来最好速战速决,难以持久。”说完,杨遇春就派千余骑兵到下游牵制敌军,他自己则率炮队渡过上游,炮火与风沙一齐压向敌人。敌军出乎意料,他们拖着笨重的鞋子,背负沉重的干粮,很不方便,逃跑时,米袋子、鞋子丢得满地都是。杀敌无数,生擒4千。张格尔出境,往达尔瓦斯藏堪地方逃去。
六月,杨遇春与杨芳分道出塞,追击张格尔。杨芳在阿赖与浩罕兵两千相遇,陷于埋伏,损失很大。道光下令入关。
张格尔在各部落辗转吃喝,诸部落不能供养,生计越来越难。清王朝以郡王与十万金为赏捉拿张格尔。十二月,长龄派遣黑回(一说黑山党人),到境外放烟幕弹,说清军已完全撤退,喀什噶尔空虚,回人盼望张格尔回来。张格尔信以为真,率步卒500潜回。在格尔铁盖山(阿富汗东部),落于长龄、杨芳6千人包围圈内。张格尔率残兵30骑而逃,为清副将胡超、都司段永福抓获。
张格尔被送北京。道光帝下令将他寸磔喂狗。长龄以功封为二等威勇公,杨芳封三等果勇侯,均赏双眼孔雀翎。将士胡超以下也有赏赐。杨遇春实授陕甘总督。
平定张格尔叛乱用兵36000余人,用银千万余两。
平定张格尔叛乱是道光朝一件大事,它使新疆获得了一个较长的和平稳定的新局面,到同治初年新疆才又出现危机。
打出志气的中法战争
从中法战争可以看出,虽然列强环伺之下清王朝疲于应付,但清朝军队仍然拥有一批有骨气、能打仗的军人。此时,如果清王朝像日本的明治维新一样及时主动地采取改革措施,也并非完全没有机会。但历史是无奈的,就像中法战争,打了胜仗却得到一个失败的后果。
中法战争是光绪九年(1883年)十一月开始,十一年(1885年)结束的中国人民反对法国侵略者的战争。
这次战争的起因是法国企图从越南打通一条西南地区的通道以掠夺那里的资源。战争本来是中国打赢了的,但由于清朝政府的腐朽和妥协的政策,最后却失败了,签订了《中法会订越南条约》。从此,法国从中国西南肆意向中国扩张。然而在战争中刘永福和冯子材及其所率领的军队为国家领土完整进行的英勇斗争永远名扬反侵略史册。
战争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越南北部红河三角洲地区,黑旗军先胜后败,签订《中法简明条约》。同治十二年(1873年)十月,法军占领河内、海阳、宁平、南定等省。法将安邺与越南土匪头目黄崇英勾结,企图占领整个越南。越南国王邀请中国黑旗军帮助抗法。
黑旗军首领刘永福(1837~1917年),字渊亭,本名刘义,广西上思人。他率领的军队打七星黑旗,故称黑旗军。这支军队原是太平天国时期活跃在两广边境上的农民起义军。太平天国失败后,驻扎在越南保胜(今老街)一带约有2000余人。刘永福接到邀请后即率军绕道河内,他设下埋伏,诱斩安邺,大败法军于河内城郊。
越南国王封刘永福为副提督,管理宣光、兴北、山西三省。
光绪九年(1883年)二月法军再次攻陷河内。越南国王阮福膺(12岁)再次邀请刘永福参战。四月十三日,黑旗军大败法军于河内城西纸桥,法军中校司令李维业被打死,刘永福提升为三宣提督。
法国不甘心失败,增兵进攻顺化,强迫越南签订了《顺化条约》,使越南变成法国殖民地。
十一月十四日,法军孤拔司令统帅5000人大举进攻北越的中国驻军和黑旗军,中法战争爆发。光绪十年正月法军增加到16000人。由于操外交大权的李鸿章采取投降政策,加上中国驻军与黑旗军寡不敌众,接连失利,只好退出除谅山之外的各个据点,黑旗军退至保胜。北越基本上为法军所占。
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四月十七日,李鸿章与法军中校福禄诺在天津签订《中法简明条约》,主要内容是中国承认法国占领越南,中国撤军,中国同意在中越边界开埠与法通商等。
第二阶段:马尾海战,中国失败。
中方虽然声明将驻扎在越南北圻的军队撤回,但没确定时间。十年闰五月一日,法军去谅山“接防”。清军代表告以尚未接到撤防命令,法军便开枪打死清军代表,清军自卫还击,击毙法军近百人。
闰五月二十二日,法国一支舰队(司令孤拔)闯入中国海军基地福建马尾。闽浙总督何景、船政大臣何如璋声称为履行“和议”,对舰队须加以保护,不须先行向他开炮,但七月三日,该舰居然向福建水师轰击,击沉兵舰11艘,运输船19艘,清军死伤700余人。福建水师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遭到袭击,但他们立即英勇还击,击伤几艘敌舰。第二天,法国舰队又击毁了法国帮助建造的整个马尾造船厂。七月六日清政府不得不向法国宣战。
第三阶段:战争在海上与中越边境进行,中国虽胜犹败。
七月十日法国侵略军炮轰基隆,二十日登陆台湾并进攻沪尾,被孙开华部击退。八月十三日,法军再次进攻台湾,轰毁基隆炮台,翌日占领基隆。清军与法军在台湾多处激战,损失很大。十一年正月十五日,法舰攻镇海口岸,提督欧阳利见迎击,杨歧珍开炮还击,伤法舰。后来在海战中,孤拔受伤,不久病死澎湖。
与此同时法军大举进攻越南。在越南的中国军队分为西线和东线。西线是岑毓英的滇军和黑旗军,东线是潘鼎新的桂军。西线大胜法军于临洮,东线兵挫谅山,潘鼎新逃到龙州。法军占领镇南关。
因病开缺的冯子材奉命出关助剿,任为广西关外军务帮办。冯子材,广西钦州人,字翠亭,曾在向荣麾下参加过镇压太平军起义,作战勇猛。继二月二日败法军于越南扣波后,又于二月七日、八日、十日、十三日与苏元春、王孝祺等在镇南关大获全胜,法军全线动播,谅山克复。
越南军箪食壶浆以迎冯子材,做清军向导。法军大败消息传至巴黎,茹弗理内阁倒台。但西太后、奕訢、李鸿章等怕激怒法国,不敢乘胜追击,而将这个胜利作为乞和的资本“乘胜即收”,便于二月二十二日下令停战。
四月二十七日,李鸿章与法国驻华公使巴德诺在天津签订了《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共十款。主要内容是:一、中国承认越南为法国的“保护国”;二、同意法国在广西、云南两省享有通商特权;中国如在这两省修铁路,须与法国商办;三、指定中越边界上两处地方为通商口岸。
三次革新给晚清政坛带来新气象
三次革新给大清王朝带来了改革自强的良机,也给晚清政坛吹来一股清新的海风,对当时经济、文化、政治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不过这些革新的局限性也显而易见,并没有触及政治、社会变革的主要神经,在慈禧的顽固主宰下,已经滋生了癌细胞的清王朝就只能等着病毒的进一步扩散了。
为了挽救其灭亡的命运,清朝先后进行了三次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的革新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与新政。三次革新虽然都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四个方面,但重点是不同的。洋务运动主要是经济方面的革新,戊戌变法主要是政治领域里的革新,而新政则涉及各方面。
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到90年代清朝统治集团中一部分人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的工业技术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并以新式武器装备陆军和海军的运动。
当时把跟国外打交道称作洋务,这次改革引进外国文化和人才,故称洋务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处在蓬勃发展之际。清政府中央和地方一部分官僚如奕訢、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觉得要镇压农民起义,抵御外侮以求长治久安,必须求强、求富。而要求强、求富,就必须引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科学技术。洋务运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
洋务运动有如下几方面:
一、军事工业。军事工业是洋务运动的重点。如曾国藩于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创建了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于同治四年(1865年)创建了江南机器制造局和金陵机器局,左宗棠于同治五年(1866年)创建马尾船政局,张之洞于光绪十四年创建了湖北枪炮厂等。
二、民用企业。兴办军事工业求强,兴办民用企业求富。洋务派兴办的民用企业有李鸿章于同治十一年兴办的轮船招商局、光绪三年(1877年)创办的唐山煤矿、光绪六年(1880年)创建的天津电报局,左宗棠于光绪四年(1878年)创建的兰州机器织呢局,张之洞在光绪十六年(1890年)创办的湖北织布局和汉阳制铁局。
三、兴办外语学校,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奕訢创立同文馆,招收八旗儿童学习英、法、俄文。接着李鸿章、左宗棠办起外语和科技学校。此外,洋务派还选拔学生留学,组织人力翻译外文科技书籍。
四、办海军。光绪年间,建起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洋务运动中的军事工业全是官办,资金来自海关关税、军饷和厘金。用作海军军费的相当一部分为皇室和各级官吏所鲸吞。为慈禧太后建造的颐和园,自开工就每年从海军军费中挪用,一共用了数百万两。民用企业则是“官督商办”,由官僚控制,吸收私人投资。
军事企业几乎都聘用了外国人帮忙,如金陵机器局聘请了英国人马格里任技师,福州船政局聘用了法国人日意格为正监,德克为副监。
洋务运动经过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就失败了。中法战争中法国侵略者轰毁了马尾造船厂,甲午之战,日本侵略者使北洋海军全部覆没,洋务派的坚船利炮的希望化为泡影。尽管如此,洋务运动还是有意义的。首先它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工业,使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中国开了头。第二,使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的中国人初次见到机器大生产,开了眼界,促使他们向西方学习先进生产技术。此外还加强了国防力量,促进了近代教育的萌芽。第三,洋务运动期间由于对外交往的需要,清朝政治制度也发生了进步的变化,即进行了官制和教育改革,产生了通商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同文馆、总税务司等。
戊戌变法是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由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发起的并得到光绪帝支持的改良主义政治运动。这一年是干支纪年的戊戌年,这场运动便称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发生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
清朝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导致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使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暴露无遗。挽救危亡必须变法,成为朝野有识之士的共同呼声。戊戌变法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
深受西方文化影响,感到中国不学西方就难以图存的广东南海知识分子康有为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在应顺天乡试时就提出了变法主张。二十一年(1895年)他到北京应会试期间,听到日本逼签《马关条约》消息,联合18省举人于四月七日“公车上书”,将给光绪皇帝的万言书交给都察院。
康有为上书不久中了进士,拜候补工部主事。上任后他又两次上书光绪帝。光绪帝读到他后一次上书,十分赞赏并让人抄送慈禧太后、军机处和各省督抚。二十三年十二月与翌年正月,康有为又两次上书,提出了具体的变法措施并批驳了反对派李鸿章和荣禄等人的“诘问”。次年四月二十三日,接受变法主张的光绪帝下诏变法。
从四月二十三日到八月六日103天里,光绪帝下了几十道命令,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教等几方面的变革。
政治方面:改革机构,裁减政府人员,革新吏治,广开言路,言论、出版自由。
经济方面:奖励工商业,设立国家银行,修铁路,办邮电。
军事上:淘汰冗兵,训练海军、陆军,改用洋枪洋炮。
文教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派留学生,设京师大学堂,各地设中小学,提倡西学,奖励发明创造和科技工作。
以上改革归纳起来就是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救亡图存,自强、求富。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由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帝党共同努力的政治改革运动。
这次革新还没发生多少实际上的效力就被后党破坏了。变法开始时,慈禧太后没有说什么,但当她发现改革触及她的权力时,就迅速采取一系列手段加以破坏:将革新最重要人物——帝师翁同和革职;控制京畿的军权,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又任命刑部尚书崇礼署步军统领;令任命为二品以上的大臣必须到她面前谢恩;最后将光绪帝囚禁于瀛台,搜捕维新派,结果康有为亡命香港,梁启超逃到日本,谭嗣同拒绝出走日本的劝告,与杨锐、刘光弟、林旭、康广仁、杨深秀被处斩。新政措施除设立的京师大学堂外全部取消。
戊戌变法是中国资产阶级发起政治运动的一次演习,虽然失败了,但它在经济领域开展近代化的企图具有创新意义,使爱国救亡思想深入人心,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新政是晚清的第三次革新。
这次革新起于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慈禧太后西逃之时。这时候,清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面临危机。为了挽救灭亡的命运,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1年)十二月十日,慈禧太后于西安以光绪帝的名义颁布“预约变法”上谕,要求上自军机大臣,下至各省督抚提出革新意见。三月三日,设立督办政务处作为新政实施机构。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清末革新。
清末革新内容:
政治方面:改革官制。光绪二十七年三月三日设督办政务处,接着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撤销一些闲散机构(如詹事府、通政司、太常寺、太仆寺、光禄寺、鸿胪寺等)。此外还变革法制,仿行宪政。
经济方面:设商部,订立“奖励工商章程”。
军事方面:裁绿营,练新军。
文化教育方面:废科举,设学校,派学生留学。
风俗习惯方面:废除满汉通婚禁令,禁鸦片,禁妇女缠足。
这次变法与戊戌变法在内容上差不多,但实实在在,成就最大,给暮气沉沉的晚清带来了新气象。慈禧太后搞新政的目的是挽救封建王朝的灭亡,但事与愿违:新教育和留学培养了大批革命党人,假立宪促进了革命高潮,奖励工商和厂矿开设扩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练新军练出了大批清王朝的掘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