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针灸推拿一学就会
10893900000009

第9章 内科疾病

中风

【病名】

中风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角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口歪、半身不遂为临床主症的疾病。因发病急骤,病情变化迅速,与风之善行数变特点相似,故名“中风”、“卒中”。

【治疗】

1.针灸治疗

(1)中经络(中风较轻的类型,一般不出现神志昏迷,意识清醒)

主穴:内关、极泉、尺泽、委中、三阴交、足三里。

配穴:肝阳暴亢(头部胀痛明显、情绪易怒)加太冲、太溪,镇肝潜阳;风痰阻络(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加丰隆、合谷,化痰熄风;痰热腑实(口粘痰多,腹胀便秘,舌头发红)加曲池、内庭、丰隆,清热豁痰;气虚血瘀(肢体软弱,偏身麻木,手脚肿胀,面色淡白)加气海、血海,益气活血;阴虚风动(肢体麻木,心烦失眠,眩晕耳鸣)加太溪、风池,滋阴潜阳;

口角歪斜加颊车、地仓;上肢不遂加肩、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加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头晕加风池、完骨、天柱;足内翻加绝骨丘墟透照海;足外翻加中封、太溪;足下垂加解溪、胫上;便秘加丰隆、支沟;尿失禁、尿潴留加中极、曲骨、关元。

针灸操作:内关用捻转泻法,持续运针1~3分钟;三阴交、足三里用提插补法;刺极泉时,在原穴位置下2寸心经上取穴,避开腋毛,直刺进针,用提插泻法,以患者上肢有麻胀和抽动感为度;尺泽、委中直刺,提插泻法,使肢体有抽动感。

(2)中脏腑(中风较为严重的类型,一般会出现神志昏迷,意识模糊等情况)主穴:以督脉腧穴为主。水沟、素、百会、内关。

配穴:闭证(神志昏迷,面部发红,呼吸急促,喉中有痰,牙关紧闭,二便不通)加十宣、合谷、太冲开窍启闭;脱证(面色苍白,瞳仁散大,气息微弱,汗出肢冷,二便失禁)加关元、气海、神阙回阳固脱;呼吸衰竭加气舍益宗气而调呼吸。

针灸操作:内关用捻转泻法,持续运针1~3分钟;素、水沟用雀啄法,以患者面部表情出现反应为度;十宣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太冲、合谷用泻法,强刺激;关元、气海用大艾炷灸法;神阙用隔盐灸法,直至四肢转温为止。

2.推拿治疗

治疗原则:祛风通络,舒筋活血,补益气血,填精益髓。

手法:拿法、按法、揉法、推法、擦法、拔伸法等。

操作:患者仰卧,拿揉肩井,按揉天宗,推夹脊穴,八字推膀胱经第一侧线并按揉侧线上诸穴位,着重推患侧膀胱经第一侧线(以腰臀及下肢后侧为重点)。按揉患侧腰、臀及下肢部并擦之。(以肾俞,环跳,殷门,委中,承山为主)

患者侧卧位(患侧在上),拿揉患侧上肢的后侧、外侧及下肢外侧,按揉肩、曲池、手三里、合谷、风市、阳陵泉、昆仑。

患者仰卧,拿揉患侧上肢前侧,下肢前侧,拿捏患侧上肢,按揉患侧大腿前侧及小腿外侧,以髀关、伏兔、血海、足三里、解溪为主,擦患侧上肢及下肢的前外侧,拔伸屈曲患侧上肢与下肢的各个关节,最后推印堂,按百会,推少阳,一指禅推法推头面部,以患侧颜面部为主,按揉下关,颊车(以患侧为主),擦颜面部,击头部,扫桥弓,按百会。

3.辨证加减

气虚血虚者,加按揉肺俞、心俞、膈俞;肝阳上亢者,加按揉脾俞,太冲,扫散法,扫桥弓。痰多者,加按揉人迎、廉泉、风府诸穴。

【按语】

1.针灸治疗中风疗效较满意,尤其对于神经功能的康复如肢体运动、语言、吞咽功能等有促进作用,治疗越早效果越好。治疗期间应配合功能锻炼。

2.推拿疗法对中风的治疗原则为舒筋通络,行气活血,滑利关节,在保持关节活动,防止肌肉痿缩及关节僵硬,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方面,起到了其他疗法所部能达到的作用。本病多采用综合治疗,对其康复是有益的。治疗中应以“治痿独取阳明”为指导,重点在手、足阳明经,其次是膀胱经。

3.中风急性期,出现高热、神昏、心衰、颅内压增高、上消化道出血等情况时,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4.中风患者应注意防止褥疮,保证呼吸道通畅。

5.本病应重在预防,如年逾四十,经常出现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偶有发作性语言不利,肢体痿软无力者,多为中风先兆,需加强防治。

头痛

【病名】

头痛,又称“头风”,是指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常见于西医学的紧张性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以及脑膜炎、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头颅外伤、脑震荡后遗症等疾病。

【治疗】

1.针灸治疗

主穴:以局部取穴为主,配合循经远端取穴。

(1)阳明头痛(额部及眼眶部位疼痛):印堂、上星、阳白、攒竹透鱼腰及丝竹空、合谷、内庭。

(2)少阳头痛(头侧面疼痛):太阳、丝竹空、角孙、率谷、风池、外关、足临泣。

(3)太阳头痛(头部后面、连及项部疼痛):天柱、风池、后溪、申脉、昆仑、风池。

(4)厥阴头痛(头顶部疼痛):百会、通天、太冲、行间、太溪、涌泉。

(5)偏正头痛:印堂、太阳、头维、阳白、合谷、内庭、外关、足临泣。

(6)全头痛:百合、印堂、太阳、头维、阳白、合谷、风池、外关。

配穴(遇到风吹疼痛加剧,疼痛部位不固定):外感风邪加风池、风门,风寒加灸大椎,风热针泻曲池,风湿针泻三阴交,宣散风邪,清利头目;痰浊上扰(疼痛不剧烈,昏沉沉,如同裹着布一样)加丰隆、足三里,化痰降浊,通络止痛;气滞血瘀(疼痛如针刺感,疼痛部位固定)加合谷、太冲、膈俞,行气活血,化瘀止痛;气血不足(绵绵作痛,伴有眩晕)针补气海、血海、足三里,益气养血,补虚止痛;肝阳上亢治同厥阴头痛。

针灸操作:头部腧穴大多应平刺,少数腧穴如太阳、天柱、风池可直刺,但风池穴应严格注意针刺的方向和深浅,防止伤及延髓;外感风邪、痰浊上扰、气滞血瘀、肝阳上亢针刺用泻法;气滞血瘀、肝阳上亢可在阿是穴点刺出血;气血不足针用补法,加灸。急性头痛每日治疗1~2次,每次留针30分钟至1小时;慢性头痛每日或隔日1次。

2.推拿治疗

治疗原则:疏经通络、行气活血、镇静止痛。

手法:推法、抹法、按法、揉法、拿法、拨法等。

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及俯卧位,术者立于一侧。

(1)术者双手拇指自印堂穴交替推抹至前发际处,经前额推抹到太阳穴,拇指按揉太阳穴,改用大鱼际向后推至耳上——过耳后——经风池穴——走项至两侧肩部,反复操作8~15遍。

(2)双手五指自然伸直,中指自印堂穴,食指与无名指分别自两侧眉弓,大拇指与小指分别自两侧头维穴交替推胆经头顶部——后枕部——大椎穴——至两侧肩部,反复操作8~15遍。

(3)以双手多指同时或交替拿揉头部,然后多指指端着力做落手打、抓手打的动作,操作4~6分钟。

(4)用双手拇指和中指相对用力对挤,对按两侧头维穴与风池穴,操作3~5分钟。

(5)以拇指与多指相对用力拿揉项部,以多指与掌根相对着力握拿肩部,操作2~3分钟。

【按语】

1.针灸、推拿治疗头痛疗效显著,对某些功能性头痛能够达到治愈的目的。对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头痛,针灸也能改善症状,但应同时注意原发病的治疗,以免贻误病情。

2.部分患者由于头痛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故易产生消极、悲观、焦虑、恐惧情绪。在针灸治疗的同时,应给予患者精神上的安慰和鼓励。

面瘫

【病名】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又称为“口眼歪斜”。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冬季和夏季。发病急速,以一侧面部发病为多;手、足阳经均上头面部,当病邪阻滞面部经络,尤其是手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可导致面瘫的发生。

【治疗】

1.针灸治疗

主穴:以面颊局部和足阳明经腧穴为主,如阳白、四白、颧、颊车、地仓、翳风、合谷。

配穴:风寒证(发病初期,面部有受凉史)加风池祛风散寒;风热证(发病初期,多继发于感冒发热,兼见舌红)加曲池疏风泻热;抬眉困难加攒竹;鼻唇沟变浅加迎香;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颜唇沟歪斜加承浆;恢复期加足三里补益气血、濡养经筋。

针灸操作:面部腧穴均行平补平泻法,恢复期可加灸法;在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不宜过重,肢体远端的腧穴行泻法且手法宜重;在恢复期,合谷行平补平泻法,足三里施行补法。

2.推拿治疗

治则:舒筋通络,活血化瘀。风热者:疏风清热;风寒者:温经散寒。

手法:一指禅推法、抹法、按法、揉法、擦法、拿法等。

操作:

(1)面部操作: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以患侧颜面部为主,健侧做辅助治疗。医者先用一指禅推法自印堂穴开始,经阳白、太阳、四白、睛明、迎香、地仓、颧髎、下关至颊车,一般须往返操作5~6遍。在经过穴位时,应稍作停留,持续推10秒钟左右。用双手拇指抹法自印堂穴交替向上抹至神庭穴;从印堂向左右抹至两侧太阳穴;从印堂穴向左右抹上下眼眶;自睛明穴沿两侧额骨抹向耳前听宫穴;从迎香穴沿两侧额骨抹向耳前听宫穴,每一个部位可以连续操作5~10遍,力量要求应从小到大;还要根据病人的皮肤条件,掌握好适当的力度,如果皮肤过于干燥,可以采用一定的油性介质,时间约6分钟。用拇指依次按揉牵正、承浆、翳风穴,每穴约1分钟。用大鱼际揉法在面部前额及颊部操作,时间约3分钟。最后在患侧颜面部向眼方向上用擦法结束面部治疗。中枢性面瘫操作重点应放在眼裂以下。

在一指禅操作时,对于不能抬眉者,加推攒竹穴;鼻唇沟平坦者,重点推迎香穴;乳突痛者,加推翳风穴;人中歪斜者,加推水沟穴;颏唇沟歪斜者,加推承浆穴;舌麻、味觉消失者,加推廉泉穴。

(2)项背部及上肢操作:主要针对因风寒或风热引起的面瘫,患者取坐位,医者站于患者背后。用一指禅推法施于风池及项背部;拿风池、合谷,各1分钟左右,同时配合颞部扫散法。

【按语】

1.针灸、推拿治疗面瘫具有良好疗效,是目前治疗本病安全有效的首选方法。

2.推拿治疗时手法要轻柔,选择手法的刺激量和其力量的大小应把握由小逐渐加大的原则,以防止擦破皮肤;同时要注意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风寒型和风热型面瘫治疗部位和手法的区别,注意不同部位瘫痪程度不同时的随症加减变化。

3.面部应避免风寒,必要时应戴口罩、眼罩;因眼睑闭合不全,灰尘容易侵入,每日点眼药水2~3次,以预防感染。

4.周围性面瘫的预后与面神经的损伤程度密切相关,一般而言,无菌性炎症导致的面瘫预后较好,而由病毒导致的面瘫(如亨特氏面瘫)预后较差。

感冒

【病名】

感冒是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因病情轻重不同而分为伤风、重伤风和时行感冒。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冬、秋两季多发。

【治疗】

1.针灸治疗

主穴:风池、大椎、外关、列缺、合谷。

配穴:风寒证(鼻塞,流清涕,咳嗽,痰液清稀,咽喉微痒,喷嚏,怕寒重,发热轻,头痛,肢体酸重,口不渴或虽渴但喜热饮):加风门、肺俞,祛风散寒;风热证(鼻塞而干,少涕或流浓涕,咳嗽声重,咯痰色黄而粘,咽喉肿痛,恶寒轻,发热重,头痛或昏胀,面红目赤,口干渴喜冷饮):加曲池、尺泽,疏散风热;暑湿证(咳声重浊,咯吐白色粘痰,汗出不畅,肢体酸重,头昏重而胀,消化不良,腹胀,尿少色黄):加中脘、足三里,和中化湿;邪盛体虚加肺俞、足三里,扶正祛邪;鼻塞流涕加迎香,宣肺通窍;头痛加印堂、太阳,祛风止痛;咽喉肿痛加少商,清热利咽。

针灸操作:毫针浅刺用泻法;体虚者平补平泻,并可用灸。

2.推拿治疗

治疗原则:祛风散邪,发汗解表。

手法:一指禅推法、分推法、按法、揉法、拿法、扫散法、擦法、拍法、摩法等。

操作:一指禅、分推法推前额、眼眶及鼻翼两侧,按揉印堂、攒竹、太阳、迎香、百会等穴,拿头部、风池、颈项两侧、肩井、合谷、外关,扫散头侧,擦大椎及背部膀胱经。

3.辨证加减

(1)风寒感冒:按揉风府、风门,推、擦督脉及背部膀胱经两侧线。

(2)风热感冒:按揉大椎、肺俞、风门、曲池,拍击背部两侧膀胱经。

(3)暑湿感冒:摩腹,按揉内关、足三里、丰隆、中府、云门。

(4)气虚感冒:摩腹,按揉膻中、足三里、中府、云门,擦腰骶部。

(5)阴虚感冒:摩腹,按揉血海、足三里、三阴交、涌泉、太冲。

【按语】

1.本病须与流脑、乙脑、流行性腮腺炎等传染病的前驱症状做鉴别诊断。

2.针灸、推拿治疗本病疗效明显,但若出现高热持续不退、咳嗽加剧、咯吐血痰等症时,宜尽快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3.感冒流行期间应保持居室内空气流通,少去公共场所。并可灸大椎、足三里等穴进行预防。

咳嗽

【病名】

咳嗽是肺系疾患的常见病症。“咳”指肺气上逆,有声无痰;“嗽”指咯吐痰液,有痰无声。临床上一般多声痰互见,故并称“咳嗽”。

【治疗】

1.针灸治疗

主穴:肺俞、中府、列缺、太渊。

配穴:风寒束肺(咳嗽白痰,鼻塞流涕,恶寒发热,头痛,全身酸楚)加风门、合谷,祛风宣肺;风热犯肺(咳嗽黄痰,粘稠难以咳出,口干咽痛,头痛身热,舌尖红)加大椎、曲池、尺泽,祛风清热;燥热伤肺(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甚则痰中带血,咯痰不爽,鼻燥咽干,胸闷而痛,头痛发热)加太溪、照海,润燥止咳;痰湿阻肺(咳嗽痰多,色白呈泡沫状,易于咯出,咳声重浊,胸部满闷或喘促短气,消化不良,腹胀)加足三里、丰隆,化痰止咳;肝火灼肺(咳嗽气逆,阵阵发作,痰少而粘,不容易咯吐,甚则痰中带血,胁肋胀痛,咽喉干痒,目赤口苦,便秘尿黄)加行间、鱼际,泻肝清肺;肺肾阴虚(干咳无痰或少痰,痰粘带血,口干咽燥,手足心烦热,形体消瘦)加肾俞、膏肓、太溪,滋阴降火;脾肾阳虚(咳嗽气喘,活动后加重,痰液清稀,面色淡白,或肢体浮肿,小便不利)加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培补脾肾;胸痛加膻中,宽胸理气;胁痛加阳陵泉,疏利少阳;咽喉干痒加照海,滋阴利咽;痰中带血加孔最,清肺止血;盗汗加阴郄,滋阴敛汗;肢体浮肿、小便不利加阴陵泉、三阴交,健脾利湿。

针灸操作:针刺太渊注意避开桡动脉;中府、风门、肺俞、脾俞、肾俞等穴不可直刺、深刺,以免伤及内脏;其他腧穴常规操作。外感咳嗽者每日治疗1~2次,内伤咳嗽者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

2.推拿治疗

治疗原则:外感咳嗽,多为实证,治以祛邪利肺;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治以祛邪止咳,扶正补虚,标本兼顾。

手法:分推法、按法、揉法、一指禅推法、擦法等。

操作:基本治法:分推胸胁部,按揉天突、膻中、中府、云门、尺泽、丰隆,一指禅推法推前额及身柱、大杼、风门、肺俞、膏肓俞,直擦背部膀胱经。

3.辨证加减

(1)风寒袭肺:按揉风池、风府穴,拿肩井,擦背部膀胱经。

(2)风热犯肺:按揉大椎、肺俞、风门、曲池、合谷,拿肩井,拍击背部两侧膀胱经。

(3)痰湿蕴肺:摩腹,按揉足三里、丰隆、章门穴。

(4)肝火犯肺:按揉太冲、行间,一指禅推期门、章门。

(5)肺阴亏耗:横擦前胸,按揉足三里、三阴交、涌泉、太渊。

【按语】

1.内伤咳嗽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应坚持长期治疗。急性发作时宜标本兼顾;缓解期须从调整肺、脾、肾三脏功能入手,重在治本。

2.本病若出现高热、咯吐脓痰、胸闷喘促气短等重症时,应采用综合治疗措施。

3.感冒流行期间应减少外出,避免因感冒诱发本病。咳嗽发作时应注意休息,谨防病情加重。

4.平时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机体防御疾病的能力及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

哮喘

【病名】

哮喘是一种以发作性喉中哮鸣、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得平卧为特点的过敏性病症,常见于西医学的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和阻塞性肺气肿等疾病。“哮”为喉中痰鸣有声,“喘”为气短不足以息。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和任何季节,尤以寒冷季节和气候骤变时多发。

【治疗】

1.针灸治疗

主穴:以手太阴肺经腧穴和肺的俞、募穴为主。肺俞、中府、天突、膻中、孔最、定喘、丰隆。

配穴:寒饮伏肺(遇寒触发,胸膈满闷,呼吸急促,喉中痰鸣,咯痰稀白)加风门、太渊,疏风宣肺;痰热壅肺(喘急胸闷,喉中哮鸣,呼吸声音粗重,痰黄质稠,咯吐不爽,发热口渴)加大椎、曲池、太白,清化痰热;肺脾气虚(咳喘气短,活动则加剧,咳声低微,痰液清稀,怕风多汗,精神疲惫)加脾俞、足三里,培土生金;肺肾阴虚(呼吸不足而喘,咳嗽痰少,头晕耳鸣,腰酸膝软)加肾俞、关元、太溪,滋肾益肺;心肾阳虚(喘促短气,呼多吸少,气不得续,怕寒,四肢冷,尿少浮肿,甚则喘急烦躁,冷汗淋漓,唇甲青紫)加心俞、肾俞、气海、关元、内关,补益心气、振奋元阳;潮热盗汗加阴郄、复溜,滋阴敛汗。

针灸操作:风门、肺俞、脾俞、肾俞、心俞等穴不可直刺、深刺,以免伤及内脏;气海、关元加灸;其他腧穴常规针刺;顽固性哮喘可施行瘢痕灸。严重发作者每日针治2次或数次,缓解期每隔l~2日治疗1次。

2.推拿治疗

治疗原则:宽胸理气。实证以祛邪为主,虚证以扶正为主。

手法:一指禅推法、分推法、按法、揉法、拿法、擦法、拍法、摩法等。

操作:一指禅、分推法推前额、眼眶及鼻翼两侧,按揉膻中、中府、云门、肺俞、风门、定喘、丰隆,拿风池、肩井,横擦前胸部及直擦背腰部。

3.辨证加减

(1)外邪袭肺:按揉列缺、合谷、尺泽,拍击背部两侧膀胱经。

(2)痰浊阻肺:摩腹,按揉足三里、脾俞、章门。

(3)肺虚:按揉或一指禅推足三里、太渊、脾俞、肾俞。

(4)肾虚:按揉或一指禅推关元、气海、肾俞、太溪,擦腰骶及下腹部。

【按语】

1.针灸、推拿治疗哮喘有较好的效果,在急性发作期以控制症状为主;在缓解期以扶助正气、提高抗病能力、控制或延缓急性发作为主。

2.哮喘发作持续24小时以上,或经针灸治疗12小时以上仍未能控制者,易导致严重缺氧、酸碱平衡破坏及电解质紊乱,出现呼吸、循环衰竭,宜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3.在缓解期间,可用艾条灸风门、肺俞、膏肓、脾俞、肾俞、关元、气海、足三里等穴。每次选用3~5穴,灸至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次,连续灸治3~6个月,常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4.平时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认真查找过敏源,避免接触而诱发。防寒保暖,力戒烟酒,不吃或少食肥甘厚腻之品及海腥发物。

心悸

【病名】

心悸,又名“惊悸”、“怔忡”,是指心跳异常、自觉心慌不安的病症。多见于西医学的神经官能症、风湿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治疗】

1.针灸治疗

主穴:以心经、心包经腧穴和相应俞、募穴为主。内关、神门、通里、心俞、厥阴俞、巨阙、膻中。

配穴:心阳不振加关元、足三里,振奋心阳;心虚胆怯(心悸常因惊恐而诱发,气短,不自主出汗,神倦乏力,失眠多梦)加百会、胆俞,补心壮胆;心脾两虚(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面色淡白,头晕乏力,胸闷气短,不自主出汗,食欲不佳)加脾俞、足三里,补益心脾;阴虚火旺(心悸不宁,思虑精神压力大时加剧,手脚心发热,失眠多梦,头晕目眩)加劳宫、太溪,滋阴降火;心血瘀阻(心悸,心慌心跳不能控制,胸闷,心痛阵阵发作)加曲泽、膈俞,活血化瘀;水气凌心(心悸,心慌心跳不能控制,胸闷气喘,不能平卧,咳吐大量泡沫痰涎,面部、足部浮肿,尿少)加水分、阴陵泉,行水降逆、宁心定悸。

针灸操作:所有腧穴常规针刺;背部穴位应当注意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急性发作用泻法,留针30分钟至1小时,以症状消失或减缓为度。

2.推拿治疗

治则:补心温阳,宣痹止痛。痰浊阻心者宜通阳泄浊,豁痰开结;阳气虚衰者宜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心血瘀阻者宜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心肾阴虚者宜滋阴益肾,养心安神;气阴两虚者宜益气养阴,活血通络;阴寒凝滞者宜辛温通阳,开痹散寒。

手法:一指禅推、指按、指揉、擦法等。

操作:

(1)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医生分别以一指禅推法、指按法、指揉法在膻中、内关穴上操作各3分钟;掐揉内关穴同时配合深呼吸5分钟;横擦前胸部,以透热为度。

(2)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医生分别以一指禅推法、指按法、指揉法在心俞、厥阴俞上操作各3分钟;侧擦背部,以透热为度。

4.辨证加减

(1)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面色淡白,头晕乏力,胸闷气短,不自主出汗,食欲不佳:点按丰隆、脾俞、胃俞、肺俞、阴陵泉、足三里以通阳泄浊,豁痰开结,手法操作时宜重,以泻为主,每穴治疗时间不少于1分钟。

(2)心慌心跳,活动后加剧,头晕,面色苍白,胸闷气短:摩小腹,按中极,推关元、气海、中极;横擦八、肾俞、命门以益气温阳,活血通络,手法操作时宜轻,以补为主。

(3)心悸,心慌心跳不能控制,胸闷,心痛阵阵发作:按揉大包、京门、膈俞、三阴交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4)心悸不宁,思虑精神压力大时加剧,手脚心发热,失眠多梦,头晕目眩:用一指禅推心俞、肾俞、气海、关元、三阴交并擦两侧涌泉穴以滋阴益肾,养心安神。

(5)气阴两虚:按揉中脘、血海、足三里,一指禅推脾俞、胃俞以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6)阴寒凝滞:横擦肩背部及肾俞、命门、八穴,直擦背部督脉,以透热为度,从而达到辛温通阳,开痹散寒的目的。

【按语】

1.心悸可因多种疾病引起,针灸治疗的同时应积极查找原发病,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2.针灸、推拿治疗心悸不仅能控制症状,而且对疾病的本身也有调整和治疗作用。3.器质性心脏病出现心衰倾向时,则应及时采用综合治疗措施,以免延误病情。4.在治疗的同时,应注重畅达情志,避免忧思、恼怒、惊恐等刺激。适当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适当活动可改善心脏功能,促进侧枝循环的建立,调节脂质代谢,防止肥胖。

失眠

【病名】

失眠又称“不寐”。常见于西医学的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以及贫血等疾病中。

【治疗】

1.针灸治疗

主穴:百会、神门、内关、三阴交、安眠。

配穴:心脾两虚(多梦易醒,伴有心悸、健忘、头晕目眩、神疲乏力、面无光泽)加心俞、脾俞、三阴交,补益心脾、益气养血;心胆气虚(心悸胆怯,善惊多恐,夜间多梦易惊,)加心俞、胆俞、丘墟,补心壮胆、安神定志;阴虚火旺(心烦失眠,或时睡时醒,手足心热,头晕耳鸣,心悸,健忘)加太溪、太冲、涌泉,滋阴降火、宁心安神;肝郁化火(心烦不能入睡,烦躁易怒,胸闷胁痛,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尿黄)加行间、太冲、风池,平肝降火、解郁安神;痰热内扰(睡眠不安,心烦,胸闷,口苦痰多,头晕目眩)加中脘、丰隆、内庭,清热化痰、和胃安神。

操作:所有腧穴常规针刺;背俞穴注意针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以睡前2小时、病人处于安静状态下治疗为佳。

2.推拿治疗

治则:调理脏腑、镇静安神。

手法:推法、揉法、拿法、摩法、按揉法等。

操作:头面及颈肩部操作:推、揉印堂至神庭、睛明、攒竹,太阳,按鱼腰、角孙;配合按、拿风池穴、肩井穴。

腹部操作:顺时针方向摩腹,配合按揉中脘、气海、关元。

心脾两虚:加按揉心俞、肝俞、肾俞、小肠俞、足三里,横擦手背及直擦背部督脉。

阴虚火旺:加推桥弓穴,横擦肾俞、命门、两侧涌泉。

痰热内扰:加揉脾俞、胃俞、心俞,按中脘、天枢、神阙、足三里、丰隆、横擦手背。

【按语】

1.针灸、推拿治疗失眠有较好的疗效,但在治疗前应做各种检查以明确病因。如发热、咳喘、疼痛等其他疾病引起者,应同时治疗原发病。

2.因一时情绪紧张或因环境吵闹、卧榻不适等而引起失眠者,不属病理范围,只要解除有关因素即可恢复正常。老年人因睡眠时间逐渐缩短时容易觉醒,如无明显症状,则属生理现象。

消渴

【病名】

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尿糖及血糖增高为特征。

【治疗】

1.针灸治疗

主穴:以相应背俞穴为主。肺俞、脾俞、胃俞、肾俞、胃脘下俞、足三里、三阴交、太溪。

配穴:上消(口干舌燥,心烦口渴,喜饮水)加太渊、少府,泻心火以清肺热;中消(胃中胀闷不适,食量较大,但易饥饿,烦热汗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结,小便量多、浑黄)加中脘、内庭,清降胃火;下消(小便频、量多、浑浊,渴而多饮,头晕,视物模糊,多梦,遗精,腰膝酸软,皮肤干燥,全身瘙痒)加太冲、照海,滋肝肾之阴;阴阳两虚加阴谷、气海、命门,补肾阴肾阳;心悸加内关、心俞,不寐加神门、百会,宁心安神;视物模糊加太冲、光明,清肝明目;肌肤瘙痒加风市、血海、蠡沟,凉血润燥;手足麻木加八邪、八风,通经活络。

操作:肺俞、心俞、脾俞、胃俞、肾俞、胃脘下俞等穴不可直刺、深刺,以免伤及内脏;其他腧穴常规针刺。

2.推拿治疗

上消

治则: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手法:一指禅推法、点法、揉法、擦法、搓法、抖法等。

操作:嘱患者俯卧位,医者立于其右侧,先施一指禅推法于背部膀胱经,重点治疗肺俞、心俞、胃俞、肾俞、胰俞诸穴,上下往返治疗10分钟,再按揉、横擦肺俞、胰俞穴,以透热直至脏腑为佳。再点、按、揉然谷、隐白、公孙、涌泉诸穴3~5分钟以酸胀为度,最后嘱病人坐位,手推前胸兼点揉中府、云门,揉承浆,点曲池、鱼际、少商、合谷、劳宫诸穴,约10分钟,搓抖上肢结束操作。

中消

治则:清胃泻火,养阴保津。

手法:一指禅推法、擦法、按揉法、点法、摩法等。

操作:患者仰卧位,双下肢屈曲使腹部完全放松,医者坐于其右侧,先施推摩法于腹部,再点于中脘、天枢、关元诸穴,再施一指禅推法于上述诸穴,上下往返约5分钟,然后点合谷、曲池穴约1分钟;嘱患者俯卧位医者用擦法自上背部始沿脊柱两侧膀胱经路线向下,直至腰骶部,上下往返2~3分钟,然后重点按揉肺俞、胰俞、胃俞、脾俞、大肠俞,点揉足三里、上巨虚、内庭、行间诸穴,均以有酸胀为度。

下消

治则:滋阴降火,生津清热。

手法:按法、揉法、拿法、擦法等。

操作:患者俯卧位,先施擦法于患者背部膀胱经两线,自上而下,往返约2分钟再重点按揉胰俞、胃俞、肾俞、命门、八诸穴约10分钟,再斜擦肾俞、命门、八穴,以透热为度,最后按揉足三里、三阴交、然谷、太溪、涌泉诸穴约5分钟,以酸胀为度。

【按语】

1.针灸、推拿治疗糖尿病,对早、中期患者及轻型患者效果较好。若病程长而病重者应积极配合药物治疗。接受推拿治疗前如已用药物治疗者,应继续使用,同时密切观察血糖、尿量和临床体征的变化,根据病情变化逐渐减少用药量,直至完全停药。

2.糖尿病患者的皮肤极易并发感染,在针刺过程中应注意严格消毒。

3.严格控制饮食,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饮食增加蔬菜、蛋白质和脂肪类食物。

4.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呼吸困难、嗜睡,甚至出现血压下降、循环衰竭、昏迷、呼吸深大而快、呼气中有酮味(如烂苹果味)者,是糖尿病引起的酸中毒,病情凶险,应采取综合措施及时抢救。

胃痛

【病名】

胃痛,又称“胃脘痛”,常见于西医学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扭转、胃下垂、胃黏膜脱垂症、胃神经官能症中。

【治疗】

1.针灸治疗

主穴:中脘、内关、公孙、足三里。

配穴:脾胃虚寒(胃痛发作较缓,隐隐作痛,喜暖喜按,空腹加重,进食后疼痛缓解,劳累、受凉、生冷饮食后发作或加重)加神阙、气海、脾俞、胃俞,温中散寒;胃阴不足(胃脘火烧样的疼痛,饥饿但不欲进食,咽干口燥,大便干结)加胃俞、太溪、三阴交,滋阴养胃;寒邪犯胃(胃痛因感受寒邪而突然发作,怕寒喜暖)加神阙、梁丘,散寒止痛;饮食停滞(因暴饮暴食而胃脘疼痛,胀满不能按揉,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加梁门、建里,消食导滞;肝气犯胃(胃脘胀满而痛,连及两胁,嗳气反酸,喜长出气,情绪不佳时疼痛发作或疼痛加剧)加期门、太冲,疏肝理气;瘀血停滞(胃脘部针刺样疼痛,痛有固定的部位,按揉时疼痛加剧)加膈俞、阿是穴,化瘀止痛。

操作:寒邪犯胃和脾胃虚寒者,中脘、气海、神阙、足三里、脾俞、胃俞、阿是穴施行一般灸法或隔姜灸(中脘、气海还可施行温针灸),并可加拔火罐;期门、膈俞等穴不可直剌、深刺,以免伤及内脏;其他腧穴常规针刺。急性胃痛每日1~2次,慢性胃痛每日或隔日1次。

2.推拿治疗

治则:理气和胃,解痉止痛。

手法:点法、一指禅推法、揉法、法、按法、点法、搓法等。

操作:患者仰卧位,先用点穴法止痛,点内关、中脘、天枢、足三里、梁丘、公孙等穴,疼痛剧烈者,也可在背部脾俞、胃俞附近压痛点,用较重的点按法连续刺激2分钟左右,待疼痛缓减后,再辨其证而治之。轻快的一指禅推法、摩法在胃脘部治疗,使热量渗透于胃腑,然后按、揉中脘、气海、天枢等穴,同时配合按揉足三里,时间约10分钟,意在和胃理气。改患者俯卧位,用一指禅推法和法,从背部脊柱两旁沿膀胱经顺序而下至三焦俞操作,往返4~5次,然后用较重的手法按、揉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约5分钟,为解痉止痛之法。拿肩井,并循臂肘而下,在手三里、内关、合谷等穴作较强的刺激,然后搓肩臂,使经络通畅,再搓抹其两胁,由上而下反复数次,可增加和胃止痛之效;胸椎有明显棘突偏歪者,当施胸椎整复手法,以纠正胸椎小关节紊乱而造成的对内脏器官功能的不良影响。

3.辨证加减

(1)寒邪客胃:以温胃散寒,理气止痛为主。加较重的点、按法治疗脾俞、胃俞穴,时间约2分钟,并用擦法在左侧背部脾胃区治疗,以透热为度。

(2)饮食停滞:以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为主。加顺时针方向摩腹,重点有中脘、天枢穴,并按、揉脾俞、胃俞、大肠俞、八、足三里穴,均以酸胀为度。

(3)肝气犯胃:以宜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加用柔和的一指禅推法或揉法,自天突向下至中脘穴治疗,重点在膻中穴,然后轻柔地按、揉两侧章门、期门穴,时间约3分钟,并用较重的手法按、揉背部肝俞、胆俞、膈俞穴,均以酸胀为度。

(4)脾胃虚寒:以温中健脾,和胃止痛为主。加用轻柔的按、揉法在气海、关元、足三里穴治疗,每穴约2分钟,并直擦背部督脉,横擦左侧背部肾俞、命门穴,以透热为度。

【按语】

1.针灸、推拿治疗胃痛疗效显著,往往针灸1次或数次即有明显止痛效果。慢性胃痛需坚持治疗才能取得较好的远期疗效。

2.饮食调理、生活规律和精神调节对胃痛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饮食宜定时、定量,勿过饥、过饱;忌食生冷、刺激性食物;力戒烟酒;保持心情舒畅。

3.胃痛征候有时可与肝胆疾患、胰腺炎、心肌梗塞等相似,须注意鉴别,以免延误病情。

4.对溃疡病出血、胃穿孔等重症胃痛,应及时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或转外科治疗。

腹痛

【病名】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联合以上部位发生的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治疗】

1.针灸治疗

主穴:中脘、足三里、天枢、下巨虚、关元。

配穴:饮食停滞(暴饮暴食后脘腹胀痛、按揉后疼痛加重,没有食欲,吐泻后疼痛缓减)加里内庭,消食导滞;肝郁气滞(侧腹部胀痛,疼痛则欲大便,便后痛缓,喜长出气,遇恼怒则加剧)加太冲,疏肝理气;寒邪内阻(多因感受寒冷刺激,或者喝冷水,突然发作腹部拘急剧痛,得到温暧刺激疼痛缓解,遇到寒冷刺激则疼痛加重)加气海,温中散寒;脾阳不振(腹部隐隐作痛,时作时止,喜温喜按,吃生冷食物或饥饿、劳累后加重,进食及休息后痛减)加脾俞,健脾温中。

操作:常规针刺;寒邪内阻和脾阳不振者可用灸法或温针灸;神阙隔盐灸。

2.推拿治疗

治则:温中散寒、疏肝理气、益气助阳、和中消食。

手法:推法、揉法、拿法、摩法、按法、擦法等。

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及俯卧位,术者立于一侧。

(1)术者双掌左右或上下分推腰背部,叠掌揉或肘揉背腰部两侧,反复操作3~5分钟。

(2)拇指或肘尖按揉背腰部两侧膀胱经内侧线肝俞穴至大肠俞穴一段,重点刺激背腰的反应点,脾俞、肝俞、三焦俞、大肠俞等穴,反复操作4~6分钟。

(3)双手多指与掌根相对用力握拿腰背部两侧,单手大鱼际或掌根搓擦三焦俞、大肠俞等穴,操作3~5分钟。

(4)双手拇指自剑突沿肋弓向两侧分推,称之开三门,以单掌自剑突沿任脉路线推至关元穴,掌摩腹部,然后双掌沿结肠方向顺时针轮状推,双掌扣脐揉腹部,拇指按揉中脘、天枢、关元穴,操作5~8分钟。

(5)用大鱼际揉下肢的胃经路线,拇指按揉足三里、丰隆、公孙、太冲等穴,操作4~6分钟。

【按语】

1.针灸治疗腹痛有较好的疗效,但针刺止痛后应明确诊断,积极治疗原发病。推拿对一般功能性腹痛疗效较好,预后佳。对虫积腹痛,推拿只能止痛,必须服驱虫药根治。

2.急腹症引起的腹痛,在针灸治疗的同时应严密观察,必要时应采取其他治疗措施或手术治疗。

呕吐

【病名】

呕吐是指胃气上逆,胃内容物从口中吐出而言。有物有声为呕,有物无声为吐,无物有声为干呕。因呕与吐常同时出现,故并称为“呕吐”。

【治疗】

1.针灸治疗

主穴:中脘、胃俞、内关、足三里。

配穴:外邪犯胃(突然呕吐发作,呕吐量多,伴有发热怕冷、头身疼痛)加外关、大椎,解表散邪;饮食停滞(因暴饮暴食或饮食不洁而呕吐,腹部胀满,呕吐后反而感觉舒适)加梁门、天枢,消食止呕;肝气犯胃(每因情志不畅而呕吐或呕吐加剧,嗳气吞酸水,胸胁胀满)加太冲、期门,疏肝理气;痰饮内停(呕吐清水痰涎,腹胀,食欲不振,眩晕心悸)加丰隆、公孙,化痰消饮;脾胃虚弱(体质本来就虚弱,饮食稍有不慎就发呕吐,时作时止,呕而无力,不愿说话,感觉呼吸气少,食欲不振,大便不成型)加脾俞、公孙,健脾益胃;胃阴不足(呕吐反复发作,呕量不多或时作干呕,饥不欲食,咽干口燥)加脾俞、三阴交,滋胃养阴。

操作:诸穴均常规针刺;脾胃虚弱者可行艾条灸、隔姜灸或温针灸;上腹部穴和背俞穴针后可加拔罐。每日1次,呕吐甚者可每日2次。

2.推拿治疗

治则:降逆止呕、健脾和胃。

手法:点法、按法,推法、搓法、提拿法等。

操作:

实证

外邪犯胃:点按大椎、风池,提拿手三阳,点按内关、外关、合谷。

饮食停滞:点按脾俞、胃俞、三焦俞,点按公孙、璇玑。

痰饮内阻:点按脾俞、三焦俞、膀胱俞,推搓四心,点按丰隆。

肝气犯胃:点按胃俞、肝俞,提拿夹脊。

虚证

脾胃虚寒:点按脾俞、胃俞、补神阙,点按足三里、公孙、关元。

胃阴不足:点按脾俞、胃俞、三焦俞,提拿足三阴,点按丰隆,三阴交。

【按语】

1.针灸治疗呕吐效果良好。

2.推拿治疗此病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可单用推拿,也可配合针灸及药物治疗。一般在缓解后为确保疗效稳定,尚需坚持治疗3~5天,以防复发。

3.上消化道严重梗阻、癌肿引起的呕吐以及脑源性呕吐,除用针灸止吐外,还应高度重视原发病的治疗。

4.平时宜注意饮食调理,忌暴饮暴食,少食肥甘厚味、生冷辛辣食物,以免戕害胃气。

泄泻

【病名】

泄泻系因感受外邪,或饮食内伤,致脾失健运、传导失司,以大便次数增多、质稀溏或如水样为主要表现的病症。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夏秋两季最为多见。急性暴泻,起病突然,病程短,可伴有恶寒、发热等症;慢性久泻,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时轻时重。

【治疗】

1.针灸治疗

主穴:神阙、天枢、大肠俞、上巨虚、三阴交。

配穴:寒湿困脾(腹泻因感受寒湿而突然发作,大便清稀或如水样,腹痛有肠鸣声,泻后疼痛缓解,得温热刺激则感觉舒适)加脾俞、阴陵泉,健脾化湿;肠腑湿热(腹痛伴发腹泻,大便黄褐臭秽,肛门灼热,腹痛揉按时加剧,腹泻后疼痛缓解)加合谷、下巨虚,清利湿热;饮食停滞(暴饮暴食后腹满胀痛、揉按时加剧,腹泻后疼痛缓解,大便臭如坏鸡蛋味,食欲不振)加中脘、建里,消食导滞;肝郁气滞(泄泻、腹痛、肠鸣每因情志不畅而诱发)加期门、太冲,疏肝理气;脾气亏虚(大便稀,不成型,夹有不消化的食物,稍进油腻饮食则便次增多,腹部隐隐作痛,喜欢按揉)加脾俞、足三里,健脾益气;脾气下陷(伴发有直肠脱出肛门之外的症状)加百会,升阳举陷;肾阳亏虚(早晨起腹泻,夹有不消化食物,脐周围感觉发凉疼痛,喜欢温暖或按揉)加肾俞、命门、关元,温肾固本。

操作:诸穴均常规针刺;神阙穴用隔盐灸或隔姜灸;寒湿困脾、脾气亏虚者可施隔姜灸、温和灸或温针灸;肾阳亏虚者可用隔附子饼灸。急性泄泻每日治疗1~2次,慢性泄泻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

2.推拿治疗

治则:健脾和胃、温壮肾阳、疏肝理气。

手法:点法、按法、推法、搓法、擦法、提拿法等。

操作:寒湿泄泻:点按大椎、风门、风池,拿揉手三阳,点按列缺、合谷、天枢、中脘、神阙。

湿热泄泻:点按脾俞,揉拿手三阴、手三阳,点按合谷、曲池,提拿足三阴、足三阳,点按阴陵泉、丰隆、足三里、内庭。

食滞肠胃:点按大肠俞、胃俞、关元、中脘、内关。

肝气乘脾:点按肝俞、脾俞、大肠俞。

脾胃虚弱:点按脾俞、胃俞、大肠俞、关元、气海。

肾阳虚衰:点按脾俞、命门、关元、气海,揉丹田,擦命门,搓肋。

【按语】

1.针灸对泄泻的疗效一般来说,但都有较好的疗效。若泄泻频繁有严重脱水现象或由恶性病变所引起的腹泻,则当采取综合疗法。

2.推拿治疗泄泻大部分为慢性泄泻。手法治疗,疗效显著,病程短的患者,治疗3~5次即可取得明显疗效,一般一个疗程可治愈;病程较长的见效较慢,需要2~3个疗程。严重者,应配合中药及其他综合治疗。推拿治疗同时,应注意饮食,忌食生冷不洁及肥甘厚味。

3.发病期间应注意饮食,忌生冷油腻之品,平时也应注意饮食卫生。

便秘

【病名】

便秘系气阴不足,或燥热内结,腑气不畅所致。以排便间隔时间延长超过3日以上,大便难解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多见于各种急、慢性疾病中,只是其中一个症状,本节专论便秘,以便秘为主要症状者。

【治疗】

1.针灸治疗

主穴:天枢、大肠俞、上巨虚、支沟、照海。

配穴:热秘(胃肠有热,排便后肛门有灼热感)加合谷、曲池,清泻腑热;气秘(排便无力,排便后出虚汗)加中脘、太冲,疏调气机;冷秘(腹部有发凉的感觉,常伴有腹痛)加灸神阙、关元,通阳散寒;虚秘(体质虚弱,排便困难)加脾俞、气海,健运脾气以助通便。

操作:诸穴均常规针刺;冷秘、虚秘可用温针灸、温和灸、隔姜灸或隔附子饼灸。

2.推拿治疗

治则:健脾益气、润肠通便。

手法:一指禅推法、摩法、法、揉法、按法、擦法、捏脊法等。

操作:患者仰卧位,以轻快的一指禅推法在中脘、天枢、大横治疗,每穴约1分钟,顺时针方向摩腹时间约8分钟,以理气通腑,加强胃肠蠕动,从而使便秘得以缓解。改患者俯卧位,用轻快的一指禅推法或法沿脊柱两侧从肝俞、脾俞到八往返治疗,时间约5分钟,疏肝理气,清胃肠燥热,用轻柔的按、揉法在肾俞、大肠俞、八、长强治疗,往返2~3遍,以行气引导,和肠通便。有口干、口臭、面红身热者,加按足三里、曲池、合谷穴,点八、长强、大肠俞、胃俞穴,以泻火清热;有嗳气频作,胸胁痞满者,加按揉胸胁部的中府、云门、膻中、章门、期门及背部的肺俞、肝俞、膈俞穴,均以酸胀感为度,手法刺激要求不宜太重,再加摩气海穴,斜擦两胁以导滞;有头晕目眩,神疲无力,面色无华者,加点揉肝俞、脾俞、内关、心俞、足三里穴以益气养血,可配合捏脊3~5遍;有四肢不温,喜热怕冷明显者加横擦背部、腰部,点按肾俞、命门穴、骶部八穴,再直擦背部督脉,均以透热为度,以健脾养血,温壮肾阳。

【按语】

1.针灸治疗便秘有较好效果。如经多次治疗无效者,应查明病因。

2.使用推拿,临床效果较好,特别是长期的功能性、习惯性便秘,疗效明显,对器质性的疾病所致的便秘,效果欠佳。

3.患者应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进行适当体育活动,并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癃闭

【病名】

癃闭是指尿液排出困难。小便不利,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欲解不得为“闭”,统称为“癃闭”。多见于老年男性或产后妇女及手术后患者,本病常见于西医学的尿潴留。

【治疗】

1.针灸治疗

主穴:中极、膀胱俞、三阴交、阴陵泉。

配穴:湿热下注(小便量少排出困难,点滴而下,严重时点滴不出,小腹胀满,口苦口粘,口渴不欲饮,大便不畅)加阳陵泉、行间,清利湿热;肝郁气滞(小便不通或通而不畅,胁部疼痛)加太冲、支沟,疏理气机;瘀浊阻塞(小便滴沥不畅,或时而通畅时而阻塞,小腹胀满疼痛)加血海、膈俞,化瘀散结;肾气亏虚(小便不通,或滴沥不畅,排出无力,腰膝酸软,精神不振)加关元、肾俞、太溪,补肾利尿。

操作:针刺中极,针尖向下,不可过深,以免伤及膀胱;其他穴位均常规针灸。

2.推拿治疗

肾气亏虚者:嘱患者仰卧位,先施摩法于小腹部,再揉关元、气海穴,5~10分钟后,嘱患者俯卧位,施擦法于背部膀胱经部位,自上而下,往返操作。再揉肾俞、膀胱俞、三焦俞、命门,约10分钟,点阴谷、委阳、太溪大约3分钟,均以酸胀为度;最后横捣肾俞、命门,并热敷局部,以热进脏腑为度。

湿热下注者:嘱患者仰卧位医者坐其右侧,先施一指禅推法于中极、期门、章门诸穴,约10分钟再点按三阴交、阴陵泉,行间穴约3分钟,均以酸胀为度;嘱病人俯卧位,施掌根擦法于背部,自肝俞至骶部,往返治疗约2分钟,再点按肝俞、脾俞、膀胱俞、三焦俞诸穴约5分钟,以酸胀能忍为度。

瘀浊阻塞:患者仰卧位,医者位其右侧,先摩、颤小腹部,以热透脏腑为佳,再揉中极、水道穴,治疗10分钟左右。嘱病人俯卧位,先用掌根按揉脊背足太阳膀胱经,自陶道至腰骶部,往返3~5分钟再点按膈俞、肾俞、三焦俞、膀胱俞、会阳诸穴共2分钟,然后拿委阳、三阴交、然谷诸穴约2分钟,均以酸胀为度。最后直擦腰骶部,以透热为佳。

【按语】

1.针灸治疗本病,疗效较满意。若膀胱充盈过度,经针灸治疗1小时后仍不能排尿者,应及时采取导尿措施。推拿手法操作应轻柔缓慢用劲深沉,动作要有节律。

2.与精神紧张密切相关的癃闭患者,在针灸治疗的同时,应解除精神紧张,并反复做腹肌收缩,松弛的交替锻炼。

3.兼见哮喘、神昏等,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阳痿

【病名】

阳痿又称“阴痿”,是指男子未到性功能衰退年龄,出现性生活中阴茎不能勃起或勃起不坚,影响正常性生活的病症。常见于西医学的男子性功能障碍及某些慢性虚弱疾病之中。

【治疗】

1.针灸治疗

主穴:关元、中极、肾俞、三阴交。

配穴:命门火衰(面色淡白,腰膝酸软,头晕目眩,精神萎靡,畏寒肢冷)加命门、志室、气海,温肾助阳;心脾两虚(面色萎黄,食欲不振,精神倦怠,失眠健忘)加心俞、脾俞、足三里,补益心脾;惊恐伤肾(精神抑郁或焦虑紧张,心悸容易惊恐,睡觉不安稳,容易醒)加命门、百会、神门,交通心肾、安神定志;湿热下注(多由于饮酒过度引起)加阴陵泉透阳陵泉、曲骨,清利湿热。

操作:关元、中极穴针尖向下斜刺,力求针感向前阴传导;气海、命门、志室采用隔附子饼灸法;其他腧穴常规操作。

2.推拿治疗

命门火衰

治则:补肾壮阳。

手法:摩法、颤法、推法、揉法、擦法、热敷法等。

操作:患者仰卧位,医者坐其右侧。先推摩小腹部,再揉、颤关元、大赫两穴10分钟,最后直擦两大腿内恻,均以透热为度。病人换俯卧位,先施擦法于腰背部两侧膀胱经,自下而上,往返操作5遍。再揉肾俞、命门、会阴、长强、三阴交诸穴,均以透热为度,然后横擦腰骶部,以命门热透精室为佳。最后热敷命门穴,治疗时间约5分钟。

湿热下注

治则:清化湿热,佐以补肾。

手法:一指禅推法、摩法.按法,擦法、攘法,点法等。

操作:患者仰卧位,医看坐其右侧。先施一指禅推法于腹部,自中脘到中极,往返5~8遍。再顺时针方向快速摩小腹部,以中极、大赫穴为重点,最后按揉两穴以酸胀为度,共治疗10分钟,再嘱病人俯卧位,施擦法于背部两侧膀胱经,自上而下往返治疗5~7遍,继之用拇指按揉脾俞、肾俞、膀胱俞、会阴诸穴,再拿按三阴交、阴陵泉,点太溪三穴均以酸胀为度。最后直擦腰骶部,热透精室为佳。

【按语】

1.针灸、推拿治疗阳痿有一定疗效。收到疗效后,仍要注意节制房事。推拿仅适用于功能性阳痿,器质性阳痿不宜推拿治疗,慢性虚损性疾病所致者,应着重治疗原发性疾病。

2.阳痿多属功能性,夫妻按摩对治疗本病有相当好的疗效。在性生活中,男方要消除紧张心理,克服悲观情绪,树立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