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针灸推拿一学就会
10893900000011

第11章 妇科疾病

月经不调

【病名】

月经不调是指以月经周期异常为主症的月经病,临床以月经先期或月经后期或月经先后无定期,常伴有经量、经质、经色的异常为特征,是妇科常见病症之一。

【治疗】

1.针灸治疗

月经先期(月经日期提前)

主穴:关元、血海。

配穴:实热取太冲;虚热取三阴交、太溪;气虚取足三里、脾俞、气海;心烦取神门;月经过多取隐白。

操作:毫针刺,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气虚者针后加灸或用温针灸,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

月经后期(月经日期延后)

主穴:气海、三阴交。

配穴:小腹冷痛灸关元、归来;少腹胀痛、经血有块取血海,气郁取太冲。

操作:毫针刺,寒证、虚证用针加灸,气滞者针刺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计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

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日期不规则的提前或延后)

主穴:关元、三阴交、肝俞。

配穴:胸胁胀痛取支沟、阳陵泉,腰骶疼痛取次,肝郁气滞取太冲。

操作:毫针刺,虚证用补法,气郁用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10次为1疗程。

2.推拿治疗

治则:调和气血。血热则应清热凉血;气虚则应补气摄血调经;血寒宜温经散寒调经;血虚则养血调经为主;肝郁宜疏肝理气解郁;肾虚宜补肾调经。

手法:摩法、揉法、推法、点法、按法等。

操作:小腹的摩法要按顺时针方向操作,时间约6~8分钟;揉中脘、气海、关元、中极等穴,每穴操作约2分钟,以得气为度;推背部两侧膀胱经,重点在脾俞、肝俞、肾俞等处,时间约3~5分钟;点按脾俞、肝俞、肾俞、命门、八、足三里、血海、阴陵泉、三阴交、太冲、太溪每穴操作约2分钟,以胀为度。

辨证加减

(1)血热(经期提前,月经量多,色深红或紫红,经质粘稠,心胸烦热,面赤口干,大便秘结):宜加一指禅推大椎穴5~7分钟;以拇指推、按缺盆穴2~3分钟;用拇指按揉胃俞、大肠俞、大敦、行间、隐白、解溪等穴,每穴操作约2分钟,以得气为度。

(2)血寒(经期错后,月经量少,色黯红、有血块,小腹冷痛,得温热刺激则疼痛减轻):宜加掌按神阙穴,持续按压3~5分钟,使患者下腹部出现发热感;掌擦背部督脉和肾俞、命门、八穴,反复摩擦1~2分钟,以热透小腹为度。

(3)气血虚(经期多提前,月经色淡质稀,精神疲惫,小腹空坠,或经期多错后,月经量少、色淡、质稀,小腹隐隐作痛,头晕眼花,心悸失眠):宜加用掌按腹部约2分钟,然后持续按压中脘、气海,每穴3分钟,使腹部出现发热感;用拇指按揉胃俞1分钟,然后掌擦背部脾胃处,以透热为度。

(4)肝郁(经行不畅,经期或前或后,经量或多或少,色紫红、有血块,胸胁、乳房及少腹胀痛):宜加搓摩两胁肋30~50次;分推肋弓至耻骨联合上部反复3遍;拇指按揉章门、期门、膈俞、胆俞穴各约2分钟。

(5)肾虚(经期或前或后,月经量少、色淡、质稀,头晕耳鸣,腰骶酸痛)宜加直擦背部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两侧,反复摩擦5~7遍,然后横擦肾俞、命门、白环俞、八穴,以透热为度;掌按关元穴,操作3~5分钟,以热深透下腹为度;用拇指按揉双侧涌泉穴,持续施术1分钟,然后沿足底纵轴用掌擦法,反复摩擦,以透热为度。

【按语】

1.针灸、推拿治疗月经不调有一定的疗效,疗效除了与治疗恰当与否有关外,还与原发病性质有关。针灸对功能性月经不调有较好的疗效,如是生殖系统器质性病变引起的月经不调,应及早做适当处理。

2.治疗注意时机则有助于提高疗效。一般多在经前5~7天开始治疗,针至下次月经来潮前,行经期间停针。

注意生活调养和经期卫生,如精神舒畅、调节寒温、适当休息、忌食生冷和辛辣食物等。

痛经

【病名】

痛经又称“经行腹痛”,是指在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晕厥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月经病,临床以青年妇女较为多见。西医学将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系指生殖器官无明显异常者;后者多继发于生殖器官的某些器质性病变,如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慢性盆腔炎、子宫肌瘤等。本节的痛经常见于西医学的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

【治疗】

1.针灸治疗

主穴:关元、三阴交、地机、十七椎。

配穴:寒湿凝滞(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刺激则舒适,经血量少,色紫黯有块)加灸水道,温经止痛;气血瘀滞(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按揉疼痛加重,胸胁、乳房胀痛,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血块)加合谷、太冲、次,调气活血;气血不足(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且有空坠不适之感,月经量少、色淡、质清稀,神疲乏力,头晕眼花,心悸气短)加血海、脾俞、足三里,益气养血止痛。

针灸操作:针刺关元,宜用连续捻转手法,使针感向下传导;寒凝血瘀者起针后在小腹部穴位施加灸法,至皮肤红润,或在腹部穴位施以温针灸,非发作期也可用艾炷隔姜灸;疼痛发作时可以配合用电针仪;发作期每日治疗1~2次,非发作期可隔日1次,月经来潮前3天开始治疗,每日1次。

2.推拿治疗

治则:通调气血,和络止痛。肾气亏损,宜补肾填精,补血止痛;气血虚弱,宜补气养血,和中止痛;气滞血瘀者,宜理气活血,化瘀止痛;寒凝血瘀者,宜温经散寒,祛瘀止痛。

手法:摩法、揉法、一指禅推法、法、点法、按法等。

操作:腹部手法要深透有力,轻而不浮,摩、揉小腹约10分钟,气海、关元每穴治疗约5分钟,腰骶部及腰部脊柱两侧法操作约2分钟,按肾俞、八以酸胀为度,擦八以透热为度。在进行完上述基础手法治疗后,还需辨证加减治疗。痛经发作时,在腰骶部找到明显的压痛敏感点,施以重按揉法或弹拨法,往往可收到立刻止痛的效果。经期痛经,一般腹部不做手法,以防止由此导致月经过多。

肾气亏损:按揉肾俞、脾俞、足三里,每穴约1分钟;在脾俞至肾俞段先施以擦法,以透热为度。气血虚弱:按揉中脘部约5分钟,按揉脾俞、胃俞各约1分钟,按揉足三里约0.5分钟;直擦背部督脉经,以透热为度。气滞血瘀:按揉章门、期门,每穴约1分钟;在肝俞、膈俞穴上施以一指禅推法或按揉法,每穴约4分钟;分别用拿法、按揉法在血海、三阴交上治疗,每穴约1分钟。

寒凝血瘀:用小鱼际擦法直擦膀胱经第一二侧线,在腰骶部做横擦治疗,以透热为度;拿肩井约30秒,按揉血海、三阴交,每穴约1分钟。

湿热蕴结:按委中、蠡沟,每穴约30秒;在大椎穴上施以一指禅推法,约3分钟。

【按语】

1.痛经的治疗时间,以经前3~5天开始,直到月经期末为好,连续治疗2~3个月经周期。

2.针灸、推拿对原发性痛经有较好的疗效,一般连续治疗2~4个周期能基本痊愈。对继发性痛经,运用针灸减轻症状后,应及时诊断原发病变,施以相应治疗。

3.患者经期应避免精神刺激和过度劳累,注意防止受凉或过食生冷。

经闭

【病名】

18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已行经而又中断3个周期以上者即为“闭经”。西医学将前者称“原发性闭经”,后者称“继发性闭经”。至于青春期前、妊娠期、哺乳期以及绝经期的闭经属生理现象,不作病论。因先天性生殖器官异常或后天器质性损伤所致的无月经者,不属本节讨论范围。

【治疗】

1.针灸治疗

主穴:天枢、关元、合谷、三阴交、肾俞。

配穴:肝肾亏虚(月经超龄未至,或由月经后期、量少逐渐至闭经,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加肝俞、太溪,补益肝肾、调理冲任;气血不足(月经周期逐渐后延,经量少而色淡,继而闭经,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气短,精神疲惫,食欲不振)加气海、血海、脾俞、足三里,健脾养胃以化生气血;气滞血瘀(月经数月不行,小腹胀痛,按揉时加重,精神抑郁,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加太冲、期门、膈俞,行气活血、化瘀通经;寒湿凝滞(月经数月不行,小腹冷痛拒按,得热则减,形寒肢冷,面色青白)加命门、大椎,温经散寒、祛湿行滞。

操作:膈俞、脾俞向下或朝脊柱方向斜刺,不宜直刺、深刺;气血不足、寒湿凝滞者可在背部穴或腹部穴加灸,可用艾条温和灸或艾炷隔姜灸;气滞血瘀者可配合刺络拔罐。隔日或每日治疗1次。

2.推拿治疗

肝肾亏虚

治则:补肾养肝调经。

手法:一指禅推法、摩法、揉法、按法、震点法、擦法等。

操作:患者仰卧,医者坐于右侧,用摩法治疗少腹部,顺时针方向摩腹,手法要求深沉缓慢,同时配合按揉关元气海,时间约10分钟;震点关元,气海使少腹部有散热感,然后按揉血海、梁丘、三阴交、足三里、每穴约1~2分钟。改俯卧位,医者用一指禅推法或擦法于腰部脊柱两侧膀胱经,重点在肝俞、脾俞、肾俞每穴约1~2分钟。然后再擦命门及腰骶部以透热为度。

气血不足

治则:补气养血调经。

手法:一指揉推法、法、摩法、按揉法、振法、擦法等。

操作:患者仰卧,医者坐于右侧,用一指揉推于腹部任脉和两侧足阳明胃经,往返几遍,然后用掌摩法顺时针方向摩于腹部,手法要求深沉缓慢,同时配合按揉关元、气海、中脘、下脘、三阴交、天枢等穴,每穴约1分钟。最后用掌振法振于上述穴位,使少腹部有微热感。再按揉足三里,血海,三阴交等穴,以酸胀为度。

气滞血瘀

治则: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手法:一指禅推法、摩法、按揉法、擦法、振法等。

操作:患者仰卧位,用一指禅推法推于任脉的阴交至中极往返多次,重点推揉阴交、中极、气海,然后逆时针掌摩于少腹,最后用掌振法振于上述诸穴位,以感微热为佳。再用手按揉章门、期门、行间、太冲、三阴交等九穴,每穴1分钟左右,以感觉酸胀为度。患者取坐位,医者站于后侧或一侧,斜擦两胁,从后向前下斜擦,以微热感为宜。

寒湿凝滞

治则:豁痰除湿、理气调经。

手法:一指禅推法、摩法、按揉法及擦法等。

操作:患者仰卧位,医者坐于右侧,用一指禅推于任脉气海至中极,往返多次,重点推气海、关元、中极穴然后点揉膻中、中府、云门诸穴每穴约半分钟至1分钟,然后横擦中府,云门,以微感透热为度,斜擦两侧少腹,以热感为宜,点按足三里、三阴交以酸胀为度。患者俯卧位,医者用一指禅推法推于背部膀胱经第一侧线,重点推脾俞、胃俞,以酸胀为宜,最后用掌擦法擦其背都督脉及背部脾胃俞,以透热为度。

【按语】

1.本病病因复杂,治疗难度较大。不同病因引起的闭经,针灸治疗效果各异。对精神因素所致的闭经疗效较好,对严重营养不良、结核病、肾病、子宫发育不全等其他原因引起的闭经还应采取综合治疗方法。

2.本病必须进行认真检查,以明确发病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尤其要注意与早期妊娠的鉴别诊断。

3.闭经针灸疗程较长,应嘱患者积极配合,注意情绪调节,保持乐观心态,生活起居有规律,坚持治疗。

4.推拿治疗本病,一般预后良好,经过3个月治疗能见效,如能经过半年至一年的推拿治疗,远期疗效颇佳。但某些原因引起的闭经,如子宫发育不全,无孔处女膜等应采用其他方法治疗。

崩漏

【病名】

妇女不在行经期间阴道突然大量出血或淋漓不断者,称为“崩漏”,前者称“崩中”,后者称“漏下”。突然出血,来势急,血量多者为“崩”;淋漓下血,来势缓,血量少者为“漏”。二者常交替出现,故概称“崩漏”。是妇科常见病,以青春期或更年期、产后最为多见。西医学的无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生殖器炎症和某些生殖器肿瘤引起的不规则阴道出血可参照本节治疗。

【治疗】

1.针灸治疗

主穴:关元、三阴交、血海、膈俞。

配穴:血热内扰(经血量多或淋漓不净,血色深红或紫红,质粘稠,夹有少量血块,面赤头晕,烦躁易怒,渴喜冷饮)加行间、期门,清泄血中之热;气滞血瘀(月经漏下淋漓不绝或骤然暴下,色暗或黑,小腹疼痛,血下痛减)加合谷、太冲,理气化瘀,使血有所归;肾阳亏虚(经血量多或淋漓不净,色淡质稀,精神不振,面色晦暗,腰膝酸软)加灸气海、命门,培本固元;气血不足(经血量少,淋漓不净,色淡质稀,精神疲惫,不愿说话,面色萎黄,动则气短,头晕心悸,大便不成型,食欲减退)加灸隐白、脾俞、足三里,补气摄血、养血调经、收摄经血。

操作:关元、气海针尖向下斜刺,使针感传至耻骨联合上下;膈俞、脾俞穴向下或朝脊柱方向斜刺,不宜直刺、深刺;气滞血瘀可配合刺络法;肾阳亏虚可在腹部和背部穴施灸。

2.推拿治疗

治则:调经止血、纠正贫血。

手法:推法、按法、挤法、拿法、揉法、擦法等。

操作:

(1)患者仰卧位,术者用单掌自下而上推腰骶部督脉路线及两侧膀胱经路线;两手掌根按压腰骶部两侧,双手拇指按揉骶后孔,掌揉腰骶部。

(2)双掌根对揉对挤腰骶部,继而双手下拉到臀部捧拢内收然后向上推颤;双手多指拿揉肾俞穴,拇指按揉肝俞、三焦俞穴。

(3)双手揉拿大腿后群肌,掌或肘自下而上推小腿后群肌、指掌关节、大鱼际擦涌泉。

(4)患者仰卧位,施术者用叠掌揉腹部,多指拿小腹部,双手拇指按揉脐下冲任路线,多指端轻快地揉小腹部腹直肌,拇指按揉中脘、五枢、关元穴。

(5)双手拿揉四肢的阳明经路线,拇指按揉曲泽、太溪、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穴位。

【按语】

1.针灸对本病有一定疗效。但对于血量多、病势急者,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宜卧床休息或住院治疗,临床观察应记录出血的日期、量、色、质的变化。推拿治疗此病主要针对功能性出血,严重时应配合其他药物等综合治疗。

2.绝经期妇女如反复多次出血,应做妇科检查,排除肿瘤致病因素。

3.患者应注意饮食调摄,加强营养,忌食辛辣及生冷饮食,防止过度劳累。

带下病

【病名】

带下病系指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的一种病症。又称“带证”、“下白物”。以阴道缠绵不断流出如涕如脓、气味臭秽的浊液为特征。常见于西医学的阴道炎、子宫颈及盆腔炎症、内分泌失调、宫颈宫体肿瘤等疾病引起的白带增多症。

【治疗】

1.针灸治疗

主穴:带脉、关元、三阴交、白环俞。

配穴:湿热下注(带下量多、色黄、粘稠,有臭气。或伴阴部瘙痒、胸闷心烦、口苦咽干、消化不良、小腹疼痛)加中极、次,清利下焦湿热;脾虚湿困(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无臭气,绵绵不断,精神疲惫,四肢不温暧,大便不成形,食欲不振)加脾俞、足三里,健脾化湿;肾阴亏损、肾阳不足者(带下量多,淋漓不断,色白,稀薄如水,头晕耳鸣,腰痛如折断一样,小腹冷感),加肾俞、太溪、命门,补肾培元、调节阴阳。

操作:诸穴以常规操作为主。带脉向前斜刺,不宜深刺;白环俞直刺,使骶部酸胀;关元、气海针尖向下斜刺,使针感传至耻骨联合上下;脾俞穴向下或朝脊柱方向斜刺,不宜直刺、深刺。

2.推拿治疗

治则:健脾利湿、补益肝肾、理气疏肝、清热。

手法:揉法、推法、法、点法、搓法、揉按法、提拿法、抖法等。

操作:患者俯卧,先在其背腰部沿督脉、膀胱经自上而下反复用揉法、推法、法操作3~4次,重点在腰骶部施术,然后按揉肝俞、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点拨腰阳关,搓八。继令患者仰卧,以轻手法揉按期门、京门、章门穴,推上、中、下脘,提拿脘腹部2~3次并抖动,拿揉带脉,压气冲穴,点三阴交,搓涌泉。

【按语】

1.针灸、推拿治疗带下有较好的疗效。病情较重者,可配合药物内服及外阴部药物洗浴等法,以增强疗效。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勤换,注意经期卫生及孕产期调护,经常保持会阴部清洁卫生。

3.平时要注意饮食调养,清心寡欲,减少房事,注意劳逸适度,多行户外活动。

乳少

【病名】

产后乳少又称“产后缺乳”、“乳汁不足”、“乳汁不行”。以产后哺乳期初始就乳汁甚少或乳汁全无为主症。哺乳中期月经复潮后乳汁相应减少,属正常生理现象。产妇因不按时哺乳,或不适当休息而致乳汁不足,经纠正其不良习惯,乳汁自然充足者,亦不能作病态论。

【治疗】

1.针灸治疗

主穴:膻中、乳根、少泽。

配穴:气血亏虚(新产之后乳汁很少或全无,乳汁清稀,乳房柔软没有胀感,面色没有光泽,头晕目眩,心悸,精神疲惫,食欲不振)加气海、血海、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补益气血,化生乳汁;肝郁气滞(产后乳少而浓稠或乳汁不通,乳房胀满而痛,喜欢长出气,深呼吸)加期门、内关、太冲,疏肝理气,通络下乳。

操作:膻中穴先向左乳平刺8分左右,至局部微胀时将针退至皮下,复向右乳平刺8分左右,至右乳微胀时再将针提至皮下,复向下平刺8分左右,使气感下行;乳根向乳基底部平刺1寸左右,至双乳微胀,留针,还可加灸;少泽浅刺2~3分,留针20~30分钟。

2.推拿治疗

治则:疏肝理气、补益气血。

手法:推法、按法、揉法、搓法、擦法、拿法等。

操作:

(1)患者仰卧位,术者用双掌推肩部,手掌或肘沿脊柱两侧膀胱经由上而下按揉背部;拇指或肘按揉背腰部腧穴、肺俞、肝俞、脾俞、三焦俞、肾俞等。

(2)患者仰卧位,术者用双掌交叉推胸部,单掌摩胸部,双掌搓摩胁肋部,掌揉胸部及乳房周围;然后双掌轻按乳房上部或两侧进行振颤,拇指按揉膻中、乳根、灵墟、天溪等穴。

(3)两手掌顺时针轮状推腹部,叠掌顺时针揉腹部,多指自上而下拿揉腹肌;拇指按揉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4)双手拇指与多指分别用力拿揉颈项部及肩部,拇指按揉风池、肩井、内关穴。

【按语】

1.针灸、推拿治疗产后乳少疗效明显,对产妇和婴儿均无不良影响。

2.针灸治疗同时,产妇应加强营养,适度休息,调摄精神,纠正不正确哺乳方法。如此则能提高疗效。

3.对因乳汁排出不畅而有乳房胀满者,应促其挤压排乳,否则易患乳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