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
10893500000102

第102章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

司马光是王安石的好朋友,两人却因为政见不合而矛盾不断,司马光后来在政治上全盘废除了王安石新法,除了政治上的作为,司马光更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学术著作《资治通鉴》。

司马光用十九年的时间编成了这部旷世奇书,从此后,《资治通鉴》作为历史上重量级的史学著作流传下来,《资治通鉴》内容详实,信息含量极大,完成这样一部史学巨著需要深厚的历史和文学功底。

传说司马光小时候特别聪明。在他七岁的时候,有一次他和小伙伴们在院子里玩捉迷藏,大家打闹着追来追去玩得很起劲。忽然,一个小伙伴不小心掉进了院子里的大水缸里。那个水缸比小伙伴还高,他在水缸里挣扎,大声呼救。伙伴们干着急,却没有一点办法,司马光急中生智,举起一块大石头把缸砸碎,救出了自己的伙伴。

司马光特别喜欢读历史书,五六岁的时候就能熟练地背诵《论语》、《孟子》了。七岁那年,他熟读了《左传》,并且经常讲给家里人听。司马光酷爱这些书籍,读起来就爱不释手,因此司马光小时候就蕴藏了大量的历史知识。

由于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司马光在考中进士作了官以后,继续钻研历史。在长期的研究中,司马光发现中国的历史书虽然很多,但记载从远古一直到当代的比较完整的历史书却一本也没有。为了让人们完整的了解历史,司马光决定编一部完整的通史,取名《通志》意思就是从头到尾的历史。

过了几年,宋英宗召见司马光,问他编写得怎么样了。司马光回答说:“皇上,我已经编完了八卷《通志》,写了从周烈王二十三年起(公元前403年)到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共一百九十五年的历史,请皇上看看吧。”

英宗翻了一会儿《通志》,看了一些目录和章节内容,很高兴,鼓励司马光继续写下去,并且建议司马光可以找一些熟悉历史的人合作。

司马光听了英宗的指示,回去以后马上组织书局,请了刘、刘絮、范祖禹等人,由他自己担任主编,其他人按朝代一人写一段历史。

不久之后,英宗病死了,神宗上台后对《通志》的编写也非常感兴趣。神宗看了一些稿件,觉得对治国非常有用,于是建议司马光把《通志》改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高兴地答应了。这就是《资治通鉴》名字的由来。

从神宗即位到神宗去世前一年,司马光出任西京御史台,在洛阳继续编写《资治通鉴》,这个时期正好也是王安石搞变法维新的时期。在王安石变法的这段时期,司马光是反对派,他认为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为了剥夺富人的利益,坚持祖宗之法不可改。他曾经对皇帝说:“我和王安石两个,就像冰块和火炭不能放在一起,冬天和夏天不可能同时出现一样。”就说明他和王安石的立场是极端对立的。

司马光在自己的著作里也渗透进了自己的的政治观点,在《资治通鉴》的史料里多处体现了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的意味。这本书花费了司马光几乎全部的精力和心血,他每天不分昼夜地写,常常顾不上吃饭和睡觉。他害怕自己睡得过了头,动手设计了一个圆木枕头,只要脑袋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到一边,把他惊醒。他把这个枕头叫做“警枕”,意思是防止自己睡得过久。司马光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历来为后人所称道,“警枕”的故事也广为流传。

《资治通鉴》的编写经历了英宗、神宗两代皇帝,前后共用了十九年的时间。它根据丰富的历史资料,论述了从公元前403年到959年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按照事情发生的时间先后,编写了一部二百九十四卷的编年史(按年月日顺序记载历史的一种体裁)。这本书对各个朝代的历史事件都做了详细的介绍,对政治、文化、经济都做了详细的总结。它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著作,人们因此把司马光和写《史记》的汉朝史学家司马迁合在一起叫做“两司马”。

司马光很耿直,在写书时也是这样。他在《资治通鉴》里面,不仅赞扬了每个皇帝做了好事的一面,也指出了他们残酷镇压老百姓、迷信荒唐的一面。这部书参考了三百多种书籍,并且作了认真的考证,具有很高的历史资料价值,因此,后来的历史学家研究宋代以前的历史,都喜欢把《资治通鉴》拿来作参考。总之,这部三百万字的《资治通鉴》可与《史记》并列为史学界的两朵奇芭,对丰富历史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