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残疾
指那些在心理、生理和身体结构上由于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导致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用通俗语言来讲,就是不能够正常工作、学习、生活的人。常将此类人称为残疾人。
2.残疾分为几种类型
残疾分为残损、残疾、残障三个独立类别。
“残损”
又称为“结构性功能缺损”。属于功能障碍,指身体结构和功能有一定程度缺损,身体、精神和智力活动不同程度的受到限制,对独立生活、工作和学习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个人生活仍能自理,其影响处在组织器官水平上,是生物器官系统水平上的残疾。
“残疾”
又称为“个体能力障碍”。属于能力减弱或丧失,指由于身体结构和功能缺损严重,身体、精神和智力活动明显障碍,以致患者个人不能以正常的方式和范围独立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影响在个体水平上,是个体水平上的残疾。
“残障”
又称为“社会能力障碍”。指参与社会活动障碍,由于形态功能缺损和个体生活能力障碍严重,极大影响生活、学习和工作,限制了患者参与社会的活动。造成了社会生活能力障碍,是社会水平的残疾。
3.常见致残原因是什么
致残因素分为先天性因素和后天性因素。
“先天性因素”
在各种残疾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先天性致残因素引起的。先天性因素又包括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遗传因素是指由于父母遗传基因的作用,使得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导致子女在出生时或发育过程中表现出形态和功能方面的异常,如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耳聋、垂体性侏儒等。
环境因素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胎儿在子宫中发育的内环境,如孕妇患有某些致残疾病、接触过致畸物质、服用某些致残药物、严重营养不良造成对胎儿发育的影响等。另一类因素是妊娠后期、胎儿出生前、胎儿分娩时的产科环境,如异常分娩、分娩过程中的各种损伤和缺氧等。
需要指出,大多数先天性残疾的发生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后天性因素”
目前大多数残疾均以后天残疾为主,常见的后天性致残因素包括意外伤害、各种致残性感染和疾病、致残性中毒、营养失调、社会心理行为因素等。
意外伤害又分为无意识伤害和故意伤害两类。前者是指非有意制造的事件和因素而引起的损伤和伤害,如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等造成的意外伤害,近些年随着城市发展此类伤害增多,农民工发生的意外伤害较多。后者指人为的、故意的暴力性伤害,如殴打、刺杀、自杀和他杀等。
致残性感染和疾病:据估计感染性疾病居各类致残原因的第二位(23%)。常见的致残性感染性疾病包括脊髓灰质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
在非感染性疾病中,脑血管意外、冠心病、糖尿病、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致残影响最为明显。
致残性中毒:导致残疾的常见毒性物质包括药物、环境有毒有害化学物、放射性物质等。药物引起残疾的种类较多,可以引起听力语言、视力、智力、精神和肢体等的残疾。环境有毒有害化学物可导致发育迟滞、智力残疾、肢体瘫痪等。放射性物质可导致胎儿畸形、视力减退等。
营养失调:指饮食中缺乏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包括营养不足和营养不平衡。
营养失调不仅会影响人体正常的生长发育和生理功能,还会造成机体的损害,最终导致某些残疾的发生。
社会心理行为:在各种致残因素中,社会心理行为因素起到一定的作用,尤其是精神病残疾和智力残疾的发生与社会心理因素更密切相关。与残疾发生有关的社会心理行为包括经济状况、人口状况、医疗卫生条件、文化程度、家庭环境、精神紧张、吸烟酗酒等。
4.残疾发病率是多少
残疾的发生具有广泛性,在我国遍布各个角落,不分地域的东、西、南、北,不分种族、年龄、性别,不论农村、城市、山区、平原都有残疾人口。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的残疾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7%,而且残疾人的总数还在逐年递增。在我国每年新增残疾人口至少100万人。根据2006年重庆市残疾人口调查,重庆市残疾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6.05%,据此推算残疾人的总数约为169.4万人。
5.残疾的危害有多大
残疾,特别是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残疾,对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都有极其不利的影响,会产生各种严重后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个人影响”
儿童和少年的残疾会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对生活、学习、文体活动带来困难,残疾人中40%是文盲就是一个例证;残疾给青年人的劳动就业、婚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造成很大困难,30%的残疾人未就业;残疾对中老年人的延年益寿是严重威胁,50~54岁残疾人的死亡率比75~85岁普通人的死亡率还要高。多种残疾人生活不能自理,除忍受躯体痛苦外,还要忍受心理痛苦,严重影响个人生活/生存质量。
“家庭影响”
残疾使家庭失去了有用的劳动力,要求家庭成员有更多的时间、精力、金钱来照顾家中残疾人,从而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影响了家庭生活的幸福。残疾是造成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
“社会影响”
由于许多残疾人的劳动能力、工作能力、学习能力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大受限制,甚至丧失参加劳动和社会生活的能力,势必就会影响国家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
总之,个人、家庭、社会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6.残疾评定的意义是什么
对残疾的性质、范围、类别及严重程度做出判断,主要是评估残疾的预后、制定和调整康复治疗方案、评估治疗效果,为阶段康复及全面康复提出进一步的治疗训练依据。
7.残疾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残疾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难以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概括。主要根据致残部位及器官系统、损害程度、身体素质、残疾时间、康复措施等因素而有各种各样不同的临床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功能丧失或功能减退,如脑出血患者常出现偏瘫,根据出血部位及出血量同时可能还会伴有语言障碍、吞咽障碍、认知障碍等,同样的脑出血患者又可能因为是否治疗抢救及时、治疗措施是否得当、是否出现并发症、年龄及身体状况、主动参与康复治疗训练意识是否强烈等因素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有的患者仅遗留轻度肢体功能障碍,如走路跛行、扶拐行走;有的只能依靠轮椅代步,严重者甚至终身卧床。
8.残疾的康复目标是什么
基本目标是改善残疾人的身心、社会、职业功能,使残疾人能像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学习。在可能情况下,使残疾人能够生活自理,回归社会、劳动就业、经济自主。如确因残疾严重、高龄残疾难以达到要求目标,应该增进残疾人自理程度,减少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家人的依赖,保持现有功能或延缓功能继续衰减。
9.怎样预防残疾
残疾虽有多种原因及严重后果,但残疾并不是注定要发生,采用综合预防措施,是能够预防残疾或减少残疾发病率。由于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小儿麻痹后遗症大幅度的减少就是很好的例证。
残疾预防应在国家、地方、社区、家庭不同层次进行,应在胎儿、儿童、青年、成年、老年不同时期进行。重点抓好以下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
一级预防是为了减少各种残损的发生。是最为有效的预防措施,可降低残疾发生率70%。具体措施包括优生优育、严禁近亲结婚、加强遗传咨询、产前检查、孕期及生育期保健;预防接种、积极防治老年病、慢性病;合理营养;合理用药;防止意外事故;加强卫生健康教育、注意精神卫生等。
“二级预防”
二级预防是限制或逆转由残损造成残疾。可降低残疾发生率10%~20%。具体措施包括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适当药物治疗,如治疗结核、高血压、糖尿病等;基本手术治疗,如创伤、骨折、白内障手术等。
“三级预防”
三级预防是防止残疾转化为残障。主要减少残疾残障给个人、家庭和社会所造成的影响。具体措施包括康复医疗,如运动训练、作业疗法、心理治疗、语言治疗以及假肢矫行器、辅助器具等;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社会教育等。
10.残疾人自我康复保健目的
一旦出现残疾或功能障碍,首先应该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及训练,最大限度地减少残疾程度和范围,恢复功能;其次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残疾影响功能,而并发症往往危及生命。康复保健目的,希望残疾人及其家属懂得并掌握自己所患残疾疾病的基本知识和康复保健方法,从而有助于避免和减少残疾的加重和并发症的出现,保证残疾人的生存/生活质量,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减少对家庭和社会的依赖,从事力所能及的事情。
11.残疾人如何进行自我康复保健
除医务人员对残疾人员进行康复医疗外,残疾人自身的康复保健意识非常重要。残疾人的自我保健和康复训练要因人因病而异,没有固定统一的模式。其原则是根据自身特点、残疾状况、身体素质选择保健康复项目。自我康复保健要有针对性,做到正确和持之以恒,才会收到康复保健效果。我们选择性地介绍了一些常见残疾病种的预防、保健、康复的具体方法,希望对残疾朋友有所帮助。
(夏新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