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在炼金术之后: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100年图说
10892000000059

第59章 1959年度 雅罗斯拉夫·海洛夫斯基

因发明和发展极谱学理论而荣获1959年诺贝尔化学奖

雅罗斯拉夫·海洛夫斯基(前捷克斯洛伐克,1890~1967年),极谱学的创始人。1890年12月20日生于布拉格。1910年,海洛夫斯基赴伦敦大学求学,1914年获伦敦大学理学学士学位。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海洛夫斯基不得不中断学业,返回祖国。1915年,他应征在奥匈帝国部队服役。1918年他以《铝的亲和电势》论文获布拉格大学博士学位,1921年再获伦敦大学博士学位。1926年至1954年,海洛夫斯基任布拉格大学化学教授,1950年为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创立了极谱研究所,1952年当选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院士,1965年被接纳为英国皇家学会外国会员,还曾担任伦敦极谱学会理事长和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学联合会副理事长。1967年3月27日,海洛夫斯基逝世于布拉格。

在研究铝的电化学过程中,为了解决由于汞毛细管作用的异常现象而引起的误差,海洛夫斯基全面改进李普曼最初设计的电解槽装置,使用稀释的铝汞剂在溶液中形成一对电极——一个滴汞电极与另一个参比电极。先测出含各种金属盐的电解质的分解电位,然后再测量通过滴汞电极的电流强度,绘制出电流-电压的变化曲线。通过电流-电压的变化曲线所呈现出的不同特征的波,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不同电位(现称极谱波和半波电位),就可正确地计算出所含电解质的成分和含量。这种方法可以很精确地测定出电解质溶液之中所有的金属离子、非金属元素和其他各种有机物。

1925年,根据这一原理,海洛夫斯基与日本化学家志方益三合作设计制造了第一台“极谱仪”。其结构虽简单,但灵敏度却接近十万分之一摩尔水平,他们用此测定出了铅、锌、镉的极谱图。1938年,海洛夫斯基在原来的基础上,对极谱仪再次改进,用阴极射线示波管来代替普通的电流计,使用这种装置不仅适应于各种交流电压和电流,在直流电压和电流的情况下也同样适用,测试结果可以直接从示波管上显示出来,称为“示波极谱法”。使用这种新的仪器,可以使每次测试所用的时间缩短到以秒为计算单位,不仅大大加快了速度,而且结果也更为精确,因而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海洛夫斯基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发明了极谱分析法,他也因此闻名于世。极谱分析法是根据溶液中被测物质在滴汞电极或其他电极上电解时所得电流-电压曲线,同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这种方法非常简单,但却可以鉴定各种离子,以及离子在溶液中的浓度。除了离子以外,这种方法也可以测定溶液中的微量物质。极谱法是一种多用途的分析技术,具有迅速、灵敏的特点,绝大部分化学元素都可以用此法测定。此法还可以用于有机分析和溶液反应的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速率的研究。他的这项贡献创立了无机化学微量分析法的基础。鉴于海洛夫斯基的出色成就,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他1959年诺贝尔化学奖。此外,他还著有《极谱法在实用化学中的应用》《极谱学》等科研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