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在炼金术之后: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100年图说
10892000000045

第45章 1946年度 温德·麦雷蒂斯·斯坦利

因在病毒蛋白质研究方面的贡献而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温德·麦雷蒂斯·斯坦利(美国,1904~1971年),1904年8月16日生于印第安纳,1926年毕业于美国伊利诺斯大学,1927、1929年相继获化学硕士、博士学位。1930年,斯坦利赴慕尼黑就职于国家研究委员会。1931年返回美国,任职于洛克菲勒研究所。次年转至普林斯顿大学动物和植物病理学的实验室,开始研究传染性病毒。1971年6月15日,斯坦利病逝于加利福尼亚。

斯坦利所研究的是可自我复制却又似一种简单的化学物质的生物。他的发现使人类了解生命的本质又跨越了一大步。斯坦利推测认为,病毒可能是地球生命的第一种形式。1946年,斯坦利因烟草病毒的研究与诺思罗普和萨姆纳一起荣获诺贝尔化学奖。自此后的十年内,超过300个病毒被确认,包括引起天花、黄热病、麻疹、肺炎和通常的感冒病毒。1948年,斯坦利任加利福尼亚大学生物化学和病毒学教授;1958年后任职于国家新闻署直至退休。

1960年后,斯坦利开始研究肿瘤病毒,他认为,动物体内肿瘤病毒可能对多种癌具有直接影响。

1935年,斯坦利发现烟草花叶病毒的侵染性能被胃蛋白酶破坏。斯坦利从数以吨计的感染花叶病的烟叶中提炼出针状结晶的烟草花叶病毒。晶体溶液具有乳光现象,这是胶体特有的性质。将溶液蘸粘在健康烟草上,几天后健康烟草感染同样病毒,从而证实提纯物确为侵染性烟草花叶病毒。斯坦利还证实这种结晶的侵染性依赖于蛋白质的完整,而侵染性被认为是病毒蛋白质的特性之一,从而证实了该物质也是一种蛋白质。

1953年,斯坦利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认为,烟草花叶病毒是一种具有自我催化能力的蛋白质,它的增殖需要活体细胞的存在。然而,在结晶过程中,斯坦利并未注意到病毒的含磷组分。1936年,巴温顿在纯化的TMV中发现了含磷和糖类的组分,它们以核糖核酸的形式存在,通过热变化,这种核酸可以从病毒粒子中释放出来。这一发现也在不久以后被斯坦利证实。此后,斯坦利及其合作者成功分离出几种不同植物病毒的核酸核蛋白。TMV的结晶及其化学本质的发现,是对医学和生物科学的巨大贡献。它不仅引导人们从分子水平去认识生命的本质,而且为分子病毒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鉴于斯坦利、诺思罗普和萨姆纳的突出贡献,1946年,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他们诺贝尔化学奖,这是病毒学领域首次获此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