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在炼金术之后: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100年图说
10892000000031

第31章 1932年度 欧文·兰格缪尔

因在表面化学方面的杰出贡献而荣获1932年诺贝尔化学奖

兰格缪尔(美国,1881~1957年),1881年1月31日生于纽约。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矿业系。之后,留学于德国,在格廷根大学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在著名化学家能斯特教授的指导下,开始研究铂丝对各种气体的分解作用。1906年获得格廷根大学化学博士学位。回美国后,到新泽西州史蒂文森工学院任教。1909年,他受聘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伍斯克内塔迪电气工程实验室。他在这里工作了41年,退休后仍担任顾问。兰格缪尔重视实践,治学严谨,把主要精力都用在科学实验上,一生的研究成果都是在实验室里完成的。他研究不同气体对钨丝的作用,从而发明了充气灯泡,使灯泡的发光率和使用寿命均得到提高。1918年发现氢气在高温下吸收大量热会离解成氢原子。经过15年的持续研究,终于在1927年发明了因离解氢原子再结合而产生高温,用以焊接金属的原子氢焊接法。1919年至1921年,他研究了化学键理论,并发表了有关论文,提出了原子结构的理论模型。1913年至1942年,他还对物质的表面现象进行了研究,开拓了化学学科的新领域——表面化学。1916年他发表论文《固体与液体的基本性质》,文中首次提出固体吸附气体分子的单分子吸附层理论,并推导出吸附表面平衡过程的兰格缪尔等温吸附层理论。他还对液体表面有机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大量研究。他对单分子膜的研究促进了催化吸附理论的研究,对有机合成和石油炼制工业的发展均有重要作用,同时也促进了酶、维生素等生命物质的研究。在大气科学方面的研究中,他与谢弗尔合作,成功地实现了人工降雨。他一生发表了200余篇论文,获得了63项专利,在他去世后被收入《欧文·兰格缪尔》中,该文集成为物理和化学工作者不可缺少的参考书。

1916年,兰格缪尔提出“单分子层吸附理论”和“兰格缪尔吸附等温方程”,解释了许多表面动力学现象。1918年至1927年,相继发明了原子氢焊接吹管、高真空管和高真空水银灯,对光源和无线电技术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0年代后,他研究不同物质间的表面化学力,发展了表面化学实验技术,对高温低压的化学反应、气体热效应、原子结构、真空热离子发射、气体放电、大气科学等进行了广泛的实验研究。1947年发明了人工降雨的干冰布云法。兰格缪尔因在表面化学方面的贡献而荣获1932年诺贝尔化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