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越活越年轻
10890700000042

第42章 生活方式决定身心健康

人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成长,可能会逐渐形成自身的一些习惯,譬如有条有理的生活习惯,认真踏实的工作习惯,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习惯是一种行为、倾向和作风。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做到的,不是自然天成的,要靠自身的努力和环境的熏陶,多方面的组合才能渐渐习惯成自然。好习惯的养成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可以使你的精力更充沛,让你看起来更年轻。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生活习惯长期在某个人身上,它就会对人的健康有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不良生活习惯不仅影响生理健康,而且影响心理健康。在生活中,我们要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以促进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自古以来,许多生活经验,人们不是不知道,而是做不到,做到的又不能持之以恒地贯彻终身,只有到健康出了问题,才去找医生。如果我们都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些疾病就完全可以避免。

生活方式是一个相当广泛的概念,这里所说的生活方式,主要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物质、精神、文化上的需要而消耗各种消费资料的方式,即消费生活方式,如衣、食、住、行、生活工作、休闲娱乐、社会交往、待人接物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以及与这些观念相适应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等。它包括了消费意识、消费内容、消费能力、消费性质、消费水平、消费习惯等。它是个人先天素质和后天习惯的倾向,同经济、文化和政治因素相互作用所形成,它不仅仅是指一般性的吃、喝、玩、乐。不同生活“圈子”里的人常常就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社会、不同时期、不同阶层和不同职业的人,都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受制于他的思想观念,又会反作用于他的思想观念。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利于身心健康,这一点尽人皆知,但要真正做到又实则不易。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生活习惯长期在某个人身上,它就会对人的健康有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不良生活习惯不仅影响生理健康,而且影响心理健康。在生活中,我们要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以促进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自古以来,许多生活经验,人们不是不知道,而是做不到,做到的又不能持之以恒地贯彻终身,只有到健康出了问题,才去找医生。那么,我们都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些疾病就完全可以避免。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55至65岁算青年老年人,65岁至74岁算中年老年人,75岁至90岁才算正式老年人。那么,人的生理寿命应该是多大岁数呢?按照生物的原理,哺乳动物的寿命是其生长期的5倍至7倍,人的生长期是用最后一颗牙齿长出来的时间(20至25岁)来计算,因此人的寿命最短100岁,最长175岁,公认人的寿命正常应该是120岁。那么应该怎么度过呢?在120岁当中,70、80、90、100岁健康不是梦;人人都应该健康100岁,这是正常的生物规律。可现在的情况呢?应该平均活到120岁却只有70岁,整整少活了50岁。本应该70、80、90岁健康,好多人40多岁就不健康,50多岁冠心病,60多岁死,也整整提前得病50年。现在提前得病、提前残废、提前死亡成为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现在,小学生有高血压,中学生开始动脉硬化,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1)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关系

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评价,认为人的健康获得:15%取决于遗传因素,10%取决于社会条件,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自然环境,60%取决于个人的生活方式行为。

第13届世界健康教育大会指出:“人类60%左右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起,而其中70%~80%的人又死于不健康生活方式引起的许多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全球每年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达1500~1700万人,如果能以健康的生活方式代替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其中50%的人的生命可以得到挽救。我国目前高血压病人已达1.6亿,高血脂接近2亿人,肥胖者6000万人,糖尿病人超过4000万,还有更多的隐性糖尿病人没有被发现。一位日本医学专家生动地说:“多生产一辆小轿车,就多发生一例糖尿病人。”可见,生活方式与健康有密切的关系。

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一份《新的疾病分类与干预对策》报告,将人类疾病及其产生的原因分为四大类:一是由于生殖细胞基因缺陷引起的各种遗传病;二是怀孕期因营养不良、缺碘、缺钙等微量元素或放射线等外界环境因素损伤引起的疾病;三是孩子出生后由于各种传染病、环境污染、噪声等物理因素引起的疾病;四是由于现代生活中各种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文明病、富贵病等。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糖尿病和脂肪肝、胆石症等多是不良生活方式造成的后果。

(2)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吸烟:全球每年因吸烟引起心血管病、肺癌而死亡的人数超过400万人,我国达70万~80万人。

过量饮酒:损害肝脏和心脑血管。

膳食结构不合理:主要是营养过剩。1/3的胃癌由饮食不当引起;消化系统的疾病多由饮食不当引起。

缺乏运动:身体摄入过多热量不能通过运动变为能量,而聚集体内成为致病因素。因现代生活过度紧张,导致心理应激能力下降(即对平时遇到的各种突发事件如城市高度紧张生活、家庭变故、工作挫折等对心理承受能力的负面影响)。

滥用保健品、营养药物及乱服药:全国每年因服药不当死亡达29.5万人、住院者达350万人。滥用保健品、营养药物者更不计其数。

不遵守交通或行车规则:全国每年因此死亡人数为10万人,其中2/3为不遵守交通规则和行车规则所造成。城市中不遵守交通规则、闯红灯已成为一种社会普遍行为。

因不洁性行为引起的性传播疾病、吸毒以至感染艾滋病,则更是由典型的不健康生活方式所造成。

(3)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健康承担主要责任。如果你要想获得健康,就应该了解、控制自己的行为、习惯,从获得健康的角度趋利避害。比如:远离烟酒;保证睡眠(成年人每天不少于5小时,不多于10小时);营养平衡;坚持适量运动;提高心理应激能力;定期体检(千万不要走入“自我感觉良好”的误区);适当性生活到老;遵医嘱服药;不乱用和滥用保健品和精神药物,遵守交通规则等。专家告诫:癌症是由于一种不健康生活方式引起的慢性疾病,包括不合理膳食、吸烟、心理压力和缺少运动等,而其中合理膳食就可以预防30%~50%的癌症,包括乳腺癌、结肠癌、食管癌和胃癌。

从医学角度来看,合理的生活方式与人的健康和长寿关系极为密切。从我国20世纪80年代开展的一项大面积调查结果发现,在影响死亡的诸因素中,生活方式(包括消费类型、职业危害、有害健康的业余活动)占37.3%,环境因素(包括社会、心理、身体环境)占19.1%,保健服务因素(医疗、预防、康复)占10.9%。这个结果与美国1977年调查结果相似。尤其是生活方式中的消费类型,即不懂卫生知识、不会花钱的行为(如不懂营养卫生,把钱花在抽烟、喝酒上,喜吃肥肉、吃盐过多、偏食等)被称为“自我制造的危险”,与大多数死因间接关系密切。职业危害中的不正当竞争,有劳无娱、有张无弛“奔马式”的工作,超负荷地承受身心压力,也对健康产生严重危害,引发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