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学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绪变化,俗称“七情”。其中怒喜思忧恐为五志,五志与五脏有着密切的联系。《黄帝内经》中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等观点。后来,古代养生家把这些观点应用于养生学中,对于情志调摄、防病祛疾、益寿延年起着不可低估的微妙作用。
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七情六欲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有益于身心健康。但异常的情志活动,可使情绪失控而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人体内阴阳紊乱,进而生出病痛。生活中我们能够适时节制感情和忍怒宽容是修养高雅的表现,也是重要的心理保养之道。
《千金要方》将大怒列为三戒之首,可见精神刺激危害之大。调节情志,节制感情,趋利避害,维持七情的平衡,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不良情绪的绵延,做到适时中止,这是保持健康的措施,也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精神修养。
所以我们应该注意情志调摄,假如我们的情志过激,会影响体内功能失调,进而累及五脏。
1.怒伤肝
怒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情绪,怒则气上,伤及肝而出现闷闷不乐、烦躁易怒、头昏目眩等。亦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的重要原因。名医张景岳,一次诊治了一位因一时口角理屈,佯装发怒而昏厥“假死”的妇人。张景岳在确定其是装病后,便在其耳边,故意大声说其病情已非常危险,必须用艾条在其面部熏炙,才能治愈,病人因害怕火灼疼痛毁了面容,而面露悲伤之色,张景岳接着又提出,可以先服汤药试一试,如果药到了咽喉就醒过来,则也可不用艾灸,后来妇人在服药时,药尚未到咽,便醒了过来。
2.喜伤心。
喜可使气血流通、肌肉放松、益于恢复机体疲劳。但欢喜太过,则损伤心气。如《淮南子·原道训》曰:“大喜坠慢”。阳损使心气动,心气动则精神散而邪气极。出现心悸、失眠、健忘、老年痴呆等。清代《冷庐医话》中,说到一江南书生在京考中状元,因过于高兴而发狂,大笑不止。一位名医看后对他说:“你的病治不好了,不过十天就会死的,赶快回家吧,迟了就来不及了。你回家路过镇江时,一定要找一位何医生再给你看看病。”同时写了一封信,让他面呈那位何医生。书生到了镇江,果然病就好了。医生的信中写有这样的话:“这位书生因喜极而狂,喜则心窍开张,不可复合,非药石之所能治、故以危言惧之以死,令其惊恐忧郁,则心窍闭,到镇江当已愈矣。”
3.思脾胃
中医认为,“思则气结”,大脑由于思虑过度,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出现食欲不振、纳呆食少、形容憔悴、气短、神疲力乏、郁闷不舒等。元代的《儒门事亲》一书中,记载了一位贵妇人患有严重的失眠,历经两年不愈,诸医无策,擅长心理治疗的名医张子和,让病人的丈夫“以怒而激之”,整天花很多的钱,只顾买酒喝,自得自乐,而对病人不闻不问,不给她买药治病,结果这位妇人怒不可遏,一气之下,出了一身大汗,当天夜里便感到疲惫不堪而睡得很香,又过了八九天,食欲也好转了。
4.悲伤肺
忧与悲是与肺有密切牵连的情志,人在强烈悲哀时,可伤及肺。出现干咳、气短、咳血、音哑及呼吸频率改变,消化功能严重干扰之症。《红楼梦》中多愁善感、悲忧伤身的林黛玉,就是很好的证明。有一个人,其父骤然死亡而悲痛不已,之后便觉心痛难忍,逐日加重,药皆无效。张子和为其诊治时,恰巧有一个巫婆在场,张子和于是便自学巫婆的样子,取笑戏弄巫婆,来引逗病人,病人大笑不已,结果仅一两日,其心痛便自愈了。
5.惊伤肾
惊恐可干扰神经系统,出现耳鸣、耳聋、头眩、阳痿,其可置人于死亡。在生活中,通过惊恐的语言暗示,而把人真的吓死的报道,已屡见不鲜。可见恐则气下的危险性。《续名医类案·惊悸》一书中记载了一个名叫沈君鱼的病人,整日害怕死亡,常觉死期将临,后来找到了当时的名医卢不远诊治,卢不远先与病人交谈了一次(类似今日心理疏导疗法),病人心中恐惧顿时减轻许多,但翌日一早便又来求治,声称其占了卜,签上说其十天内就要死去,因此十分紧张,遂一早又来。卢不远便留他住在自己家里,病人觉得有医生在身旁,便放心了许多,过了十天亦未死亡。后来卢不远又介绍他去向和尚练习坐禅,经过一百余日的闭目沉思之后,病人的恐死心理终于消除。
由此可见,我们的情志活动与内脏关系十分密切。人生在世,喜怒哀乐等情绪变化,充满在生活之中。避免过激情志的较好方法是:遇事要镇定自如,冷静地对待目前的复杂事情。事情过后,不要把它长期放在心上,以自寻苦恼。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心理上的抗逆能力,胸怀要宽阔,情绪宜乐观。要淡泊宁静,知足常乐,把人生忧喜、荣辱、劳苦、得失视为过眼烟云。万事只求安心,保持精神内守,人则长寿。另外,平日增加各种有益心身健康的兴趣,寻找精神寄托,这样对预防情志过度,保证脏腑安泰,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同时要注意做到如下几点:
1.戒骄戒躁
由于骄躁者的理想世界与现实生活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情况,从而造成内心的痛苦。如果能够悟透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做一个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评估自己的能力的现实主义者,克服骄躁情绪,顺应自然环境,保持心态平和,是有利于健康长寿的。
2.善调情绪
人们由外界的客观事物引起的内心的相应情绪反应是情绪健康与否的标志之一。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修身养性,舒畅情志,以保持稳定的情绪。思维方式对情绪反应有着重要的影响,如能通过改变自己不良的思维方式,纠正自己错误的认知过程,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去认识客观事物,用积极态度解决现实问题,就会消除许多不必要的烦恼,而保持轻松愉快的好心情。如何积极地化解这些情绪的困扰呢?心理学家向我们推荐了以下秘诀,不妨试一试!
第一,多做跑步、转圈、疾走、游泳、打球等体育运动。这些运动是化解不良情绪的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
第二,睡好觉。睡眠有助于克服恶劣情绪,稳心定神。一觉醒来,心情就会好多了。
第三,听音乐。音乐可使大脑产生一种能镇静安神的物质——内啡呔,但要注意选择“对路”的音乐。
第四,赏花草。花草的颜色和气味,有调节人情绪的作用。
第五,观山水。青山绿水,莺歌燕舞,会将你置于美好的情境中,心情便会被“快活化”。
第六,洗淋浴。浴池中的淋浴,能产生一种安神的活性分子,不快时,不妨洗洗淋浴,会一身轻松。
3.避生三气
(1)免生闲气,不要为生活中的鸡毛蒜皮琐事而生气。
(2)免生怨气,是指不要总对一些人或事进行抱怨或心生怨恨之气。
(3)免生闷气,是指如果感到有令自己不高兴的事情要及时说出来,以求得到解决或化解,不要闷在心里生气。
三气之中生闷气对心身健康的影响最大,特别是较长时间地生闷气,常会引起疾病,特别是心脏病和肿瘤。如果一个人平时注意神志和情志的修养,就会心胸豁达,性格开朗,而能避免三气。
由于五脏的功能互相关联,“喜怒思忧恐”五种形式的情志活动是彼此影响、互相制约的。所以,应该综合地、总体地看待情志因素对于五脏功能的影响,不可将单一影响加以绝对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