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儿童情商培养
10886900000051

第51章 如何面对孩子故意与家长对抗

1.孩子的“心理抵抗”

孩子出现心理抵抗的原因是家长教育方法不当。有的家长为了教育孩子,一天到晚不停地唠叨,其结果,孩子表面上不反抗,但是不听话,无论家长说什么,他都好像没听见,无动于衷。家长这里火冒三丈,他那里我行我素。孩子不听管教是一种“心理抵抗”的表现,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多是由于家长唠叨的结果。这些家长特别在意孩子的缺点,有点小毛病也不放过,让孩子尽快改正,还常常提醒他注意别再犯,孩子就慢慢地对家长说的话不予理睬,不当回事了。

一些家长出于严格要求孩子的初衷,经常对孩子进行反复说教,实际上是在不断地给予孩子以相同的刺激,这种唠叨式的说教使孩子无形中形成了一种“心理抵抗”。于是,家长的说教不再成为刺激,孩子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教育效果便随之下降或失消了。

这样的家庭教育存有一定的共性或通病,主要表现有三:

①教育语言使用欠佳。在批评孩子时,家长斥责声调高而尖锐,语句反复而唠叨。

②说教简单化。指责孩子时不讲清原因及道理,使孩子不知错在哪里。

③“抖箩筐式”的训教。孩子犯一点小错,家长就抓住不放,并将孩子以往的所有错误重新数落一遍,引起孩子的反感与逆反情绪。

2.防止孩子出现“心理抵抗”

(1)变换不同的教育语言来训教孩子的同一缺点:对于孩子粗心的毛病,可用不同的词句来提醒孩子,如“仔细点,不要再当马虎大王了”,“写算式时,不要再把等号丢在脑后了”,“瞧你丢三落四的,就剩没把自己丢了”,“这回考试,把逗号、句号都带齐了,别又忘写了”。家长如果利用多变的语言,比反复说“要用心,别粗心”会更有效。

(2)责备语调要比平常说话语气低沉:低沉的语气能令人感到理性的存在,使家长和孩子都能冷静下来处理问题。低沉的语气还可以防止孩子哭闹、撒泼,而且以与平常不同的语调来说话,使孩子感受到与往日不同,唤起他们的注意,侧耳聆听家长的训导,纠正孩子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坏习惯。

(3)让沉默取代指责:对于具有“心理抵抗”的孩子,不妨改用沉默的方法以取代指责。那些听惯了家长责骂声的孩子,在犯了错误之后,自然会等待着家长的打骂,如果这时家长真的责骂了,孩子反而会觉得松了一口气,产生“又熬过去了”的感觉,卸下了心理负担,过后就又忘了。但是,如果出乎孩子意料之外,家长保持沉默,用表情来显示自己对孩子缺点的不高兴,反而会使孩子猜测家长的心态,不知家长何时会发泄怒气,孩子紧张的情绪会保持一段时间,表现得很乖巧,反省自己的错误,扪心自问这样做,是不是使家长彻底失望了,家长使用沉默这种“对话”形式,用行为来表现责备与不满,会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因此,家长适时地使用缄默,可以培养出有涵养的孩子。

(4)使用强调性语言:许多家长常无可奈何地说:“每次我说话,孩子都不注意听,同一件事常常要说上好几遍,而且同样的错误下次还犯。”对于这种心理抵抗的孩子,家长在训教前用强调性语言说:“我只说一遍。”如果孩子未听见,家长也不要再重复,让孩子品尝不听家长话的苦果,下次他们自然会注意听了。有些家长不忍心让孩子自尝苦果,不停地唠叨、重复,会使家长力图纠正孩子的尝试前功尽弃。只要家长能养成只对孩子说一遍的习惯,孩子知道家长不会再说第二遍了,自然会注意倾听,教育效果也会随之大增。

(5)说教切忌简单化:忙忙碌碌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常犯简单化的错误。看到孩子犯了错误,往往不讲明道理就批评一顿,说完之后又忙自己的事去了。有时孩子糊里糊涂地不知自己错在哪,或者孩子也不知所犯错误的危害与恶果是什么,孩子自然就把家长的说教当成耳旁风了。当家长看到孩子的作业又出错时,不分析原因而指责孩子“你又不用功了”,把孩子的粗心大意简单地归结为不用功,这样,孩子会感到很委屈,因为他真的是用功了,如果家长帮助孩子分析错误的原因及粗心的危害,孩子会乐于接受家长教育的。

(6)不要发脾气:有的孩子不听家长的话是在展示自己的权威,有的家长不知道孩子这是为了什么,于是对孩子大发脾气,但是往往在孩子的坚持下无可奈何。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对孩子发脾气是不当的。家长应当冷静地分析孩子为什么不听自己的话,为什么要发脾气,其实孩子的目的是要好好展示自己的权威,所以不听家长的话,逼着家长与自己争执,而家长也正是像孩子所希望的那样与其争执不休。对此,家长可以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可以最终采用的“利诱”,这当然不是明智的办法,只能鼓励孩子下次如法炮制;再有一个方法就是向孩子说明,如果不听家长的话,就取消下午的活动,并给孩子15分钟时间做决定,若超过15分钟,便告诉孩子取消下午的活动,然后家长可以回到自己的房间或厨房,独自安安静静地做事,摆出可做可不做的姿态,完全取决于孩子的态度,这样可以有效地解除孩子的示威行为。不要发脾气,家长应及时在与孩子的冲突中撤离出来,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这并不意味着放弃对孩子的爱、感情和友谊,事实上,在发生冲突时或即将被卷入冲突时,从中抽身退出往往帮助我们保持了与孩子良好的关系。设身处地地想,当孩子很有挑衅性时,我们做家长的也很难保持冷静、友好的态度,我们大约倾向于给孩子一个教训,让孩子尝尝我们家长的厉害。家长如果真的遇到和以上事件相同的情况,最好从矛盾升级中退出,留下一个想闹的孩子,他自知无趣,又没对手,又不好玩,最终只好放弃。

在大多数这类冲突中,家长应很熟练地马上从冲突中撤退出来,孩子们的反应是可以预料的,也是很有趣的。孩子们十分依赖于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有安全与归属感。家长的撤离,留给他们一个孤独的感觉,这样的局势是孩子们很不喜欢的,他们很快会意识到,只有改善自己的行为才能避免这种局面,不然的话,家长都不理自己了,那是很难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