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儿童情商培养
10886900000035

第35章 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

1.应重视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

劳动是培养孩子爱心的最好的办法,所以家长要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首先,要唤起孩子的劳动意识,培养孩子的劳动精神。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不注意孩子的劳动习惯的培养,有的家长用金钱来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这是错误的。所以,在培养孩子的习惯时,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劳动精神,不能让孩子感觉是在给家长干,为钱干,干了就必须得到报酬。

2.金钱奖励的坏处

金钱的奖励并不一定能培养出孩子的劳动精神和勤劳节俭的习惯。当规定孩子干家务活就能得到金钱报酬,而且不同的家务活明码标价,充分金钱化,或者只要孩子干活,总是能或多或少地得到金钱报酬时,就会让孩子把干家务活与金钱联系起来,这种劳动积极性的提高,并不是劳动精神提高和劳动习惯的养成,而会产生如下不好的效果:

(1)容易使孩子形成金钱至上的观点:首先是家长无意识地把社会不良风气——拜金主义思想带进了家庭,进而影响孩子,使孩子接受了金钱至上的观念,不仅没有让孩子养成劳动的习惯,而且还使孩子养成了对金钱的贪欲,所以一点好处也没有。

(2)会使孩子养成乱花钱的习惯:孩子干了一点家务活,就得到了相应的金钱报酬。孩子手里钱多了并不是一件好事,尤其是对于一些自我约束差的孩子更是如此。

(3)不利于孩子家庭主人感的形成:孩子是家庭成员之一,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是其作为一位家庭成员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如果家长试图用钱来调动孩子的劳动积极性,孩子会认为干家务活是为家长干,干了就应该获得相应的报酬。这无益于孩子的主人感、责任感的形成。

(4)不利于孩子爱心和孝心的形成:一个孩子是否有爱心,主要看他是否有付出,经常让孩子为家庭付出,就会形成对家人的爱心,如果孩子干点家务活就付给金钱报酬,这会让孩子只见金钱而不见其他,认为自己干了活就应该获得报酬,也就形成了认为自己有付出就要有回报的狭隘观点。而对家长的辛苦、抚养自己的艰难都视而不见,更不会想到要体贴和关心家长。对家长如此,对别人的爱也不会有太多,将来也不会对处于艰难中的人付出爱心。成人后一旦工作暂时没有回报,就很容易放弃。

3.培养孩子劳动习惯的方法

如何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呢?首先应让孩子参与家庭中的家务劳动。

(1)培养孩子的主人感、责任感:孩子有家的归属感,不仅体现在他在这个家庭中有一个地位,而且还决定着他对这个家庭的责任,也就是说,应对家里做出贡献,如这个星期家里的卫生是自己和妈妈干的,从而体现孩子的责任感。这都需要家长来培养。让孩子在家中主人感和责任感从模糊的、无意识的状态上升到清晰的、有意识的状态。家长可以把孩子当大人对待,家事的处理让孩子参与,让孩子发表意见,共同讨论各种事情的利弊,家长对孩子合理的意见应予采纳,使孩子感到自己在家中是受尊重、受重视的,感觉到自己在家中的地位时,孩子的主人感和责任感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就会感觉到自己应该对家务事承担点什么。

(2)公开家务的安排:在家务活的安排中,应公开孩子与家长各干什么,否则的话则孩子会产生了抵触情绪。所以,家长应当公开安排家务,让孩子参与家务安排,与之商量,再落实到细节。如一周公布一次家务劳动的分配,如在这一周的时间里需要干什么,谁干,一周干多少次,什么期限完成等,都可以做一个计划。要让孩子知道,家长干得最多,最辛苦;难活、苦活、累活、枯燥的活都是家长干的,这会让孩子感觉自己干些家务活是应该的、是公平的。

(3)对孩子的劳动的成绩要给予积极反馈:当孩子将家长布置的家务活儿都按质按量地完成后,家长应给予积极的反馈。要把家长对孩子的赞赏、喜爱和看到孩子出色地完成了家务劳动的激动心情表达出来,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对自己辛勤的劳动成果是满意的和承认的。孩子也会从心理上产生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以后他就会更积极、更努力地去做家务活,并把家务劳动转化成自己的自觉行动。

专家提示:

爱干家务活儿的孩子,肯定是个有孝心、爱劳动的孩子。所以,家长不要小看这些小事。干不好小事,怎么能干好大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