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在女人面前拐弯(外国卷)
10885400000042

第42章 不落尘埃天使心

1910年8月27日,特蕾莎修女出生于马其顿斯科普里一个富裕的阿尔巴尼亚族家庭,原名阿格尼丝·冈莎·波哈索。后来,她因敬仰法国圣婴会修女特蕾莎为穷人献身的精神,改名为特蕾莎。18岁时,特蕾莎进入爱尔兰劳莱德修女会学习,其后到印度大吉岭受训,从此爱上了这个古老而贫穷的国家。27岁时,特蕾莎发终生愿成为修女,任加尔各答圣玛丽亚女校的地理和历史老师。圣特蕾莎广场上的大理石圣女石雕像特蕾莎修女认为,关心最穷苦最悲惨者,才是上帝的意愿。她放弃了清静舒适的学院生活,甚至退出了劳莱德修女会,将自己变成身无分文、一贫如洗的穷人,搬到了加尔各答声名最为狼藉的贫民区缇亚那,去照顾那些乞丐、孤儿、病人和流浪者。她深知,只有与他们平等相处,而不是采取居高临下的施舍态度,才不致伤害他们的自尊,才能拆除他们心中戒备的藩篱。但是,特蕾莎修女很快就感到了迷茫和绝望,她反复自问:“在这道以无情和冷酷筑就的城墙上凿出一两个缺口,有什么意义和作用呢?”“为这个地狱装修一个比较舒适的小角落,而其余眼见之处都是凄惨之地,又能造福于谁?”

起初,特蕾莎修女的仁爱之举屡次碰壁。有一回,她送一位垂危的穷人进医院救治,因为没有医疗费用,而遭到院方拒绝,待她取来药物,病人已经成了一具冰冷的尸体。特蕾莎修女愤怒地谴责道:“他们对猫对狗都比对自己的同类兄弟好。如果是他们自己心爱的宠物,绝对不会让它就这样死去!”不过,这只是短期的绝望和迷茫。特蕾莎修女的学生苏巴西尼,竟然放弃富家千金的优裕生活,毅然决然地来支持老师的慈善事业。特蕾莎修女因此大受启发,立刻筹资成立了一个专门无偿地服务受苦人的“仁爱修会”。加入此会的修女要遵守天主教常规的三大绝愿——绝财(不置私人财产)、绝色(不嫁人)、绝意(不持个人意见,遵从修会之命)。而除此之外,还要向天主许下大愿:一生一世、专心专意地为最贫穷的人服务,决不半途而废。仁爱修会又被人称为“飞奔的修会”,修女总是面带微笑,一溜小跑,目光炯炯地留意周围。

曾有一位印度教徒对她们说:“我知道你们在这里干什么,你们从街头捡来快死的人,然后背着他们到天堂去!”这句话是对她们最好的评价与赞扬。一次,特蕾莎修女从火车上看见一位流浪汉坐在铁路边的大树下,面色如灰,垂着头奄奄一息,她心急如焚,却无法立刻下车去照顾他;待她从下一个停靠站换乘火车回来,发现他已经咽气有一段时间了。她心想,在这位流浪汉临终前,要是有人肯陪伴他,与他谈一谈,告诉他生命的终止并非灵魂的尽头,而只是踏上通往天国的回乡之路,缓解和消除他内心深处的恐惧和孤独,一定能使他比较安心地过世。于是,特蕾莎修女立即又成立了“垂危之家”,收留那些将死的穷苦人。在“垂危之家”,修女或修士精心护理那些孤苦无依的濒死者,握着他们的手,多方抚慰,给他们送去意想不到的临终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