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在女人面前拐弯(外国卷)
10885400000040

第40章 总理生涯坎坷路

从1965年起,以色列和周边的阿拉伯国家时常发生武装冲突,矛盾日趋激化,战争不可避免。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向埃及、叙利亚、约旦发动突袭,第三次中东战争(又称“六·五战争”)爆发。战争以阿拉伯人惨遭败北、以色列大获全胜而告终。通过这场战争,以色列占领了耶路撒冷城、约旦管辖区和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和埃及的西奈半岛及叙利亚的戈兰高地。这不能不说是犹太人对发动第一次中东战争的五国的血腥报复。11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242号决议,要求以色列撤出“最近冲突所占领的领土”;“承认该地区每一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及政治独立”,“在安全及公认的疆界内和平生存”。埃及、约旦和以色列接受了该决议。根据决议,联合国秘书长任命瑞典驻苏联大使贡纳尔·雅林为特派代表,前往中东与有关各国进行接触,商讨实施决议中各项规定的办法,以实现和平。雅林前往中东与各方频繁磋商,但并未产生令人满意结果。因为阿、以双方分歧太大,国际上进行各项调解,也未能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阿拉伯方面要求“消除侵略痕迹”,收复战争中所有被以色列侵占的土地,先收复失地,再谈判实施242号决议中的其他条款,不与以色列直接谈判。以色列则坚决要求同阿拉伯国家面对面的谈判,在不放弃这次战争中所占领的大部分土地的基础上划定“安全和公认的边界”。它力求既得到阿拉伯土地,又得到阿拉伯承认。这个想法太过痴人说梦,不是任何一个有自尊的国家所能答应的。阿拉伯国家愤怒了,决心教训一下以色列。 1973年10月6日,埃及和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向以色列发动攻击,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十月战争”或“赎罪日战争”)爆发。在这次战争中,阿拉伯国家在政治上取得了胜利,军事上先胜后败,打破了以色列不可战胜的神话;以色列虽在军事上先败后胜,但已不能像以前那样信心十足,国内出现了悲观失望情绪。在这段对以色列来说意义重大的期间内,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梅厄一直是以色列的首脑。从1966年至1969年,梅厄担任以色列执政党总书记。第三次中东战争正是在她的授意下由以色列的进攻挑起的。在她与助手的协调策划下,以色列夺取了更广阔的土地。生存空间是犹太人最需要的,梅厄别无选择,她决意要为以色列划定一个足够的版图。“六·五战争”,以色列取得胜利。战后,梅厄同许多以色列人一样,带着全家“得意洋洋和无忧无虑”地玩了几天,在新占领的地区内“纵情”旅游,并宣布不管要失去多少舆论上的同情和金钱,也不管承担多大压力,以色列决不从停火线上撤退。梅厄的这种做法令以色列与其周边国家的关系迅速恶化。以战争侵略的手段来巩固自己国家的地位,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包括犹太民族在内的热爱和平的民族所难以接受的。战争胜利,伤害的是其他国家的尊严;战争失败,则会使犹太民族陷入悲观的情绪。无论从哪一点上说,都不是个明智之举,它让整个以色列,陷入了深深的战争泥沼。在以色列于1948年5月建国后,1969—1974年,梅厄担任了以色列总理。在她担任总理之初,一方面对阿拉伯国家的“消耗战”(小规模的袭击)“重重地还击”,另一方面虽表示希望实现和平,但又“拒绝任何有关中东的解决方案”,认为以色列的阿拉伯邻国一个也不能信任。1973年3月1日,她前往美国要求军事援助,在与美国总统尼克松会谈时声称:“我们的日子从来没有这么好过。”她认为,以色列在军事上非常强大,并且有美国做后援,阿拉伯人不会采取军事行动,僵局对以色列十分安全。保持现状的时间越长,以色列就越能巩固它所占据的土地。远亲不如近邻,梅厄可能不知道中国的这句古语。美国再怎样支持以色列,在国际舆论的压力下,也不能轻易地派军救援。更何况,美国看中的是中东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而不是一个以色列国。在1973年“十月战争”临战前的一段时间里,梅厄曾多次召集军事、情报首脑,研究埃及、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的军事动态。与会者一致认定,以色列建国后,与阿拉伯国家多次交战,每战皆胜,阿拉伯军队不堪一击。阿拉伯人不会进攻,“战争极不可能发生”。 阿拉伯人在边境增加兵力、集结军队只是例行的军事演习或防范以色列的攻击。对时局的错误分析,是梅厄的又一次败笔。以色列到处放火,势必会引起公愤。以色列军事实力强于周边各国,这是事实;阿拉伯国家稍弱,这也是事实;但,好虎架不住群狼,这是另一个事实。一个阿拉伯国家难以对抗以色列,但各个国家联军征战,实力绝不可小视。梅厄忽略这一点,便造成了战争极其被动的局面,也最终导致了她政治生涯的结束。10月6日凌晨4时,梅厄得到可靠情报,埃及和叙利亚要在下午联合进攻。她立即召集国防部长在内的3位部长、参谋总长开会,经过研讨,只决定动员全部空军和4个师的陆军,而不是进行总动员。接着梅厄又紧急召见美国驻以色列大使,要他通知美国政府,既然阿拉伯人肯定会被打败,那么这场危机一定是由于他们误解了以色列的意图而引起的。要求美国紧急转告苏联和以色列的阿拉伯邻国,以色列无意进攻埃及和叙利亚,为了证明它的诚意,它决定不进行总动员。梅厄认为这样战争也许可以避免。到此时,以色列对埃、叙有预谋的联合进攻,还没有作出正确的判断。结果,战事一起,以色列丢失了大片土地,人员伤亡惨重,3天之内,就损失49架飞机、500辆坦克。战争第七天,梅厄感到武器的极度匮乏。她不分昼夜地给以色列驻美国大使打电话,甚至在美国午夜3时给他打电话,要他立即向美国催询,并说:“我不管现在是什么时候,今天我们急需武器,明天可能太迟。”最后,她已无计可施,甚至准备亲自去华盛顿,与尼克松总统当面交涉。以色列军中人用车把职权拉的人俘虏运回营地幸好在战争第九天,美国军援大批运到,梅厄才免除了一次奔波之苦。梅厄非常高兴,致函尼克松说:“空运真是雪中送炭,它不仅给我们鼓了气,而且也向苏联表明了美国的立场。毫无疑问,空运帮助我们取得了胜利。当我听说运输机在利达机场降落后,自战争开始以来我第一次流了泪。”也多亏了梅厄的再三催促。如果那批军援没能及时送到,以色列的版图与今天相比,肯定会有很大差异。“十月战争”对以色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色列不可战胜的神话如泡沫般顷刻破灭,举国上下充满着悲观失望、暴躁不安的情绪。人民渴望和平,希望这是最后一次战争。游行抗议不断,其中包括后备军人。他们指责军队缺乏准备是由于领导人的错误和自满,要求梅厄和国防部长达扬辞职,并将所有可能对所发生的事件负有责任的领导人予以清除,反对党更是把梅厄攻击得体无完肤。统治集团内部争吵不休,互相埋怨和推诿责任。面对群众强烈的愤懑、批评和要求,作为政府主要领导人和决策者,梅厄泰然处之,并未引咎辞职。她表示,对大多数批评她都不接受,认为有一部分出于恶意,有些是蛊惑人心。她觉得,她之所以认为不会发生战争,没有在军事上采取预防措施,是因为受到了经验丰富、在情报工作上有着卓越成就的职业军人和最杰出的军事专家的影响,他们都判断战争不会爆发但她承认,这场战争是她亲身经历的永远不会忘记的一场灾难和噩梦。战后,她显得身心俱疲,非常沮丧,同战前相比,简直判若两人。战争把她弄得狼狈不堪,她不仅为以色列受到的惨重损失伤心,而且为以色列的前途担忧。最后,梅厄终因在“十月战争”中,由于领导不力,判断失误,事后又不勇于承担责任,诿过于下级,以致被人民要求辞职。她试图组织新内阁,但得不到支持,声望明显下降,终于在1974年辞职。哭墙:耶路撒冷犹太教圣迹20世纪中叶以前的犹太人,就如同吉普赛人一样,是一个世界民族,而没有自己的国家,没有一个为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而努力的政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对犹太人的大肆屠杀行为,几乎让这个民族陷入了灭顶之灾。虽然1947年的联合国会议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让犹太人在中东建立起犹太人国家;但阿拉伯人却不愿意在原本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见到犹太人的政权。以色列建国的路极其崎岖。我们很难想像,若没有哥达·梅厄,以色列的复国之路还要走多久。国家虽然会建,但在错综复杂的中东,以色列能走多远?梅厄就像是一个清教徒,为了犹太人复国之梦,而东奔西走。为了犹太民族能有一个自己的家,梅厄付出了所有的心血。但梅厄自幼便尝尽了犹太人被歧视的辛酸,为犹太人争取更大、更多利益的思想在她心里扎下了深深的根。正是这种因素,让她几乎将中东地区推入了数十年的战火硝烟之中,给中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带来了变数,也给她的政治生命画上了一个不完美的句号。1978年12月8日,81岁的哥达·梅厄离开了这个世界,留给后人的是谈论不尽的功过是非。

第九章 为爱而活的圣母——特蕾莎修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