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美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需要我们用心来感受,这种美丽就是善良;有一种气质,是至尊的,高贵的,它需要我们用心来品味,这种气质源自于善良。
善良,不是容颜的闭月羞花,不是举止的温文尔雅,不是财富的腰缠万贯,更不是权势的叱咤风云。善良,是黑暗凄冷中的如豆星火,是干涸枯竭时的点滴甘露,是迷惘徘徊时的一句点化,是沉迷无助时的一把搀扶。真正的善良是来自心灵深处的真诚的同情与怜惜,无私的关爱与祝福。真正的善良,无须剪红刻翠,无须粉黛雕饰,它本身就是人们内心最原始的一种纯朴的、纯洁的感情精华。
人之初,性本善。可是在经历了太多的锤炼之后,我们在学会坚强的同时也逐渐变得冷漠起来。我们匆匆地在人潮汹涌中寻找适合自己的角色,漠然地与一切和自己不相关的人与事擦肩而过,我们似乎早已习惯了“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的处世哲学,而不愿再牵挂别人的任何困苦。于是,眼看着那颗曾经晶莹的善良之心慢慢被尘土侵蚀包裹,而后结成厚厚的茧。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称善良为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它可以使盲人“看到”,聋子“听到”。心存善良之人,他们内心火热,可以驱赶寒冷,横扫阴霾。善意产生善行,同善良的人接触往往智慧得到开启,情操变得高尚,灵魂变得纯洁,胸怀更加宽阔。
生活中,许多父母往往会给孩子进行一些特殊的教育,例如:灌输“社会尔虞我诈”、“人与人之间如何勾心斗角”等。也许他们的本意是告诫孩子学会保护自己,小心上当。可是,这种教育的尺度却很难把握,试想如果在父母本身带有偏颇观念的情况下引导孩子,那么,将在孩子心中埋下什么样的种子?
或许在一些家长看来,“从小不吃亏”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人善被人欺”的思想让他们忽视了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而专家却表示:没有善良心的孩子不能很好地保护自己。因此,作为父母,绝不能放弃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
女孩子天生善良,通常女孩子都愿意帮助别人,愿意把自己的东西与别人分享,在看到别人难受时,更容易伤感,这都是善良的一种体现。作为父母,就要时刻维护孩子的善良天性。善良作为一种美德,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可以说,缺乏善良品质的人,同时也是个道德上有缺陷的人,最终很难有所作为。因此,父母们若想使自己的孩子长大后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品德高尚的人,必须重视从小培养他们“善良”的品性。那么,如何培养呢?空洞的说教和良好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为孩子创造亲切、友爱的成长环境
一方面,父母以友好和爱的方式来教育、帮助孩子,努力使善意、友好的气氛充满整个家庭。另一方面,对所有认识的人:朋友、亲戚、同事、邻居,以及一切可给予帮助的陌生人,都友好相待。孩子们在此环境熏陶下,善良、友好对他来说就显得非常熟悉、自然,而且得体。
2. 使孩子懂得如何才能变得善良,为什么善良令人满意(不必通过说教的方式)
父母可以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下见机行事,简单地、随意地向孩子解释一下,让他知道所有的人都非常喜欢善良的人。向他介绍一些友好待人和表达善意的简单的办法,让他学会考虑周全,并让他懂得,若帮助了某些人,自己也会感到莫大的欢乐。
3. 为孩子营造表达善意的实践机会
孩子们受到了别人的友善相待会感到非常愉悦,这清楚地告诉他践行善良是一件多么令人愉快的事,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样一个机会,让孩子懂得只要与人为善,自己也会获得快乐。孩子在与一些小动物友好、善良的亲近中能感觉到感激、忠心,真正懂得善行的好处。
4. 赏识孩子“善意”的举动
如果孩子做的事得到了肯定和表扬,那么他还会继续这么做。因此,当你的孩子帮了别人一些小忙,或者替别人着想时,你要告诉他你赞成他的这一举动,鼓励他为别人多做一些令人愉快的事情。让他知道你希望他这样做,希望从他的举动中看到善意,表现得友好些。如果孩子对他人不友好,也不必责怪他。要让他认识到这样不好,不是好孩子应该做出的举动,并表示你对此的遗憾,相信他下次会做得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