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吃对了就能大大提高孩子的智力
10878100000011

第11章 要有选择性地吃药

“大病进医院,小病进药店”已成为不少人用药的“潜意识”。当前,这种自行开药、随意吃药等不合理用药的现象随处可见。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药物具有双重性,既有治疗作用,也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有关专家指出,用药一定要遵从医嘱,切不可自行做主,否则可能增加药物不良反应,损害健康,甚至耽误治疗,引发进一步的严重后果。对于孩子来说,这方面要特别谨慎。

☆孩子乱吃药的危害

1.孩子乱吃药,有可能导致尿毒症

肾脏是人体的重要排泄器官,吃进体内的药物,多需经肾脏排泄,如果肾脏本身有病,再长期服用一些不一定十分恰当的药物,即使这类药在短期内发挥了某种疗效,但长期使用,积累起来就可能对身体造成损伤。

孩子服用中草药时也应慎重。虽然多数中草药被认为安全无毒,但是有些中草药,尤其是需要长期服用时应小心,木通就是其中之一。木通中含有的马兜铃酸目前已被证明可致肾损伤。即使是某些在儿科享有盛誉的中成药,也不能成年累月地吃。其实某些用于孩子退热解惊的中药里含有朱砂,朱砂含汞,偶尔吃一次没问题,但如果天天吃,或每个星期都吃两丸,就会危及肾脏。

2.乱吃药可能导致药物性肝炎

吃药也能吃出肝炎来吗?当然可以!据有关专家介绍,药物进入人体后,最主要的代谢、解毒场所就是肝脏,假如药物具有毒副作用,首当其冲受到损害的必然是肝脏。具体到每个人用药后是否发生肝损害,除了药物本身的作用外,与个体的差异也有很大关系,即与个人体内肝药酶的情况有关。

药物性肝炎的表现依程度轻重而有所不同,轻者没有明显的病状,仅血中转氨酶升高而已。最危险的是爆发性肝炎,肝脏细胞突然大量死亡,肝脏修复速度赶不上破坏的速度,病情急转直下,病人在一两周内就有可能死亡。

药物性肝炎多有2~8周的潜伏期,早期症状可有发热、纳差(中医术语,指食欲差和消化不良)、乏力、皮肤瘙痒、黄疸、皮疹等。实验室检查肝功能以血清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升高为本病特点。

3.乱吃药可能导致耳聋

国内平均每年有一万个小孩因为吃错药以及乱吃药而变成聋子,根据调查,其主要原因是滥用抗生素。

☆给孩子吃药要注意什么

既然乱吃药的危害这么大,妈妈们给孩子用药时就应当更小心谨慎,要有选择性地给孩子吃药,注意吃药的细节,才能防止危害产生。

1.别在没有必要的时候给孩子吃药

很多时候,一些小毛病,如喉咙不舒服、流鼻水、少许咳嗽之类,不用吃药,也可很快自愈。事实上,很多买回来的成药只是治标不治本,而且吃了之后,会有副作用。

2.不要给孩子胡乱吃药

随着非处方用药的增多,许多父母选择了自己给孩子下药。这样做一是可以避免交叉感染,二是方便、省钱。对轻微的感冒、腹泻或积食,可以自己服点药。但是如果病情继续发展,就必须请教专业医生。其次要充分了解所用药物的有效成分、治疗原理、用药剂量及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毒性反应及不良反应。比如阿斯匹林,孩子是忌用的,因为有可能使脑部和肝脏受损。另外,还要小心防范的是:有些药物可能含有一些成分,它们虽然不叫阿斯匹林,但却是间接含有阿斯匹林成分的。所以最安全的办法还是由医生开药。

此外,为了安全,亦不宜储存太多药在家里,以尽量减少孩子接触药物的机会。

3.不要保留过期的药物

每种药物有它的有效期或安全日期,已过期的药物是有害无益的。必须养成习惯:先看看药物是否已过期,才给孩子吃。最安全的做法是每3个月清理一次药箱或药柜,丢掉已过期的药物。若不敢肯定是否已过期,为安全起见,宁愿弃掉,不要怕浪费。

4.慎重选择新药特药

有些爸爸妈妈带孩子看病,总是要求大夫开最贵、最新、最好的药品,以求尽快解除孩子的痛苦。拿感冒来说,为了尽可能地缩短孩子的病程,一些具有快速疗效的特效药如康得、康泰克等往往成为父母们的首选。但是当含PPA成分的药品被禁用后,父母们却被极大地震撼了!因为这些具有神奇疗效的特效药不仅大部分都含有PPA,而且仅康得和康泰克这两种药就占领了市场感冒药份额的80%~90%,很少有父母能说他们的孩子没吃过这些药。

孩子处于生长发育的动态变化之中,机体各组织器官尚未成熟,功能也不完善,与成人相比更易发生用药的不良反应。所以,选择传统的经典药品更安全,因为它们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5.选择药物种类宜少而精

孩子服药种类不宜过多,可用可不用的药物应尽量不用。如果需要同时服用几种药物,要严格遵守医嘱将服药时间错开,以免药物在体内相互作用而产生毒副作用或降低药物的效果。

6.打针不一定比吃药好

许多父母带孩子看病总是要求大夫给打针。注射药的确有作用快、用量准确、利用度高的特点,但一般多用于重症、急症或呕吐症状,以及替代一些不能口服或口服后药效降低的药物。因为它有一定的痛苦,对孩子的精神刺激较大,同时对药品的质量、护士的注射技术和医院消毒设施要求较高,否则容易发生一定的局部损伤。另外,静脉注射和静脉输液还有可能出现输液反应,所以说口服给药是最安全、方便和经济的,特别是对一些消化系统疾病,如肠炎和痢疾,治疗效果最好。

7.遵医嘱服药

给孩子吃药不要小视用药的量和时。有些药要饭前服用,以利于药物吸收,如止泻药,有些药要饭后服用,以减少药物对胃肠的刺激,或促进胃肠对药物的吸收。再者,并不是每一种给孩子吃的药按成人的量减半都适宜。有些人认为药吃得越多,病好得越快,便随意加大剂量。其实,药物服用的剂量是通过长期临床试验和可靠的理论依据制定的,随意用药行为不仅无法达到治疗效果,往往还会造成不良后果。药量过大,可能引起中毒,尤其对于孩子,是十分危险的;而药量偏小,非但达不到治疗效果,反而贻误病情,甚至产生耐药性。总之,吃药要遵医嘱。

8.吃药后不要马上睡觉

孩子躺着吃药或吃药后马上睡觉,往往会使部分药物粘在食道里,这样既影响药物发挥作用,又可能损伤食道。所以,孩子吃完药最好半小时后再睡觉。

9.要了解药性,不是所有药都适合温开水送服

不是所有的药都适合用温开水送服,就如下面几类药,最好用凉开水送服:

(1)维生素:维生素类药物属于水溶性制剂,很不稳定,遇热后容易被破坏而失去疗效。

(2)益生菌:一些对肠道有保护作用的益生菌制品,用温度稍高的水服用,可能会杀灭菌群而影响药物效果。

(3)止咳糖浆:止咳糖浆之所以有止咳作用,主要是因为糖浆口服后会覆盖在发炎的咽喉黏膜表面,从而减轻对黏膜的刺激,缓解咳嗽症状。如果用温热的水送服,可能会稀释糖浆,降低黏稠度,就不能形成保护膜,也会影响药物疗效。

(4)预防疫苗:给孩子吃预防小儿麻痹的糖丸前后,都应避免食用热的食物或喝热的饮料和水,因为疫苗会在高温下被杀死而失去活性。

(5)助消化药:一些帮助孩子消化的药物是通过药中所含的一种活性蛋白酶发挥作用,这种酶遇热后会凝固变性失去作用。

10.吃药时,不要只喝一点点水

药物都会不同程度地损伤孩子的肝脏和肾脏,需用水来加速代谢。一般药物,喝60~100毫升的水;服用抗生素类、退热药、止泻药等药物时,每天至少要给孩子喝200毫升以上的水。但是也有例外,如止咳糖浆,服药后5分钟内不要喝水。

11.不要跟着广告走

广告带有明显的商业色彩,往往夸大其词或含糊不清,不要听信广告而随意给孩子吃药。世界上有些国家已明令禁止不允许药物做广告。

☆致妈妈们的小tips:

(1)不要把一天吃3次的药物安排在早、中、晚餐前后吃。“一日3次”或“一日2次”,是根据实验测定出药物在人体的代谢速度后规定的,意思是将一天24小时平均分成三段或两段,每8小时或12小时服用一次。按时吃药,才能保证体内的药物浓度,达到治疗目的。如果把一天吃3次的药物安排在早、中、晚餐前后吃,就会使白天孩子身体里药物的浓度过高,而晚上又达不到治疗的作用。

(2)有时候感冒并不一定要吃药,喝鸡汤也能治感冒。美国有两家临床医疗中心报道,喝鸡汤能抑制咽喉及呼吸道炎症,对消除感冒引起的鼻塞、流涕、咳嗽、咽喉痛等症状极为有效。因为鸡肉中含有人体所必需的多种氨基酸,营养丰富,能显著增强机体对感冒病毒的抵抗能力;鸡肉中还含有某种特殊的化学物质,具有增强咽部血液循环和鼻腔液分泌的作用,这对保护呼吸道通畅,清除呼吸道病毒,加速感冒痊愈有良好的作用。

(3)漏吃药,补不补,要看情况。普通的药物漏服一次没关系,但若是需长期服用的药物,如治癫痫的药物,漏服就会影响疗效,甚至加重病情。多数药物漏服,如已接近下次吃药的时间,就不要补服了。此外,不可在补服药物时加倍剂量服用。

(4)会损伤孩子肾脏的药包括:

①抗生素类药物: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新霉素、万古霉素、多粘菌素。

②解热镇痛类药物:阿司匹林、非那西丁、氨基比林、保泰松、安乃近、布洛芬等。

③中草药类:含马兜铃酸的木通及其中成药(如龙胆泻肝丸)、含有汞成分的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