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转轨期中国劳动关系调节机制研究
10872100000025

第25章 参考文献

[1]阿伯西内·穆素:《讨价还价理论及其应用》,管毅平、郑丹秋等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阿兰·斯密德:《制度与行为经济学》,刘璨 吴水荣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4]布雷耶尔、麦卡沃伊:《管制和放松管制》,载《新帕尔格累夫经济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5]蔡昉、都阳、王美艳:《劳动力流动的政治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6]曹天予:《劳动产权与中国模式——当代马克思主义在挑战中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7]常凯、李坤刚:《必须严格规范劳务派遣》,载于《中国劳动》2006年第3期。

[8]常凯、陶文忠:《人力资源管理与劳动关系调整》,载于《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年第8期。

[9]常凯:《经济发展不能漠视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载于《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年第1期。

[10]常凯:《劳动关系·劳动者·劳权》,中国劳动出版社1995年版。

[11]常凯:《劳动关系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

[12]陈伯庚:《构建劳动与资本的和谐关系探寻》,载于《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7期。

[13]陈全明、邓勇:《我国人才结构调整和人力资源开发研究》,载于《宏观经济研究》2000年第11期。

[14]陈全明、侯丽:《西部的人力资源开发》,载于《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0年第7期。

[15]陈全明、张广科:《科学人才观与我国人才资源能力建设》,载于《管理世界》2006年第9期。

[16]陈全明、张广科:《全面小康、和谐社会与我国就业发展机制》,载于《财政研究》2006年第7期。

[17]陈恕祥、杨培雷:《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劳资关系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8]陈玉萍:《日本个别劳动争议处理制度》,载于《中国劳动保障》2008年第1期。

[19]谌新民:《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一个综合分析框架及其在中国企业的运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0]程恩富:《现代政治经济学简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1]程延园:《集体谈判在我国的发展与完善》,载于《工会博览》,2006年第3期。

[22]程延园:《集体谈判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3]程延园:《劳动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4]大卫·桑普斯特福特、泽弗里斯·桑纳托斯:《劳动经济学前沿问题》,卢昌崇等译,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版。

[25]丹尼尔·奎因·米尔斯:《劳工关系》,李丽林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26]道格拉斯·盖尔:《一般均衡的策略基础——动态匹配与讨价还价博弈》,韦森译,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27]邓汉慧、赵曼:《企业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紫金矿业案例分析》,载于《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第8期。

[28]丁明胜:《日本个别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最新发展》,载于《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29]董保华、杨杰:《依法、合理选择用工形式》,载于《中国劳动》2007年第8期。

[30]董保华:《和谐劳动关系的思辨》,载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31]董保华:《劳动关系对立与和谐》,载于《上海企业》2006年第9期。

[32]董保华:《劳动关系非标准趋势下的劳动力派遣》,载于《中国劳动》2006年第3期。

[33]董保华:《劳务派遣的法学思考》,载于《中国劳动》2005年第6期。

[34]董保华:《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问题与思考》,载于《工会理论研究》2006年第6期。

[35]费方域:《企业的产权分析》,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36]风笑天:《私营企业劳资关系研究》,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7]冯同庆:《劳动关系的变化与中国工会的基本特征》,载于《香港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冬季号。

[38]傅麟:《从劳动者工资收入情况看我国企业一级劳动关系》,载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年第8期。

[39]盖瑞·J·米勒:《管理困境——科层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王勇、赵莹、高笑梅、季虹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40]高帆:《劳动剩余、分工演进与经济发展》,载于《经济科学》2003年第5期。

[41]高新会:《论转轨时期我国劳动关系的制度变迁》,暨南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5年版。

[42]龚基云:《转型期中国劳动关系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3]郭东杰:《共同治理模式下的劳动关系研究》,浙江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4年版。

[44]郭庆松:《当代中国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研究述评》,载于《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9期。

[45]郭庆松:《和谐社会视角中的劳动关系问题》,载于《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46]郭悦:《平衡劳动关系:建立真正的集体谈判制度》,载于《中国劳动》2005年第2期。

[47]郭志刚:《无边界组织下的雇佣关系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7年。

[48]黑启明:《政府规制的劳动关系理论与策略研究》,天津师范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5年。

[49]洪远朋、卢志强、陈波:《社会关系演进论——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发展变化的轨迹》,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0]黄亮、彭璧玉:《存在道德风险的团队契约》,载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51]黄善民:《企业劳动契约剩余研究》,四川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5年。

[52]黄少安:《经济学研究重心的转移与“合作”经济学构想——对创建“中国经济学”的思考》,载于《经济研究》2000年第5期。

[53]科斯、哈特、斯蒂格利茨等:《契约经济学》,李风圣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54]克里斯汀·蒙特、丹尼尔·塞拉:《博弈论与经济学》,张琦译,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版。

[55]库尔特·勒布、托马斯·盖尔·穆尔:《施蒂格勒论文精粹》,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56]郎艳怀:《经济数学方法与模型教程》,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7]劳动部日本劳动关系考察团:《日本劳动关系调整体系的概况及若干具体问题》,载于《中国劳动科学》1995年第4期。

[58]劳动科学研究所课题组:《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若干问题研究》,载于《中国劳动》2007年第3期。

[59]黎金柱、郑图康:《西方集体谈判制度及其启示》,载于《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1期。

[60]黎煦:《中国劳动力市场变迁的产权经济分析》,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1]李培林等:《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62]李琼:《劳动分工与企业起源》,载于《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2期。

[63]李天国:《构建劳动争议处理制度需要企业内外两个视角——来自日本的启示》,载于《中国劳动》2007年第9期。

[64]刘艾玉:《劳动社会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5]刘长喜:《利益相关者、社会契约与企业社会责任——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及其应用》,复旦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5年。

[66]刘辉煌、周琳:《关于分工的经济学:历史回顾与近期发展》,载于《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7期。

[67]刘苓玲、韩振国:《就业量与劳动力市场制度安排及制度创新的分析——基于博弈论视角》,载于《经济评论》2007年第1期。

[68]刘乃全:《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9]刘铁明、罗友花:《中国和谐劳动关系研究综述》,载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6期。

[70]卢福财:《构建基于和谐劳动关系的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新体系》,载于《经济管理》2006年第20期。

[71]陆铭:《工资和就业的议价理论——对中国二元就业体制的效率》,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72]罗明忠:《非正式组织影响下的企业和谐劳动关系建设》,载于《管理科学文摘》2007年第10期。

[73]罗明忠:《基于冲突管理视角的民企和谐劳动关系构建》,载于《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年第11期。

[74]罗明忠:《潜规则下的和谐劳动关系》,载于《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7年第3期。

[75]迈克尔·迪屈奇:《交易成本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76]米塞斯:《自由与繁荣的国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77]默里·L·韦登鲍姆:《全球市场中的企业与政府》,张兆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78]宁光杰:《失业问题研究——一个微观分析框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9]帕特·达斯古普特、伊斯梅尔·撒拉格尔丁:《社会资本——一个多角度的观点》,张慧东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0]漆志平:《我国企业劳动关系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边际调整》,载于《求实》2007年第4期。

[81]乔健:《略论我国劳动关系的转型及当前特征》,载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82]乔健:《全球化冲击下的劳资关系与工会运动》,载于《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3年第7期。

[83]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周黎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版。

[84]卿涛、郭志刚:《社会合作伙伴关系:内涵及模式》,载于《经济体制改革》2006年第6期。

[85]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实施情况的报告》,2005年。

[86]任焰、潘毅:《跨国劳动过程的空间政治:全球化时代的宿舍劳动体制》,载于《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4期。

[87]沈琴琴、黄任民、巨文辉:《和谐劳动关系与民营企业发展——加强劳动者权益保护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载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88]沈琴琴:《人力资源管理新趋向与工会的应对措施》,载于《工会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6期。

[89]沈琴琴:《西方工会参与促进就业的做法和经验》,载于《工会博览》2007年第1期。

[90]沈原:《社会转型与工人阶级的再形成》,载于《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2期。

[91]盛洪:《分工与交易——一个一般理论及其对中国非专业化问题的应用分析》,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92]施蒂格勒:《产业组织》,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93]石美遐:《劳动关系弹性化的利与弊》,载于《中国国情国力》2007年第4期。

[94]石婷婷:《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95]石秀印:《多重博弈下的阶层分化与弱势阶层的抗争》,载于《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96]石秀印:《劳资关系:零和逻辑的困境与合作逻辑的可能》,载于《工会理论研究》2006年第4期。

[97]石秀印:《市场条件下中国的阶层分化与劳资冲突——与马克思时代的对比》,载于《学海》2005年第4期。

[98]思拉恩·埃格特森:《经济行为与制度》,吴经邦等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99]汤美芳:《近年来有关劳资关系研究综述》,载于《宁波党校学报》2006年第5期。

[100]唐亮、章伟坤:《从劳动分工看企业的起源》,载于《当代经济》2003年第10期。

[101]陶军锋:《劳动分工、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与收益递增——内生增长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毕业论文,2003年。

[102]汪晓宇、马咏华、张济珍:《不完全契约理论:产权理论的新发展》,载于《上海经济研究》2003年第12期。

[103]王大勇:《交易成本与社会分工演进》,载于《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104]王国顺等:《交易、治理与经济效率——威廉姆森交易成本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105]王国顺等:《企业理论:契约理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106]王虎峰、贾明德:《以分工为基础的经济效率分析框架》,载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107]王检贵:《劳动与资本双重过剩下的经济发展》,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108]王拓:《分工经济思想的发展——从亚当·斯密到新兴古典经济学》,载于《当代财经》2003年第11期。

[109]闻效仪:《人力资源管理与劳动关系的相互影响》,载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110]吴江、陈谊:《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关系研究述评》,载于《经济学动态》2004年第1期。

[111]肖寄斌、吴江:《产权视角下的我国劳资关系》,载于《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112]谢康、乌家培:《阿克洛夫、斯彭斯和斯蒂格利茨论文精选》,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113]徐林清:《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4]徐小洪:《冲突与协调——当代中国私营企业的劳资关系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

[115]亚当·斯密:《国富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116]杨河清:《劳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7]杨其静:《从完全合同理论到不完全合同理论》,载于《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7期。

[118]杨其静:《合同与企业理论前沿综述》,载于《经济研究》2002年第1期。

[119]杨瑞龙、聂辉华:《不完全契约理论:一个综述》,载于《经济研究》2006年第2期。

[120]姚先国、高怿:《雇佣关系、剩余分割与企业的雇佣效率》,载于《财经研究》2007年第3期。

[121]姚先国、李晓华:《市场化与工资不平等增长:变动程度及影响因素》,载于《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122]姚先国、王光新:《中日雇佣制度比较——隐性契约理论的视角》,载于《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123]姚先国:《劳动力产权与劳动力市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4]易定红:《劳动经济学在工会理论上的新发展》,载于《工会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10期。

[125]游正林:《不平则鸣:关于劳资冲突分析的文献综述》,载于《学海》2005年第4期。

[126]游正林:《也谈国有企业工人的选择》,载于《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4期。

[127]游正林:《管理控制与工人抗争——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研究中的有关文献述评》,载于《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4期。

[128]余晓敏:《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劳工运动:现象、问题与理论》,载于《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3期。

[129]约翰·克劳奈维根:《交易成本经济学及其超越》,朱舟、黄瑞虹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0]约里斯·范·鲁费尔达特:《欧洲劳资关系——传统与转变》,佘云霞、越炜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

[131]岳经纶:《中国劳动政策:市场化与全球化的视野》,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3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133]张五常:《经济解释——张五常经济论文选》,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134]赵曼、喻良涛:《就业支出绩效评估体系建构探析》,载于《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35]赵雪飞:《协调劳动关系需要有国际化大视野》,载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第10期。

[136]赵增耀:《日本的劳动市场体系及其面临的挑战和新变化》,载于《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12期。

[137]赵祖平:《WTO时代的政府与劳动关系》,载于《工会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12期。

[138]植草益:《微观规制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

[139]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管理科学研究中心:《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140]周长城等:《集体谈判:建立合作型劳资关系的有效战略》,载于《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4期。

[141]周志超、范小云:《分工、协作与企业理论的再造》,载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142]朱富强:《分工和交易相结合的企业解释——古典主义和新制度主义的一个比较》,《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

[143]Ackers。P,Payne。J,British Trade Unions and Social Partnership:Rhetoric,Reality and Strate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1998.

[144]Baker,G。,Incentive contracts and performance measurement,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2.

[145]Bengt Holmstrom,Contractual Models of the Labor Market,AEA Papers and Proceedings,1981.

[146]Burawoy,M,Manufacturing Consent:Changes in the Labor Process UnderMonopoly Capitalis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5,The Politics of Production。London:Verso。

[147]Charles J Whalen,Government Regulation of the Employment Relationship(IRRA 50th Anniversary Volume),Industrial&Labor relations Review,1999(4)。

[148]Dow,G。,Why capital hires labor:a bargaining perspectiv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3.

[149]Eswaran,M。,Kotwal,A。,Why Are Capitalists the Bosses?The Economic Journal,1989.

[150]Foster,A,Rosenzweig,M,A test for moral hazard in the labor market:contract arrangement,effort,and health,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4.

[151]Frobel,F。,J。Heinrichs,Kreye,The New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Structural Unemployment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and Industrializ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0.

[152]George A。Akerlof,Labor Contracts as Partial Gift Exchange,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November,1982.

[153]Harry C。Katz,Thomas A。Kochan。,An Introduction To Collective Bargaining And Industrial Relation。,The McGraw-Hill Companies,1992.

[154]Hart,O。,Incomplete Contracts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Journal of Law,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1988,4.

[155]Holmstrom,B。,Moral Hazard in Team,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82,13.

[156]John R。Commons,The Economics of Collective Action,Madison: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70,2.

[157]Lazear,E。P,R。L。Moor,Incentives,productivity,and labor contract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84.

[158]Malcomson,J。M,Contracts,hold-up,and labor market,Journal of Economics Literature,1997.

[159]Matlay,Employee relations in small firms:A micro_business perspective,Employee relations,1999,21(3)。

[160]McCartan,P。,Towards Social Partnership Or Cooperative Industrial Relations?The Ir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2,23.

[161]Michael R。Carrell,Christina Heavrin,Labor relation and collective bargaining:cases,practive and law,New Jersay:Prentice-Hall,A Simon&Chuster Company,1998.

[162]Mises,F。Human,fiction,Yale University Press,New Haven,1949.

[163]Rajan,R。G。,Zingales,L。,The Governance of the New Enterprises,NBER Working Paper 7958,2000,October。

[164]Ramaswamy,E。A。,U。Ramaswamy,Industry and Labour:An Introduc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1.

[165]Roscow,J。,Casner-Lotto,J。People Patnership and Profits:the New Labour-Management Agenda,Work in America Institute,New York,1998.

[166]Roterberg,J。J。,Human relations in the workplac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4.

[167]Sabel,C。F。,Work and Politics: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Industr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168]Scase,R。,Employment relations in small firms in Edwards,Industial Relations,Theory and Practice in Britain,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1996.

[169]Simon,H。,A Formal Theory of the Employment Relationship,Econometrica,1951,19.

[170]Trades Union Congress,Partners for Progress:New Unionism in the Work-place,London:TUC,1999.

[171]Warner Malcolm,Changing Workplace Relations in the Chinese Economy,MacMillan Press Ltd,2000.

[172]Zupnov,Josip,Two Patterns of Conflict Management in Industry,Industrial Relation,19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