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历代名人精粹(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868300000089

第89章 爱国诗人——闻一多

闻一多,近现代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大家,是著名的诗人、学者和自由民主斗士,对中国古代文学、文化有着深入和卓有成效的研究。毛泽东给予了闻一多极高的评价。闻一多作为民主自由斗士的形象永远激励着国人为自由而战的信心和勇气。

闻一多(1899~1946),诗人,文史学者。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后改名多、一多。生于湖北浠水。1912年考取北京清华学校,曾任《清华周报》编辑、《清华学报》学生部编辑,发表旧体诗文多篇。1920年7月,第一首新诗《西岸》发表,以后连续发表新诗。

五四运动期间,闻一多积极参加宣传、游行、罢课、营救被捕同学等一系列活动,表现了高度的热情。面对反动政府的淫威,闻一多和他的同学们高呼口号,并去警察局与反动军警进行面对面的斗争,要求立即释放被捕同学。闻一多这种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深受同学的敬佩,被同学推选为清华大学的代表团成员。

1922年7月,闻一多远赴美国留学,在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在那里,他亲身体会到了帝国主义列强对弱国子民的歧视,感受到资本主义世界的熏天铜臭。1923年9月,他的第一本诗集《红烛》出版。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不出国不知道想家的滋味。但是,不要误会以为我想的是狭义的‘家’,不是!我所想的是中国的山川,中国的草木,中国的鸟兽,中国的屋宇,中国的人。”

1925年7月,闻一多担任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教务长。次年秋,到上海吴淞国立政治大学任职。1927年夏,在上海参与创办新月书店,后列名为《新月》杂志编辑。同年秋后,任南京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后更名为中央大学)外文系主任。1928年1月,第二本诗集《死水》问世。闻一多的这两本诗集和关于新诗理论的论述,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特别是中国新诗史上的重要地位,成为五四以来中国诗坛三大流派之一的格律诗派的主要代表。1928年秋,闻一多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开始专攻中国古代文学。1930年秋,转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1932年秋,闻一多回到阔别十载的母校清华大学,任中国文学系教授。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南迁,在长沙组成国立临时大学,闻一多只身由武汉赶赴“临大”任教。1938年 2月,他参加“临大”学生组织的湘黔滇旅行团,同青年学生一起,长途跋涉3500华里,步行到达西南边陲重镇昆明。同年5月,“临大”改为西南联合大学,闻一多任中国文学系教授。

在西南联大任职期间,闻一多接触了马克思主义。1944年,参加西南文化研究会,随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从此,他以民主教授和民盟云南省支部领导人的身份,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

1946年7月,国民党特务暗杀了著名社会教育家李公朴先生。闻一多极为悲愤,在李先生的追悼会上,闻一多进行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猛烈抨击了反动政府的阴谋和特务们的无赖本质。闻一多先生成为反动政府锁定的下一个谋杀对象,随后遭到了特务们的暗害。

延伸阅读

闻一多的故事

闻一多先生是参加“步行团”的四位教授之一,他担任民间歌谣组的指导,而且沿途对少数民族的习俗、语言、服装、山歌、民谣、民间传说亲作调查。当时跟随闻一多采风的北京大学中文系学生马学良回忆说:“每到一处山寨,他顾不得安排住处,也顾不得旅途的疲劳,一到宿营地就带着我们几个年轻人走家串户,采风问俗。他在破旧的村舍里和老乡们促膝长谈,谁也看不出他是中外著名的教授和学者。他兴味十足地观看少数民族青年男女的舞蹈,并从中考证《楚辞》与当地民俗的关系。他喜欢去茶馆酒楼闲坐,听素不相识的老乡论古道今,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他亲自指导同行的原南开大学学生刘兆吉沿途搜集民歌民谣,到昆明后整理成《西南采风录》,并亲自为之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