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历代名人精粹(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868300000079

第79章 杰出学者——顾炎武

顾炎武不仅是有气节、坚强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而且是一位有伟大成就的学者。他倡导经学研究,反对唯心空谈,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对后来考据学中的吴派、皖派都有影响,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顾炎武(1613~1682),明末清初的杰出思想家、爱国学者、史学家、语言学家。初名绛,字宁人,号亭林,曾自署蒋山佣。

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人,出身江南大族,他的祖父是个很有见识的人,认为读书一定要研究实际。顾炎武受祖父影响,从小喜欢读《资治通鉴》、《史记》和孙吴兵法等书,十分关心时事。后来参加科举,没有考中,就干脆放弃科举,通读历代历史典籍,研究全国各地的地方志和历代名人奏章,开始编写一本重要的历史地理著作《天下郡国利病书》。

正当他用心治学的时候,明朝灭亡,清兵南下,江南各地人民都组织抗清斗争,顾炎武和他的两位好友也参加了保卫昆山的战斗。昆山军民跟清军激战21天后,因为兵力悬殊,终于失败。昆山城陷落的时候,顾炎武的生母被清兵砍断了右臂,抚养他成长的婶母(也是他的继母)听到清兵破城,就绝食自杀,临死时嘱咐顾炎武说:“我虽然是个女子,以身殉国也是理所应当的。希望你不要做清朝的臣子,我死后也可以闭上眼睛了。”顾炎武终身为反清事业奋斗奔波,与这段国破家亡的经历和他一直受到的良好教育有着密切关系。

1678年,清政府议修《明史》,顾炎武拒不就荐;第二年,更誓死不入《明史》馆。此后,顾炎武客居山西、陕西,潜心著述,不再入世。

北游的20多年间,顾炎武遍游了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一路上,他用两匹马、四匹骡子驮着他的书箱。遇到关塞险要的地方,他就访问当地的退伍老兵,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如果跟他在书本上读到的不一样,就拿出书本核对,这样他的知识就更丰富了。他行了万里路,也读了万卷书。到了晚年,才在山西曲沃定居下来。70岁那年,顾炎武不慎从马上摔落,次日辞世。

顾炎武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小学、金石考古、方志舆地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造诣,建树了承前启后之功。他继承明季学者的反理学思潮,不仅对陆王心学作了清算,而且在性与天道、理气、道器、知行、天理人欲诸多范畴上,都显示了与程朱理学迥异的为学旨趣。

顾炎武为学以经世致用的鲜明旨趣,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创辟路径的探索精神,以及他在众多学术领域的成就,宣告了晚明空疏学风的终结,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给予清代学者以极为有益的影响。

顾炎武还提倡“利国富民”,并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他大胆怀疑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的主张。他所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口号,意义和影响深远,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

延伸阅读

顾炎武著《日知录》

《日知录》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的代表作品之一。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

顾炎武从小读书有个习惯,有一点心得就记下来,后来如果发现错误,又随时修改,发现跟古人议论重复的,就删掉。这样日积月累,再加上他从调查访问中得到的材料,编成了一本涉及政治、经济、史地、文艺等内容极其广泛的书,叫做《日知录》。这部著作被公认为极有学术价值的著作。在《日知录》里,他写了一段精辟的话,他认为社会的道德风气败坏,就是亡天下,为了保天下不亡,每一个地位低微的普通人,都应负起责任(原文是“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名言就是这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