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历代名人精粹(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868300000075

第75章 才华横溢的香山居士——白居易

白居易的闲适诗对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属山西)。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

白居易的诗歌通俗好懂,受到当时广大人民的欢迎,街头巷尾,到处都传诵着白居易的诗篇。据说,白居易写完一首诗,总先念给不识字的老婆婆听,如果有听不懂的地方,他就修改,一直到能够使她听懂为止。

那时候,正是朱泚叛乱之后,长安遭到很大的破坏。当时,长安有一个文学家顾况,很有才气,脾气高傲。十七岁的白居易带了自己的诗稿,到顾况家去请教。白居易拜见了顾况,送上名帖和诗卷。顾况看到“居易”两个字,皱起眉头打趣说:“近来长安米价很贵,只怕居住很不容易呢!”白居易被顾况莫名其妙地数落了几句,也不在意,恭恭敬敬地站在旁边请求指教。顾况拿起诗卷看了他的十六岁时写的名篇《草》之后,脸上显露出兴奋的神色,马上站起来,紧紧拉住白居易的手,热情地说:“啊!能够写出这样的好诗,住在长安也不难了。”于是设宴款待,多方宣扬,从此以后白居易的声名大振。

白居易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

元和六年,白居易母亲因患神经失常病死在长安,白居易按当时的规矩,回故乡守孝三年,服孝结束后回到长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赞善大夫。

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疏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还说他母亲是看花时掉到井里死的,他写赏花的诗和关于井的诗,有伤孝道,这样的人不配做左赞善大夫陪太子读书,应驱逐出京。于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实际上他得罪权贵的原因还是那些讽谕诗。

白居易和李白、杜甫一样,也嗜酒成性。张文潜在《苕溪鱼隐丛话》中说:陶渊明虽然爱好喝酒,但由于家境贫困,不能经常喝美酒,与他喝酒的都是打柴、捉鱼、耕田的乡下人,地点也在树林田野间。而白居易家酿美酒,每次喝酒时必有丝竹伴奏,僮妓侍奉。

白居易在67岁时,写了一篇《醉吟先生传》。这个醉吟先生,就是他自己。他在传中说,有个叫醉吟先生的,不知道姓名、籍贯、官职,只知道他做了30年官,退居到洛城。他的居处有池塘、竹竿、乔木、台榭、舟桥等。他爱好喝酒、吟诗、弹琴,与酒徒、琴侣一起游乐。事实也是如此,洛阳城内外的寺庙、山丘、泉石,白居易都去游玩过。

白居易的诗作,在当时民间广为流传,这在古代是极少见的。《长恨歌》和《琵琶行》在诗成以后即被人广为传诵,连唐宣宗李忱也称赞:“童子解吟长恨曲,牧儿能唱琵琶篇。”虽然白居易说“今仆之诗,人所爱者,悉不过杂律与长恨歌以下耳。时之所重,仆之所轻”,但两诗在艺术上的魅力,却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知识小百科

白居易的书法

白居易是一位家喻户晓的大诗人,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书法家。长期以来,他的诗名掩盖住了他的书名。白居易擅长楷书和行书。据《宣和书谱》记载,宋代御府藏有他的五个行书帖。并云:“观其书《丰年》、《洛下》两帖与夫杂诗,笔势翩翩。大抵唐人作字无有不工者,如白居易以文章名世,至于字画不失书家法度,作行书妙处,与时名流相后先。盖胸中渊著,流于笔下便过人数等。观之者亦想见其风概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