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历代名人精粹(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868300000018

第18章 唯一女皇——武则天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前后执政近半个世纪,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史称“贞观遗风”。她的历史功绩,昭昭于世,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武则天(624~705),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于唐高祖武德七年(624)生于长安。其父武士彠以经营木材为业,家境殷实,富有钱财。武则天从小性格强直,不习女红,唯喜读书,故知书达礼,深谙政事。

贞观十一年,唐太宗听说年轻的武则天长得明媚娇艳,楚楚动人,便将她纳入宫中,封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故称武媚娘。李治被立。此后,在侍奉太宗之际,武则天和李治相识并产生爱慕之心。唐太宗死后,武则天依唐后宫之例,入感业寺削发为尼。永徽元年,唐高宗在太宗周年忌日入感业寺进香之时,又与武则天相遇,两人相认并互诉离别后的思念之情。这时,由于无子而已失宠的王皇后看在眼里,便主动向高宗请求将武则天纳入宫中,企图以此打击受宠的萧淑妃。唐高宗早有此意,当即应允。永徽二年,唐高宗的孝服已满,武则天便再度入宫。次年五月,被拜为二品“昭仪”。

弘道元年,唐高宗病逝,临终遗诏:太子李显于柩前即位,军国大事有不能裁决者,由武则天决定。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武则天被尊为皇太后。

武则天称帝

武则天谋夺李唐的社稷,翦除唐宗室。僧人法明等撰《大云经》四卷,指则天后是弥勒佛下世,当代唐为天下主,武后下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被废,晋王令颁行天下。命两京诸州各置大云寺一所,藏《大云经》,命僧人讲解,并提升佛教的地位在道教之上。侍御史傅游艺率关中百姓九百人上表,请改国号为周,赐皇帝姓武。于是百官及帝室宗戚、百姓、四夷酋长、沙门、道士共六万余人,亦上表请改国号。武后准所请,改唐为周,改元天授。武后称圣神皇帝,以睿宗为皇嗣,赐姓武氏,以皇太子为皇孙。立武氏七庙于神都,追尊周文王为始祖文皇帝。立武承嗣为魏王,武三思为梁王,其余武氏多人为王及长公主。

武则天的政治功绩

1.打击了保守的门阀贵族

武则天把反对她做皇后的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都赶出了朝廷,这些关陇贵族和他们的依附者,在当时已经成为一种既得利益的保守力量。把他们赶出政治舞台,标志着关陇贵族从北周以来长达一个多世纪统治的终结,也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2.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武则天在建言十二事中就建议“劝农桑,薄赋役”。在她掌权以后,又编撰了《兆人本业记》颁发到州县,作为州县官劝农的参考。她还注意地方吏治,加强对地主官吏的监察。对于土地兼并和逃亡的农民,也采取比较宽容的政策。

3.稳定了边疆形势

武则天执政后,边疆并不太平。她一方面组织反攻,恢复了安西四镇,打退了突厥、契丹的进攻,同时在边地设立军镇,常驻军队,并把高宗末年在青海屯田的做法推广到甘肃、张掖、武威、内蒙古、五原和新疆吉木萨尔一带。以温和的文化政策,接纳多元文化的发展。

公元705年正月,武则天病笃,卧床不起,被迫传位给太子李显,恢复唐国号,百官、旗帜、服色、文字等皆复旧制,恢复以神都为东都。705年11月,武则天在上阳宫病死,终年八十二岁。

延伸阅读

关于“无字碑”的说法

自秦汉以来,帝王将相无不希望死后能树碑立传,而中国历史上惟一一个女皇帝的石碑却没有刻一个字。其说法有几种:第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第二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重大,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第三种说法认为,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这是最好的办法。